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导读语:买基金不妨落袋为安
自从上次张大妈听老白神侃一通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对老白佩服得一塌糊涂,滋生起个人崇拜。在大妈的煽乎下,老白在营业部内逐渐树立起个人威信,每次到营业部看行情,都会围上一堆人问东问西。
“白总,您给我看看这个基金,是不是该卖了?”这天老白刚在营业部冒头,李大妈就在张大妈的带领下追了过来。
“基金的事别问我,瞅见那边那小子了吗,问他去!”老白最近几只股票振荡剧烈,正揪着心呢,哪有功夫给人解决问题。
李大妈无奈之下只好找到旁边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报的吕小侯。“年轻人,你看看我这只基金是不是该卖了?去年初我闺女给买的,我什么都不懂,就是听说现在股市涨到很高了,政府还说有泡沫,我寻思应该也赚了不少了,是不是卖掉换个踏实呀?”
小侯接过大妈递过来的纸条一看:“华夏大盘”,当时差点没晕过去。“恭喜了大妈,您中了大奖了!要是您去年初买的这只基金,现在翻了快两番了,赚得不是一般地多呀。”
“赚了那么多,那更应该卖了吧?”李大妈还是没明白过味儿来。
“卖?您不知道现在多少人想买这只基金还买不到呢。这可是今年最火的一只基金,收益率雄踞所有基金之首,而且都停止申购半年多了。您现在卖了它,就等于卖了一只下金蛋的母鸡啊。”小侯看大妈还不明白就有点起急。
“这基金不是应该买卖自由么?为什么半年多买不到?而且股票讲究获利了结,基金赚了钱就不该卖么?”旁边的张大妈也有点不解地问。
小侯听了心里明白,这位还是按炒股的思路炒基金。“开放式基金的确应该自由申购赎回,不过这只基金业绩太好,管理人怕大量资金涌入把基金的规模一下子撑得很大,不利于基金经理操作,所以才停止了申购。再说这基金该不该获利了结的问题。跟您举个例子,去年全球业绩最好的基金出在咱中国,给投资者赚了将近两倍的收益,可后来人家一研究发现,才有不到5%的投资者去年从头拿到尾,完完全全赚足了这些收益。为什么?很多投资者都是觉得涨了不少,该获利了结了,结果自断财路。再拿最近的例子来说,六月初股市大幅调整,基金是跟着跌了不少。可最近您去看看净值,很多基金净值都再创了新高。您要是月初把基金卖了,不就赶不上这新高了吗?”
看着两位大妈似懂非懂的样子,小侯赶紧趁热打铁。“其实基金是一种理财工具,千万别把它当作一种炒作对象。只要市场好,基金经理能力又说得过去,您就踏踏实实把钱交给他让他帮您炒股,赚钱多轻松啊。频繁申购赎回经常踏错点不说,一进一出也有2%的手续费呢,这成本也不能不考虑呀。说实话,天天盯着净值忽涨忽跌的确让人有买进卖出做波段的冲动,我劝您干脆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看一次净值。只要股市这两年还在涨,那基金肯定不会亏待您的。要是您实在忍不住老想看净值,我听说有家基金公司准备发行一种封闭一年的基金,这一年里您想卖都卖不掉,您要有闲钱一年不用,不如尝试一下这种基金,逼着您持有一年。您再自己由着性子操作一只基金做做波段,一年后两只基金的收益一比,到时候就知道我说得对不对啦。”
资料来源:摘自第一理财网(www。Amoney。com。cn)
2006年基金的赚钱效应几乎被放大至极致,于是全国人民的神经被触动了,从年轻白领到垂暮老人,从大学生到退休人士,无不成为基金的“粉丝”,那股狂热劲儿绝不输给超女的粉丝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趣的是,基金还一夜之间成为时髦词汇,车厢里、地铁上、办公楼的电梯里总能不时听到这类话题,而讨论者往往还是穿着时髦的年轻女性。
不过,买基金一旦成为群体性运动,“排浪式”的投资浪潮,总会陡然出现不少怪事。不少基金投资者,尤其是初次接触基金的投资者,往往还是“冲动+盲动”的投资者,在人声鼎沸之中忘了思考,失了理智。
1.怪状一:凌晨排队抢“头号”
原本以为股市的震荡会减弱投资者买基金的热情,不料事实完全相反,自新基金发行开闸以来,其火暴程度和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新基金发行放缓之后,2007年首批上市的5只新基金又一次刷新了销售的新纪录。
建信优化配置基金创下半天发行100亿的新纪录,信达澳银领先增长基金和中海能源策略基金发行分别上演“一小时”抢购潮,而限量100亿份的汇添富成长焦点基金更是在开售后10分钟就全线宣告结束。
