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卷第五”

  汉唐八相“原文”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姚以二子及亲吏受赂,其罢犹有说,宋但以严禁钱及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明皇用优人戏言而罢之;二公终身不复用。宋公罢相时,年才五十八,后十七年乃薨。继之者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其才可睹矣。唯杜暹、李元紘为贤,亦清介龊龊自守者。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可不惜哉!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译文”萧何、曹参、丙吉、魏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为汉唐名相,无须称颂。然而前面六位君子终老于相位,可是姚崇、宋璟为相唐明皇都不到三年时间。姚崇因为两个儿子以及近吏收受贿赂被罢相,其罢相还有道理。宋璟只是由于严厉禁止劣质钱,以及疾恨那些本身有罪,但胡乱上诉不已的人,而唐明皇仅由于唱戏人的一句戏言就罢了宋璟的宰相,二公罢相后终身不再复用。宋公罢相时,只有五十八岁,十七年后才去世。继任宰相的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他们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但只有杜暹、李元紘是贤士,属于清廉、耿介、拘谨、洁身自爱的人。舍弃骐骥良材而不用,而急急忙忙求索他人,令人叹息!萧何临死,所推荐的贤才只有曹参。魏相、丙吉同心辅佐宣帝。房玄龄每次商讨国事,必然说没有杜如晦参加不能议决。姚崇免相之时,推荐宋璟自代。只有贤人才知道什么人是贤人,后人望之莫及啊!

  六卦有坎“原文”《易》《乾》、《坤》二卦之下,继之以《屯》、《蒙》、《需》、《讼》、《师》、《比》,六者皆有坎,圣人防患备险之意深矣!

  “译文”《易经》中《乾》、《坤》二卦之下,接着有《屯》、《蒙》、《需》、《讼》、《师》、《比》卦,这六卦之中都有坎卦,圣人防忧患、备凶险的用意实在太深了。

  晋之亡与秦隋异“原文”自尧、舜及今,天下裂而复合者四:周之末为七战国,秦合之;汉之末分为三国,晋合之;晋之乱分为十余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为八九国,本朝合之。然秦始皇一传而为胡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隋文帝一传为炀帝,皆破亡其社稷。独本期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祸,盖三代以下治安所无也。秦、晋、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扫地,晋之东虽曰"牛继马后",终为守司马氏之祀,亦百有余年。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晋之八王擅兵,孽后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与秦、隋独异。

  “译文”自尧、舜至今,天下分裂而恢复统一的有四次:周朝末年为战国七雄,秦朝统一;东汉之末分为三国,西晋统一;西晋大乱分裂为十余小国,战争达三百年,隋朝统一;唐朝后又分成八九国,本朝统一。然而秦始皇一传而至胡亥,晋武帝一传而至惠帝,隋文帝一传而为炀帝,都使国家遭受了灭亡。唯独本朝传了一百七十年,不幸有靖康年间的大祸,大概三代以下没有本朝这样大治安定的了。秦、晋、隋都有相似之处,但秦、隋灭亡后一蹶不振。东晋虽被认为是"牛继马后"(世传东晋元帝司马睿非其父琅琊恭王司马觐之亲子,乃为恭王妃夏侯氏与小吏牛氏私通而生)。但终究保持了司马氏的社稷,享有百余年天下。这是因为秦、隋流毒四海,上天要诛灭他们,而西晋八王之乱,孽后贾南风擅权,都是由于惠帝的昏庸无能造成的,并不是得罪了老百姓,所以它的灭亡与秦、隋的灭亡是有区别的。

  上官桀“原文”汉上官桀为未央厩令,武帝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忠,由是亲近,至于受遗诏辅少主。义纵为右内史,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不治,上怒曰:"纵以我为不行此道乎?"衔之,遂坐以他事弃市。二人者始获罪一也,桀以一言之故超用,而纵及诛,可谓幸不幸矣。

  “译文”西汉时上官桀担任未央厩令,汉武帝身体一度不适,病愈后,去马厩看马,马大都瘦弱,武帝大怒说:"是不是认为我再看不到马了?"要把上官桀下狱。上官桀叩头说:'我听说圣上贵体不安,日夜忧惧,确实没把心思放在马上。"言未尽,眼泪滚滚落下。武帝认为他忠心,于是对他很亲近,以至于他成了受武帝遗诏辅助少主(昭帝)的大臣之一。义纵为右内史,武帝巡视鼎湖,病了很久,好转后突然要去甘泉宫,而道路没来得及清理,武帝大怒说:"义纵以为我不会再走此条道路了吗?"(意以为他将死。)内心恨之,以别的事为借口将义纵杀了。二人开始获罪时性质相同,上官桀以一句话得以超迁任用,而义纵被杀,真可谓幸运与不幸运了。

