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令蒋介石震惊不已。这时,中央红军已经北上,并在四川西北的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便成了长江以南惟一一块规模较大的根据地,蒋介石把它视为心腹之患,欲除之而后快。从1935年10 月起,调集22 个师又5个旅共20余万正规军和10余万地方保安团队,从北起宜昌,南至黔阳(今洪江市),东自南昌,西至毕节的广大地区,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围剿”,企图阻止红二、六军团向东进入原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随中央红军路线北上,向北渡江入川陕会合红四方面军,或回师洪湖恢复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从而把红二、六军团逐步压缩并聚歼于龙山、永顺、桑植之间的狭小地区。并且这一次,蒋介石吸取前次因为各部互不相属、各自为政、指挥不统一而导致“围剿”红军失败的教训,于1935年10月8 日下令在宜昌设立行辕,以陈诚为参谋长,代行蒋介石职权,统一指挥湘鄂川黔边区的军事行动。宜昌行辕的序列是:第一路军总司令何键,前敌总指挥刘建绪,下辖第十五师、十六师、十九师、六十二师、新三十四师;湘鄂川边区“剿匪”总司令兼第十军军长徐源泉,下辖第四十一师、三十四师、五十八师和新三旅、独三十四旅、独三十八旅、暂四旅;第二路前敌总指挥薛岳,下辖第二十八师、七十九师、九十七师(以上为第一纵队,指挥官樊松甫),第二十六师、九十二师、六十三师(以上为第二纵队,指挥官郭汝栋);湘鄂边区“剿匪”总指挥陈继承,下辖第四师、八十九师、四十师;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下辖第三十师、三十一师、独四十四旅;还有总预备队第一○二师、一○三师。敌军除了调集大军发动进攻,缩小封锁线,“加筑工事碉楼,严密守备外”,还加强了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企图“断其经济来源”,使红军“生机绝灭”。
在敌人部署的新的“围剿”即将形成之际,红二、六军团停止了东进行动,并于9 月初主动撤离澧县、津市,返回到石门西北的仙阳、大兴、磨岗隘、南岳等地进行休整,打算依靠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新开辟的东部游击区,选择有利时机击破从东面进攻的敌人,打破敌人向西压迫红军并企图将红军包围于龙山、桑植、永顺狭小地区的计划,再寻求机动,在运动中消灭其他方向的敌人。但是,由于敌人采用堡垒主义和持久战略,逐段筑碉堡交替前进,每天只向前推进两三公里,红军一直没找到有利的作战时机。加上红军活动区域狭小,地方工作基础不牢,物资缺乏,红军后勤工作得不到保障,反“围剿”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为了打破敌人新的“围剿”,9 月29 日,红二、六军团在石门磨岗隘召开了积极分子会议。任弼时在会上作了《冲破敌人“围剿”的经验教训与粉碎敌人新的大举“围剿”》的报告,以遵义会议决议精神为指导,认真总结了反“围剿”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国民党新“围剿”的军事部署及特点,明确提出红二、六军团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广大指战员的军事技术和加强部队中的政治教育。这次会议为红二、六军团打破敌人新的军事进攻,胜利地进行战略转移,做了思想、政治上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会议召开的同一天,红二、六军团突然收到周恩来拍来的明码电报,询问红二、六军团的情况。自6 月下旬与党中央的联系中断以来,这是第一次接到党中央的来电,红二、六军团领导人非常高兴。任弼时于当天即代表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分会用密码致电周恩来,希望尽快恢复与中央的联系。事实上,这份电报却落入控制了红军总部电台的张国焘手中。此时,红一、四方面军已分成两路,周恩来与毛泽东等在一起,率领由中央红军主力组成的右路军单独北上,向陕北前进。正在进行分裂活动的张国焘在由红四方面军主力组成的左路军中,利用权势,把持了红军总部,攫取了红军总部与红二、六军团通讯的专用密码。第二天,即9月30日,张国焘以朱德、张国焘名义回电给任弼时,称:29 日来电已收到,一、四方面军6 月中在懋功会合行动,中央任国焘为总政委;希你们以冲破敌人“围剿”部署的英勇和经验来冲破新的“围剿”;我们今后应互相密切联络。红二、六军团领导人不知道张国焘已与党中央分裂,接到其以总政治委员名义发来的电报后,把它当作是中革军委来电,认为与中革军委的联络已经恢复。10 月9 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联名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斗争形势和红二、六军团反“围剿”斗争的计划电告红军总部,并请朱德、张国焘转中共中央。10 月15 日,张国焘以朱德、张国焘名义复电指示:你们在现狭小地区内固守固然失策,决战防御亦不宜,轻易尝试远征,减员必大。可否在敌包围线外原有根据地附近,诱敌出碉堡,用进攻路线,集中兵力以击破之。10 月19 日,张国焘又以朱德、张国焘名义致电红二、六军团:取守势是最失策,远征损失大,可否在赤区外围和附近地区诱敌,各个击破之。再一次重复了15 日的方针,但说明这只是一些建议,一切按实际情况由红二、六军团自行决定。
