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成功的核心秘密
2008年,投资人经历了市场跌荡的洗礼,两年以来建立的一些理念亦开始动摇。在活跃的、以价值投资为旗帜的一些博客中,有人写道:“这两天电话打爆了。最能沉得住气的朋友、声称死心塌地忠实巴菲特的,现在也要心惊胆战地问是不是应当卖出一些了。哎,疲惫的自己都有一种自私的想法:当时就不应该劝他们信什么价值投资。”
传统上认为,投资管理人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可能造成投资人本金亏损,2008年的情况不然,更多的指责来自跑不赢大势或者赚得比他人少。以至于一些以冷静著称的投资管理者们,经常被客户以提走资金相威胁。公募基金也一样,银行热闹的抢购场面已风光不再,曾经日募千亿的QDII们因其月跌一成有余而成为网上谩骂的对象。
巴菲特是个所有投资者都绕不开的话题,这个美国超级首富,不但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也是慈善捐款最多的人。伯克希尔的股价曾经创记录地向上突破每股15万美元,记得其首次达到10万美元/股是一年前。巴菲特的成功除了耳熟能详的可口可乐、运通、华盛顿邮报等经典投资案例,除了像买企业一样买股票,除了评估目标内在价值的技术或功力,除了购买后长期持有的耐心,除了好企业好价格以及不熟不做的原则坚持,这些看似并不难理解的内容之外,还有其他秘密。
这个秘密应该是:巴菲特没有客户。他自从创业以来就没有客户,目前他的投资人都是公司的股东,而不是客户。如果一个人喜欢他,不需要拿着资金找他本人,只需购买股票即可;觉得失望,也无需指责:为什么这么早卖出中石油?只要卖掉公司的股票即可。在他收购伯克希尔之前,所有的投资人都是合伙人。而他事先约定:除了年终总结时,不会透露任何投资的信息。这样的结构和原则,使得他不需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做沟通、解释、说服工作,无须受制于愚蠢的压力,而坚持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这也是为何杰出的林奇在47岁退休,而巴菲特77岁仍在快乐工作的原因。
以此看来,目前的基金管理人没有可能成为巴菲特了。因为基金经理同时要承受市场价格过高的压力和投资人的压力。现有的条件是不可能像巴菲特一样地经营基金。所以说尽信巴菲特不如没有巴菲特,一如白石老人曾经说过:“似我者死”。
巴菲特的三条成功秘笈
1.保住本金
在巴菲特的投资名言中,最著名的一条是:“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在做任何投资之前,我们都应把风险因素放在第一位,并考虑一旦出现风险时我们的承受能力有多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做一个长期投资者,而不是短期投资者或投机者
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巴菲特也许并不是最出色的,巴菲特的年均收益率为26%。从某一单个年度来看,很多投资者对此也许会不以为然。但没有谁可以在这么长的时期内保持这样的收益率。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为贪婪、浮躁或恐惧等人性弱点所左右,成了一个投机客或短期投资者,而并非像巴菲特一样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
3.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
究竟应把鸡蛋集中放在一个篮子内还是分散放在多个篮子内,这种争论从来就没停止过,也不会停止。这不过是两种不同的投资策略。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集中看管一个篮子总比看管多个篮子要容易,成本更低。但问题的关键是能否看管住唯一的一个篮子。巴菲特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在做出投资决策前,他总是花上数月、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去考虑投资的合理性,他会长时间地翻看和跟踪投资对象的财务报表和有关资料。对于一些复杂的难以弄明白的公司他总是避而远之,只有在透彻了解所有细节后巴菲特才做出投资决定。
由此可见,成功的因素关键在于在投资前必须有详细周密的分析。对比之下,很多投资者喜欢凭感觉进行投资,完全没有进行独立的分析,没有赢利的可靠依据,这样投资难免不会招致损失。
巴菲特的成功操作
要保持每年20%以上的赢利几十年,需要相当多的素质。从巴菲特的投资过程中可以看出,“忍、准、狠”是其独到之处。
(1)忍,巴菲特是一个特别能忍的人。我们知道,美国市场的投资品种极多,期货、期权、股票、债券、外汇等等,其市场机会比我们国内多得多。可是,巴菲特所投资的品种却相当单一,除了少量的债券外,基本都是股票。而就是做股票,网络科技股大潮时,一时成就多少英雄豪杰,可巴菲特因为对这个行业不熟悉而放弃这样的机会。两年涨几倍的机会,让一个专业投资家放弃,这是需要多大的忍耐力啊!再看一看国内投资者,看见涨就心潮澎湃,就想追;今天追这个热点,明天追那个热点。最终结果基本只有一个,那就是“套”。
(2)准,巴菲特一生中投资的股票并不是很多,最大的投资集中在十来家。他选股票的原则就是必须等到公司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再介入。我们也应学习这一点。当然,中国股票还不是投资型的,我们不能生搬硬套。
(3)狠,也是巴菲特的又一特点。上面已经提到了,巴菲特一生中只投资了少数股票,而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十来只股票上。我们同样也应学这一点,就是只对充分研究、把握性极大的股票进行投资。
几十年来,美国股市变化不小,可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变化不大,所以他能常青;结合中国特色,坚持好的正确的方法,在热闹非凡时能保持清醒,做到只要操作就“稳”与“准”,相信长期下来,也会成为中国的“巴菲特”。
巴菲特如何应对大牛市
2007年中国股市非常牛,牛得让许多投资人感到困惑和迷惘。也许经历过好几次大牛市的巴菲特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1.巴菲特第一次碰到大牛市,他的决定是退出股市