  金日磾“原文”金日磾没入宫,输黄门养马。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窥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奇焉,即日拜为马监,后受遗辅政。日磾与上官桀皆因马而受知,武帝之取人,可谓明而不遣矣。

  “译文”金日磾被俘虏后,没入皇宫,并被送到黄门去养马。汉武帝游宴时去马厩看马,后宫嫔妃站满两侧,金日磾等数十人牵着马经过殿下。大家都偷看宫女,独金日磾不敢。金日磾容貌甚威严,所养的马又肥又壮,武帝感到惊异。就在那天拜金日磾为马监,后又受遗诏辅佐少主。金日磾与上官桀都是因为马而受到知遇。武帝选拔人才。可以说是圣明而无遗漏了。

  汉宣帝忌昌邑王“原文”汉废昌邑王贺而立宣帝,贺居故国,帝心内忌之,赐山阳太守张敞玺书,戒以谨备盗贼,敞条奏贺居处,著其废亡之效。上知贺不足忌,始封为列侯。光武废太子强为东海王而立显宗,显宗即位,待强弥厚。宣、显皆杂霸道,治尚刚严,独此事显优于宣多矣。

  “译文”汉朝大臣霍光等废黜昌邑王刘贺而另立宣帝,刘贺回到原来的封国,而宣帝内心很猜忌刘贺,赐给山阳太守张敞加盖了玺印的手谕,告诉他要谨慎防备盗贼。张敞逐条报告刘贺被废回国以后的情况。宣帝知道刘贺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猜忌的,于是封刘贺为列侯。东汉光武帝废黜太子刘强为东海王,而另立刘庄为太子(即明帝),明帝即位,待刘强很优厚。汉宣帝、汉明帝治国尚霸道,用法严峻,唯独此事明帝要比汉宣帝做得强多了。

  平津侯“原文”公孙平津本传称其意忌内深,杀主父偃,徙董仲舒,皆其力。然其可称者两事:武帝置苍海、朔方之郡,平津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上使朱买臣等难之,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专奉朔方。"上乃许之。卜式上书,愿输家财助边,盖迎合主意。上以语平津,对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勿许。"乃罢式。当武帝好大喜功而能如是,概之后世,足以为贤相矣!惜不以式事载本传中。

  “译文”平津侯公孙弘本传说他妒忌心很重,杀主父偃、贬逐董仲舒,都是他促成的。不过公孙弘可以称道的也有两件事:一是汉武帝欲设置苍海、朔方二郡,公孙弘数次劝谏,认为这是使国家疲弱而奉养无用之地。请求停止设置。武帝让朱买臣等人问难他,公孙弘谢罪说:"我山东边远之人,不懂得设置苍海、朔方郡有如此多的便利,希望停止设置西南夷而专门经营朔方。"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卜式上书,宁愿贡纳自己的财产给国家以帮助国家对边防的经营,这是为了迎合汉武帝欲攻打匈奴的用意。武帝将此事告知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符合人之常情,有不良动机的人不可以教化天下,以扰乱国法,希望不要允许。"于是汉武帝罢免了卜式。当汉武帝好大喜功之时而能如此纳谏,与后世相比,可以称为贤相了。可惜的是没有把关于谏纳卜式的事记载于公孙弘的本传中。

  韩信周瑜“原文”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余,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不然,何以为信、瑜?

  “译文”世人传说韩信攻打赵国时,赵国广武君李左车请求用奇兵阻塞于井陉口,断绝韩信的运粮道路,但成安君陈余没有采纳。韩信派间谍了解到成安君不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十分高兴,于是敢于率兵前进,终于打败赵国。假使广武君的计策被贯彻执行,韩信将可能被擒获。这大概是韩信自己说的话。周瑜与曹操相拒于赤壁,周瑜部将黄盖献火攻之计策,进攻那天,恰好东南风很大,烧毁了曹操的所有战船,曹军大败。假使那天无东南风,或者黄盖不献火攻之计,则周瑜未必能战胜曹操。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善于观察人的结果。韩信与陈余相敌,如同以猛虎与羊猪对阵一般。韩信请求汉王刘邦让他领军攻打燕、赵,即使井陉进不去,韩信必然有其他奇谋善策。他对广武君说:"假使成安君听从您的计策,我亦被你们擒获了啊!"这是谦虚以求沟通的话。当孙权向周瑜询问破曹操的良计时,周瑜已说过曹操冒然出军的四大弊端,擒获曹操就在当今之际。刘备见到周瑜,嫌周瑜的军队太少。周瑜说:"足够用了,您刘豫州就看着我打败曹操吧!"即使没有黄盖献火攻的计策,周瑜也一定有其他制胜的办法。如果不是这样,韩信、周瑜不就与一般人无异了吗?

