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对人们的道德品质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国古代,除了智、仁、勇三德之外,还提出忠、孝、节、义、诚、信、谦、厚、宽、和、廉、勤等品质。在西方古希腊时代提出四大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社会又把惜时、守信、节俭、进取、公平作为个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既反映出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又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生身上的继承与弘扬。
一、孝敬父母、尊重师长
在所有人际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天然的最亲密的关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尔雅·释训》对孝的规定:“是善父母为孝。”即对父母好,善待父母就是孝。所谓善待,即尊重、敬爱、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应当履行的对父母双亲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与人发生的最早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家庭是人生起步的基点。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尽孝,很难想象他可以处理好其他社会关系。因此,在塑造自己完美的道德品质时,在追求自己辉煌的事业时,人们首先应从最起码的、身边的事情做起。
敬,是孝的要义。古代讲孝,首先要求尊敬父母,在思想感情上热爱双亲。要以尊敬的态度、快乐的心情、合乎礼仪的言行奉养父母,而且,仅仅是“能养”还不够,还要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
新中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作为子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尽力发展起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大学生更应当在这方面为当代青年树立起榜样。
与“孝敬父母”相联系是“尊重师长”的道德品质。教师是知识的播种人,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把知识奉献给学生,并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像尊敬长辈那样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优良道德传统。“荀子曾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尊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也认为,“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强调只有尊师敬业,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教师的劳动,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辛勤劳动。
二、谦虚礼让、团结和睦
谦虚礼让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盛气凌人,不目空一切,处处体现对他人的尊敬和关心。这是大学生基本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有修养、有文化和有学识的标志。
谦,就是不自满,不自满也就是虚,虚怀若谷。谦虚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基本态度。它是一种虚心好学和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谦虚的人能对自己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善于反省自我,不自夸、不自大,能够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满招损,谦受益。”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意思是说,看到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便应当向他看齐,看到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便应当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而且,谦虚的人能够不断地在向他入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学识水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这句话强调在与自己相处的人们之中,一定有自己可以借鉴取法的人,应当选其他人的优点而学习,看出缺点而改正。
礼让指语言和行为与人为善,谦逊和恭敬,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而恰到好处。它要求待人真诚,不做作。礼让实际上是尊敬他人的表现。谦虚和礼让是相辅相成的,礼让以谦虚为本,谦虚必然表现为礼让。因为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发自内心地尊敬他人,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团结和睦也是大学生在处理同学和其他人际关系时应有的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信任人、尊重人、容忍人、原谅人。儒家把“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维持和睦人际关系的原则。前者讲的是“忠”,即自己要想站得住,同时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应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后者讲的是“恕”,指的是自己不愿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忠”和“恕”分别说明了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强调的“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道理。这些值得借鉴。尽管在人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冲突,但只要不强人所难,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能够与人建立起团结和睦的关系。
建立起和睦的人际关系,也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在“行”方面。儒家强调与人交往时要“九思而后行”。这“九思”便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一是要学会观察,而且要考虑是否看明白了;二是学会倾听,也要考虑是否听明白了;三是注意与人交往时的表情是否温和;四是注意自己的容貌和态度是否谦恭;五是注意自己的言语是否诚实;六要考虑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否认真;七是遇到疑难问题时,要考虑向他人求教;八是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即将发怒时,要考虑会有什么样的后患;九是在利益面前,要考虑自己是否应当得。这“九思”可以为大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参考。
然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不意味着一团和气,不对他人的缺点错误提出善意的批评。真心地帮助他人改正错误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也不意味着乱交朋友。孔子论述的交友之道在今天仍旧值得借鉴。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侯,损矣。”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广闻博见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人,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三、勤奋学习、学会学习
