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安迪?凯斯勒式“炒股”5年赚10亿的神话
一位来自重庆的个人投资者花了3万元人民币争取到了与安迪?凯斯勒吃顿晚饭的机会。
安迪?凯斯勒是谁?
他曾以377%的收益率,获1999年全美盈利率第四的对冲基金。他用了5年的时间,将1000万美元的投资变成了10亿美元,5年100倍。
他以“30秒内,3个要点”这一独到的投资秘诀,发现了一个个获利翻几十倍的互联网公司,并能在泡沫爆破之前全身而退,成为华尔街的奇迹。
2006年11月30日,头顶黑色礼帽、手持彩色“魔棒”,第一次出现在国内投资者面前的凯斯勒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魔法师”,不同的是,这位来自华尔街的“魔法师”变的戏法却是金钱游戏。
在第三届国际投资大师讲坛的现场,安迪?凯斯勒与国内投资者共同分享了他的科技股投资四大策略。而对于未来5年的中国股市,安迪?凯斯勒更是看好科技股的发展。
1.从技术青年到华尔街新贵
1980年,当安迪?凯斯勒刚刚从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电子工程系毕业时,他或许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玩起金钱游戏。
在结束贝尔实验室5年电机工程师的工作后,这个只懂技术的年轻人穿着衬衫、宽松长裤就来到了华尔街,敲开了潘恩?韦伯集团的大门。
不过这一次,安迪?凯斯勒没有那么幸运,在最初的分析师生涯中,他的表现遭透了。尽管华尔街的要求只是在51%的时候做出正确预测即可,但安迪?凯斯勒几乎全部预测错了。
在撰写第一份研究报告时,恰逢芯片行情火热,安迪?凯斯勒却出人意料地唱出反调,对芯片股给出了“持股观望”的建议并在一周后建议“卖出”。
同样的反调,安迪?凯斯勒在第二年7月继续唱起,当他认为芯片业的屠杀已经结束,建议投资者“买入”的时候,却又遭遇公司的大幅亏损。
尽管预测最初让人大跌眼镜,但之后的市场反应却完全应验了安迪?凯斯勒的分析。他的好运似乎开始到来,先是入选“l。l。排名”,这是《机构投资人》杂志推出的全美研究分析师排名,代表了在投资者和券商心目中最棒的分析师。之后,猎头电话不断,摩根斯坦利更是开出高价聘请他。
跳槽后的安迪?凯斯勒,似乎并没有完全适应摩根斯坦利的工作节拍。在他看来,华尔街正在改变,但研究部门的地位却在下降,甚至堕落为投机行为的附庸,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分析师们开始不再坚守自己独立的分析原则。
1993年,安迪?凯斯勒正式告别摩根斯坦利,开始其个人投资者的角色,尽管对于这一切,外界有着不同版本的传言。但是后来的“大丰收”证明了离开摩根斯坦利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1998年全球金融动荡,安迪?凯斯勒手头的股票几乎全部升值,有些甚至上涨了近10倍。就连当时表现最差的一些股票也上涨了近一半。
从1999年开始,安迪?凯斯勒之前的投资开始有了回报,其基金以377%的年收益率,名列对冲基金排行榜第四。2000年后,盈利持续上升。基金规模也由最初的1000万美元达到了10亿美元。
在市场还在飞速上涨的同时,安迪?凯斯勒又做出惊人之举,不仅拒绝了送上门的钱,更是逐步卖出持股,将资金还给了投资者。市场再一次验证了安迪?凯斯勒的长远眼光,网络泡沫开始破灭,大批投资者血本无归。
2.在迷雾中寻找潜力企业
经历了这一连串的洗礼,安迪?凯斯勒坚定了其对科技股长期投资的决心。然而,想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拨开迷雾,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并不那么容易。而安迪?凯斯勒独特的判断工具不仅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将继续引导他下一步的投资计划。
在2006年11月30日的北京演讲中,安迪?凯斯勒带着国内投资者一起开始了拨开迷雾之旅。
1985年的时候,一台电脑很贵,而生产电脑的公司看起来像一个“巨无霸”,什么环节都做。现在,电脑的成本降下了很多,并且在各个环节出现了不同的公司,如微软、英特尔、戴尔等,他们产生了一个万亿的市场。
迷雾之旅的最初,安迪?凯斯勒带着国内投资者回顾了这一段历史,在他看来,如果能够在那个年代拨开迷雾,找到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将会获得令人称羡的收益。同样,在这个时代,如何在重重迷雾中找到那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公司呢?
安迪?凯斯勒的投资原则看起来很简单:“规模”、“横向经济模型”、“市场边缘的智能”和“利润盈余”。这些工具常被他用来识别那些有潜力的公司。
在安迪?凯斯勒的研究最初,首先看到了网络、多媒体以及影像产业的巨大前景。尽管当时的一些公司还很不起眼,但是他坚持看好其前景,并且长期投资下去。
斯高柏(C-Cube)就是其中一例,尽管当时的-公司业绩并不令人瞩目,但是-生产的激光头却是机必需的核心部件,对市场和技术深有研究的凯斯勒很快意识到财富就在眼前,于是买入大量股票。事后也证明,中国企业的早期利润,多半被其赚走。类似的例子一直贯穿在安迪?凯斯勒的投资中。
不过,他坦言,不是每一次投资都能成功,但是成功的选择往往弥补了失误选择的损失,并且创造了更好的收益。他希望国内的投资者也能在看似迷雾的市场中找到这样有潜力的公司,在未来5~10年里获得更多的收益。
3.看好中国科技股
对于中国科技类公司的投资与发展,安迪?凯斯勒给出了乐观的预期。
“未来5~10年中国市场将再产生1万亿的财富,50%来自现有企业,另外的50%则会来自新兴企业。”虽然是第一次来中国,但是凯斯勒表示他对中国市场已经关注了很长时间。
“他的根据在哪呢?从目前股市场的表现来看,好像没有符合他要求的企业。”一位国内机构投资人给出了这样的疑问。而另一位投资者也表示了同样的疑问和反驳,甚至认为很多中国企业并不擅长创新,因而想要在未来几年实现科技股的大飞跃并不现实。对于这些疑问,安迪?凯斯勒说,“就以现在的很多技术而言,他们在2、3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同样,未来的2、3年里也可能出现很多新的技术。”
安迪?凯斯勒认为,尽管很多公司刚刚起步,甚至还没开始,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很多新的科技型公司都将出现,而有选择地投资则可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比如说随着网上银行的普及,为银行编写网上银行软件的公司也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同样的投资价值还体现在智能手机定位服务等技术上。这些新兴企业将获得巨大的市场,如果能提早发现其价值,将会获得较好的回报。
安迪?凯斯勒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很多在硅谷掌握技术的人都有机会在国内将这些梦想变成现实。而美国的科技发展历程,也能给中国的科技股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要做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其服务和产品是美国、印度等国家所无法提供的,那么这样的企业在未来将会获得很好的收益。”安迪?凯斯勒说。
5.2亿万富婆的炒股秘籍