  汉武赏功明白“原文”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始为校尉,以功封侯,青失两将军,亡翕侯,功不多,不益封。其后各以五万骑深入,去病益封五千八百户,裨校封侯益邑者六人,而青不得益封,吏卒无封者。武帝赏功,必视法如何,不以贵贱为高下,其明白如此。后世处此,必曰青久为上将,俱出塞致命,正不厚赏,亦当有以慰其心,不然,他日无以使人,盖失之矣。

  “译文”卫青担任大将军时,霍去病才开始担任校尉,以军功封为列侯。卫青进攻匈奴,丧失两军(指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两位将军率领的军队),翕侯(赵信)逃亡(投降匈奴),功劳不多,不增加封户。后来卫青与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霍去病增封五千八百户,去病的偏将、校尉封侯增加食邑的有六人。而卫青没有增加封户,手下的将吏兵卒也没有人受封。汉武帝的赏功,按规定进行,不以身份贵贱论高下,其明白如此。后世遇到这种情况,必然会说卫青久为上将,一同出塞效命国家,即使没有厚赏,也应当有所表示以安慰士卒的心,不然,他日将无法驱使将士。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周如房杜“原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观此二相,则刑措四十年,颂声作于下,不言可知。唐贞观三年二月,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魏征参预朝政。观此三相,则三百年基业之盛,概可见矣。

  “译文”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辅佐周成王,执掌国政。观察这两个宰相,刑法搁置不用达四十年,老百姓一片歌颂之声,其治理之好不言而喻。唐太宗贞观三年二月,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魏征参与朝政。观察这三位宰相,则唐朝三百年基业的盛况就可以窥见一斑了。

  三代书同文“原文”三代之时,天下书同文,故《春秋左氏》所载人名字,不以何国,大抵皆同。郑公子归生,鲁公孙归父,蔡公孙归生,楚仲归,齐析归父,皆字子家。楚成嘉,郑公子嘉,皆字子孔。郑公孙段,印段,宋褚师段,皆字子石。郑公子喜,宋乐喜,皆字子罕。楚公子黑肱,郑公孙黑,孔子弟子狄黑,皆字子皙。鲁公子翚,郑公孙挥,皆字子羽。邾子克,楚斗克,周王子克,宋司马之臣克,皆字曰仪。晋籍偃,荀偃,郑公子偃,吴言偃,皆字曰游。晋羊舌赤,鲁公西赤,皆字曰华。楚公子侧,鲁孟之侧,皆字曰反。鲁冉耕,宋司马耕,皆字曰牛。颜无繇、仲由,皆字曰路。

  “译文”夏、商、周三代之时,天下文字大体相同。所以《春秋左氏》记载人的名字,无论是哪一国,大抵相同。郑公子归生,鲁公孙归父,蔡公孙归生,楚仲归,齐析归父,都是字子家。楚成嘉,郑公子嘉,都字子孔。郑公孙段、印段,宋褚师段,都字子石。郑公子喜,宋乐喜,都字子罕。楚公子黑肱,郑公孙黑,孔子弟子狄黑,都字子皙。鲁公子?,郑公孙挥,都字子羽。邾子克,楚斗克,周王子克,来司马之臣克,都字仪。晋籍堰、荀偃,郑公子偃,吴言偃,都字游。晋羊舌赤,鲁公西赤,都字华。楚公子侧,鲁孟之侧,都字反。鲁冉耕,宋司马耕,都字牛。颜无遥、钟由,都字路。

  周世中国地“原文”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以今地里考之,吴、越、楚、蜀、闽皆为蛮;淮南为群舒;秦为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河东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洛阳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浑、伊雒之戎。京东有莱、牟、介、莒、皆夷也。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亦用夷礼。邾近于鲁,亦曰夷。其中国者,独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盖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

