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产业的内涵
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对产业一词的释义是: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财产、家产。指各种生产的事业,也特指工业。在1989年版中已将“各种生产的事业”改为“各种生产、经营事业”。
在20世纪以前,产业主要是指工业,历史上的产业革命实际上就是工业革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产业资本,实际上就是工业资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国民经济中,农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工业的比重急剧增长后又逐渐下降;而工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即经济学称之为第三产业的非实物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定增长,已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以上。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产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认识的这一变化已在几种词典对“产业”一词的解释中体现。
《中国经济大辞库》对产业这一概念的解释更加详细,对产业一词下了明确的定义:“所谓产业,是指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它既不是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也不是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或家庭消费。由于一个企业往往不只从事一种商品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作为产业的企业的集合并非是具体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集合,而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不仅仅指工业,而是泛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至行业,从生产、流通到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等,均可称为产业。”
“产业的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第二层次是以技术和工艺的相似性划分的产业;第三层次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将国民经济划分若干大部类后形成的产业。”
从《辞海》和《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对产业一词的解释中可以看到,产业这一概念有两种涵义,一是广义的产业,一是狭义的产业。
广义的产业概念:广义的产业是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或“一切生产、经营事业”。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论生产的产品是物质产品、服务产品或精神产品,不论是农业、工业、交通、邮电、金融、商业、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都可称为产业。广义产业的特征是具有一般的生产性,即能生产某种产品(物质产品或非物质产品),而不论生产这些产品的机构是由国家财政经费开支的事业单位,或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企业。
狭义的产业概念:狭义的产业是指“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首先,它必须具有一般的生产性,能生产某种产品,而且属于同一类生产经营活动。其次,它必须是自主经营的企业。营利性、企业性是狭义产业必须具有的特征。广义的产业是产业分类意义下的产业,狭义的产业则是市场经营意义下的产业;广义的产业包括了某一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行业,整个经济部门,而狭义的产业只包括该经济部门、该行业中自主经营的企业,并不包括该部门的事业型单位。
1.3.2 遗址文化产业的内涵
依据产业概念的两种涵义,遗址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也有两种涵义,有广义的遗址文化产业和狭义的遗址文化产业之分。
广义的遗址文化产业:广义产业是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所以,广义的遗址文化产业就是指从事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各种生产、经营事业”。遗址事业是社会的一项文化事业,但从国民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它又是从事遗址经营的一个经济部门,是大文化产业中的一项产业。广义的遗址文化产业既包括自主经营的文化企业单位,也包括由国家经费支出的事业单位。
狭义的遗址文化产业:依据狭义的产业概念,狭义的遗址文化产业就是指从事遗址保护与开发经营的文化企业的集合。其特征就是企业经营性。狭义的遗址文化产业只是广义的遗址文化产业中具有企业经营性的那一部分,并不包括由国家财政支出的各类公益性、事业性的遗址保护、科研事业机构。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广义的遗址文化产业,如无特别说明,以下遗址文化产业均指广义的遗址文化产业。
1.3.3 遗址文化产业的属性
1.文化属性
遗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主要以自己的精神属性或精神要素满足人们的需要,它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能够激发民族热情和自豪感。因此,遗址文化产业运作首先要遵循文化属性和规律,即它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又要体现本民族的特色,使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并且能够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遗址文化产业经营和组织,必须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首要目标。这是正视遗址文化产业既有普遍意义但又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重要特征,也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结构变化规律进行适度经营和组织的重要前提。
2.市场属性
遗址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可以概括为四点:(1)遗址的开发利用要服从市场供需关系的调节,实现“投入产出”的价值平衡。遗址的开发不应依赖政府“供给”,不计成本产出等痼疾。(2)讲求效益,把遗址开发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目的是为了精打细算,讲求效益,提高绩效。(3)引入竞争机制,遗址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复杂产业,不能仅靠政府用行政手段,应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遗址文化产业的质量。(4)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遗址的开发利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管理要符合市场高效的运作特性,实现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法律制度和经济管理手段转变。
