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十二、泰山封禅报天功

  芙蓉万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与齐。九点清烟看野马,五更红日候天鸡。云封峭壁松多古,藓积残碑字未迷。冉冉岭头笙鹤下,仙坛曾此降金泥。

  ——[清]雍正《岱顶》

  泰山封禅是一种祭祀仪式,是中国古代帝王在东岳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神祇的宗教性活动。封,就是在泰山极顶筑坛祭天,“报天之功”;禅,就是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除地为坛祭地,“报地之功”。先祭天,后祭地,二者是一次大典中的两个关键步骤。封禅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从史料记载和泰山的文物遗存来看,最早到泰山进行祭祀活动的皇帝是秦始皇。而在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影响最大的是秦始皇、汉武帝和光武帝。后世帝王封禅泰山虽也有所变化,但其基本思想显然是受秦皇汉武的影响。

  秦始皇封禅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但不是到泰山封禅的第一人,封禅传说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传说远古时期到泰山封禅的有七十二君。司马迁认为,封禅始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诸侯后,欲行封禅之举,却遭到管仲的阻止。此前,封禅泰山知名者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秦始皇泰山封禅亦和从前古人封禅一样,一方面是为了炫耀;而另一方面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秦始皇在战国纷争的条件下,消灭东方六国而统一天下,从而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大帝国。尽管建立了一个这样的帝国,但是,秦始皇并不能高枕无忧。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并不等于巩固了政权,更不等于自己的政权能够像他所想像的那样万世永存下去。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东方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试图东山再起;二个是东方六国百姓不堪沉重压迫而起兵反抗。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留侯世家》中,讲述了留侯张良在韩灭亡后为韩报仇的故事。张良本不姓张而姓姬。秦始皇灭掉韩国,他为韩报仇,散尽家财寻求刺客来刺杀秦始皇。结果刺杀未果,自己不得不隐名埋姓流亡他乡。最后张良逃到江苏下邳,聚集百余人,投奔刘邦,举行起义。张良属于东方六国贵族,这就说明了东方六国残余旧贵族势力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仍然具有较强的势力。

  秦始皇统一东方六国之后,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下层百姓,使得统治者与下层百姓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秦始皇北修长城,于咸阳大修宫殿和陵寝,再加之戍边征发大量人口,这一切都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灾难。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人口约有两千万左右,而被征发修造宫殿陵墓者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戍守五岭者约有五十万人,于北方防守匈奴者约有三十万人,修筑长城者约有五十万人,再加之其他服杂役者,总数不下于三百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如此无休止地使用民力,使得大多数百姓离开家乡,劳作于他乡,到了秦始皇末年,农民起义已经接近了爆发点。可以想见,当时的阶级矛盾已经到了怎样的地步。

  以上两种矛盾的存在,就足以使秦王朝毁于一旦。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秦始皇不会不知道这一状况的存在。所以他必须要随时随地加强对东方六国地方的控制,严防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可以说,这就是秦始皇东巡于泰山封禅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他要借助东巡泰山封禅来考察东方六国之形势,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强自己的统治。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泰山封禅也有秦始皇迷信的一面,他相信封禅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他认为自己完全符合封禅的资格,即受天命、现符瑞、致事功、平天下,所以便在称帝的第三年,率领浩浩荡荡的东巡大军来到泰山,准备举行封禅大典。

  当时,秦始皇在泰山脚下,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向他们询问封禅的礼仪。儒生们各抒己见,发表不同见解。有的引经据典,根据古代先贤封禅的做法,说古代的天子封禅乘坐蒲车,以免损伤泰山的土石草木。有的高谈阔论,说封禅时要扫地而祭,铺地的席子要用茅草编织。秦始皇认为这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便对儒生们的办法不予采纳,而下令开山修道,建筑祭坛,并参照秦国祭祀上帝的礼仪,设计了一套典礼仪式。他亲率随行大臣,乘车自泰山阳坡登上极顶,设坛祭天,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其后,秦始皇率随从由阴坡下山,至梁父祭地。秦始皇是第一个举行封禅大典的封建皇帝,这次封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可靠文献记载的首次封禅大典。由于秦朝统治者对这套礼仪严加保密,所以世人并不知其详细情节。

  秦始皇泰山封禅的具体路线不为外人所知,后世记载又有众多不确定之处,所以,其具体情况直到如今都是一个谜。只是,秦始皇泰山封禅,留下来许多传说,为后世所传颂。其中之一是关于五大夫松的。