王老太今年67岁,乐观、健谈,既是亿万富婆,又是股市大亨。作为新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见证人和参与者,王老太与年轻的深沪股市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十多年的股海生涯,有喜悦,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教训;有大赚,也有大赔。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了解了她,也就了解了股市。
1.美股掘来第一桶金
王老太原来在机关工作。那时,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日子虽很自在,但很难让要强的她感到满足。1984年3月8日,她拿出自己仅有的400元积蓄,和几个朋友创办了一份名为《中国信息资料》的半月刊杂志,开始了创业生涯。80年代末,王老太去美国探望在那里工作的儿子。这次探亲虽然时间很短,却也没改变老太太闲不住的性子。到美国不久,她便和几个台湾、韩国的朋友搞起了房地产。他们买旧房子,翻新后再卖出去,王老太因此赚到了为数可观的“第一桶金”。在美国,王老太发现一个现象:一半以上的人都投资股票市场。于是她在儿子的指导下自己成了花旗银行的小股东。王老太坚信,银行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银行股的股本扩张能力强,经常送股、扩股又拆细,是个人投资的好品种。
1989年底,王老太带着在美国淘出来的“第一桶金”和对股票市场的认识,回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
2.眼光独到一跃身家过亿
当时,深圳红荔路上有一家很小的证券登记公司,股民们可以在那办理股票过户登记手续。王老太回忆:“那时的股票市场还是柜台交易,实行的是记名制,没有存折,交易用的现金都用大黑塑料袋装着,非常原始。”在登记公司的门口草地上常有人聚在一起“谈股论金”,王老太把自己在美国股市的经验讲给大家,一不小心做了最早的“股市老师”。王老太发家致富的基石是她对银行股的深刻认识。1989年深发展开始上市时,盐田港的村支部书记响应号召,带着村里人集资买了12万股,后来想卖却卖不出了。王老太对银行股情有独钟,1990年春节前后,便以每股8元多钱的价格将这没人要的12万股全接了下来。随着深发展股价的不断上涨,王老太的资产也膨胀起来。一时间,深圳有个王老太靠投资股市身价过亿的说法在股民、尤其是深圳股民中广为流传。
股市风云变幻,1993年深沪两市股票大跌,王老太没想到这只是深沪股市三年漫漫熊市的开始。想想那几年,老太太唏嘘不已:“当时明知是螳臂挡车,但我的钱还是一点一点地去‘救市’,越跌越买。总是希望能以自己仅有的一点力量,稍稍减缓股市的下跌。”最终她将自己所有的钱投进股市,直到连吃饭的钱都没了。股市向下运行的趋势并没因此而改变,王老太却在浮亏几个亿的巨大压力下病倒了。医院发出了无数个病危通知,亲戚们只好忍痛将其账户上大部分的股票清仓出货。可老太太福大命大,经过三个月的抢救,她居然坚强地活过来了。命是保住了,但是浮亏却变成了实亏,几亿元资产被股海吞得无影无踪,她只能暂时告别自己深爱的股票市场,去美国的儿子家中休养。一晃就是几年,等老太太再回到国内股市中时,时间已是大牛市之后的1997年。虽然经历过大起大落,王老太对股票市场的热情一点也不减当年。不仅如此,她的心态反而更平和了:“其实我也就是股市里最平常的一个散户,一个希望中国证券市场能健康发展,自己也享受利益的股民。”
3.股开放一朝翻身
怀着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强烈信念,王老太“大难不死,必有后福”。2001年2月份,股市场对境内投资人开放,股跳高似的上涨,一天一个纪录。王老太套了8年的股不仅解了套,而且股价再次赚了几倍,再加上她以前买入的海航和蜀都法人股也都已上市流通,今天的王老太身价再次大涨。而这一切,王老太却戏称为:“天下掉下来的馅饼,被我接着了。”
王老太从最初白手起家办杂志,买没人要的深发展,到靠被套的股咸鱼翻生,她每一次都走在了市场的最前面。表面上看似巧合,事实上却浸透着她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力:创办《中国信息资料》,适应的是即将到来的中国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发展;买入深发展,是对银行业独特拉动作用的超前认识;买股,更是基于她对股市场必将被激活、必将大发展的准确判断。王老太是一个普通的投资者,但也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股市投资者。
4.谏言献策情系股市
王老太热爱证券市场,她一再说:“我希望我们国家的股市能健康成长。”在90年代初,王老太就提出:“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建立游戏规则,建立规章制度,而且要执行好,并不断地完善。”1993年,王老太作为股市里一位普通投资者,直接面对在深圳考察工作的中国证监会高层领导,并提出了许多搞好股市的中肯意见。记录这段佳话的照片登在了当时的《深圳特区报》上。王老太还曾给深圳市长写信,诚恳地说,深圳应利用特区优势把股票市场搞好,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不能把这个市场给关了,这条路只能向前不能倒退。说这话时正是股市进入低迷的1993年年底。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说起股市里的庄家,还有目前还存在的不合理政策,王老太义愤填膺:“股民应该赚取的是经济发展、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股市里允许有投机,但不是像一些庄家那样,通过编造虚假信息来骗取其他股民的钱。”即使这样,王老太依然情系股市,坚信股市有用,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好处。心态乐观炒股也能防老。
向老太太讨教炒股秘诀,她笑着说:“这秘诀你们肯定知道――以投资的心态买,涨高了就以投机的心态卖了。大家常说,王姨赔了也乐呵,的确是这样。”
每天去股市是王老太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跳动的红红绿绿的数字,老太太更多地是在享受其中的乐趣:涨了没追上,算了,看下一个吧;跌了没卖出,等着,下次还有机会。收盘后,她戴起老花镜研究上市公司资料,还时不时地挑他们的刺。有不少朋友问王老太:“您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在炒股?”王老太总是乐呵呵地回答:“炒股可以防老。”谈起股市带给自己的欢乐,老太太有说不完的话。股市能陶冶人的个性,因为赔赚都和人的秉性有关系。在这个市场上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也要不断学习新东西,我有时会听股民报告会,上老年大学,听听绘画、音乐课,欣赏服装表演。投资股票,要关心各行各业,脑子老得转,吃饭时还想着国内外大事。人老了,思想可不能老化,股票让我更加贴进现代社会生活,还能结交不少朋友。
5.生活朴实欲回报社会
王老太说起远在国外的孩子,禁不住流露出思念之情:“两个儿子都在国外,我希望他们能回来,虽然国外的收入高,但发展的大好机会还是在中国。我还盼望他们能回来,让儿子们在国内能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样,也就能有亲人陪伴我度过晚年。”
5.3炒股的智慧――炒股成功的基本要诀
怎样炒股才能成功,证券业资深人士陈江挺先生给了投资者以下几点建议:
1.保本
