俄罗斯的发展是20世纪人类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军事抗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20 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俄罗斯有关,尤其是它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研究和总结的东西很多很多。在19世纪末,俄国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探索者,如列宁、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等,俄国成了列宁主义的故乡。80多年前,在沙俄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几十年宝贵的实践中,苏联发生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发生过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取得过为全世界人民所瞩目的辉煌成就,也遭受过前所未有的挫折与失误。尤其是经济长期上不去,高速度、低效益、人力物力浪费,甚至还出现过人们吃不饱肚子的困难时期。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国强民不富,最后落了个联盟解体的悲痛结局。但是,无论是他们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处于改革大潮中的中国人民更应珍视这笔财富。正如列宁说过的,“迄今有些已灭亡的政党,它们之所以灭亡了,就是因为它们骄傲起来,不知自己力量之所在,因为它们怕说出自己的弱点。可是我们不会灭亡,因为我们不怕说出自己的弱点,而且能够学习克服这些弱点。”可惜的是列宁亲自创建的党后来“骄傲起来了”,没能够学会克服自身的弱点,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之所在,被人家(也可以说是被自家)赶下台,从执政党变成了一个在野党,基本没有发言权和影响力了。
苏联曾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敬仰和向往的地方。因为在那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农当家的政权。苏联的成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这一时期,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一国到多国。在此之前,世界上所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的,就是资本主义的殖民地,与其对抗的制度还没有。马克思的历史贡献就在于他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把科学社会主义变成了实践社会主义。由于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都是些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商品经济都不发达,民主与法制也不健全。所以,各国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都出了些问题。社会主义各国既尝到过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也饱受挫折和失败的困扰。但是,这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仍是20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20 世纪最伟大、最深刻、最具世界意义的社会实验工程。到现在中国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成就仍在证实着这种制度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人今天的改革大业就是对列宁当年在农民占多数国家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继续。
正如中国学者周尚文、唐妍指出的:任何实验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实验尤为如此,因为它所涉及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它比自然科学实验要复杂得多。它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社会实验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反复认识、不断总结。因此社会实验不可避免地要经受各种磨难与反复,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尤其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验,难度更大,磨难更多,反复是不可避免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走向成熟的最好营养品。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革命者常常会“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图的不彻底性、弱点和不适当的地方。它经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20世纪的社会主义只是一个初期实验阶段,社会主义要走的路还很长。驻足21世纪之初,认真回顾与总结20 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
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榜样与楷模。孙中山先生在20 世纪初就曾提出过“以俄为师”的口号。50 年代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当初我们到底要向苏俄学什么?后来我们到底向苏俄学了些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思索。这点是由俄国和中国的落后国情决定的。1917年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1949 年的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在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既要打倒封建制度,又要推翻资本剥削。正如列宁讲的,与其说俄国无产阶级苦于资本主义,还不如说其苦于资本主义不发达。俄国无产阶级首先要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还要清除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障碍物。另外,俄国的资产阶级很软弱。列宁说过,1812年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国资产阶级第一次革命,也是最后一次革命。1917 年二月革命中出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既无能又软弱。他们无力解决和平、土地、面包问题,因而也没有获得人民大众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初期,列宁首先提出土地国有化,并把所有银行和大工业收为国有。他认为这些措施只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决不等于实行社会主义”。列宁特别强调土地国有。他认为:“实行土地国有化之后,土地的分配应根据自由的商品农业的要求,土地分给善于经营的农场主,而不是分给懒惰的农民。因为这些农民大都是按照旧传统来经营,只适应宗法经济的条件,而不适合资本主义的条件。这种国有化就是完全消灭土地私有制,经营土地有充分自由。”列宁讲的要点是:一是大宗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矿山、交通、银行、资源等)一定要收为国有。二是让人们有经营自由。三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及私有经济既允许存在,又要加以限制。可见在1917—1918年苏俄的经济结构是多元的,列宁主张的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到1918—1921年苏俄三年内战时期,为了应付战争,他们不仅限制和取消了经营自由,而且扩大了公有制,造成了新政权的危机。1921—1928 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了,提出让农民先富起来。但在所有制问题上没有突破。到了30 年代,由于国际局势的恶化,战争临近,斯大林人为地加速了生产关系的变更,国家经济生活完全实行高度集权的国家制定的计划体制。地方和企业无自主权,私有经济和外资企业无立足之地。这种体制既无竞争力,也没有效率和活力。中国从1949年的土地改革,到1956 年的公私合营,再到1958 年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走的就是苏俄道路,基本上排除了私有经济。国家包揽了一切,国家什么都管。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为地把生产关系拔得越高,生产力水平就越低。经济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弊病肯定很多。按理说公有制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目标,尽力让公民进行自治管理。但是后来在实践中这种国有制就是把经济管理权交给了政府,交给了官员,把国有企业变成了官办企业,这就必然导致了官僚主义,使社会主义企业陷入困境,而且越陷越深,经营困难越来越大。当然也有效益很好的国有企业,他们内部运行机制很好,但毕竟是少数,不占主流。有人讲至今中国和俄罗斯都没有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主企业,没有成熟的企业文化,没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品牌去抢占国际市场,特别是高科技产品。