1968年,美国股票的交易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股,比1967年的最高记录还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买卖单据忙得喘不过气来,这在它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这般持续了许多天。在1968年12月,道?琼斯指数爬升到990点,1969年又升到1000点以上。
在1969年5月,巴菲特担心自己陷入对苦难不幸的哀叹,同时也担心所得的盈利付之东流,他最终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决定,宣布解散他的私募基金。当市场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时,他却宣布退出:“我无法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同时我也不希望试图去参加一种我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像样的业绩遭到损害。”
2.巴菲特第二次碰到大牛市,他的选择是卖出大部分股票
1972年,美国股市又是一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当时几乎所有投资基金都集中投资到一群市值规模大的、企业声名显赫的成长股上,如施乐、柯达、宝丽来、雅芳和得克萨斯仪器等等,它们被称为“漂亮50股”,平均市盈率上涨到天文数字般的80倍。
由于股价太高,巴菲特无法买到股价合理的股票,非常苦恼。1972年时,伯克希尔公司证券组合资产规模有1亿多美元,巴菲特却大量抛出股票,只保留了16%的资金投资于股票,把84%的资金都投资于债券。
1973年,“漂亮50股”的股价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也不断回落,市场摇摇欲坠。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
1974年10月初,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狂跌到580点,美国股市几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是个位数,这在华尔街非常少见,没有人想再继续持有股票,几乎每个人都在抛售股票。
在市场一片悲观声中巴菲特却高声欢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而在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而巴菲特却亏损20%,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相差41%,这是巴菲特40多年间业绩最差的一年。
从1995年~1999年美国股市上涨近150%,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动力是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涨。而巴菲特却拒绝投资高科技股票,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公司股票,结果在1999年牛市达到最高峰时大败给市场。
但巴菲特不为所动:“1999年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这一年有几家我们重仓拥有的公司经营业绩十分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这些公司拥有十分出众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能够长期持续保持,这种特质是取得长期良好投资业绩的保证。偶尔有些时候我和芒格相信,我们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没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起码是无法百分之百断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投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尽管我们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改变整个社会这种普遍观点。但在投资中我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出,在高科技行业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拥有真正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1999年度股东大会上,股东们纷纷指责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都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过时了,但巴菲特仍然不为所动。
其实,巴菲特早在伯克希尔1986年年报中就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大牛市的看法:“还有什么比参与一场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在牛市中公司股东得到的回报变得与公司本身缓慢增长的业绩完全脱节。然而,不幸的是,股票价格绝对不可能无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进卖出以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总体的投资回报必定低于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美国公司总体上实现约12%的年净资产收益,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但却不能废除它们。”
