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净佛土分第六

【分义】佛土本来庄严,不劳众生再事庄严,若以七宝庄 严者,非真庄严也。当以明自性,清净尔心,斯真庄严耳。且 此庄严云者,亦假名而已。凡诸菩萨,清净尔心,当见境无住, 住即执著。又当见境而应,应而不染,以染即系缚,著即颠倒 矣。有般若智慧者,自然体用一如,于无所住中,不废其心, 虽生其心,生即不生,外不住于六尘,内不住于六根,中不住 于六识,以无住之广大,非证法身者不足以当之,故曰应无所 住而生其心。又如以色身言,身虽大于须弥山王,尚称非身, 言尚非法身也,以法身方可名为大身也。是以恒河之沙,沙等 恒河,如是沙数三千世界七宝布施,尚不能比拟其福德,则福 德性之广大可知矣。所谓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必如是证 知,乃名净佛土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 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 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 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释】佛土有二,庄严亦二:一法相土,谓有形相可得 之土;二法性土,谓离相湛寂之真如性也。一形相庄严,谓七 宝严饰也;二第一义庄严,谓无分别智,通达实相,内发恒沙 清净功德也。此即无相可取,若执以为可取者,此即妄相,住 于色境,遂起染心。此段以清净佛土为住,正取自性庄严之意, 而以不取为取,无住为住也。心不住色,乃至不住声香味触法 等,正是住于清净,故曰应如是生清净心。但心本无住,亦无 所生,不应二字,正显本来之意,生其心者,非真有心可得而 生也。言妙用恒沙,非无所起也,应无所住,是明其体,而生 其心,乃表其用。六祖悟此而得全,遂曰: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正表体用一如,后人误执不生与能生为冲 突,真所谓不识自心,学法无益,应被五祖所呵。南岳云:一 切法皆由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 此真住于净土者矣。前佛说四果而离四果,说燃灯得法而离法, 说佛土庄严而离庄严,此皆佛法也,但前云即非佛法,是亦并 此而离矣,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今归到究竟清净,不外无 住一法。是故二字,仍郑重告诫,决定所说,尤妙在如是而已。 此段经文,译文似不甚圆,以心本无生,后世学人,必多误会, 误以为另有一心可生矣。若云菩萨如是清净,不住色,不住声 香味触法,本无所住,乃起妙用,如此方不落边际,亦合般若 宗旨,且圆义中无应不应也。行者当自体会,不必定分文字胜 劣,知其义可耳。若标新立异,故改经文,一失其义,则罪莫 大焉。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 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释】清洁本然之土,即清净法身,是真大身,所谓佛 身充满于法界,不假修证,本自圆成是也。文殊曾问世尊,何 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净法身, 故名大身,即此大身,亦不可住著,况报化身乎。佛言今以须 弥山王喻此法王身,宁可取以为大否?曰不可也。此显性与相 之差别,盖身如须弥山王,指修罗王之大身言,用以为喻,彼 身如是大,尚不应取,况下此者乎。此分以譬如有人句,为不 舍众生意,言应成熟众生而不舍也,以众生非众生,其大身亦 同佛故,皆不应以形相取耳。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 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六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 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 德。

【注释】此第二次较量功德也。以此恒河沙数之恒河,其 各各恒河之沙,数已不可衡量矣。乃以如是沙数之三千大千世 界七宝满足,用以布施,其福德更不如四句偈等,岂四句偈之 胜功德哉,乃受持此一行偈之功德也。故但布施而无般若,不 趋菩提,终属有漏之果,未为胜也。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