列宁在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实践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经验可以肯定;列宁主义有哪些思想成果是可以汲取、可以继承的;列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精髓到底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去总结。我们不能把苏联解体的悲剧以及俄罗斯十年激进改革的失误都看成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失败与终结。我们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20 世纪人类史上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沿着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进。我们认为以下几个要点最能反映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也能帮助我们深层次地理解苏联70年发展道路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素。衡量一种社会制度的好坏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二看人民生活是否真正改善。列宁曾明确说过,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20 世纪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其意义在于向世人展示,在一个没有剥削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里,同样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彻底抛弃了西方旧有的发展道路,寻求迈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既不依靠对外掠夺,也不靠对内剥削,而是依靠艰苦的内部积累来筹集资金搞现代化;它把大宗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手中,消除了私人或财团控制国家经济、影响国家政治的诸多弊病。此外它还提倡按劳分配、主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反对两极分化、主张共同富裕等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只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突出地位,全心全意抓经济,一心一意搞建设,社会主义仍将会具有活力和优越性。列宁当年曾提出过一个公式,非常有名:苏维埃政权+普鲁士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教育 =完全的社会主义。可见列宁当年正是从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等方面来理解社会主义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而且更应该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当然发展生产力有它自身的规律,生产关系滞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超前给生产力发展造成的危害更大。在中俄这样的落后国家里,人们通过革命手段打破了旧的生产关系,调动了劳动者们的生产积极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但是由于这些国家原先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打破旧的生产关系之后,到底要建立起什么样的所有制才能适用于这种转变,这是前人所没有预见到的。列宁曾说过:由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确信无疑的纲领。“当我们夺取了政权并着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我们就知道了这个道理。可是改造的形式和改造的发展速度,我们都不知道。只有集体的经验,只有千百万人的经验,才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决定性的指示。”但是在中俄几十年的实践中,理论上过高估计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实践上一味追求一大二公,长期找不到公有制促进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的运行机制。斯大林把国有企业和集体农庄作为公有制的主体。铁托在发现斯大林这一套并不适用于南斯拉夫时就坚决实施社会自治所有制,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成就。中国先搞合作化,后搞人民公社。这些超前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严重脱节,造成企业没效益,群众没干劲,“公社的活儿,慢慢磨,做得多了划不着”,这就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直到今天,中俄在体制转轨中,如何搞活国有企业,如何在坚持国有制条件下促进各种所有制的协调发展,人们都在不停地探索,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方法,没有灵丹妙药。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计划经济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才能克服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危机。恩格斯说过: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主义状态就会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社会性的计划调节。”可见计划经济是传统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讲过:“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建设,并力求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才配称为社会主义。”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自觉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国家调节市场的基础上实施计划经济。他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计划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计划的办法。”这时列宁明确提出反对那种无所不包的计划,并认为:“现在对我们来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就等于官僚主义的空想。”列宁在经济管理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就在于他首次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了。这种结合就是一种能激发活力的经济体制,它的活力就来源于对计划体制下商品价值规律的认识。
事实上,计划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自身的客观要求。西方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面对危机苦无良策,社会一片混乱,而苏联计划体制却发挥了巨大威力,年均工业生产增长率在15%以上。这就给西方人指点了迷津,启发了他们的思路,欧美各国都全面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行国家调控与自由市场并举。这就使西方进入了很长时期的稳定发展阶段。人们从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理论中都能看到国家调控和计划体制的影响。难怪布热津斯基把西方普遍建立与实施的以宏观调控为主的市场经济说成是“共产主义思想精髓的间接传播的成果”。问题出在斯大林放弃了列宁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的探索,把自上而下的计划法律化、凝固化、命令化,中央下达给地方和企业的生产指标是硬杠子,完不成就要追究领导人的法律责任;企业领导人只对上级负责,只管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完不成上报虚假数字也得完成,否则厄运难逃。1932 年有位中央有色金属部门的负责人看到上级下达的指标时讲了一句:这些数字都是异想天开,结果到大肃反时他被处决了,罪名就是反对工业化。在这里企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少,企业资金全由国家无偿下拨,利税全都上缴,产品价格也由国家统一制定,这就形成了一种产品模式。事实上,中央制定的计划和指标并不一定适合地方和企业的情况,计划没有市场变化快。苏联多数企业产品积压严重,浪费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企业生产指标完成得很好,却没挣钱,不讲效益。这与西方企业按订单生产、库存等于零形成显明对比。难怪在竞争中苏联模式败下阵来,其中许多因素都值得我们仔细回味。这种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管得太多,统得过死,严重束缚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缺乏充满活力的竞争发展机制。这种计划管理机制充满长官意志,经济发展长期失衡,致使国家经济长期处于一种僵化和半封闭状态。