炒股是用钱赚钱的行业。一旦你的本金没有了,你就失业了。无论你明天见到多么好的机会,手头没有本金,你只能干着急。几乎所有的行家,他们的炒股的建议便是尽量保住你的本金。而做到保本的办法只有两个:一,快速止损;二,别一次下注太多。炒过股票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亏小钱时割点肉容易,亏大钱时割肉就十分困难。这是人性的自然反应。在一项投资上亏太多钱的话,对你的自信心会有极大的打击。你如果有一定的炒股经历,必然同时拥有赚钱和亏钱的经验。赚钱时你有什么感觉?通常你会在内心指责自己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多买一些,下次碰到“应该会赚大钱”的机会,你自然就会下大注。
这是极其危险的。在炒股这一行,没有什么是百分之百的。如果第一手进货太多,一旦股票下跌,噩梦就开始了。每天下跌,你希望这是最后一天;有时小小的反弹,你就把它看成大起的前兆;很快这支股票可能跌得更低,你的心又往下沉。失去理性判断的能力。比较行得通的做法就是分层下注。如果你预备买1000股某支股票,第一手别买1000股,先买200股试试,看看股票的运动是否符合你的预想,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做。如果不对,尽快止损。如果一切正常,再进400股,结果又理想的话,买足1000股。由于股票的运动没有定规,你不入场就不可能赚钱,而入场就有可能亏钱,所以承担多少风险便成为每位炒手头痛的事。
然而什么是你对风险的承受力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自己睡的好吗?如果你对某支股票担忧到睡不着,表示你承担了太大的风险。卖掉一部分股票,直到你觉得自己睡得好为止。把“保本”这个概念牢牢地记在心里,你在炒股时每次犯错,你的体会就会深一层,时间一久,你就知道该怎样做了。
2.不断盈利
炒股如果不是为了盈利,炒股干什么?难道吃饱了撑的不成?但你注意到“盈利”二字前是什么?是“不断”。在股票市场偶尔赚点钱不难,只要你运气好就可以了。难的是“不断”二字。有多少次你听到朋友:说“我今年不错,股票大市跌了20%,我只亏10%,我战胜了股市!”真的吗?任何专业的炒手,惟一该问的问题应该是我今年挣了多少?有谁听说过服装店老板说自己较隔壁店少亏钱而洋洋得意的吗?常听到炒股的人居然会为少亏钱而自豪!这其实便是炒股艰难的地方。看不见、摸不着的股票使一般人的判断力走了样。要想在股市不断赚钱,除了知识和经验之外,就是必须忍耐,等待赚钱的时机。问问一般的股民,他们入市资金有多少买了股票?有多少是现金?你会很惊奇地发现,一般股民几乎把入市资金全部买了股票。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时,他们都是这样。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我的钱是用来赚钱的”。
在股票市场,不要急于买入股票。股票在大多时是有理性,有规律的。虽然每支股票的个性都不一样,但大同小异,你需要不断研究,不断观察,等你的经验积累到一定地步,就知道怎样顺势而行。等待、忍耐、观察,只有在股票的运动符合你的入场条件时才入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确定你入场的获胜概率大过50%。在这基础上,不断盈利才有可能。当然,千万别忘了保本。
在你面前是两位炒手的交易记录。他们去年都翻了一倍,即100%的回报率。一位是常胜将军,他的交易全部赚钱,有买必赚,虽然每次赚的都不多,但他的交易记录密密麻麻的一大叠,积少成多,他赚了100%。另一位似乎运气不怎么样,交易中亏的次数多,赚的次数少。但他亏时亏的钱少,赚时赚的钱多,特别是有支股票卖出价较买入价升了四倍。算总账他也赚了100%。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股票炒手?两人中的一位是运气很好的新手,另一位可是资深的专业炒手。你现在大概能够猜到哪位是哪位了吧?从他们的交易记录,你体会到什么了吗?在现实生活中,专业炒手的记录几乎都如上面所描述,他们明白股票买卖不可能每次都正确,那么在错误的时候为何要付出大的代价?但在他们正确的时候,他们试图从中得到最大的利润。
可是新手们很少有这么好的运气,他们通常把赚钱的股票首先出手,满足于赚小钱,结果通常是手头有一大堆套牢的股票。想象你手里有10000元,你告诉自己要分散风险,每支股票只投1/10,即1000元,一年下来,五升五跌,五支股票跌了10%,四支升了10%,另外一支升了200%。那么一年下来,这10000元变成12900元,近30%的回报率。其中那支升了200%的股票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炒过股的朋友,你赚过5元升到15元的股票吗?这样的机会多不多?但你抓到过多少?你是不是常常过早离场?使你过早离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好贪小便宜;二,不够经验判断股票运动是否正常。得到便宜是很愉快的,每次卖掉赚钱的股票你都觉得自己是炒股天才,想上酒店庆贺一番。你总是试图重复这类愉快的经验。所以我们看到新手赚钱时通常只赚小钱。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知道5元的股票会升到15元,你也绝不会提早离场的。问题是你不能确定。这便涉及股票运动是否正常的判定问题。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只要股票运动正常,便必须按兵不动。
如果你确定股票运动正常,你的胜算很大,这时你应该在这支股票上适当加大下注的比重。如果你的致胜概率是60%,你下10%的注,但经验告诉你这次的致胜概率是80%,你就应加注。从10%提高到30%甚至50%,从直觉上你能明白为什么应这么做。
5.4把握技巧看公司年报
对于投资大众,尤其是散户来说,上市公司的年报是投资者获取信息决定投资某家上市公司的重要依据。选择上市公司能不能长久地稳定发展,在遇到股市冲击时,能不能经得起波折,研究上市公司的年报都是非常重要的。精心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看三大财务指标、收益性、看募集资金的运用、看母子公司的关系、看选配情况和派息能力等从多个方面来加以考虑。
1.财务稳定性
公司的财务状况往往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投资者可以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了解财务状况。首先,资产的流动性越大,资产的安全性就越大。假如一个上市公司有500万元的资产,第一种情况是,资产全部为设备;另一种情况是70%的资产为实物资产,其他为各类金融资产。假想,有一天该公司资金发生周转困难,公司的资产中急需有一部分资产去兑现偿债时,哪一种情况更能迅速实现兑现呢?理所当然的是后一种情况。因为流动资产比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大,而更重要的是有价证券便于到证券市场上出售,各种票据也容易到贴现市场上去贴现。许多公司倒闭,问题往往不在于公司资产额太小,而在于资金周转不过来,不能及时清偿债务。因此,资产的流动性就带来了资产的安全性问题。在流动性资产额与短期需要偿还的债务额之间,要有一个最低的比率。如果达不到这个比率,那么,或者是增加流动资产额,或者是减少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额。我们把这个比率称为流动比率。其次,是流动性的资产中有两种资产形态,一种是存货,比如原材料、半成品等实物资产;另一种是速动资产。如上面讲到的证券等金融资产。显而易见,速动资产比存货更容易兑现,它的比重越大,资产流动性就越大。所以,拿速动资产与短期需偿还的债务额相比,就是速动比率。一般情况下,把两者确定为1:1是比较讲得通的。因为一份债务有一份速动资产来做保证,就不会发生问题。