汇添富成长焦点基金上市当日,不少基民甚至赶在凌晨三四点钟前往工商银行排长队,场面不亚于当年市民搬着板凳连夜排队买房。
一位徐大妈告诉基金专家,当天她4点刚过就到了一家工行门口排队,4点半左右到银行门口,排在她前面的已经有八九个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带着小板凳,坐在风口里。9点不到,工作人员出来发了50多个号。轮到她的时候,工作人员表示申购额度还有,可谁知填写到一半时,徐大妈被告知基金销售已经告罄,最后只能空手而归。
“基金专家点评”吹着寒风、提着板凳,通宵守在窗口前,这样的阵势让人联想到春运期间火车站售票点的“盛况”。然而,春运火车票数量有限,一票难求只得连夜上阵可以想象,买开放式基金也让人如此“伤筋动骨”,似乎就有点犯不着了。
既然是开放式基金,它的份额是不固定的,为何一定要赶在发行期内抢着去认购?其实,在新基金建仓的封闭期结束后,投资者完全可以自由地进行申购。而且,认购新基金时,基金规模多大、投向哪里、收益如何,其实投资者都是一无所知的,完全是“瞎猫去撞死老鼠”,而到了申购期,投资者就可以将它与市场上同类型的基金进行比较,然后决定是否购买,这样不是更有的放矢吗?即使那些执著于买新基金的人,完全可以选择网上银行等工具购买,手续上简单很多,根本用不着连夜排队。
2.怪状二:“内部消化”开卖就断货
自从基金热销以后,银行工作人员的地位明显上升。某位在银行网点工作的人士告诉基金专家,近来经常有亲戚朋友,或者是亲戚朋友的朋友,甚至关系很远的熟人的朋友请她帮忙买基金。这位银行工作人员说,如今每有新基金发行,她的工作量就超级繁重。
除了基金发行的“内部消化”以外,一些银行在正常的销售前,已经开始了预约认购工作。从某种程度而言,提前预约也是造成基金过早销售告罄的原因。
此前某基金发行当日,有些银行网点开门即告“断货”,导致排队等候的投资者不满。有人甚至跳到桌上抗议银行搞“关系销售”,混乱的现场甚至惊动了民警。
一位中年基民愤怒地告诉基金专家:“我的一个从国外回来的有钱亲戚,最近收到银行短信通知,说某某优质基金公司的新基金要发行,银行通知他约定好想买的数量,从什么边门进入先办理购买。”对于网点的“不公平”销售,很多基民心存不满。
“基金专家点评”银行网点刚刚开卖就告售罄,一来可见基金的确热销,二来则见银行和基金公司“暗箱操作”的痕迹。
渠道销售的不公平是一直存在的问题,银行照顾大客户,放弃小客户,在产品的推广上也有些倾向性,只推广对银行推销工作有利的产品,这对基金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基金不是原始股,可不是包赚不赔的。别看现在发行时照顾了“关系户”,可如果基金在市场上表现不如人意,“关系户”就不领情了,就像当初金新信托的乳品计划,本是银行向贵宾客户重点推介的,到头来出了问题,“关系户”们可是闹得最凶的。
3.怪状三:“限量销售”制造稀缺
新基金限量发行的做法已有不少时日,不过事实上,除了少数几家公司真正希望限量外,大多数基金公司只是把“限量发行”当作促销口号而已。
比如2006年底不少新基金都宣布计划限额50亿元,但最后的发行额却超过100亿元。一些基金公司人士自己也坦言,限量只是一个营销手段,其目的是希望在“限量”的宣传之下,让投资者认为基金稀缺,从而踊跃认购。不过从2007年开始,基金“限量”的诸多细节发生了改变。首先是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严格执行限量的标准,不可超过限量的额度。其结果就是,基金公司纷纷增加限量的额度,限量50亿变成了限量100亿。最早审批的5个基金,基本都在之后达到这个规模。
在一家工行的网点,一位投资者兴奋地告诉基金专家,她非常幸运地认购到了某只新基金,而且还对这只基金的大规模欣喜不已,仿佛自己买到了紧俏的商品。在她看来,100亿的基金一定会比30亿的基金表现好,因为100亿基金买的人更多。而事实呢?2007年以来大多数“巨无霸”基金的业绩都排在后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些新的100亿基金估计也难有突出表现。
“基金专家点评”物以稀为贵,集藏市场上常用的“限量发行”如今套用到基金市场上,似乎失去了“稀缺”的真实内涵,反而让人感受多数只是个幌子。至少有90%以上的基金公司都是用此“引诱”投资者,这也是为什么2006年很多限量基金,最后的规模都远远超过了限量的规模。说白了,打上“限量销售”的招牌,也就抓住了小老百姓们追求“稀缺”的心理。其实,开放式基金用得着限量吗?封闭期结束后,申购赎回皆自由,基金公司到底要如何限制老百姓的买和卖呢?