结果证明,股神巴菲特是正确的。
2000年、2001年、2003年,美国股市大跌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而同期巴菲特的业绩却上涨30%以上。
人们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长远眼光,也不得不承认长期而言价值投资策略能够战胜市场。
因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续,过高的股价最终必然回归于价值。
要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大牛市,请牢记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投资信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教你一招
如何利用纠错解套法下跌行情容易犯的五大错误
1.爱用相反理论
其实,在一轮大跌市中,85%以上的时间里人们都是恐慌绝望的,剩下10%的时间是反弹和横盘,只有5%或更少的时间才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时候。但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涉市不深的炒股者),动不动就是“市场已经恐慌了”、“别人都绝望了”,因此,“大底来了”等等。可怜的他们是在打一个只有5%概率不到的赌!相反理论其实是一个标准的“事后诸葛亮”式的理论,事后总结,任何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当然,说大底100次或几乎每周都说大底要来的人总能蒙对一次。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不要把自己凌驾于市场之上,以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
2.经验主义
股市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每次行情,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人总爱用以前的经验去套现在。比如,现在连跌了10周,所以下周会如何如何。每次股市的走法都会给你一个新的教训。
3.刚愎自用
下跌市中,对人性也是一种考验。面对连续的跌市,诱惑就来了。于是不等趋势逆转的信号就提前进场。结果如何自己心里清楚。
4.不放过任何波动
有人总以为,我是职业股民,连续空仓我来股市干嘛?于是天天盯着盘面,哪天一有红线便不能自已。其实熊市中的反弹只有大约10%的有操作意义,其余的反弹没有操作意义。没有经历过两轮以上熊市的人是不会理解这句话的。
5.总想在有反弹的时候再减镑,特别是总希望在反弹的最高点再出
这样做的结果便是越套越深。这些人脑子里根本没有止损的观念。其实这么做还是如上面说的,在做一个小概率事件。熊市中的一句名言:“任何时候抛都是正确的。”这是大熊市中多少人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的,可是总有人重复地交这样昂贵的学费。
不应该下的单
1.大势不好不下单
抛开指数做个股的说法一度很流行,但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梦想市场不好的时候自己手中的股票仍在上涨,就像梦想瓢泼大雨中自己脑袋上面的那一块是晴天。做个股先得看大势。
2.未经研究不下单
深入研究过的股票,自己心中有数,心中有数,手中就有准。如果仅仅靠听来的消息,再怎么言之凿凿、信誓旦旦,只要股价一跌,马上就慌神;再一跌,就开始怀疑消息的真实性;继续跌的话,就自我否认消息,最后割肉出局,卖了个地板价。只有经过深入的调研,把“消息”变成“信息”,变成自己研究之后确信的东西,才能成为值得信赖的投资参考。
3.对有硬伤或有疑问的企业不下单
应该尽量回避有硬伤的或有疑问的企业,比如业绩烂得一塌糊涂,公司会否重组,大笔应收账款怎么处理,涉及巨大金额的诉讼还没有明确结果……这样的企业还是远离为好,股市里“股树”参天,巨木成林,何必非要吊死在这棵歪脖树上。
4.短期内暴涨过的股票不下单
连续暴涨过的股票多半已经不便宜,买入之后多半会下跌或盘整,没有必要在里边跟它硬耗。
5.股价处于下跌趋势中不下单
这一条不是绝对的,如果您是在效仿巴菲特,完全可以在下跌中持续买入,但这要有三个前提:一是企业要有很好的未来;二是股价已经低于企业内在的价值;三是买了要拿得住,别等到地板价的时候,心里一慌,全都割了。如果我们做不成巴菲特,那还是等趋势改变,与其逆势而上,还不如顺势而为。
6.情绪冲动不下单
情绪不好的时候尽量不要做交易,心绪一乱,头脑一热,心里一慌,手头一痒,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下单之前先要问自己,操作的决定是来自理性的判断还是来自情绪的波动,如果是情绪不稳,就先离开市场,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一会儿。
7.未设止损位不下单
未思进,先思退;先保本,再赚钱;先图生存,后谋发展。所以,在决定自己想要赚多少钱之前,先得确定自己能够赔多少钱。毕竟,前者是咱管不了的,后者是咱自己能控制的。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您算过了没有?如果事先不算,事后会损失无数。
8.放天量过后的个股坚决不买
放天量一般是市场主力开始逃离的信号。如果投资者确实对放天量的股票感兴趣,也应该等一等,看一看,可以在放天量当天的收盘价上画一条直线,如果以后的价格碰到这条线,倒是可以考虑买进的。看个股要看连续的走势,长期盘整上下不大的不能买入。
9.利好公开的股票坚决不买
这是目前投资者最易走入的一个误区。业绩就算好得不能再好,全中国股民都能看到并全部买进,谁能赚钱呢?何况业绩是可以人造的。
10.熊市中基金重仓的个股坚决不买
因为基金账户不能隐瞒,一季度公布一次。基金不坐庄,有盈利就跑。当然这个理论有时间性。牛市个股普涨,基金不会抛售。熊市里基金溜之大吉,散户全部被套,所以熊市时基金重仓股坚决不买。
§§第六章 彼得?林奇是怎样解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