公司的固定资产是通过一定期限的折旧方式来回收资产的,周转时间长,就需要很大的公司资本来提供固定资产的资金需要。我们已经知道,公司的总资本中有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两部分。所以,只有当固定资产与自有资本相等时,或者固定资产小于自有资本时,公司才需要为此而负债,否则就只有靠负债来解决因增加固定资产而引起的矛盾了。固定资产如果全部可由公司自有资本来解决,说明公司财务状况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固定比率小于100%,所需固定资产小于自有资本;如果一部分固定资产是由长期借款来解决,而不是靠短期借款来解决,那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仍然具有一种稳定性,即固定长期配合率小于100%,所需固定资产小于自有资本加长期借款。一旦公司发生负债情况,无论是流动负债还是固定负债,你都要观察一下负债是否超过了公司的能力。也就是说,有可能这个负债本身是正常的,是发展生产、扩大经营规模必须采取的资金策略之一。但是负债一定要适量。怎样才适量?这很难从绝对意义上讲,而只能从相对意义上来判断,这就有了一个负债比率的问题。即负债比率小于70%时比较安全。然而这也不能绝对地加以断定。
2.看三大财务指标
三大财务指标:即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三者之间关系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看一个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成长性,最主要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一些企业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都大幅增加,但那三个指标都大幅下降。如某企业,2007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达年计划的65.67%和55.4%,与2006年同比分别增加28.99%和19.05%。但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下降42.31%、23.33%、23.85%,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下降。还有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低于银行存款,这种股票投资者都应该敬而远之。
3.收益性
在公司的收益中,要看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利润。一个迅速成长的企业,主营业务是企业的支柱,多了就难免顾此失彼,主业不突出,公司发展后劲如何,你就搞不清楚了。如某公司,它2007年上半年的投资收益5072万元,其中股票投资收益为4634万元,公司利润是上去了,但炒股谁能保证只赚不赔?况且明文规定上市公司不许炒股了。另外,证券法出台可是有法可依,营业收入是不是主要的构成部分,或者说是否是来自于“主业”的收益。比如增加销售收入,减少成本开支。如果收益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营业外收入的增加或营业外支出的减少,这就反映出这家公司的收益可能出现收益性差的状况。
4.看募集资金的运用
有些企业,拿了募集来的钱,转过身就拿去还贷款,还特别声称,由于还贷及时,致使财务费用下降。这样的股票,后续发展没有了资金,股价能保持现有水平就不错了。
(1)看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
有的企业年报在“经营情况回顾与展望”中,说了一大堆废话,不见实质性内容,这种没有新增长点创利的企业,今后,不会对股东有更大的回报。
(2)看母子公司的关系。
不少的上市公司往往有个名字类似的母公司,母公司家大业大,能为子公司遮遮掩掩,但这样的子公司是独立撑不了门面的。如果它是企图如利用子公司配股圈钱,就得小心。
(3)看送配情况。
一是看送的多与少,二是看送配时间。有些公司连续大比例送配,股本扩张的同时业绩跟不上,使每股收益稀释,这样的股票价格肯定要往下走一个台阶的。另外,一些公司还在送配的时间上做文章,中报截止日期为6月30日,有的企业的送配安排在七、八月份进行,中报中对财务指标又不做摊薄说明。
5.派息稳定性
首先,从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角度来看公司的盈利多时,并不意味着股东们的收益也会多。因为公用盈利后也常常会有两种可能:一是增加再投资。公司把盈利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公司日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地用于当前的股利分配。另外是采取发红股,而不是现金股利。这是由公司派息政策所决定的。这两种可能性一旦成为事实,对公司的股价就会产生影响,所以也会影响到股东的收益。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主要从股利额与公司净利润的比率上来判断派息能力。另外,从公司外部因素影响时,首先是利息率。市场利息率越高,公司证券的价格就会越低,它们成反比关系。所以利息率是一个很敏感的因素,它可以引起公司股票在市场上的波动,而且波动得很快。其次,是经济的周期波动。公司一般难以摆脱这个因素的影响。萧条阶段,公司股价大幅下落,繁荣阶段,股价则大幅上升。还有一个是货币供应量。它同公司股价朝同一方向变动。比如,随着信用扩张,银根松弛,社会游资增加,股价就会升高,随着物价上涨,公司收益增加,股价也会上升,随着货币贬值,为了保值,股价又可能上升。虽然这些外部因素不是个别公司的考察重点,但正因为它属于系统性风险之列,所以在对很多公司进行盈利能力和稳定性分析时都有关系,需要同时考虑,特别是要了解外部因素使公司股价下落时,公司的反应能力有多大。
5.5如何从盘口观察主力的动向
市场中,投资者经常谈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便是主力的动向,探寻主力动向的方法很多,但许多投资者都忽视了就在我们身边,可以较为准确观察主力动向的窗口,那就是个股交易的买卖盘,具体操作中就是一支股票委托买入的价格、数量及委托卖出的价格、数量的反映。目前我们使用一些交易系统都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三档的买卖盘情况,即个股当时走势中买一、买二、买三和卖一、卖二、卖三。主力的动向在这里经常会暴露。
(1)当某支股票长期在低迷状况中运行,某日股价有所启动,而在卖盘上挂出巨大抛单(每笔经常上百、上千手),买单则比较少,此时如果有资金进场将挂在卖一、卖二、卖三档的压单吃掉,可视为是主力建仓动作。因为此时的压单并不一定是有人在抛空,有可能是主力自己的筹码,主力在造量,在吸引投资者注意。此时,如果持续出现卖单挂出便被吃掉的情况,那便可反映出主力的实力。但是投资者要注意,如果想介入,千万不要跟风追买卖盘,待到大抛单不见了,股价在盘中回调时再介入,避免当日追高被套。主力有时卖单挂出大单,也是为了吓走那些持股者。无论如何,在低位出现上述情况,介入一般风险不大,主力向上拉升意图明显,短线虽有被浅套可能,但终能有所收益。
与上述情况相反,如果在个股被炒高之后,盘中常见巨大抛单,卖盘一、二、三档总有成百、上千手压单,而买盘不济,此时便要注意风险了,一般此时退出,可有效地避险。
(2)当某支股票在某日正常平稳的运行之中,股价突然被盘中出现的上千手的大抛单砸至跌停板或停板附近,随后又被快速拉起。或者股价被盘中突然出现的上千手的大买单拉升然后又快速归位,出现这些情况则表明有主力在其中试盘,主力向下砸盘,是在试探基础的牢固程度,然后决定是否拉升。该股如果在一段时期内总收下影线,则主力向上拉升的可能性大;反之,该股如果在一段时期内总收上影线的话,主力出逃的可能性大。