至于投资者乐意追捧“限量销售”的基金,正是一方中了另一方的招。
4.怪状四:不爱打折爱买贵
如果有人认为新基金比老基金“划算”的话,那为何明显比新基金更为“划算”的封闭基金却倍受冷落?这又是一个让人看不懂的怪现象。
和开放式基金供不应求形成反差的是,深沪交易所挂牌交易的50多只封闭式基金目前还处于大幅折价交易状态,而且六折、七折的基金俯拾皆是。和2006年相比,如今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还有所扩大,显然投资封闭式基金的安全边际比开放式基金高了许多。
不过放眼看去,能说清什么是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几乎屈指可数,出现这种怪现象也就情有可原了。
“基金专家点评”同样是基金,封闭式基金有许多开放式基金所没有的优点。第一是手续简单,和买股票的方法完全一样,手续费低廉,而且卖出后迅速到账。第二是具有折价率的空间,价值2元钱的基金,如今打7折、8折就能买到,岂不划算?第三是规模容易控制,大家不妨看看最近几个月封闭式基金的净值增长情况,大部分封基在排名中榜中名列前茅,原因之一就是规模适中。和那些动辄100亿元以上规模的“巨无霸”开放式基金比起来,15亿元到30亿元的规模恰好合适,这些基金上涨的步履也轻快了许多。
一个简单的道理,为何服装换季打折时大家疯狂血拼?因为新品上市时高价的衣服现在只要花三五折的钱,当然很划算了。金融产品其实也是一样,封闭式基金的净值其实不低,现在只要花六七折的钱买下来,再加上“封转开”的实施,以后以净值的价格卖出去,何乐而不为?
5.怪状五:基金当储蓄等着拿利息
随着股市向好,基金开始成为大众理财的首选。这本不是件坏事,但不少投资者纷纷把家庭日常性存款取出,用来购买基金,甚至把基金当成了储蓄,以为还可以拿利息呢。
某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告诉基金专家,最近来询问基金事宜的人每天络绎不绝。不过有很多不熟悉基金的投资者认为,既然这些产品是在银行销售的,那就应该和存款差不多。“2.27”股市暴跌那天,一位中年基民气冲冲地奔进银行,大声质问:“我的基金怎么会跌的?我买的时候你们不是说去年翻了一倍吗?我的钱这么多年存你们银行,可是从来没亏过本的。”最有趣的是,一位60余岁的老太太,稀里糊涂地签下了申购基金的合同后,临出门时问了一声:“听说最近加息了,基金的利息是不是也加了?”工作人员苦笑不得。
“基金专家点评”基金不是储蓄,它也需要承担股市波动的风险的。在经常阅读理财书籍的读者看来,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常识,可是在很多基金盲从族中,它似乎仍然不为人所知。这些年,银行代销的业务增加了很多,可是在一些市民看来,银行就是个存取钱的地方,所以就发生了诸多把保险当成储蓄、把基金当成储蓄的笑话。买的时候兴高采烈,以为花小钱得到了大实惠,等到发现钱不能随时支取、基金随着股市波动可能亏损时,只能大呼上当。
基民的无知让人嗟叹,而银行工作人员的“讳言”乃至误导也是一个毒瘤。有不少投资者向基金专家反映,在银行购买基金的时候,只听到吹嘘“基金去年业绩翻倍”、“收益率达到80%”等,几乎没有得到任何风险提示。在购买基金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人说过一句:基金比银行储蓄的风险要高得多。
6.怪状六:追涨杀跌短线“炒基”
频繁买卖基金在最近几个月中成了市场震荡的帮凶。和聪明的低吸高抛还有所不同,最近很多投资者对基金的操作都是追涨杀跌――看到指数大跌,心里产生了恐慌情绪,于是把基金赎回。看着基金净值又涨回去了,觉得也许会错失机会,忍不住又重新买回基金。这么一折腾,自己损失还不说,在暴跌日当天集中赎回,还造成基金不得不减仓套现,加剧市场的震荡,成了市场震荡的助推剂。