  “译文”西周时,国家疆域最狭小。以现在的地理考察,吴、越、楚、蜀、闽都为蛮族所居住的地区(不统属西周),淮南为群舒人居住,秦为戎人所居住,河北的真定、中山地境,则为鲜虞、肥、鼓国所据。河东(今太原一带)地方,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所据。洛阳虽为王城,但周围也有杨拒、泉皋、蛮氏、陆浑、伊雒等戎族。京东有莱、牟、介、莒等东夷族居住。杞国都城雍丘,今汴京的属邑,用的也是夷礼。邾国与鲁国相近,也称为夷。属于西周统治区域的,只有晋、卫、齐、鲁、宋、郑、陈、许,总共不过数十州,大概为天下的五分之一罢了。

  李后主梁武帝“原文”东坡书李后主去国之词云:"最是苍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以为后主失国,当恸哭于庙门之外,谢其民而后行,乃对宫娥听乐,形于词句。予观梁武帝启侯景之祸,涂炭江左,以致覆亡,乃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其不知罪己亦甚矣!窦婴求灌夫,其夫人谏止之,婴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梁武用此言而非也。

  “译文”苏东坡写南唐李后主亡国被俘后离开都城金陵时的情景说:"最是苍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认为李后主失国,应当痛哭于祖宗之庙门外,以向人民谢罪后起程前往汴京,但他却与宫娥对坐听乐,故写此词予以讥讽。我看到梁武帝引起侯景之祸乱,使江东地区惨遭涂炭,致使国家覆亡。他却说:"国家是我自己得来的,又从我自己手中失去,我有什么值得遗撼的呢?"这是太不知道自己的罪过了!西汉窦婴要救助获罪的灌夫,他的夫人劝阻他,窦婴说:"侯爵是我自己得来的,我自己要送走它,这没有什么遗憾。"梁武帝引用这句话来比附他的情况是完全不对的。

  诗什“原文”《诗》《二雅》及《颂》前三卷题曰:"某诗之什。"陆德明释云:"歌诗之作,非止一人,篇数既多,故以十篇编为一卷,名之为什。"今人以诗为篇什,或称誉他人所作为佳什,非也。

  “译文”《诗经》的大、小《雅》《颂》的前三卷题记说:"某诗之什。"陆德明解释说:"歌诗的写作,不止一人,篇数既然很多,就以十篇编为一卷,名之为什。"现今人以诗为篇什,或者称誉他人所作的诗为佳什。这是错误的。

  易举正“原文”唐苏州司户郭京有《周易举正》三卷,云:"曾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注定传授真本,比较今世流行本及国学、乡贡举人等本,或将经入注,用注作经。小象中间以下句,反居其上,爻辞注内移,后义却处于前,兼有脱遗、两字颠倒谬误者,并依定本举正其讹,凡一百三节。"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处载于此:《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今本于象文"霜"字下误增"坚冰"二字。《屯》六三象曰:"即鹿无虞何?以从禽也。"今本脱"何"字。《师》六五:"田有禽,利执之,无咎。"元本"之"字行书向下引脚,稍类"言"字,转写相仍,故误作"言",观注义亦全不作"言"字释也。《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取顺也。"今本误倒其句。《贲》:"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误作"小"字。"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注云:"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脱"刚柔交错"一句。《坎》卦"习坎"上脱"坎"字。《姤》:"九四,包失鱼。"注:"二有其鱼,故失之也。"今本误作"无鱼"。《蹇》"九三,往蹇来正。"今本作"来反"。《困》初六象,曰:"入于幽谷,不明也。"今本"谷"字下多"幽"字。《鼎》彖:"圣人亨以享上帝,以养圣贤。"注云:"圣人用之,上以享上帝而下以养圣贤。"今本正文多"而大亨"三字,故注文亦误增"大亨"二字。《震》彖曰:"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今本脱"不丧匕鬯"一句。《渐》象曰:"君子以居贤德,善风俗。"注云:"贤德以止巽则居,风俗以止巽乃善。"今本正文脱"风"字。《丰》九四象:"遇其夷主,吉,志行也。"今文脱"志"字。《中孚》彖:"豚鱼吉,信及也。"今本"及"字下多"豚鱼"二字。《小过》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今本脱"可"字,而"事"字下误增"吉"字。六五象曰:"密云不雨,已止也。"注:"阳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亦误作"阳已上故止也"。《既济》彖曰:"《既济》,亨小,小者亨也。"今本脱一"小"字。《系辞》:"二多誉,四多惧。"注云"惧,近也。"今本误以"近也"字为正文,而注中又脱"惧"字。《杂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误作"杂"字。予顷于福州《道藏》中见此书而传之,及在后省见晁公武所进《易解》,多引用之,世罕有其书也。