军情紧急,需要立即做出决断。湘鄂川黔省委与军分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反“围剿”的战略方针进行了认真地研究。认为敌人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根据地逼近,固守根据地已不可能。第一,红二、六军团只有4 个师12 个团,加上红军学校、独立团,不及敌军的1/10,而南方革命根据地仅剩湘鄂川黔一处,缺少战役配合。第二,根据地经济落后,红军给养筹措困难。第三,政策过“左”造成根据地不巩固,而到外线作战也不适宜,难以展开机动,长期脱离根据地作战是红军战略之大忌。基于以上认识和中革军委2月11日关于“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的指示,1 1 月4 日,湘鄂川黔省委与军分会在桑植刘家坪召开联席会议,会议认为,眼前强敌逼近,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供给也很困难,原地坚持已不可能。在敌人包围线外,北有长江、清江;西面敌堡密集,敌重兵置于乌江;东面敌兵力最大;南面敌力量较弱,但有沅江、澧水阻隔,不利主力活动。会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突破敌人的围攻线,转向湘黔边,争取在黔东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刘家坪会议后,红二、六军团从11月上旬起,各部队集中桑植进行休整,部署转移行动。这次战略转移,吸取了中央红军长征时的经验教训,不是流寇式的单纯军事行动,也不是搬家式的消极逃跑,而是做了一系列周密的准备工作。
首先,广泛地对广大指战员进行思想动员工作。各部队纷纷召开了党的积极分子会议和全军大会,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政治动员,说明形势,提出以运动战打破敌人“围剿”的战斗任务,并进行反“围剿”战争特点的教育,使广大指战员经常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信心。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人亲自到红军基层作报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出红二、六军团当前的任务。针对湘西北籍的战士可能存在不愿离开故土的想法,政治工作部门细致、耐心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以保证红军突围时,他们能随部队转移。
其次,整编和充实主力红军,妥善安置伤病员。将地方武装的独立团、独立营及游击队等合编为第五师、第十六师,分别编入红二、六军团建制。为了加强部队的领导骨干力量,还从地方和领导机关抽调许多人员充实部队。经过整编,红二军团下辖3 个师,即第四、第五、第六师;红六军团下辖3 个师,即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师;两军团共6 个师,16 个团,共1.7 万余人。
第三,精简非战斗人员。在整编部队的同时,对于老弱妇幼及重伤病号等不宜长途行军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对遣散回家的,发放适当路费,对于坚决留队的,转送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红十八师,留守后方。对伤病员,发放养伤费,由当地党组织安排到可靠的群众家里养伤。
第四,精简行装。全军实行轻装,除必要的行李、弹药外,每人准备一条干粮袋和3 天的粮食,以及3 至6 双草鞋,带不动的笨重物资,或掩埋或送当地群众。
第五,开展军事训练,加强练习夜战、近战等项目,提高部队战斗力。
第六,为了配合红二、六军团主力转移,军分会决定红十八师留在根据地内坚持斗争,向西佯攻,牵制敌人。
第七,为了巩固内部和迷惑敌人,部队加强了内部的整顿工作,及早清除混进革命队伍的坏人,并在刘家坪一带修筑防空壕和掩蔽体,使敌人误认为红军将在刘家坪固守,放松对红军突围的防御部署。
通过以上各项准备工作,红军部队人心稳定,目的明确,机动力、战斗力大为加强,为顺利完成战略转移打下了重要基础。
关于突围方向的选择,军分会领导反复地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最初,军分会曾经设想从根据地西南方向突围,取捷径到黔东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而不是到通道、黎平。然而,通过侦察,发现在这个方向上,敌人布有4 个师的防守兵力,分别配置在龙山、永顺一线,而且敌人在纵深的百户司、龙潭、秀山等地还部署了3个师的兵力。如果选择这个方向,路途虽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时的组织序列
(1935年11月)
近,但要突破敌人7 个师兵力的封锁线,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惨重的。因此,贺龙建议,先挺进湘中,向东南兜个大圈子,调动这帮敌人东向,然后再掉头转入贵州。这个办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并于11月14日,电告朱德、张国焘。朱德、张国焘于17 日复电,建议如果对敌不好打,则转入通道、黎平击敌也可以,但此举在敌人意料之中,所以应作适当佯攻,使敌人怀疑红军向东南转移,以便达到转向通、黎之目的,但强调这只是建议,希望红二、六军团参酌实际情况相机决断。经过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军分会决定把突围和进攻结合起来,采取声东击西、迂回进军的战术,首先出敌不意,向东南方向突破沅、澧二水,直插湘中,把敌人的主力调到湘中,然后折而向西,再转移黔东,挺进石阡、镇远、黄平地区。虽然这个方向路程比较远,江河纵横,会给红军行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敌人在澧、沅二水的防守比较薄弱,便于红军突围,同时湘中地区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红军可以在这里得到兵力和物资的补充。
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刘家坪的干田坝和瑞塔铺的枫树塔举行突围誓师大会。会上,贺龙、萧克分别向部队下达了突围命令。贺龙还在红二军团全体大会上讲了话,提出要从内线转到外线,打到敌人后方去。
当晚,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人率领下,红二、六军团告别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告别了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根据地父老乡亲,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