(3)某支个股经过连续下跌,出现了经常性的护盘动作,在其买一、买二、买三档常见大手笔买单挂出,这是绝对的护盘动作。但这不意味着该股后市止跌了。因为在市场中,股价护是护不住的,“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主力护盘,证明其实力欠缺,否则可以推升股价。此时,该股股价往往还有下降空间。但投资者可留意该股,如果股价处于低位,一旦市场转强,这种股票往往也会一鸣惊人。
5.6股票王者沃伦?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被喻为“当代最成功的投资者”。在历史上伟大的投资家中,巴菲特以他敏锐的业务评估技术引人注目。巴菲特是个纯粹的投资商,他从零开始,仅仅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成为20世纪世界大富豪之一。在40年的时间里――从艾森豪威尔时代到比尔?克林顿执政,无论股市行情牛气冲天抑或疲软低迷,无论经济繁荣抑或是不景气,巴菲特在市场上的表现总是非常好。
1.初露锋芒
1961年,巴菲特在登普斯特尔公司身上下了100万美元的赌注,这是他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投资。这是一家有80年历史的风车和农用工具制造厂。当时,登普斯特尔公司在停滞的销售和令人担忧的利润中苦苦挣扎。巴菲特在几年前就曾经研究过这种股票――它是一种廉价的符合格雷厄姆购买原则的股票,巴菲特用合伙人资产的1/15买下了达到控股的股份额。之后,巴菲特任命自己为董事会主席,这一举动表明他绝不甘心只做一个投资者。可是巴菲特并没有精力使企业扭亏为盈,认识到这一点后,他请了一位真正的行家哈里?博特来管理企业,博特非常出色地做着巴菲特所不能做的工作,从工厂里榨出现金供巴菲特投入到股票和债券中去,投资之后的这些工作是格雷厄姆不提倡也从未偿试去做的。以105000美元起家的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到了1962年达到了720万美元的资本,比格雷厄姆一纽曼在鼎盛时期还高。其中有100万美元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尽管他还未在整个公众中名声大噪,但他已不是无名小卒。最初的由7个人组成的投资小团体发展成为拥有90人的投资集团,其成员发展已经从加州到佛蒙特。
随着合伙人公司财富的不断积累,巴菲特投资经验和独具特色的投资理论也在不断积累着,并为财富的积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1962年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以每股7.6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位于马萨诸塞新贝德福德的一家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一小部分股份。当时,该公司的营运资金是它的市价的两倍,按照格雷厄姆的数量分析法和安全空间的理论,这无疑是一种“好”股票。然而正如登普斯特尔的投资不是格雷厄姆的翻版一样,这次投资也绝不仅仅是他老师的翻版。事实上,巴菲特的头脑中已经酝酿着新的想法――即不仅从格雷厄姆所推崇的从数量角度来分析企业,还要从质量方面考虑。巴菲特认为,“当我们投资购买股票的时候,应该把自己当做是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证券分析家或宏观经济分析家。”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巴菲特有限责任合伙人的收益率连续10年超出道?琼斯指数,平均每年超出29.44个百分点,而且没有哪一年投资收益率是负值。对于一个最初始的投资者来说,比如像埃德温?戴维斯一家人,每10万美元都变成了80.4万美元,而巴菲特本人更是从中受益匪浅,36岁的巴菲特已经变得相当富有了。他的合伙人公司被《奥马哈世界先趋报》称为全美最成功的投资企业之一。
2.急流勇退
随着巴菲特基金规模的扩大,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却逐渐不安起来,拥有更多的现金可进行投资而可做的交易越来越少,这两方面的矛盾使他陷入了困境,他已不能找到足够的符合自己标准的股票了。尽管只要追逐市场,不动任何脑筋就会变得越来越富有,但是巴菲特永远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而不屑做投机家们做的事。1968年当他正逐步吸纳一家家庭保险公司的筹码的时候,一天,当他的经纪人为他买进了价值5万美元的股票后,巴菲特突然打电话让经纪人撤单。原来巴菲特听到了内部消息――这家家庭保险公司将被城市投资公司以高价接管,第二天,消息公布,巴菲特错过了一个获利的大好机会。尽管他明明知道买下它是合法的行为,但他永远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与短期内频繁买入卖出股票的短线投资者不同(他们的行为明显具有投机性质),巴菲特认为,只要公司的权益和资本预期收益令人满意,公司管理层诚实能干,并且股票市场并未高估该公司的股票,就可以无限期地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他之所以能够保持对所投资的企业有较高程度的了解,是因为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选择限制在他自己的理解力能够达到的范围。巴菲特忠告投资者:“一定要在你自己的理解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能力有多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正确了解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正是因为巴菲特给自己设置的这些限制,使他无法投资于那些收益潜力巨大的产业,比如高科技企业。但巴菲特坚信投资的成功并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真正明确你到底不知道什么。“投资者只要能避免大的错误,就很少再需要做其他事情了。”在巴菲特看来,超乎寻常的投资成就,往往只是通过普通的事情来获得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普通的事情处理得异乎寻常的出色。
3.巴菲特时代的到来
1976年9月,本?格雷厄姆逝世了,之后评论家们常常提到巴菲特与之在投资方法论之间的区别,巴菲特明显地进步了。他懂得:一个好的经营完善的公司与从流通角度上来看的廉价公司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对这种好公司的投资对他自己的成长也有深远的影响。巴菲特比格雷厄姆更主观地分析公司。在一些公司里,如希斯糖果公司,他找到了它的“内在价值”――一种巴菲特式的内在价值。而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得到的是“一种恰当的关于本质的模式”,那就是买入价值的原则,蕴涵在格雷厄姆安全空间原则下的保守主义以及超脱于每日市场起伏的心态。
1980年,巴菲特50岁生日的时候,伯克希尔的股票卖到375美元/每股,之后随着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股价也开始稳中有升。1983年,伯克希尔从不名一股发展到拥有13亿美元的市场股票。年底,伯克希尔自己的股价升到1310美元/每股,巴菲特的身价也因此涨到6.2亿美元。就在这时,有些股东建议巴菲特分股,巴菲特知道,分股肯定能吸引许多新的投资人,并能促进经营甚至至少在短期内可以提高伯克希尔股票的价格,但这只是企业财富在股东之间的再分配,由于要支付增长了的经纪人的报酬,伯克希尔的股东只能亏钱。事实上,凡是与“股东利益至上原则”相抵触的方法,巴菲特一概不会采用。
