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名旅,前613年至前591年为楚国国君。楚国原立国子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东周时,楚不断地兼并周围小国,疆土扩大到长江中游,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楚君熊通时僭号称王,公开与周室相对抗,攻伐华夏诸侯。楚庄王的祖父楚成王在位四十时,楚国继续扩张,并征服了郑、陈、宋、蔡,以主盟人的身份与四国在厥貉(今河南项城西南)会盟。楚庄王上台后,曾平定了本国令尹斗越椒的武装叛乱,兵讨陆浑之戎(地处今河南嵩县东北),数伐宋、郑,迫其臣服于楚,曾灭掉陈国而后复之,他问鼎周室,又在邲地(今河南荥阳北)大胜晋军,报了先祖城濮败师之仇,国势赫然,疆域扩大到西北至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东南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达今河南南阳,南包洞庭湖。楚庄王使中原鲁、宋、郑、陈等国陆续归附,成为春秋时的一代霸主。
楚庄王继承先祖的基业,与晋争夺霸主,积极向北推进,张扬了国威。在创霸的二十余年执政期间,他的政治气质和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志吞中原,问鼎周室
楚庄王上台,三年内未出号令,每日饮酒取乐,大夫申无畏见他问道:“有大鸟,身披五色,止楚之高阜三年矣,不见其飞,不闻其鸣,不知此何鸟也?”庄王知其讽己,笑着回答说“是非凡鸟也。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子其俟之。”(第五十回)他把自己比作不同凡响的大鸟,认定自己必定能取得一鸣惊人的政绩,这是对自我才能的高度自信,这种自信使他在一生的事业中勇于作为,昂扬奋进。他在兴兵讨陆浑之戎时,涉渡雒水(即今洛河),陈兵周郊,向周王派来慰劳的使臣问道:“寡人闻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今在洛阳,不知鼎形大小与其轻重何如?寡人愿一闻之!”(第五十一回)大禹所铸九鼎历夏商而传至周,古人把它当做天命所归的象征物,楚庄王向周室问鼎,把北方霸主晋国作为主要的战略对手,把中间地带的中等国家作为用武的重点,逐步向北扩张。郑国发生了一次成功的政变,他立刻高兴地表示:“吾伐郑益有名矣!”(第五十一回)之后派大军入郑讨伐,经过和晋国的几次争夺,郑国终于表示愿意臣服于楚。
陈国其时也发生了一次成功的政变,庄王服郑后,率大军云卷风驰般地进至陈国,陈军闻风而降,庄王擒拿了叛乱头目夏征舒,将其处以车裂之刑,最后查明陈国版图,将其并入楚国,作为楚之一县,派大将驻守。宋国自宋襄公败辱于楚成王后,一贯投靠晋国,但对楚国忍辱不报,还参加过楚穆王时的厥貉之会,庄王要伐宋,实在师出无名。经过一番计议,楚庄王派大夫申无畏经宋国赴齐,有意不给他过宋国的假道文书,申无畏曾在厥貉之会上诛戮过宋君身边之人,与宋君结怨很深。申无畏一到宋国,宋臣就向君主讲道:“楚,吾世仇也,今遣使公然过宋,不循假道之礼,欺我甚矣!”(第五十五回)宋君一见到他,认出是厥貉会上主刑之人,怒上加怒,遂杀掉了申无畏,将其文书礼物弃于郊外。楚庄王正吃午饭,听到申无畏被杀的消息,已知有了借口,即将筷子掷于席上,起身离席,任司马公子侧为大将,自己亲自领兵伐宋,最终制服宋国而返。由于数代连续扩张,楚人养成了好战的特性,他们数年不出兵中原,便以为耻事,如楚文王初年,当政的令尹子元就因为未伐中原而受到文夫人的指责,子元也为此深表自责(见第二十回)。楚庄王继承了这种观念,他以臣服北邻诸侯国为目的,向这几个国家连续发动了军事进攻,把它们从晋的保护下争夺了过来。