  传说秦始皇登山这一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秦始皇率大队人马爬至半山腰,虽乘轿坐车,却也已热得汗流满面。突然,乌云骤至,眼看暴风雨就要下来,可是,半山腰中无处躲避,只有前面不远处有一棵松树,高达数丈,枝叶繁茂,树冠如棚,风雨不透,于是秦始皇就率众跑到树下避雨。不一会儿,风云飘过,雨过天晴。秦始皇为赏松树遮雨之功,当即封它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朝二十一级官爵中的第九级,可是一个不低的官阶。

  据说,秦始皇封松树为五大夫的圣旨刚下,就听到树上有人大声说道:天下一统,你不以社稷为重,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大增赋税,乱派夫役,无德无仁无礼,妄受帝命,凭什么乱封?秦始皇随从大臣皆听到此言,而不敢妄语。秦始皇自然是闷闷不乐,感到实在是败兴。

  不管怎样,秦始皇圣旨已下,把此树封为五大夫,此后,人们便将此树称之为“五大夫松”。据说,当地的老百姓认为泰山松为秦始皇所封有损于泰山松的美名,于是将五大夫松北侧山崖上的一株松树命名为“处士松”,以处士松的清高来对抗五大夫松的权势。还传说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由于山洪暴发,五大夫松被水冲走。

  我们今天在中天门上侧所见到的三棵松树名为五大夫松,已不是秦松,而是清代雍正年间钦差大臣丁皂保补栽的。

  除了五大夫松之外,秦始皇泰山封禅所留遗迹尚有无字碑和泰山刻石等。无字碑又称“泰山石阙”,现存泰山极顶玉皇庙山门前八米处,高六米,宽一点二米,厚零点九米,形制古朴,石质淡黄、光洁,因通体无一字,故俗称“无字碑”。相传秦始皇焚书黜字,故立石不刻字,以示对文字的蔑视。至今当地人还有“秦始皇的碑——一字不錾”的说法。由于石阙上面没有一字可考,故立石人及立石年代亦无法确定。在清代以前多传为秦始皇立。只是到了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力辟众说,认为此石阙不是秦始皇所立,而是汉武帝所立。直到目前仍然是两说并存,并无定论。秦泰山刻石是花岗岩石质,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的篆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刻。当时李斯倡导的“书同文”被秦始皇采纳,在大篆的基础上创造了小篆体,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使中国成为政令统一的大一统天下。

  如今秦泰山刻石仅存十字,据学者考证认定这十字残碑是原石的一部分,不是复制品。在司马迁所著《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秦泰山刻石的全部内容,主题是歌颂秦德,声讨六国罪恶;认为秦统一有理,六国灭亡应该;推行秦的法令,宣扬中原文化人伦;力求社会稳定,有序运转。可见,其文辞皆是政治性的,是秦始皇的政治文告。秦始皇以为,他不断地东巡,不断地发布政治文告,就可以消除东方六国的反抗和隐患,使自己的天下得以万世永存。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东巡泰山封禅,是当时政治的需要。他东巡的目的是镇服东方六国百姓及旧贵族的反抗,维护政权的统一。但事实上,秦始皇并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为他殉葬的骊山兵马俑,严阵以待,面向东方,足以证明直到去世,秦始皇还是对东方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那时的秦始皇不懂得,以武力得天下,并不能以武力来治理天下,一味地实行严刑峻法,是不可能维护和巩固政权的。要想使得这一政权巩固和发展,就必须稳定百姓之心,尤其是东方六国百姓之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还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的泰山封禅,给秦王朝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埋下了秦王朝灭亡的祸根。其一,封禅大典是一个消耗性政务,对于刚刚统一的秦王朝而言,应该是付出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其二,封禅为秦始皇之后的骄奢淫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正是封禅的成功,使得秦始皇日后洋洋自得,干出了一系列好大喜功的事情来。其三,封禅之时儒生们的无能表现,使秦始皇开始轻视儒生和儒家经典,以至于后来做出了“焚书”的决定,逼得儒生和孔子后代走向了造反的道路。其四,封禅诱发了大规模的寻仙求药活动。秦始皇不可能不迷信,也不可能不想长生不老,而东方六国尤其是盛行于海、岱之域的方仙道和神仙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传入秦始皇的耳中,于是,他多次派出方术士到海中仙山求取仙药,消耗了大量的财富,随后,也酿出了“坑儒”的悲剧。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封禅所带来的恶果。这一恶果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秦王朝的灭亡。