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诉基金专家,他们公司最近研究了基金赎回的数据后发现,很多投资者频繁地认购和赎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喜欢认购新基金,然后在1.2元到1.3元左右赎回基金,之后再回头买新基金。收益没获得多少,来来回回的手续费倒是贡献良多。
“基金专家点评”把基金当作股票来短炒,十者中之八九要亏。且不说基金和股票一样,波段操作的节奏很难把握,单是基金买卖的费用就让你成本大增。开放式基金,买进卖出一个来回,手续费就得扣除2%到3%,如果一年里进行三四个来回,岂不是10%的收益都成了手续费,你还能剩下多少赚头呢?无数的事实表明,基金适宜长期投资,而不宜频繁买卖,喜欢“短炒”风格的投资者,如果改不了自己的习惯,倒不如去玩权证吧,T+0的交易规则,随便你一天里玩几个来回。
7.怪状七:比例配售“摇”新基
为了应对新基金的供不应求,一些基金公司搞起了基金配售。最新推出的招商核心价值基金和汇丰晋信动态策略基金,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具体的方案和新股发行相似,主要依据申购期内投资者的认购总规模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如果在基金募集期内,投资者的认购申请不超过一百亿份,那么所有的有效认购申请全部予以确认;二是如果在募集期内认购申请高于一百亿份,则对募集期内的有效认购申请采用比例确认的原则给予部分确认,并将未确认部分的认购款退还给投资者。
“基金专家点评”像摇新股一样摇新基金,搞出了比例配售的新招,还要公布“中签率”,敢断言,如此新招将是“短命”的。从基金公司的角度而言,这样做无非是出于好意,用这种方法,投资者想买新基金也不需要起早排队了,可是从市场层面来说,基金不是新股,难以实现“一夜暴富”,而且,随着新基金的不断发行,疯狂之火必将难以持续。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基金发行实施“比例配售”第一单日前揭晓,招商核心价值基金两天的认购期里的总规模并未达到100亿元上限,“比例配售”将成“全额供给”,创新之举“出师未捷”!
8.怪状八:“小孩玩大钱”咋让人放心
一家从没有登台亮相的小基金公司,的第一只基金规模就近百亿元,大大超过市场上一些历经风雨的品牌基金的规模,如此现象令人喜耶忧耶?
比如信达澳银旗下首只基金信达澳银领先增长基金,在没有任何历史业绩可以参考的情况下,这只基金一天募集近90亿份,这一规模甚至超过了不少品牌基金公司数只基金相加的规模。比如品牌基金公司上投摩根,2007年3月份旗下两只明星开放式基金――中国优势基金和阿尔法基金规模分别是23.7亿份和21亿份。投资者对基金的选择和盲从,让很多市场人士也看不懂。
“基金专家点评”一个第一次上战场的士兵,让他去指挥上百人的军队,能不能让人放心?一个一点实践经验也没有的孩子,一下子交给他近百亿的资金,让他大胆去玩,还指望着他能快速“生钱”,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太冒险?
公司本身的质地和历史业绩是选择基金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些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尽管股东的名声不错,但毕竟是刚刚组建的,从各方汇聚组建的投资团队可能连凳子都还没坐热,到底投资做得如何还是个问号。选择基金公司,还是以有历史业绩为支撑的品牌公司为佳,“小孩玩大钱”究竟能不能玩得好,多少有点“撞大运”。
为了起到辅助参考的作用,特总结2007年以来新发行基金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