3.政治属性
遗址文化产业的政治属性表现在多方面。首先,遗址文化产业具有教化功能,遗址文化产业要追求经济效益,就必须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必须以大众可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表达一些大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而大众在接受、享用传统文化时,总是会受到其共同认可的价值的教育。其次,保持文化独立,维护国家安全,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国受到西方发达国家优势文化产品的巨大压力,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存在被“西化”、“分化”的危险。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只有抢抓机遇,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播??。
4.社会属性
遗址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遗址文化产业具有娱乐功能。所谓娱乐功能,是指文化产业能够满足市民放松身心、活动肌体、交流情感的需求。二是遗址文化产业具有审美功能。遗址文化产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学术、一种艺术,人们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外壳,而是里面的精神内涵,人们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以及娱乐、休闲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心灵的需要。人们在享受文化产品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受到了感官的刺激,心灵的陶冶。因此,遗址文化产业具有审美功能。
1.3.4 我国发展遗址文化产业的意义
我国的遗址文化资源很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它们的保护和利用被视为社会公益事业,从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到开发利用,都由政府一手操办,其全部经费由政府财政承担。这种传统的管理经营方式,不但使遗址资源的保护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也极大地限制它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的实现,使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陷入两难处境。
“遗产产业”(Heritage Industry)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对遗产保护和利用观念上的进步和创新,为遗产的经营提出了新的发展道路。遗产产业化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弥补遗产保护资金的短缺,还可以加速民族文化的传播,实现其文化价值,真正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相互促进。但是遗产产业化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相关的研究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不多,缺少遗产产业理论的系统研究。
遗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构建完整的遗址文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探讨其合理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不仅为遗址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同时也对整个遗产产业的理论研究起到填补和丰富作用。
1.发展遗址文化产业是解决遗址保护和利用矛盾的突破口
发展遗址文化产业,可以通过遗址展示、影视观看、器物制作、纪念品和食品销售等多种运作形式,从视、听、触、食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文化传播,从而提高遗址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遗址价值??。遗址资源通过产业运作创造的经济效益,可以以税收等形式返还到遗址保护上,为遗址保护、科学研究和传承提供经济基础。发展遗址文化产业,可以从根本上增强遗址事业自身发展的能力,弥补我国遗址保护经费的短缺。遗址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是解决遗址保护和利用矛盾的有效途径。
2.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促进遗址资源综合性、深度化开发
目前,遗址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体系发育不完善,遗址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于遗址和出土文物的展示,而内容丰富、经济潜力巨大的延伸行业仍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这些行业包括遗址虚拟成像和网络传播、遗址书籍报刊出版、遗址为题材的影视音像制造、遗址文物复仿制、遗址文物旅游纪念品制造等等。构建比较完整的遗址文化产业体系,可以促进遗址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从而提高遗址资源的综合性、深度化开发利用,促进遗址文化产业的健康发育。
3.探讨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遗址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遗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尽可能保护好它们并传递给子孙后代是一种历史责任。因此,遗址的可持续利用就成为发展遗址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探讨合理的遗址文化产业结构,减少遗址资源的直接利用形式,大力开发遗址延伸行业,增加间接利用效益,追求遗址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以促进遗址资源的永续利用和遗址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遗址文化产业空间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资源的综合效益,避免资源过度利用和资源闲置并存的局面,也是实现遗址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4.遗址产业研究可以丰富文化产业理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但是由于文化产业涉及范畴较广,包括视听出版、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文物遗址保护利用、旅游、网络、体育、会展服务等行业,研究起来比较复杂,仍然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遗址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文化产业中比较特殊的部分,这是由遗址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决定的,遗址文化产业的运作必须以遗址保护为前提,因此,遗址文化产业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遗址产业的研究是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文化产业理论,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