  “译文”唐代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有《周易举正》三卷,说:"我曾得到王辅嗣、韩康伯手写的注并经他们勘定后传授下来的真本。考校今世流行版本以及国学、乡贡举人所用的版本,发现其中或者将经文误为注文,或者将注文误为经文,小象中间以下句文,反居其上,爻辞注文内移,前后倒置,还有脱漏,或者两字颠倒谬误。并且依照我得到的王、康定本改正的错误之处,总共有一百零三处。"今选取其中明白易懂者二十处记载如下:

  《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今本于象文霜字下误增"坚冰"二字。《屯》卦六三《象》曰:"即鹿无虞何?以从禽也。"今本脱"何"字。《师》卦六五:"田有禽,利执之,无咎。"元本"之"字行书向下延伸,有点象"言"字,经过辗转传抄,结果误作"言"字。从注文的意思看,完全不可以作言字解释。《比》卦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取顺也"今本误把这句话颠倒了。《贲》卦:"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误作"小"字。"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注说:"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脱漏"刚柔交错"一句。《坎》卦"习坎"上脱"坎"字。《姤》卦:"九四,包失鱼。"注:"二有其鱼,故失之地。"今本误作"无鱼"。《蹇》卦:"九三,往蹇来正。"今本作"来反"。《困》卦初六《象》曰:"入于幽谷,不明也。"今本谷字下面多一"幽"字。《鼎》卦《彖》:"圣人事以享上帝,以养圣贤。"注云:"圣人用之,上以享上帝而下以养圣贤。"今本正文多"而大亨"三字,因而注文也误增"大亨"二字。《震》卦《彖》曰:"不丧匕鬯,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今本脱漏"不丧匕鬯"一句。《渐》卦《象》曰:"君子以居贤德,善风俗。"注云:"贤德以止巽则居,风俗以止巽乃善。"今本正文脱漏"风"字。《丰》卦九四《象》:"遇其夷主,吉,志行也。"今文脱漏"志"字。《中孚》卦《彖》:"豚鱼吉,信及也。"今本"及"字下多"豚鱼"二字。《小过》卦《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今本脱漏"可"字,而"事"字下误增一"吉"字。六五《象》曰:"密云不雨,已止也。"注:"阳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文也误作"阳已上故止也"。《既济》卦《彖》曰:"《既济》,亨小,小者亨也。"今本脱漏一"小"字。《系辞》:"二多誉,四多惧。"注云:"惧,近也。"今本误把"近也"字作为正文,而注中又脱漏"惧"字。《杂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误作"杂"字。我最近在福州《道藏》中见到此书,并为之传播。及至后来又看到晁公武进呈皇帝的《易解》一书,其中多引用郭京的《周易举正》,这本书总的来说在社会上很少流传,一般人难以见到。

  其惟圣人乎“原文”《乾》卦:"其惟圣人乎?"魏王肃本作"愚人",后结句始作"圣人",见陆德明《释文》。

  “译文”《易经·乾卦》:"其惟圣人乎。"曹魏王肃的本子作"愚人",最后的结句又写作"圣人"。此见于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一书。

  易说卦“原文”《易·说卦》,荀爽《九家集解·乾》"为木果"之下,更有四,曰:为龙,为车,为衣,为言。《坤》后有八,曰: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震》后有三,曰:为王,为鹄,为鼓。《巽》后有二,曰:为杨,为鹳。《坎》后有八,曰: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孤,为蒺藜,为桎梏。《离》后有一,曰:为牝牛。《艮》后有三,曰:为鼻,为虎,为孤。《兑》后有二,曰:为常,为辅颊。注云:"常,西方神也。"陆德明以其与王弼本不同,故载于《释文》。按:《震》为龙与《乾》同,故虞翻、干宝本作"駹"。

  “译文”《易·说卦》荀爽《九家集解·乾》"为木果"之下,又有四说,即为龙,为车,为衣,为言。《坤》卦后有八说,即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震》卦后有三说,即为王,为鹄,为鼓。《巽》卦后有二说,即为杨,为鹳。《坎》卦后有八说,即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孤,为蒺藜,为桎梏。《离》卦后有一说,即为牝牛。《艮》卦后有三说,即为鼻,为虎,为孤。《兑》卦后有二说,即为常,为辅颊,注释说:"常。西方神也。"陆德明认为荀爽的说法与王弼本不同,因而将其记载于《经典释文》一书中。按:《震》卦的为龙与《乾》卦的为龙相同,所以虞翻、于宝写作駹。