  总之,秦始皇封禅泰山,并没有为后人留下什么。留下来的仅仅是五大夫松、石阙和石刻这些遗迹。但秦始皇开创了帝王封禅泰山的先河,使得后世一些帝王心系泰山,将泰山正式引入帝王生活的政治圈,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起过不大不小的作用。与此同时,秦始皇封禅泰山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史料记载,当时“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残酷的现实给百姓带来的并不是“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也不是“黔首安宁”、“黔首是富”,而是“输者偾于道”。

  汉武帝封禅

  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西汉到汉武帝即位之时,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汉武帝亦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元朔二年(前127),他采用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内分封,成为侯国。这样,各地侯国势力经过层层分封,使得其“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无法与中央政府相抗衡。此后,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又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用的“酎金”成色不足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大作文章,被夺爵、削地者达一百零六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以上。至此,在全国范围内的王、侯二等封爵制度虽存,但所封王、侯只能“衣食租赋”,不得过问和干涉封国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

  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同时,汉武帝还对地方豪强进行了打击。西汉前期,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地方豪强势力有所膨胀。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独霸一方。汉武帝对他们采取了限制和打击措施。一方面是把他们迁徙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则利用酷吏诛杀豪强。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设刺史一人,于每年的秋天巡行郡国,以便监督和限制地方豪强。

  在经济上,汉武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严禁郡国及私人铸币。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酒等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切都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此后,汉武帝通过征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唐蒙联络西南,先后与周边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使得一个新兴的大汉王朝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以说,汉武帝尽管不是西汉开国皇帝,但是,却开创了西汉政权的辉煌时代。

  汉武帝刘彻也和其他皇帝一样迷信,也曾幻想自己长生不老;同时,汉武帝是好大喜功之人。因此,以往人们议论汉武帝封禅泰山,都认为汉武帝是想长生不老,欲成仙升天。但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封禅泰山,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既有自己幻想长生不老的迷信色彩,也有其政治目的,同时也是其好大喜功的体现。

  据《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刚一即位,就有人提出过泰山封禅一事。以为当今“天下乂安”,可以通过封禅来改变一下国家制度。汉武帝于是令赵绾、王臧等人议论封禅之事。但当时武帝刚刚即位,窦太后掌握着实权,她对赵绾、王臧等人的主张十分不满,不同意泰山封禅。结果,赵绾、王臧二人自杀身亡,封禅之事不了了之。

  汉武帝正式封禅泰山,是在元封元年(前110),而起始是在六年前的元鼎元年(前116),据说,这年的夏天,在汾阴一个叫锦的巫从地下挖出了一个大鼎,汉武帝把鼎迎置在甘泉祀奉,并下令改元“元鼎”,以示纪念。方士公孙卿上书说,今年得到宝鼎,正与黄帝当年登天成仙的日子相同,并且说黄帝正因封禅,才与仙通。所以公孙卿劝武帝举行封禅大典。武帝听罢公孙卿的一番话后,深有感慨地说道:唉!我如果能像黄帝一样上天,离开妻子儿女就如同脱去鞋子一样容易,人间,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此后,武帝与公卿儒生对于封禅之事进行了讨论,一些儒生就连封禅礼仪都讲不清楚,于是,汉武帝罢斥了他们,自行其是。

  元封元年三月,汉武帝东幸河南,登中岳嵩山,随从人员向武帝汇报说,在山上听到有人大喊“万岁”。武帝询问左右,左右皆不作声,显出十分神秘的样子。武帝以此为祥瑞,大悦,于是下令拨三百户人家专供祭太室用。随后,汉武帝兴致勃勃,东上泰山。到达泰山之时,泰山草木尚未发芽。武帝派人上山立石于山顶。自己去东巡海上。四月,汉武帝返回泰山,于泰山脚下梁父山进行封禅,首先在泰山下东方作坛,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于封土下埋藏玉简,也就是玉牒书。举行的封礼,与郊祀上帝的礼一样。武帝在泰山脚下封土之后,随身只带侍中霍嬗登上泰山极顶。霍嬗字子侯,是当时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儿子。据说,霍嬗在封泰山之后,随汉武帝去东海寻蓬莱等仙山时得暴病而去世。汉武帝到达泰山之巅后,在山顶举行了封礼。次日,武帝从泰山北道下山,来到梁父,身穿黄衣举行禅礼,禅礼与祭后土的礼相同。礼毕,随从官员放出了从各地搜集来的珍禽异兽。禅礼结束后,汉武帝在泰山下周代遗留下的古明堂遗址上,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贺,并颁下诏书,宣布按照古代天子五年一巡狩的制度,用事泰山,“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下令把山下的奉高作为东方驻节的陪都,借祭泰山考察各地诸侯及州郡官员的政绩。汉武帝在泰山封禅结束后,又复巡东海,到达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最后回到甘泉宫。