楚庄王在向北用兵的过程中,一直避免与晋军直接决战,他有一次率兵伐郑时,闻说晋国救郑之兵将至,遂移师伐陈。后来又一次大举伐郑,郑国力尽而降,庄王与郑结盟后准备班师,忽报之?不如全师而归,万无一失。嬖人伍参力主战晋,庄王遍问诸臣,惟中军元帅虞邱等四人赞成退兵,其他二十余人主张战晋,庄王表示说:“虞邱老臣之见,与令尹合,言‘退’者是矣。”(第五十三回)遂全师而退。伍参于途中深夜去见庄王,他分析了晋军这次出兵的不利因素,最后说:“王以一国之主,而避晋之诸臣,将遗笑于天下。”庄王闻言愕然,表示说:“寡人虽不能军,何至出晋诸臣之下?寡人从子战矣!”遂令全军反辕迎晋,进至管城(今河南郑州市)待敌,后来两军在邲地大战,楚军大胜。这次庄王本欲采取一贯的避晋方针,因为不愿落个“以君避臣”的名声,高傲自负的性格促使他最后下定了战晋的决心,因为荀林父不能节制晋军等偶然原因而侥幸取胜。
楚庄王在与敌对阵的关键时刻,有时会急中生智,如他在平定斗越椒的叛乱时,冷不防斗越椒射来两枝箭样超常、锋利无比的“神箭”,面对众军士非常恐惧、人心不定的形势,他即时编就谎话,以诈言安定军心,应付了一时之急。第二天引诱斗越椒进入埋伏圈,以计破之。庄王的这种才智,无疑是他自负逞威的一种资本。
融合南北文化的典范
楚人一向被周人称为荆蛮,不被看做华夏诸侯,如齐桓公的攘夷就是以楚为重点,楚人也一向以蛮夷自居,自用王号,与周室分庭抗礼,这种关系使他们与中原诸国的文化往来很少,也使他们不大乐于吸收周朝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他们形成了不完全相同于中原的思想观念。自楚成王起,楚国与中原中心区的接触增审视中原文化,使他们能够对北方文化有选择地吸收,拒斥其过时的成分,吸收其有用的部分,形成自己独到的思想品格,而楚庄王正是这样的有识之士。
在平息了斗越椒的叛乱后,楚庄王大宴群臣,宫中妃嫔皆从,他对大家说:“今日叛臣授首,四境安靖,愿与诸卿同一日之游,名曰‘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俱来设席,务要尽欢而止。”君臣一直饮至傍晚,其兴未尽,庄王命秉烛再酌,并使自己所宠幸的许姬给诸位大夫遍送美酒,大家立于席间痛饮。忽然一阵怪风,将堂上蜡烛全部吹灭,席间漆黑一团。有一人见许姬美貌,暗中以手拉住其袖子欲行无礼,许姬急用右手摸住那人的冠缨撕了下来,那人惊慌放手,许姬拿着冠缨走到庄王之前,附耳说道:“妾奉大王之命,敬百官之酒,内有一人无礼,乘烛灭,强牵妾袖。妾已揽得其缨,王可促火察之。”庄王急向掌灯者下令说:“且莫点烛,寡人今日之会,约与诸卿尽欢,诸卿俱去缨痛饮,不绝缨者不欢。”百官皆去其缨后,方许秉烛,竟不知牵袖者是谁。席散回宫后,许姬以男女君臣之礼责备庄王,庄王笑着说:“酒后狂态,人情之常。若察而罪之,显妇人之节,而伤国士之心,使群臣俱不欢,非寡人出令之意也。”(第五十一回)庄王后来兴兵大举伐郑,健将唐狡愿率部下百人为三军开路,唐狡所至力战败敌,每晚扫除营地,以待大军,庄王率诸将直抵郑郊,未遇一兵之阻,于是他召来唐狡准备厚赏,唐狡固辞说:“臣受君王之赐已厚,今日聊以报效,敢复叨赏乎?”庄王惊讶地问:“寡人未尝识卿,何处受寡人之赐?”唐狡回答说:“绝缨会上,牵美人之袂者,即臣也。蒙君王不杀之恩,故舍命相报。”楚庄王在一定程度上拒斥了周朝的男女君臣之礼,他能在绝缨会上大度容人,故能使部下舍生忘死以报答。斗越椒的侄子斗克黄出使齐国时,闻叔父作乱被诛,急忙返楚复命,自去司寇处楚庄王对部下的态度与他的祖父楚成王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楚成王苛求部下,性格躁虐,他派大将斗章伐郑,斗章打听得郑有准备,且齐桓公将会集诸侯救郑,遂未战而返,楚成王闻之大怒,即解下佩剑使人去军中斩斗章之首。斗章闻讯,吓得勉强回军战郑,侥幸得胜,成王犹且怒责斗章说:“今添兵车二百乘,汝可再往,若不得郑城,休见寡人之面!”(第二十三回)城濮之战后,大将成得臣引败兵逃归,派自己的儿子先行去见楚成王,成王大怒道:“汝父有言在前,‘不胜甘当军令。’今又何言?”他让传令给诸位参战大将:“楚国之法,兵败者死,诸将宜速自裁,毋污吾斧锧!”