7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摇摇欲坠,总裁奥斯汀的多角化经营策略更使之雪上加霜。1980年新总裁格伊祖塔一上任就着手削减成本,制定80年代的经营战略:可口可乐公司下属的每个公司都要使资产收益率最大化;要抛弃掉任何已不能产生可接受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的业务与资产;投资的每个项目都必须能增加每股收益率和权益资本收益率。可口可乐公司在格伊祖塔的领导下,财务业绩比奥斯汀时代翻了两到三倍。1980年至1987年,尽管1987年10月份股票市场发生了灾难性的大跌,可口可乐股票的市价仍以19.3%的速度递增。公司每1美元留存收益产生了4.66美元的回报。1987年,它的利润的3/4来自非本土,而未知的潜力仍是无穷的。
其实华尔街的每一位分析家都注意到了可口可乐的“奇迹”,因为畏惧和别的一些因素――并非公司价值的因素使他们裹足不前,在巴菲特做完投资但股票并未飞涨时他写道:“当时我看到的是:很明白很吸引人……世界上最流行的产品为自己建立了一座新的丰碑,它在海外的销量爆炸式的迅速膨胀。”尽管有人认为可口可乐的股票高估了,但巴菲特自信地认为以市场前期最高价75%的价格买下它,就如同以雪弗莱的价买奔驰一样。在巴菲特买入可口可乐后的3年里,它的每股收入涨了64%,股价上涨3倍。不管是谁,只要事先知道这种结果都会买的。但华尔街的投资商怀疑巴菲特是否值得学习。他们仍然坚持他是买了内部消息才做这个决定的。事实上,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年度报告中详细阐述的他对可口可乐公司的理解,连第四流的经纪人都看得懂。1989年2月,他的这次投资公开之后,伯克希尔的股票也像注入了二氧化碳一样咕咕冒泡,涨到了4800美元/每股,6个月之后它又上涨了66%,到了8000美元/每股。
巴菲特是美国生活中的一个独特形象,他不仅是位伟大的资本家,而且是位伟大的解释美国资本主义的人:他教导了一代人该如何考虑业务;他证明了股票投资不只是碰运气的游戏,它也是一种合理的具体的事业;他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追求着最高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巴菲特投资方法的驱动力来自资本的合理配置,为了达到这一点,他在决策中把他的推理能力发挥到极致并在投资实践中使之不断提高。通过推理巴菲特得出了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而通过比较市场价格和内在价值的差异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巴菲特方法”没有超越大部分投资者理解的范围,你不必在公司估价方面拥有(工商管理硕士)的水平就能成功地运用它。在过去的40年中,巴菲特经历过两位数的银行利率、高通货膨胀和股市崩溃。这些风雨把他磨炼成了一个最伟大的投资家,也磨炼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积极进取、不慕虚名、勤奋敬业、谨慎而且理性。
5.7炒股像从夹子上偷诱饵文章来源:竞报
1.迷迷糊糊开始炒股
胡爽是她的网名。那时候很多朋友在一个汽车论坛里面玩,她因为也想进去就起了这个网名。她是资深股民,赚过也赔过。
她从1991年开始做股票。当时在一家公司上班,也不是她个人在炒,而是替公司在炒。当时公司有19万元的现金,就让她拿去试一试,并不懂得股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此外,闲钱当时除了定期储蓄之外,就没有其他的赚钱方法了。利钱太低了,就想看看有没有别的事情可干。当时虽然也知道这事情是有赚有赔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基本没想到过会赔。
她进入市场时也没有进行过什么研究,什么线根本不懂,甚至没打听一下市场的消息。她就拿着钱到一个证券公司开户,然后就在那里看,看到哪一个成交量大就买哪一个,傻乎乎的,就觉得应该是这样。她买的第一支股票是延中实业,9块钱的时候进了两万股。结果一转眼价钱就起来了。我一看,嘿,卖掉,赚了1万多,就几个小时的工夫,真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赚了当然高兴,可是没有特别兴奋,因为钱的数量其实不太多。再者,这股票一直猛涨,很快就十几块、二十块,在1992年春节更成为了每股380元的天价股,所以是后悔多于高兴。
当时经常跟人说这事,虽然说没有赚很多钱,这可是我的股票第一课,也让她对股票产生了兴趣。公司的钱转出来就去做别的用途了,她就开始把自己的钱投进去,也没有想到底为什么买股票。不是要保值,也不是一心想要赚大钱,就是想参与一下,赚点钱。放了十来万元在里面,有赚有赔,其间还做过期货。
2.股市变化太快
真正开始做股票是在1995年。当时刚结束了和朋友一起做的服装生意,手上有40来万元钱。车有了,房有了,生活挺安定的,也不想再做生意了,觉得还是股票赚钱快。并且做股票决定权在自己手上,只要自己看好了,马上就可以做,没有生意那么麻烦。退出股市也比做生意理想,股票一卖,钱一会儿就出来了。于是就把钱放到股票市场去了。
她对盘面的感觉挺好的,经常碰到涨停板,跌的时候她也跑得快,也有一些朋友帮忙,一年之间,就变成两百多万元人民币了。1997年,她当时的股票已经到了28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正是美国科技股热的时候,她就拿了5万去做股票。虽然她的外语一般,可是当地的经纪公司有些是用中文的。很快她就赚了好几十万的美金,感觉真好,可能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因为身边的人都赚了。
她是纳斯达克指数3000多点的时侯进场的,指数曾经上到5000点多,指数再下来的时候,到了3800点左右的时候,她手上股票的市值是最大的,达到了68万美元,可这也是她在股票市场的转折点。之前她是一直赚的,市场无论怎么变,她都赚,谁知道突然就变了,当时有一家高科技公司,正在跟中国谈的技术。股票市价在70多元美金,她相信能涨到100美金。在她和她的股友们讲座的时候,他们坚决不同意她的看法,觉得这只股票不能买。可能是他们的态度影响了她当时的判断,使她有点进退失措,慢慢就赔钱了。她还是买了那支票,可是一跌,她想起了朋友的判断就赶紧放。一涨,她想起自己的主意,就赶紧进。来回折腾之下低卖高买,虽然这支股票最后真的如她所说超过了100美元,可是她却没有赚到钱。
3.给自己留条后路
经过这事,她的心态就不对了。可以说是跟市场赌气了,行为就好像赌徒一样。输了她就加注,要把钱再赢回来。她用Margin在炒,这是赚起来翻倍,赔起来也翻倍。其中有一笔交易就赔了18万美金,可她还是不觉得痛,似乎这就是一个数字。直到一天一个朋友说,18万美元就等于多少部奔驰车,她才突然觉得真的赔了很多钱。
美国股票是越做越死了,如果不是有一点民族情绪,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当手上的股票只有四十几万美元的时候,她想她就是赔了也不能都赔在美国,就从市场上调走了20万美元。后来果不其然,越做越赔。她赔钱除了是市场因素之外,她觉得自己的心态也有问题,不理智,经常用赌一把的态度对待股票,一点风险意识都没有,身边也没有人提醒她,其实朋友输得比她还要惨。
4.贼心不死
她没有彻底离开市场,在哪儿摔下去,就在哪儿爬起来。不过她现在胆特小,风险第一,赚钱第二。现在要看公司的基本面、公司的状况,不敢再听别人说了,并且觉得必须要止损。这次的大牛市,她也没有投太多的钱,就是把平时零花的钱投进去罢了,也赚了几十万元。