  事实上,汉武帝泰山封禅,并没有按照古代旧制五年一巡狩,我们从《汉书·孝武本纪》可以看出,从元封元年(前110)至汉武帝死前二年(前89),共二十二年时间,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共八次,平均不到三年一次,实在引人注目。

  元封二年(前109)春天,汉武帝又经河南的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巡游至东莱(今山东莱州),然后还祠泰山。离开泰山后,汉武帝亲临瓠子(今河南淮阳)口工地视察,下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由于武帝亲临现场,使得官兵与民工信心倍增,终于塞住了决口,从此,梁、楚一带没有水患,得到了安宁。就在这一年,汉武帝命令在泰山东侧汶上重新修建一座明堂,以备将来朝见大臣,议论政事。

  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从长安出发,先巡游至南方的九嶷山(在湖南南部)祭祀虞舜,然后登上霍县(今安徽霍县)的天柱山祭祀山神,再北上至琅琊入海。然后,汉武帝又从琅琊行至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中接见了诸侯王列侯,并接受了郡国的上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出巡,除了祭祀、观光外,考察地方长吏的政绩,了解全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目的。

  太初元年(前104)冬十月,汉武帝行幸泰山。十一月,于明堂祭祀上帝。十二月,东巡渤海,望祠蓬莱。太初三年(前102),春正月,汉武帝东巡海上,夏四月,还,修封泰山。天汉三年(前98),汉武帝又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同时,还接受了郡国的上计。太始四年(前93),汉武帝行幸泰山,先后祀高祖、孝景帝于明堂,以配上帝。然后于泰山上举行了封禅大典。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最后一次来山东,先至东莱,观看了大海,然后回到泰山进行封禅。

  汉武帝封禅泰山,下达封禅诏书,其言辞较之秦始皇的封禅泰山刻辞不同。秦始皇态度严厉,以为自己至高无上,具有绝对的权威,下诏训示天下臣民,要遵循秦王朝的法律制度,否则,就会遭到严惩。而汉武帝却与秦始皇不同,他是以一种谦虚虔诚的态度,小心谨慎地表明心态,努力自新,以求更好的未来,并且屡屡向百姓施以恩惠。汉武帝与秦始皇之所以有如此的区别,原因也十分简单,是因为汉朝建立之后,君臣都知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仁义不施,威严过苛造成的。因此,汉代统治者一改秦王朝的做法,以谦恭仁义的态度对待天下臣民,这一变化是富于启迪性的。

  汉武帝第一次泰山封禅,留下了一块无字碑。据史料记载,当汉武帝到达泰山极顶,看到以往多有帝王在此树碑立传,为自己歌功颂德,他甚是不屑,以为自己功德盖世,万民俯首,一块小小的石碑并不能把自己的功德表述清楚。于是,他别出心裁,命臣下取来他山之石,立于山巅,以显示自己的功德至高无上。这块石碑世称“汉石表”,方柱体,由趺座、削身、帽盖三层迭递而成,以表示高上加高之意。现在一般称之为“无字碑”,据说碑内封藏有金简玉函,故又称“石函”。如今无字碑矗立在玉皇殿门外,虽经百世露浸雨湿而不生苔藓。相传在立碑之时,岱顶瑞云飘忽,四面霞光。传说在艳阳高照之时,石碑熠熠发光,碑中就会显露出“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亲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几行篆字。只是有一点,这些篆字,据说远看则有,而近看则无,十分神奇,可谓泰山一绝。但现在看来,其中有许多值得考证的地方。

