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孙武:兵家之祖展现的风范一生

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曾隐居吴国罗浮山研究兵法,著有兵法十三篇。吴国准备伐楚时,伍员将他推荐给吴王阖闾,他曾为吴王操演宫女,试其兵法,旋被吴王封为上将军,号为军师,专任以伐楚之事。经过数年准备,孙武被任为大将,率兵伐楚,吴兵在孙武的指挥下一直攻克楚都。吴军自楚回师后,孙武被吴王录为头功,他不愿在朝做官,又回山隐居,后不知其所终。

东周以来,诸侯间的战事频繁,战争创造了大量的典型战例,并造就了一批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的人才,这就促进了战争经验的积累,为军事理论的研究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历史向战国之世的过渡,列国间的军事斗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时代急需较系统的军事理论问世,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武隐居山林,潜心研究军事理论,著下了千古不朽的《孙子兵法》,至今仍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孙子兵法》自有其博大深邃的内容,这里仅仅探讨孙武本人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和特点,考察他在吴霸集团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战争不能忽视人心的向背

孙武是一名军事家,正因为他深通军事,因而在军事战略上抱着极其慎重的态度,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他是不轻易用兵的。吴王专任他以伐楚之事后,问他伐楚当从何处下手,他回答说:“大凡行兵之法,先除内患,然后方可外征。”(第七十五回)他建议先剪除王僚残存党羽掩余和烛庸,然后南伐楚国。吴王按他的建议,派兵追杀了二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其后才安排伐楚的全面准备。孙武在江口操演水军,闻听楚国的追随国唐、蔡叛楚,而晋国在北方纠合起十八国与楚对抗,遂自江口来见吴王说:“楚所以难攻者,以属国众多,未易直达其境也。今晋侯一呼,而十八国群集,人心怨楚,不独唐蔡,此楚势孤之时矣。”(第七十五回)他建议乘机伐楚,这就把强楚放在了战略上的弱势地位,加大了伐楚成功的可能性。

攻破楚都后,伍员准备将楚宗庙尽行拆毁,灭掉楚国,孙武反对说:“兵以义动,方为有名。”(第七十六回)他主张在楚国另扶新君,全师而返,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后来秦国出兵助楚,他又建议与秦通和,复楚故君,认为若久恋楚宫,则在军事上不能保证万全。这些建议都贯穿着一条谨慎的原则,而他关于“兵以义动”的思想,则是主张用兵要符合理义,要保证师出有名,从而使军事行动符合人心。

孙武所以谨慎用兵,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时时考虑着人心的向背。他向吴王建议乘机伐楚时,正是看到了当时楚国众叛无援的困境,他在破楚后分析所以胜楚的原因时说:“楚王任用谗贪,内戮忠良,而外行暴于诸侯,是以吴得至此。”(第七十六回),他认为人心向背在战争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孙武建议为楚国另扶新君他在建议和秦撤兵时分析说:“若久恋楚宫,与之相持,楚人愤而力,吴人骄而惰,加以虎狼之秦,臣未保其万全。”(第七十七回)他认为在楚宫迁延日久,必然会失掉楚国人心,最终出现对吴的不利结局。这种看重人心的思想是极其珍贵的。

孙武在用兵时考虑理义和人心的向背,同时又主张用兵要实现可图之利。他对处置楚国做过三次建议,充分反映了他在军事行动中求利的原则。刚破楚都后他建议扶立新君,认为新君会“怀吴之德,世世贡献不绝,吴虽然赦楚,犹得楚也。如此,则名实俱全矣!”秦国出兵后,他向吴王提议说:“为今之计,不如遣使与秦通好,次复楚君,割楚之西鄙以益吴疆,我亦不为无利也。”后来吴将夫概反叛,吴国急于撤兵,孙武又建议撤兵前向楚国提出条件,让其为亲吴人物封邑,争取战胜国的利益。孙武坚持军事斗争中的求利原则,这从效果上保证了军事行为的谨慎。

深谙军事艺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统一

孙武依靠法令来约束士兵,他执法如山,从不马虎,因而能训练和掌握一支号令严明的军队。他在操演宫女时对吴王说,“军旅之事,先严号令,次行赏罚。虽小试,不可废也。”(第七十五回)

又立吴王的两位宠姬为左右队长,宫女们排成队形后,他宣布了操演的形式和要求,然后下令开始,众宫女闻鸣鼓之声,掩口嬉笑,或起或坐,参差不齐,孙武起身严肃地告诫说:“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将之罪也!”又将要求宣布了一遍,第二次宫女们仍旧如前,孙武见状大怒,对执法之将说:“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将之罪也;既已约束再三,而士不用命,士之罪也!于军法当斩!”旋又告武使人往报吴王说:“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古代几乎没有女子操戈演阵的做法,加之宫女们长期习于宫廷的浪漫生活,这次披甲操演,充作士兵,她们尚未来得及适应这种角色转换,因而军令得不到执行,孙武斩杀队长,以儆众心,促使她们在心理上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又向她们表明了军法的严肃性,因而军容整齐,号令严明。后来在伐楚时,吴军副将伯嚭向吴王立下军令状,领一万人马与敌人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孙武就主张按军令处斩,他要维护自己军队中军令的严肃性。