(第四十一回)成王逼死成得臣,晋文公闻讯非常高兴,认为是削除了晋国争霸的劲敌。成王晚年派大将斗勃迎战晋军,两军隔河相对,晋人诈称要过河决战,斗勃退军一舍后,晋军扬言楚军逃遁,自己则全师而退。斗勃回国后,成王听人说斗勃是受了晋人贿赂而退军,遂不许斗勃相见,赐剑令其自裁。楚成王严惩部下,屡杀大臣,量小而躁虐,表现了楚人当时轻德薄恩的时代特点,楚庄王在新的背景下过滤性地吸收了中原文化,在处理君臣关系上显得比先辈人和同代人高出一筹。
在和中原诸国的政治交往中,楚庄王显然是更多地用中原地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去处事。在楚国历代君主中,惟有他从政治上征服了北方诸国、称霸一时,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楚成王当年率军过郑,闻郑君将至城外劳军,遂割下战俘的耳朵大陈军前,以夸示武功,郑君向他行招待天子的礼节,这位南蛮之王大概弄不清这种礼节,吃得酩酊大醉,不知还礼。郑君曾娶成王之妹为夫人,成王离郑时将其所生二女带回楚国,充于后宫,以舅纳甥。郑国大夫叔詹在成王离去后诅咒性地骂道:“楚王其不得令终乎?享以成礼,礼而无别,是不终也。”(第三十四回)像这样对提议会盟之隙组织狩猎,以讨好穆王,穆王下令从猎者俱要带上取火之物,以供熏兽之用,猎间穆王将一群狐狸赶入深窟,他让宋公取火熏之,不料宋君没有准备下燧火,楚人遂将宋君之御者鞭挞三百,以儆诸侯。穆王向中原诸国专施淫威,不曾用恩义去感召他们,自然不能赢得他们的衷心拥戴。
楚庄王和父、祖不同,他黩武逞威,但威中有德,他向楚人的好武之性中注入了中原的传统道德观念,较成功地实现了对中原诸国的政治征服。他攻灭陈国后不久,即纳谏恢复陈国,对陈大夫辕颇说:“吾当复封汝国,汝可迎陈君而立之,世世附楚,勿依违南北,有负寡人之德。”(第五十三回)后来陈国一直充当庄王的追随国。庄王大举伐郑时,郑国等待晋救,坚守近二十天不肯投降,郑军死伤甚众,城东北角崩陷几十丈,楚兵踊跃将登,庄王忽闻城内哭声震地,心中不忍,下令退军十里,诸将不明其故,庄王解释说:“郑知吾威,未知吾德,姑退以示德,示其从违,以为进退可也。”(第五十三回)郑君闻楚退师,以为晋救已至,乃使百姓修筑城垣,加强巡守。庄王知郑人无乞降之意,二次围郑猛攻,三月后攻破其城,庄王下令入城后不许虏掠,三军肃然遵命。楚将公子婴齐建议乘机灭掉郑国,庄王未予采纳,退军三十里,郑君肉袒前来请罪乞降,并送弟弟去疾为质于楚。几年后,郑君准备以弟公子张换回去疾,共理国事,庄王表示说:“郑苟有信,岂在质乎?”遂将二人全部遣返。在庄王之世,郑国自后一直服楚,没有出现大的反复。庄王率兵伐宋时,宋国坚守等待晋救,楚军九个月攻宋不下,当时城内粮草俱尽,人多饿死,宋臣华元夜间出城潜入楚营,劫持了楚军领兵大将公子侧,告诉他:“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第五十五回)二人商定楚军退师三十里,宋国然后与楚会盟定约。第二天,公子侧向庄王告诉了晚间的情况,庄王为全和的态度,避免战事的扩大。他在与晋的一次遭遇战中俘获了晋将解扬,次年就将其放归。后来在楚围宋时,解扬奉晋君之命,前来告诉宋国让坚守待救,至宋郊被楚兵所抓获,庄王认得是解扬,责问他:“尔前者为我所擒,寡人不杀,放汝回国,今番又来自投罗网,有何理说?”(第五十五回)他让解扬向宋人喊话,假称晋救难至,使宋断其所望,不料解扬在喊话中完全转达了晋君的原意,庄王最后还是放走了解扬。邲城之战,楚军大胜,晋军争相渡河,楚臣建议追袭晋军,庄王表示说:“晋楚终当讲和,何必多杀!”(第五十四回)下令安营,勿追败兵。回军途中,一位楚臣建议收取晋人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庄王表示说:“晋非有罪可讨,寡人幸而胜之,何武功之足称耶?”命军士就地掩埋尸骨,祭祀河神。楚国在与晋的长期争霸中,双方力量基本持平,庄王能认清趋势,在思想上首倡和晋,为后世的弭兵之会和平分霸权创造了条件。庄王在和晋上采取以武功求和平的方式,不失为一种高超的手段。