  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汉武帝九巡山东,八封泰山,说明当时的山东在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生活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仅次于关中的一个重要地区。当然,汉武帝的频繁出巡和封禅也给山东一带的百姓带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沿途“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所费更远远超过了秦始皇。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出于劳动人民之手。汉武帝虽然名义上曾减免所过郡县的正赋,可最终还是把各种负担转嫁到下层百姓身上,从而使得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元封四年(前107),关东(指潼关以东地区)流民达二百万口之多。就连汉武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是“官吏征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官旷民怨,盗贼公行”所造成。此后不久,一些地区便爆发了农民武装起义。

  光武帝封禅

  继汉武帝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也举行了盛大的泰山封禅。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被人们看作是中兴之主。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道、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尾大不掉等历史教训,极力加强皇权,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首先,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让他们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不参与政治。这样他们又都成为了新贵,以这些新贵族、官僚为核心,联结地主、豪商,形成了强大的豪强地主阶层。东汉王朝对豪强地主的利益倍加保护。不但在经济上维护豪强地主田庄的大土地占有制,而且在政治上通过“察举”和“征辟”的选举制度,保障他们从政的特权,使豪强地主牢牢控制住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

  光武帝封禅的政治目的与秦始皇、汉武帝不同。光武帝与全国各地的豪强地主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比较融洽的,因为东汉政权实际上就是为豪强地主服务的,不必担心他们威胁东汉政权。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诸多原因。而促成光武帝泰山封禅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光武帝刘秀的迷信。

  光武帝封禅是在他晚年,而在他当政前期就没有想到封禅吗?封禅大典如此隆重,如此光耀,光武帝刘秀还不知道吗?其实他心底很明白。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公元57年去世,在位三十三年。关于刘秀封禅泰山,还有一个戏剧性的变化。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国家政治局面基本稳定,经济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恢复和发展。王莽末年,国家衰败的景象大大改观。由此,光武帝刘秀以封禅的形式向上天报功,在当时的一些大臣看来是很有必要的。于是,在建武三十年(54),大臣张纯、赵“上书刘秀,建议封禅泰山。从张纯、赵”的奏章来看,他们都认为刘秀举行封禅报功的时机已经成熟,刘秀应该通过封禅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因为在一些大臣看来,东汉此时已经是兴旺发达之际,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也是光武帝刘秀“治世之隆”功成名就之时。可以看出,张纯、赵的议论,较之秦、西汉之时儒生们的见解要高明得多,更具有政治伦理价值。

  我们知道秦始皇封禅泰山刻石纪念,观其辞意,是对臣下百姓而言,所以是一封告民书,而不是告天书。而汉武帝的封禅诏书,一片诚惶诚恐的样子,也是对臣下所言,虽然有对天说话的含义,但其意在检讨,而不是告成功。秦始皇、汉武帝都不是在“报天之功”。张纯进一步论证说,封禅虽然是“报天之功”,但对于社会人事之治有极大的益处。光武帝在王莽改制和群雄纷争这样恶劣的历史条件下,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又兼承刘家正统,自然是天下最大的英雄豪杰。张纯认为光武帝的成功,是振兴了汉王朝,维持了刘汉王朝系统,劳苦功高。

  张纯还提出了皇位继承问题,即“今摄提之岁,仓龙甲寅,德在东宫”,就是关于太子的事情。一般说来,古代太子居住于东宫。建武三十年,太岁在东,所以说“德在东宫”。张纯以为趁这一大好时机,就光武帝本人而言,是“明中兴,勒功勋,复祖统,报天神”。而对于下一代而言,则是“祀地祇,传祚子孙,万世之基”。可谓对上对下都十分适宜,两全其美。

  可是,刘秀对举行封禅大典,却持一种非常慎重的态度,不肯轻易举行,结果拒绝了张纯等人的建议。刘秀下诏说,虽然我已经即位三十年,但是,老百姓依然是怨声载道,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我能欺骗谁呢?难道说要我欺骗上天吗?孔子说过泰山之神不如鲁人林放懂礼的话,又为什么要去玷污七十二代封禅的先圣呢?刘秀认为虽然经过自己三十年的统治,但是,国家距离国泰民安还是有差距的。他认为老百姓还很苦,并没有富裕起来,对自己还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举行封禅大典,是不合时宜的,因而拒绝了大臣的建议。并且说,今后谁再胆敢提起封禅,一定要处以剃去头发的刑罚,同时还要罚以屯田,接受劳动改造。