21世纪将会出现一场每一个人都终生不得不参与的不断提高个人素质的竞赛。如何在竞争中生存、获胜,取决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教育是人们在竞争中的先期投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将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1965年,法国著名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负责人保罗,朗格朗教授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他的理论一经提出与确认即有了划时代的意义:教育并不随着学校教育,即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的结束而结束,它将延续人的一生。1994年和1997年召开了两次世界性的“终身学习”大会,再一次强调“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概念”。这一“终身学习”与“人类生存概念”的等同表明,“终身教育”将是21世纪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学会学习”将是21世纪的人们解决生存危机和自我发展的法宝。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勤奋学习是大学生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完成社会使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的根本保证,又是他们应当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文人立志勤学的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榜样。学习是不可以完结的,学习永无止境,学习正如客观事物自身的发展状态一样,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超越着。人若不停地学习,就能改变自己的素质,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成为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仅如此,我国历代文入学士都留下了许多艰苦学习、坚忍不拔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骨”、“映月”和“凿壁”等都描述了读书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发奋学习的事迹。同时,当代大学生也必须继承发扬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救国救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革命精神。
“学会学习”与勤奋学习是紧密联系的。仅仅勤奋学习还不够,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还应“学会学习”。一般地说,学会学习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端正学习动机,保持旺盛的求知欲,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人类的第一需要。经验的获得有两个来源,因而学习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发现学习(创造学习),一种是接受学习。一个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就要有能力和品质,而这两者都靠学习获得。学习是人的第一需要。
其次,学以致用,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不只是通过冥思苦想去把握世界,去赢得知识,从根本上说,也是一个实习和实践的过程。学习能够获得前人的知识和智慧,然而真正领悟其奥妙,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才能,还得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明代思想家王廷相将孔子的这一思想进一步发挥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是故君子之学,博于外而贵精于内;讨诸理而尤贵达于事。”这里的“习”和“行”讲的就是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行,把知行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真知。
再次,不断地开发思考机能,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从人脑的性能上说,它影响入学习的差异微乎其微,如电脑一样,人脑的最大差异在于软件,除了经验因素之外,影响人脑学习效果的三个特性是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因此,学习和思考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好比加工材料,是盖房子的砖瓦,而创新思考,是运用这些砖瓦的机能。
四、律己宽人、诚实守信
律己宽人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律己指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宽人指待人心胸开阔,团结友爱。然而,宽人并不是指无原则地迁就他人的错误,对他人的错误应当提出善意的批评,同时对他人犯过的错误,或者对不起自己的地方要宽容,给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发生。在发生矛盾时,要学会自省和自反。有道德的人凡事都要从自我反省开始,如同拉弓射箭一样,自己身正才能命中目标。从这里可以引申出处理人际关系及其矛盾的原则,即当与人发生矛盾时,应当首先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适当的地方,多做自我批评,以这种方式体现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
大学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相互嫉妒之事也时有发生。只有道德修养不高或丧失自信心的人才企图通过嫉妒、诽谤他人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好嫉妒之人,总是“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鹜。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嫉妒不仅毁人,而且害己。因此,如何消除嫉妒的情感是人们关心的人生课题。消除嫉妒心需要人们性格豁达,胸怀坦荡,心地磊落。不重一时的得失,一己的私利,不计较名誉地位的得失。消除嫉妒情感,既是道德修养的需要,又是心理健康的要求。
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不虚假、不伪装,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信用,表里如一。讲老实话,做老实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诚信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诚就是不自欺,诚实无妄,表里如一。信,在古代指在神面前祈祷时,实事求是,不敢妄言。后来用在人际关系中,指不说谎,内外统一。诚与信是相通的,内心有诚,言上才有信。诚总是通过信来表现出来。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
五、公正无私、见义勇为
公正,意味着公平、公道、正直,为人正派,不偏邪、不自私的道德品质。在我国传统的美德中,公正无私历来是做人的美德之一。
它要求一个人做事公平、正直,一视同仁,不徇私情,不厚此薄彼。与兮正无私相对立的是,偏邪自私、办事不公道,对人欺软怕硬,对权势阿谀奉承,在处理权利与义务、责任与利益的关系上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公正无私是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个人道德品质中的集中表现,是道德品质的最高层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产生了急功近利、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等思想倾向,甚至表现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这些思想和倾向也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因此,公正无私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一事当前,应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和大公无私,关心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按照最高层次道德品质的标准塑造自己的人格。
见义勇为指的是为了真理和正义,无所畏惧,英勇斗争和不怕牺牲的道德品质。“正义”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的规范。勇敢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勇于挑重担,敢于负责、主持正义、伸张正义,敢于同坏人坏事作坚决的斗争。但是,勇敢并不意味着冒失和鲁莽,更不是野蛮和大胆妄为,勇敢中包括善和智,是善勇和智勇,是以善和智为基础的勇。孔子也认为:“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说,如果见到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不敢挺身而出,就是没有勇敢精神,就是一个懦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仍然十分需要培养见义勇为的道德品质,对于社会生活的腐败现象,对于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和文化生活中的黄、毒、赌现象,对于社会治安问题,在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情况下,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大学生更应当在这些方面为当代青年树立起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