从谏如流
楚庄王上台不久,即责成老臣虞邱搜罗人才,后来访得贤才孙叔敖,遂派人驾车往迎。庄王见之,与其长谈一日,高兴地评价说:“楚国诸臣,无卿之比!”(第五十一回)当即拜为令尹(楚之令尹相当于相国,总揽国政),孙叔敖再三谦让,庄王坚持说:“寡人知卿,卿不可辞。”孙叔敖就职后,整顿军事与内政,开凿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兴修水利,之后又在邲城之战中辅助庄王指挥楚兵,政绩显赫。楚国之臣曾叹服孙叔敖说:楚国有幸,得此贤流泪。后来,身边的优人向他演出关于孙叔敖的小剧目,因扮演得惟妙惟肖,他见之大惊道:“孙叔无恙乎?寡人思卿至切,可仍来相辅寡人也。”当知道眼前并非其真人时,他仍坚持说:“寡人思叔敖不得见,见似叔敖者,亦足少慰寡人之思,卿勿辞,可即就相位。”剧目演到高潮时,他潸然泪下道:“孙叔之功,寡人不敢忘也!”(第五十四回)后坚持封给其儿子孙安万家之邑。庄王对贤才大胆使用,爱戴思念,其感情是发自内心的。
庄王也是一位善于纳谏的人物。他上台之初三年里,专与宫女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并悬令于朝门说:“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申无畏以不鸣之鸟讽他,他听后淫乐如故。大夫苏从冒死前去劝谏说:“大王居万乘之尊,享千里之税,士马精强,诸侯畏服,四时贡献,不绝于庭,此万世之利也。今荒于酒色,溺于音乐,不理朝政,不亲贤才,大国攻于外,小国叛于内,乐在目前,患在日后。夫以一时之乐,而弃万世之利,非甚愚而何?”庄王幡然悔悟说:“大夫之言,忠言也。寡人听子。”(第五十回)乃绝钟鼓之乐,屏疏美女,立樊姬为夫人,使主宫政,并解释说:“寡人好猎,樊姬谏我不从,遂不食鸟兽之肉。此吾贤内助也。”从此庄王一意图强,着手争霸中原。后来楚军灭陈,擒得了绝世美色夏姬,庄王一见,心志迷惑,他对诸将说:“楚国后宫虽多,如夏姬者绝少,寡人意欲纳之,以备姬嫔,诸卿以为何如?”楚臣屈巫认为,若纳夏姬,落个贪色之名,不合伯主身份,庄王遂表示说:“屈巫之言甚正,寡人不敢纳矣。只是此妇世间尤物,若再经寡人之眼,必然不能自制。”(第五十三回)最后将夏姬赐与楚臣襄老为继室。两位大夫当年劝他摒弃女色,以国事为重,看来他的改正是比较彻底的。
楚军攻破陈国后,庄王查明版图,将陈并为楚国一县,灭掉了陈国,南方各属国纷纷来贺。大夫申叔时见庄王问道:“今有人牵矣!寡人若断此狱,薄责牵牛者,而还其牛。子以为当否?”申叔时因而启发说:“王何明于断狱,而昧于断陈也?夫陈臣有罪,止于弑君,未至亡国也。王讨其罪足矣,又取其国,此与牵牛何异?”
(第五十三回)庄王闻言顿足说:“善哉此言!寡人未之闻也!”即命恢复了陈国。申叔时告老退政后不久,楚军伐郑功成,公子婴齐建议一并灭之,庄王对他说:“申公若在,又将以蹊田夺牛见诮矣!”(第五十三回)于是不灭郑国,可见他对申叔时的劝谏印象之深。邲城战晋前,庄王原准备退军避晋,身边的嬖人伍参力主战晋,他觉得伍参言之有理,于是改变主意迎战。事后,他升伍参为大夫,以嘉其谋。庄王在政治行为中善于纳谏,择善而从,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中原地区的价值观念,从而加强了楚国的政治影响力。
楚庄王继承了他先辈的遗志,上台后以武力向北扩张,他有选择地吸收了中原文化,比前辈更注重立德的手段,最终实现了对中原数国的政治征服,争得了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