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湘西攻势的胜利展开,红军除巩固地占领大庸、永顺、桑植3 县外,还先后占领了龙山、保靖、慈利等县的一部分地区,扩大了新的割据区域。在任弼时等领导下,全面开展了建设根据地的各项工作。
1934年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了《创造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决议》,提出了建党建政,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地方武装,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壮大主力红军等各项任务。并号召根据地和红军中的党员为完成这些任务而斗争。
根据省委这一决议,留在新区内的部队和地方工作干部,立即组成工作团,在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的领导下,迅速分散到以省委所在地塔卧为中心的永顺、桑植、龙山、保靖、大庸、慈利等地,广泛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到1934年12 月底,除原有的黔东特区和鄂川边独立团活动地区的革命政权外,先后在永保县(永顺县大部和保靖县酉水以北部分地区)、郭亮县(永顺东北部)、桑植、大庸等县建立了县、区、乡党的委员会和政权组织,成立了龙山县临时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
随着各级党组织和革命政权的建立,在根据地内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在认真总结了老根据地特别是中央根据地过去分田与查田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于1934年12月1日颁布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条例》,条例分为5个部分,共34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没收土地的范围、分配土地的方法以及其他注意事项。12 月16 日,省委又制定了《分田大纲》,对分田的意义、分配土地的方法和分田工作的领导方式,作了进一步说明和规定。1935 年1 月28 日,省委又作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决定》,对土地革命的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在省委领导下,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即首先在中心区域塔卧、刘家寨、龙家寨、颗砂等区进行。当1935 年1 月这些地区基本解决了土地分配问题并取得一些土改工作经验后,紧接着便在根据地内大面积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其势浩大,迅猛异常,只几个月,大庸、永保、郭亮、龙山、桑植等县的大部分地区都分配好了土地,慈利、石门、保靖、来凤、宣恩等县许多地区也进行了打土豪分财物的斗争,作好了秋收后分田的准备工作。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虽然还存在着一些“左”的错误,如沿用过去那种“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以及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正确做法当作错误的东西加以反对,但这次分田斗争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使许多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几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具体政策上进行了修正和创新,如只没收富农的土地,不没收其房屋、财产及兼营工商业的资产,特别注意不侵犯中农的利益;道士、和尚、尼姑、斋公、牧师、神甫等人,同样分配土地;对地主家属,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对工商业者,采取保护政策等。这些对于活跃根据地经济,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和孤立敌人,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同时,为着壮大主力红军,省委在1934年12月16日提出了在3个月内扩大红军12000名新战士的任务。于是,在前后方、党政军民中,迅速掀起了一个扩大红军的高潮。红军的各个机关和连队都组织了扩红工作队或小组,利用战斗间隙,深入群众当中,采用口头、标语、戏剧等宣传方式,动员群众参军。各级政府在给红军战士分好田、做好红军家属优抚工作以及“保卫分粮分田胜利果实”等口号下,动员了大量群众参加红军。加上红军对战斗中的俘虏兵进行改造和争取工作,使自己得到了一批兵员补充。到1935 年1 月中旬,红军主力成倍扩大,并新组建了第十一、十七、五十等3 个团。地方武装也得到了很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根据地内有游击大队(支队)36 个,游击分队、中队200 多个,共计l0000 余人。此外,还先后成立了慈利县独立团、大庸县独立团、永保县独立团、郭亮县独立营、龙山县独立营等武装队伍。为加强对地方赤色武装的领导,省军区下建立了两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指挥大庸、慈利、石门等县革命武装,第二军分区指挥永保、郭亮、龙山、桑植等县革命武装,在发展游击战争和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中,发挥了作用。
在湘鄂川黔省委领导下,根据地还进行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建设,推动了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经过艰苦创业,到1935 年春,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形成。根据地区域,东起慈利县溪口,西至永顺洗车河,东西长约200余公里,北自桑植北,南到永顺石堤溪,南北宽约120余公里,人口约50万,共建立了9 个县级政权,5 1 个区级政权,2 3 0 个乡政权。与此同时,共青团、工会、贫农团、反帝拥苏同盟、互济会、女工妇女代表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广泛建立,在团结群众、支援根据地建设和革命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红二、六军团也在不断战斗中迅速发展壮大,达到4 个师12 个团,约2 万人,其中六军团发展到1.1 万人,二军团发展到9000多人,两军团后来组成的红二方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湘鄂川黔根据地成为长江南岸苏维埃运动的重要战略区域。
§§第二章 潇湘卷铁流——中央红军长征在湖南
湖南是中央红军长征初期途经的省份,也是中央红军最初选定落脚的省份。从先头部队1934年10月30日抵达汝城,到12月14日在通道境内转兵入黔,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湖南,历时一个半月,途经15 个县市。广大红军指战员忍饥挨饿、顶风冒雨,在崇山峻岭、大江大河之间与敌人殊死搏斗,浴血奋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凯歌。湘江一战更是惨烈异常。中央红军在湖南的艰苦行军战斗,充分暴露了领导上的许多问题。最高“三人团”中拥有决定权的博古、李德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一方面搞“大搬家”式的转移,行进极其缓慢;一方面又消极避战,丧失了许多扭转局势的机会。直到通道会议,毛泽东力主转兵贵州的主张第一次得到中央高层大多数领导同志的认可,中央红军放弃了去湘西和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避免了一次可能全军覆没的重大失误,从此踏上了转危为安的万里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