  元二之灾“原文”《后汉·邓骘传》:"拜为大将军,时遭元二之灾,人士饥荒,死者相望,盗贼群起,四夷侵畔。"章怀注云:"元二即元元也,古书字当再读者,即于上字之下为小二字,言此字当两度言之。后人不晓,遂读为元二,或同之阳九,或附之百六,良由不悟,致斯乖舛。今岐州《石鼓铭》,凡重言者皆为'二'字,明验也。"汉碑有《杨孟文石门颂》云:"中遭元二,西夷虐残。"《孔耽碑》云:"遭元二轗轲,人民相食。"赵明诚《金石跋》云:"若读为元元,不成文理,疑当时自有此语。《汉注》未必然也。"按王充《论衡·恢国篇》云:"今上嗣位,元二之间,嘉德布流。三年,零陵生芝草。四年,甘露降五县。五年,芝复生。六年,黄龙见。"盖章帝时事。考之本纪,所书建初三年以后诸瑞皆同,则知所谓元二者,谓建初元年、二年也。既称嘉德布流以致祥瑞,其为非灾眚之语,益可决疑。安帝永初元年、二年,先零滇羌寇叛,郡国地震、大水。邓骘以二年十一月拜大将军,则知所谓元二者,谓永初元年、二年也。凡汉碑重文不皆用小二字,岂有《范史》一部唯独一处如此,予兄丞相作《隶释》,论之甚详。予修国史日,撰《钦宗纪赞》,用靖康元二之祸,实本于此。

  “译文”《后汉书·邓骘传》:"(骘)拜授为大将军。当时正遭元二之灾,官民普遍遭受饥荒,饿尸遍地,盗贼群起,四周的少数民族乘机反叛,入境骚扰。"唐高宗章怀太子注释说:"元二就是元元,古书字需要重读的,就在第一个字下写一个小小的二字,意思是这一字要读二遍。后人不理解,就将其读作元二,有人解释为阳九,有人附会为百六,都是由于不懂才导致这样的错误。现今歧州的《石鼓铭》,凡是重复读的地方都写一个二字,便是明证。"

  汉碑有《杨孟文石门颂》说:"中遭元二,西夷虐残。"《孔耽碑》说:"遭逢元二轗轲,人民相食。"赵明诚《金石跋》说:"若读作元元,于文理不通,怀疑当时确实有元二的说法,《后汉书》李贤注未必就对。"据王充《论衡·恢国篇》说:"当今皇帝继位,元二之间,恩德布流四方。三年,零陵长出了灵芝草。四年,甘露降于五县。五年,灵芝复又长出。六年,黄龙现形。"这是记章帝时发生的事情。查考《汉章帝本纪》,所记载的建初三年以后的各种祥瑞是相同的。可知所谓元二的意思,是指建初元年、二年。既然说嘉德市流以致祥瑞,则元二当然不是指灾祸的意思,这是毋庸置疑的。汉安帝永初元年。二年,先零、滇羌叛乱,州郡发生地震、大水,邓骘以二年十一月拜授为大将军,可知所谓元二的说法,是指永初元年、二年。凡是汉碑重读的字也不全是用小二字,难道只有范晔《后汉书》中唯独一处是如此记载?我二哥,现身为宰相的洪遵作《隶释》,将这个问题叙述得非常详尽。我修国史时,撰《钦宗纪赞》,使用了"靖康元二之祸"的话,根据就在这里。

  圣人汙“原文”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汙,下也。言三人虽小汙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汙,下也",自是一节。盖以"下"字训"汙"也,其义明甚。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汙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汙下何哉?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汙下,必不为阿好而言。"其说正与赵氏合。大抵汉人释经子,或省去语助,如郑氏笺《毛诗》"奄观铚艾"云:"奄,久。观,多也。"盖以久训奄,以多训观。近者黄启宗有《补礼部韵略》,于"淹"字下添"奄"字,注云:"久观也。"亦是误以笺中五字为一句。