这是第一的亲身体验。现在的市场是否疯狂?这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不过有些人肯定疯了。都说现在市场是“捡钱”的市场,好像大家都赚钱了。可是炒股票就好像耗子在耗子夹上面偷吃诱饵,大家在跳来跳去,一点一点地吃,可最后诱饵越来越小,总是会有一只被夹住的。
5.8段永平――中国的巴菲特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八年前,他以1.59亿元人民币在中央电视台广告竞投中夺冠,成为一届标王而名闻国内;2006年6月30日,他以62万美元(约500万元人民币)竞得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已淡出人们视线数年的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重回焦点的身份已经不是实业家,而是投资家。
不过,高价捐赠美国慈善事业的行为也引起了国内的众多评论。段永平表示2007年他将把慈善事业做回国内。
1.美国炒股大赚:简单不等于容易
2001年,段永平和妻子一起移居美国。从那时起,他的投资生涯才真正揭幕。段永平坦言,过去五年他在美国炒股赚到的钱,比此前他在国内做十多年企业赚的钱还要多得多。段永平说:“可以说,我大部分的财产都是在美国赚的。”
段永平最早的投资是搜狐、新浪、网易等中国概念股。随后它们的股价一路飙升,段永平的身家也随之水涨船高,2003年他以10亿元财富,在胡润《中国百富榜》中排名第83位。
段永平深得巴菲特长线持有、价值投资理念的要领,因而也被誉为“段菲特”。2001年底,他以1美元左右的价格买进网易股票,2003年10月网易的股价已飙升到70美元,段永平的股票市值在一年多时间里就翻了50倍。
四五年前投资的搜狐、新浪、网易等公司股票,段永平现在仍然大部分持有。最新的年报显示段永平通过他个人以及旗下Enlight基金会还持有九成12.06%的股份。他持有的网易股票一度还超过5%,为了不引起外界过度关注,后来才卖掉一部分股票,降到5%以下。
这次,他花巨资拍得与“老师”共进午餐的机会,段永平表示,他想当面向巴菲特请教一些困扰他多年的投资问题。段永平说:“我对他过去投资经历的一些细节,也很感兴趣。”
尽管是个“巴迷”,但段永平认为,读了几本巴菲特的书并不重要,看懂一本就已经很好。实际上,巴菲特自己并没有写过书,他只写过一封给股东的信。段永平说:“读懂了巴氏理论,要融进自己的血液里,还需长时间的实践操作。”
“投资其实很简单,但简单不等于容易。”段永平说:“买一支股票,就是买一个企业的现在与未来。你必须看懂企业,看中好的企业,等它价值被低估时买入。”
段永平认为,做企业十多年的经历帮助了他的投资。他说:“我是厚积薄发,没有做企业这么多年的基础,很难看出企业的好与坏。”
不过,段永平至今对中国内地股市投资还很谨慎。在他眼里,中国股市的投资环境和运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透明度还不够高。段永平目前只在国内买了一支股票――万科,他说:“我持有的股票还不到万科总股本的1%”。
1989年,28岁的段永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南下广东。次年在中山日华电子厂(小霸王的前身)任厂长,五年内他将这家亏损200万元的小厂做到10亿的年产值。1995年,他另立门户,在东莞创立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经过十年的发展,步步高现已在中国的、无绳电话、复读机等领域跻身第一集团军。
段永平相信,欲速则不达。做企业就像开车一样,应该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以适当的速度平稳发展。段永平在网上竞拍巴菲特午餐约会时用的代号就是“fastisslow”(快就是慢)。
2.绕道捐赠中国
竞投巴菲特见面的机会,段永平用的并不是步步高董事长的身份,而是一家名为“Enlight”慈善基金总裁的名义。而竞投所花的62万美元,也会赠给另一家慈善基金会。
其实,段永平并不是以此形式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第一位华裔,2005年就已经有一位新加坡人借此机会跟巴菲特吃过饭。
Enlight是段永平和他妻子发起的一个家庭型慈善基金,段永平也把自己大部分的股票都放在这个基金里。他说:“这种基金在美国很多,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成立的慈善基金会就是这种类型。我和太太都认为不要给小孩留太多钱,能保证生活和接受良好教育就够了。”
根据美国的法律,像段永平这样的新移民,在美国赚的钱要交很重的税,而用于慈善事业就不用交税。所以,段永平觉得,留够自己的生活开销后,把钱用于慈善事业、回馈社会更有意义。
5.9奥地利股市之父――詹姆斯?罗杰斯摘自《投资市场秘诀――迈向赢家之路》
人称“奥地利股市之父”、周游列国全球投资的詹姆斯?罗杰斯是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
罗杰斯在1989年~1990年完成的第一次环球旅行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作为国际著名的投资家,罗杰斯先后投资西德、奥地利、巴西、新加坡等国家,获得了巨大成功。1989年,罗杰斯第一次环球旅行时,投资于世界各个新兴国家。1998年罗杰斯创立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到2003年11月该指数已达117.46%的升幅,超过同期主要指数。1999年罗杰斯第二次环球旅行时,投资上海股,同样获得巨大成功。时代(Time)称罗杰斯为金融界的印地安那?琼斯(theIndianaJonesoffinance)。
1968年詹姆斯?罗杰斯开始股票交易时仅有600美元,而到1971年他与乔治?索罗斯合伙组建的“量子基金”至今已成为最成功的套利基金。罗杰斯认为投资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在1970至1980年的十年里,量子基金的复合收益高达37%,超过同期巴菲特的29%和彼得林奇的30%。“罗杰斯最重要的构想应该是国防工业类股。”索罗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当时国防工业完全被人忽略,从上次国防工业景气结束后,只残留一两位分析师继续研究这个行业。”
年仅37岁的詹姆斯?罗杰斯在1980年由于与乔治?索罗斯在对“量子基金”的发展方向和人生哲学的分歧而“退休”,令“量子基金”在1981年出现了首次22.9%的亏损,而基金规模缩小了50%。手握1400万美元的詹姆斯?罗杰斯则开始新的投资生涯。
1.惨痛教训
詹姆斯?罗杰斯毕业于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选择投资管理行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投资生涯。当同学们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政治辩论上时,罗杰斯却在饶有兴趣地研读《伦敦金融时报》,并将牛津大学赠与他的奖学金拿去投资。得益于当时的多头市场,罗杰斯居然小有盈利。毕业后的罗杰斯最先在华尔街一家小公司当证?分析师。负责工具机类和广告业股票。当时,罗杰斯不顾妻子的反对,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投入了股市。结果,市场给他上了一课――1968年8月1日进入市场的罗杰斯,1970年9月已经赔得精光。罗杰斯总结说:“我学会了一个道理:除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否则,最好什么也别做。我也学会除非等到一个完全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否则,最好不要贸然进场。这样,即使你犯下错误,也不会招致重大伤害。”