这种计划体制的局限来源于认识上的误区。在20 世纪社会主义的初期实践中,人们长期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而计划是社会主义的,而且这两者截然对立,互不相容。这样人们就把计划当成了目的,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明确说过:“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种认识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共同点,也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
第三,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问题。应该说,社会主义本质是民主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之一。民主与社会主义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就使得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变成现实。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社会公正,按劳分配。它对所有人实行统一政策、统一法律、统一要求和统一制度。1936 年苏联宪法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它明确规定人民享有最广泛的民主权利。它被称为人类史上最民主的宪法。它的颁布与实施曾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和好评。英国的韦伯夫妇认为1936 年的苏联宪法比1776年的枟人权宣言枠和1793 年的枟法国革命宣言枠更有意义。宋庆龄称这部宪法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罗曼· 罗兰说:“这部宪法在生活中实现了直到今天为止始终不过是人类梦想的伟大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可见,民主在苏联宪法及理论宣传上是很诱人的。
但是在实践上,在斯大林时期及后斯大林时代,民主和法制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实践中破坏民主与法制的问题太多。在这些政治、经济、文化都落后的国家里,并没有把社会主义为民主提供的巨大可能转化为现实,也没有把社会主义民主的巨大潜力真正发挥出来。在斯大林时代,不仅没有实现充分的民主,反而出现了一些非民主、伪民主、反民主的极端做法,严重地破坏了民主与法制,如苏共20 年代的党内斗争、30 年代的大肃反、40—50年代的个人崇拜;6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大灾难,都给社会主义抹了黑,至今回忆起来仍令人痛心疾首。
在20 世纪社会主义初期实践中,一些国家出现的践踏民主、破坏法制的现象,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在这些落后国家里,人们深受皇权意识及小农意识的干扰,农民自己代表不了自己,总希望出现救世主。斯大林体制权力自上而下行使,人民长期处于无权地位,领导权力过大,体制上的弊病导致了一些破坏民主与法制的社会畸形现象。再加上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人们又片面夸大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造成滥用行政权力,行政权大于法律(权大于法),民主秩序和健全的法制建不起来,制定好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钻,或被人为破坏。直到今天,民主与法制建设仍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重大任务。
第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20世纪社会主义实验开创了全民社会福利和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这是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史所做的一个重要贡献。有一句话我们都很熟悉,即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追求的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公平和公正,它不仅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强调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决策者们在制订政策与计划时必须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几十年来,各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公共福利事业,全面改善和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不断创造条件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标志和体现。
早在1917年列宁就提出过要实行完全的国家福利保障制度,福利费用全由国家负担。苏维埃政权一成立就颁布了职工患病失业保险法,保证劳动者的切身利益。20 年代苏联在经济实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决定为劳动者提供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实在的权利,医疗和上学基本上免费,充分体现了新政权的本质特征。到30年代,苏联基本上消灭了失业,并开始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物质保证,对分娩者、患大病、妊娠者提供免费服务。至今俄罗斯退休老人仍有许多优惠及免费项目。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项目很多,人们在这里比在西方生活费用要低,生活压力要小。总之,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为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在20 世纪前50 年里,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成为人们了解社会主义的窗口。
西方有识之士在20年代就曾提出学习苏联的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制度。当时英国内阁大臣琼斯就讲,应该学习布尔什维克的榜样,推进社会改革。30 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扩大就业门路,实行社会改革,向劳动者让利,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都把强化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作为医治社会动乱的良方,都向劳动人民做了让步,实行社会改良政策,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北欧的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就是由代表工人利益的社会民主党来执政的,他们推行的就是全民福利政策,他们也以高福利国家而享誉世界。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迅猛提高,国家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投入大量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使贫困者得到救助,社会矛盾有所缓和,避免了社会冲突和动乱,国家经济长期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经济越发展,他们向福利事业投入就越多。这样,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与经济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状态之中。西方把这些称为社会的“安全阀”、“减震器”。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深思: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没有形成竞争机制,福利一多倒养了一些懒汉,滋生懒惰情绪。本来福利制度是为了保证社会公正和公平,但是在这些不发达国家,人们长期只讲公平,不讲效益;只讲平等,不讲竞争;只求平均,不要差别;不患寡只患不均,这就严重地弱化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使社会福利事业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有时还起副作用。可见西方向社会主义学福利政策,可比他们做得好,效果好。看来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下工夫处理好公平与效益以及处理好发展经济实力与完善福利保障制度的关系。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列宁思想的成果及列宁对社会主义要素的探索,我们只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总结苏联70年伟大实践里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当然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概括只是初步的和探讨性的。我们已经能从中受到很大的启示:列宁的思想是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成果,70 年苏联道路是一次伟大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