  “译文”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三人的智慧足以认识了解圣人。故圣人有污点,他们也不至于盲目称颂,阿谀其人。"赵岐注释说:"三人的智慧足可以认识了解圣人。污,下也。是说三人虽然有不足之处,也不至于投其所好。阿谀所爱而违心地赞誉他人。"仔细了解文中的意思,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污,下也"',是另一句。此处是用"下"字来训释"污"字。其意思是很明白的。而老苏先生把两句作一句读。他写的《三子知圣人污论》说:"三人的智慧,没有达到圣人高深幽绝的境界,只能列于圣人之下。"这种说法我以为是不对的。所谓"孔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没有",可以说是伟大之极了,然而又说他尚有"污下",这是为什么呢?程伊川(颐)说:"有若等人当然了解孔夫子的道德和学说,假若孔夫子污下(即有缺点),必然不会投其所好而违心赞誉他。"这种解释正好与赵歧相同。大抵汉代人解释经书与诸子著作时,往往省略语气助词,如郑玄解释《毛诗》中的"奄观铚艾"说:"奄",久也。"观",多也。也就是以"久"释"奄",以"多"释"观"。近来,黄启宗著有《补礼部韵略》一书,于"淹"字下添上一个"奄"字,注释说:"久观也。"他是误把郑玄《毛诗笺》中的五字作一句了。

  廿卅卌字“原文”今人书二十字为廿,三十字为卅,四十为卌,皆《说文》本字也。廿音入,二十并也。卅音先合反,三十之省便,古文也。卌音先立反,数名,今直以为四十字。按秦始皇凡刻石颂德之辞,皆四字一句。《泰山辞》曰:"皇帝临位,二十有六年。"《琅邪台颂》曰:"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之罘颂》曰:"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东观颂》曰:"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会稽颂》:"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此《史记》所载,每称年者,辄五字一句。尝得《泰山辞》石本,乃书为"廿有六年",想其余皆如是,而太史公误易之,或后人传写之讹耳,其实四字句也。

  “译文”今天人们把二十写成廿,把三十写成卅,四十写成卌,都是《说文解字》上的本字。廿音入,两十相并。卅音先合反,是三个十的简省,是古代的文字。卌音先立反,数字之名,今天作四十字。据考,秦始皇凡是刻石颂德的辞句,都以四字为一句。如《泰山辞》说:"皇帝临位,二十有六年。"《琅邪台颂》说:"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之罘颂》说:"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东观颂》说:"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会稽颂》说:"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以上是《史记》所记载的,凡是称年的,则为五字一句。我曾得到《泰山辞》的石本,却写着"廿有六年",想其余大概也是如此,而太史公司马迁误改了,亦或是后人传写的错误吧,其实是四字一句。

  字省文“原文”今人作字省文,以禮为礼,以處为处,以與为与,凡章奏及程文书册之类不敢用,然其实皆《说文》本字也。许叔重释礼字云:"古文。"处字云:"止也,得几而止。或从處。"与字云:"赐予也,与與同。"然则当以省文者为正。

  “译文”今人写字省笔画,以禮为礼,以處为处,以與为与,但凡是表章奏议以及程文书册之类不敢用简笔字。其实,简笔字都是《说文解字》的本字。许叔重(慎)解释"礼"字说:"古文(字)。"解释"处"字说:"止也,得几而止。或从處。"解释"与"字说:"赐予也,与與同。"所以应当以简笔字为正确。

  负剑辟咡“原文”《曲礼》记童子事曰:"负剑辟咡诏之"。郑氏注云:"负,谓置之于背。剑,谓挟之于旁。辟咡诏之,谓倾头与语。口旁曰咡。"欧阳公作其父《泷冈阡表》云:"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正用此义。今庐陵石刻犹存,衢州所刊《六一集》,已得其真,或者不晓,遂易剑为抱,可叹也!

  “译文”《曲礼》记童子事说:"负剑辟咡诏之。"郑玄注解说:"负,是说置放于背,剑,是说挟在身旁。辟咡诏之,是说交头说话,口旁曰咡。"欧阳公(修)为他父亲作的《泷冈阡表》说:"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其中的"剑"字正是上面的意思。今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石刻还保存着这句话,衢州(浙江衢县)所刊印的《六一集》,已得到其真实的意义。有的人不明白此词的含义,遂将"剑"字改为"抱"字,真令人叹息!

  国初人至诚“原文”真宗时,并州谋帅,上谓辅臣曰:"如张齐贤、温仲舒皆可任,但以其尝历枢近,或有固辞,宜召至中书询问,愿往则授之。"及召二人至,齐贤辞以恐为人所谗。仲舒曰:"非敢有辞,但在尚书班已十年,若得改官端揆,赐都部署添给,敢不承命?"辅臣以闻,上曰:"是皆不欲往也,勿强之。"王元之自翰林学士以本官刑部郎中知黄州,遣其子嘉祐献书于中书门下,以为:"朝廷设官,进退必以礼,一失错置,咎在廊庙。某一任翰林学士,三任制诰舍人,以国朝旧事言之,或得给事中,或得侍郎,或为谏议大夫。某独异于斯,斥去不转一级,与钱谷俗吏,混然无别,执政不言,人将安仰?"予谓仲舒尝为二府,至于自求迁转及增请给;元之一代刚正名臣,至于公移笺书,引例乞转。唯其至诚不矫伪故也。后之人外为大言,避宠辞禄,而阴有营求,失其本真者多矣。风俗使然也。