  刘秀起兵建国之时形势困难,到他统治晚年,国家形势大体好转。刘秀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国家走向了中兴繁荣的局面。如果真的不举行封禅大典,对刘秀而言,确是一大憾事。像刘秀如此精明的皇帝,对于封禅的重要性,自然不会不知道。至于他为何一口回绝了众大臣的提议,是有其原因的,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刘秀此时尚未找到封禅的谶纬根据。我们知道,即使不能说刘秀一生十分相信迷信,但至少从他起兵之日起就开始信奉图谶了。了解他一生经历后就会明白,几乎他所办的任何事情都要从图谶那里寻找理论根据,否则,他就不会去办这件事。不论这个图谶是成心创造的,还是无意找到的;也不论这图谶是他自己找到的,还是别人为他找到的,都是如此。

  事实上就是这样,刘秀为了泰山封禅,又求助于自己极端迷信的图谶。据史料记载,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的一个晚上,刘秀读到《河图会昌符》一书。上有“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之语。刘秀认为“赤刘之九”是指刘秀本人。按照汉代传说,汉高祖刘邦是赤帝之子的化身。按照阴阳五行说解释,汉为火德,火为赤色,赤刘,即是指刘邦。刘秀又称自己是刘邦的九世孙。“岱宗”即是指泰山。再从整个《河图会昌符》来看,意思就是说赤帝刘邦的九世孙刘秀,际会天命于泰山;如果不及时完成这件事,于皇位继承没有好处;若能很好地完成,一切奸谋都可以防止。刘秀看罢这些,兴奋不已,这不是要自己赶快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吗?于是,刘秀对封禅的态度在一夜之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刘秀马上下令,命梁松等人收集整理《河图会昌符》中有关赤汉九世当封禅的谶文,而梁松等人也自然很快地找到了有关实例三十六条。于是,司空张纯等复奏请封禅泰山,刘秀遂准其奏。

  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二十八日,刘秀的车驾从洛阳出发,前往泰山。诸侯王、列侯以及京城中的文武百官都随同前往,声势浩大。二月九日,到达曲阜,汉王朝的宗室和孔子的后裔皆前往朝见刘秀并表示祝贺,刘秀也亲自到孔子故居向孔氏后裔赐酒肉。十一日,从曲阜出发,十二日,到达泰山奉高。于泰山脚下,刘秀与众位随行人员一边斋戒,一边做封禅的准备工作。经过精心准备,于二十二日晨开始举行封禅大典。这次封禅仪式先在山下,后在山上。在山下举行“燎祭”,就像皇帝通常举行的郊祀。然后在上山之前用“一特牲”,也就是用一牛或一猪来告祭泰山。山下一切进行完毕,开始登山祭祀。更衣,升坛,封玉牒,发坛石,藏玉牒,覆盖,封石检,礼节仪式完毕,皇帝再拜,群臣山呼万岁。此后命人立所刻石碑,皇帝等一干人马下山。二十五日,于梁父祭地。封禅大典举行完毕后,刘秀下令,把建武三十二年,改为中元元年。

  刘秀举行了封禅大典,这了却了他心中的一大心事。然而,他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不好。一年后,即中元二年二月,刘秀在洛阳南宫前殿去世,时年六十二岁。从刘秀封禅到他去世,仅仅一年时间,所以,刘秀此次封禅泰山的刻石文字便成为了对他自己一生重大活动和贡献的总结。刻石中引用了大量的谶语,来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理性,同时,将自己一生中如何统一中国,恢复经济,整顿吏治,发展文化等功绩,都明确记载下来。尽管当中有许多虚美之辞,可至少也体现了刘秀一生重大的作为。

  今天我们到泰山,还能看到许多与封禅有关的文化遗迹。如泰山南麓的岱庙,是历代帝王泰山封禅、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泰山最早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之时才称泰山。据史料记载,岱庙始建于秦代,当时就作为祭祀天地的处所,经过汉唐两代的修缮和宋代的扩建,成为了一座宫殿式的建筑。岱庙现存有珍贵石碑四十二块,年代最早的是秦丞相李斯篆书的秦二世诏书石刻。

  历代帝王到泰山封禅的政治目的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封禅活动,可以给自己的统治披上“君权神授”的外衣,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上天的旨意,是代天行使统治权,当然也要求臣下和天下百姓像崇拜上天一样来崇拜自己。同时,也借机宣扬了本朝的太平景象,歌颂了自己的功德。所以帝王们纷纷在泰山刻石立碑,以树立自己的威望。除此之外,帝王们还幻想借封禅通天成仙,因此这种活动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