孙武在军队中看重军法,同时又强调一个军队单位的相对独立性。他在操演宫女时缚绑了两个队长准备斩首,吴王闻之,急忙派人前来求情说:“此二姬侍寡人巾栉,甚适寡人之意,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请将军赦之!”孙武回敬说:“军中无戏言。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军,虽君命不得受。”坚持将二姬斩首。从整体上来说,孙武坚持一个军队单位的相对独立性,不是要破坏军法,而是要更好地维护军法,是在特殊情况下对军队整体利益的保护。

孙武的军事战术不拘格式,极为灵活,他能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招数,而灵活多样的战术中渗透着他的一些制敌策略。第一,主动出击的策略。在与楚兵的一次交战后,他料定对方晚间必来掩袭大寨,遂安排伏兵以待,然后又另派人马,绕道反劫楚兵之寨,并安排接应之兵以保证劫营成功。孙武把被动地防御同主动地进攻结合起来,防止被敌人调动,扩大战果。第二,攻其无备的策略。孙武被任为大将,率兵六万,从水路伐楚,临行前,他传令军士一齐登陆,将战舰尽留于淮水之湾,伍员问他舍舟登陆之故,他告诉说:“舟行水逆而迟,使楚得徐为备,不可破矣。”

半渡而击的策略。吴军追楚兵至一江边,楚兵收集船只准备渡江,孙武积极支持本军先锋大将待敌人半渡而击,认为选择敌人半渡时出击,已渡者得免,未渡者争先,避免了对方困兽犹斗的情绪,必然一举击垮敌人。第四,巧获敌食、以饱对饥的策略。吴军半渡击敌获胜后,楚国残兵败将一路逃奔,孙武故意放缓追袭,楚兵饥困不堪,又听得追兵已远,于是停下埋锅造饭,饭刚熟,吴兵追到,楚国兵将来不及吃饭,弃食而走,留下现成的熟饭,被吴军吃光。吴兵吃饱后,尽力追逐饥饿的楚兵,几乎将其全歼。孙武这次追袭逃窜之敌时,先选择敌人已渡江而未全渡的时机击之,二次选择敌人饭已熟但未食的时机击之,均显示了其军事战术的高超策略。第五,以水攻城的策略。孙武率兵攻纪南城时,他见漳江在北,水势滔滔,城西赤湖直通纪南城下,遂令军士挖壕筑堤,截漳江水于赤湖,其水即时灌于城中,吴兵乘筏破城。

孙武在用兵上坚持军法的严肃性和战术的灵活多变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是在军事上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了起来。

一部兵书流芳世人,全身而退隐士风范

孙武作为一名军事家,极具辩证思维的头脑。用兵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但他却一再认为:“兵,凶器,可暂用而不可久也。”

(第七十七回)对于军事行为,他能见其利而知其害,知其害而趋其利。他深通用兵的利害,故能慎重其事,运用自如。

孙武把战争看做一个流动的过程,认为各种要素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他不拘守于特定情况下的特殊判断,而是时时注意把握战争双方在动态中的力量对比。破楚之后,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所以在战略上慎重用兵,战术上灵活多样的思想依据之一。

孙武把他自发的军事转化思想提到了宇宙观的高度。伐楚结束后,他坚持回山隐居,临行前对伍员私下说:“子知天道乎?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王恃其强盛,四境无虞,骄乐必生。夫功成不退,将有后患。”(第七十七回)这是一种独到的宇宙观及相应的人生观。孙武看到了事物转化的必然性,并表白了自己将顺应这种转化而处世的人生态度,这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带着某种局限性而实现了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透视。

孙武对历史的贡献几乎全部在军事理论方面,他拥有精深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是历史上少有的富足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过多的内在富有使他看轻了外在的占有,出山前他不肯轻易为官,功成后他辞官不受。吴王赠给他数车金帛,他回山时沿路散给贫困的百姓。这位内在的富有者不愿承受财物的累赘,他献给世界一部兵书,并略作教习,而后辞却赘物,又遁迹于自我逍遥的世界。
更多

编辑推荐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2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3正说明朝十八臣
4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5西安事变实录
6汉武大帝
7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8大唐空华记
9红墙档案(二)
10红墙档案(三)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

  • 目击天安门-(二)

    作者:韩泰伦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选择了中国政治变迁的聚焦点--天安门这一独特的视角,完整系统地记述了天安门历经的沧桑巨变,挖掘出中国100多年,特别是建国50年来天安门地区发生的政治事件的内幕秘闻,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