  “译文”宋真宗时,并州(今山西太原南)需要一位将帅,真宗对辅政大臣说:"象张齐贤、温仲舒等都可以充任,但因他们都曾在枢密院供过职,假若固辞不去,(不要勉强。)应该先把二人召到中书省询问一下,若愿意前往就授予将帅之职。"于是召二人至中书省,张齐贤以恐怕别人谗害自己而辞不受。温仲舒说:"不敢有辞,但我在尚书之位已经十年,假使改授我为尚书令,赐给都部署的加官,增加俸禄,我敢不从命吗?'辅政大臣将两人的话报告皇帝,真宗说:"这是表明两人都不想去,不要勉强。"王元之从翰林学士转为刑部郎中,再转为黄州知府,他使其子嘉祐送信到中书门下省说:"朝廷设立官职,升官降职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处置不当,就是你们中书门下的责任。有人一度担任翰林学士,三度担任诰舍人,依照本朝的惯例来说,或者应授他给事中,或授他侍郎,或者授他谏议大夫。唯独此人没有,离开本官后不仅没有转升一级,与那些管理钱谷的俗吏没有任何区别,你们当执政大臣的不按规矩办事,别人会怎么看你们呢?"我以为温仲舒曾在二府中任过职,教自己要求迁官并增加俸禄;王元之乃一代刚正名臣,至于公开写信,引例要求转授官职,这是一种极为诚实的品德,而且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份。后来的人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要避宠辞禄,而暗地里却对名利不择手段地追求,这太失人的本真了,风俗使然啊!

  史馆玉牒所“原文”国朝熙宁以前,秘书省无著作局,故置史馆,设修撰,直馆之职。元丰官制行,有秘书官,则其职归于监、少及著作郎、佐矣。而绍兴中复置史馆修撰、检讨,是与本省为二也。宗正寺修玉牒官亦然。官制既行,其职归于卿、丞矣。而绍兴中复差侍从为修牒,又以他官兼检讨,是与本寺为二也。然则今有户部,可别置三司,有吏、刑部,可别置审官、审刑院矣。又玉牒旧制,每十年一进,谓甲子岁进书,则甲戌、甲申岁复然。今乃从建隆以来再行补修,每及十年则一进,以故不过三二年辄一行赏,书局僭赏,此最甚焉。

  “译文”我宋朝神宗熙宁以前,秘书省无著作局,所以设置史馆,设修撰、直馆的职位。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职,有秘书官,其职统属秘书监、秘书少监以及著作郎、著作佐郎。在宋高宗绍兴年间,重新设置史馆修撰、检讨,与秘书省一分为二。宗正寺修玉牒官也是如此。官职既设立,其职统归于宗正寺卿、宗正寺丞。而绍兴中又重新使侍从为修牒,又以他官兼任检讨,与宗正寺一分为二。今天有户部,但又另外设立三司,有吏部、有刑部,另外设置审官、审刑院。又玉牒旧制,每十年进献一次,如果甲子年进献玉牒,则甲戌年、甲申年也要进。今自宋太祖建隆以来进行改变,每十年一进,所以不过二三年行一次赏,秘书局不按常制行赏,这是最过份的。

  稗沙门“原文”《宝积经》说僧之无行者曰:"譬如麦田,中生稗麦,其形似麦,不可分别。尔时田夫,作如是念,谓此稗麦,尽是好麦,后见穟生,尔乃知非。如是沙门,在于众中,似是持戒有德行者。施主见时,谓尽是沙门,而彼痴人,实非沙门,是名稗沙门。"此喻甚佳,而文士鲜曾引用,聊志于此。

  “译文”《宝积经》说那些没有德行的和尚说:"譬如麦苗,中间生了稗麦,形状象麦子,人们难以分辨。其时农夫会这么想,认为这些稗麦尽是好麦,后来穗长出来了,才知道不是好麦。如同和尚,在广众之中,似乎是秉持戒律有德行的,施主看见时,以为都是和尚,实际上是愚笨之人,并非真正的沙门,可称之为稗沙门。"这一比喻非常好,而文士们很少引用,姑且记载于此。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