1970年9月以后,罗杰斯吸取教训,重新开始,自此,再也没有哪一年的交易出现重大亏损。在与索罗斯合作之前,罗杰斯曾给“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当了9个月的助手,颇受纽伯格青睐,掌管当时的保护者基金的15%。在1996年的一次采访中,罗杰斯也曾经提到:“纽伯格是我的导师”。1970年乔治?索罗斯与他接触过几次,立即被他勤奋的工作态度和超人的工作能力所吸引,并且十分欣赏他的投资哲学和投资理论,1971年他们终于组建了华尔街最成功的投资基金“量子基金”。乔治?索罗斯负责买卖交易,詹姆斯?罗杰斯负责收集信息和分析,他将他那对待工作的热忱以及超人的分析能力带到了“量子基金”。两人配合默契的成功合作,使得“量子基金”连续十年的年均收益率超过50%。
詹姆斯?罗杰斯博览群书,学识广泛,他始终认为投资家最重要的素质是独立思考能力。他渊博的知识为他的独立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詹姆斯?罗杰斯向来都不重视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家。他认为:“这些人随大流,没有人能靠随大流而发财的。以往量子基金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有预知别人尚未觉察的重大长期性变化和商业周期变化的本领。”现在詹姆斯?罗杰斯又秉持这种本领在证券界大获收益。
2.经典战例
1973年,埃、以战争时期,当埃及和叙利亚的部队大举进攻时,以色列数千人伤亡,坦克、飞机损失惨重,以色列震惊地发现自己虽然拥有较佳的飞机与飞行员,但是,埃及空军却显然具有不寻常的优势。罗杰斯发现其中原因是前苏联供给埃及的电子设备,是当时美国无法供给以色列的。因为越战时期美国的国防工作集中在每天的补给,因此,忽视了长期的科技发展。一旦美国国防部意识到这一点,大规模的投入将势不可免。1974年,美国生产飞机和军用设备的洛克航空公司的利润大幅度下降,市场纷份传言其即将破产,期间股票价格几近跌至破产的价位:2美元。冷静的罗杰斯从国际竞争格局中看到,美、苏两大国的军事技术的较量必将愈演愈烈,美国政府必定会将巨大的注意力放在生产国防用的最优良设备上。因此,洛克公司将会得到美国政府政策性的大力扶助。基于这种预见,他大量购入洛克公司的股票,不久后,洛克公司股票突然从寂静中暴发,股价从2美元升到120美元。还有系统公司,系统当时还默默无闻,但是罗杰斯经过咨询洛克希德以后,再加上翻阅期刊并请教军事专家,知道这家公司是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于是,大量买入。从0.5美元涨到45美元,基金获利甚丰。在这场投资中,罗杰斯重视独立思考的特征表露无遗。他从来不咨询所谓的股市分析专家,认为他们只会纸上谈兵,不是盲目自大,就是杞人忧天。股市分析专家有点像算命先生,如果事实都是像他们所分析的那样,他们岂不是都早已腰缠万贯?因此,罗杰斯认为投资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他和索罗斯成功的最大原因。
詹姆斯?罗杰斯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经常在市场最疯狂时,他的头脑又出奇的冷静,一直等待,直到市场开始以跳空缺口的方式运行,他又变成了一个果断的沽空者。几天后,人们就能看到原来那些疯狂的投资者成了恐慌一族。正如他所说:“如果市场继续沿着不应该的方向运行,特别是如果到了疯狂的高潮,于是你就知道市场又将给你提供一个赚大钱的机会。”1987年10月,当记者采访詹姆斯?罗杰斯时,他就预见到期美国股市即将发生暴跌,因而适时卖空股票。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崩盘,他的卖空操作又获成功。
罗杰斯总结他自己的成功法则有六条:
①独立思考。不听分析师的意见,独立研究。
②勤奋。索罗斯说罗杰斯一个人顶6个人的工作。
③决不亏损。做自己熟悉的投资。
④价值投资。尽量少交易,耐心等待最好的机会。
⑤静若处子,等待市场的催化因素出现。等待市场出现基本面改变因素才进场。
⑥别进商学院。与其听没有从商经验的教授讲课教你如何做生意,不如拿这些学费去投资。
1996年5月,詹姆斯?罗杰斯再度访问中国,他认为,20年后中国将成为顶天立地的世界经济强国,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正如他以往在国际投资经历上所做过的无数成功预见一样,我们相信这也是一个非常英明的预测。
5.10大学生炒股1年进账36万摘自《江南时报》
一年炒股净赚36万!这种事并不是发生在经验丰富的老股民身上,而是一名普通的在校大学生。如今,在炒股大军中,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多,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整个宿舍、整个班级集体炒股的现象。
提起小林,南京财经大学的很多学生都知道,因为他是不折不扣的校园“炒股王”。小林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四学生,因为炒股,短短一年间,他的资金就从7万元炒到了36万多元。
“启动资金只有3000元钱,还是我的压岁钱。”小林告诉我们,也就是这3000元,让他挖到了“第一桶金”――7012.8元。加上之前的3000元,小林摇身一变,成了学生中的“万元户”。
初尝甜头,小林开始觉得,1万元炒股根本不过瘾。2005年底,在他的软磨硬泡下,父母终于同意借钱给他,但必须写张借条,以后必须归还。就这样,小林将借来的6万元也一起投进了股市。2006年1月份,他就以6.70元/股的价格全仓吃进了中金岭南(000060),到了2月份,这支股票已经涨到了10元多钱,一下子,他就赚到了3万多元。
后来,小林开始关注起具有股改概念的股票,紧紧盯住了另一支股票――江苏阳光(600220)。2006年5月8日,他在2.55元/股的价位上全仓吃进江苏阳光,仅仅过了9个交易日,股价就翻番了,涨到了5.8元,小林果断离场,资产从10万多元涨到了20多万元。再后来,又碰上了2006年下半年的大牛行情,小林的资产呼呼上涨,一下子增加到了36万多元!
炒股能赚大钱,有这样的成功案例,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加入“炒股大军”,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开放、发达地区的高校和财经类高校,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对大学生炒股一事,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现在是商业社会,炒股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财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投资能力、学会窗理财,否则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位大学生股民的家长甚至认为:“亏点钱也许对孩子更好,年轻人嘛,心态不免浮躁,人生第一笔钱赚得太顺未必是好事,股市如人生,有起也有落,这是对他们的额外历练。”
但不少人对此还是持否定态度,大学生炒股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必然影响学习。大学生炒股可能会养成他们不顾后果、赌博人生的心态,而忘记踏踏实实做事的道理。
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