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有“长髯主簿”、“长髯郎”、“长髯参军”等别名,以主簿、郎、参军等喻羊,大概是因为山羊长着胡须,颇像一位绅士。而人们也常以羊的外形、特性以及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等喻人。
(一)羊鼻梁
羊鼻梁是指长而中间高的鼻梁,因其形似羊鼻,故称。据说唐太宗时的宰相魏征有一个羊鼻梁,所以,唐太宗戏称魏征为“羊鼻公”。柳宗元《龙城录·魏征嗜醋芹》谓:“有日退朝,太宗笑谓侍臣曰:‘此羊鼻公,不知遗何好而能动其情?’侍臣曰:‘魏征嗜醋芹。’”这位直言敢谏的帝国重臣所好的仅仅是“醋芹”而已,除醋芹外他物都不能使之动情。这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了魏征高洁的人格。宋杨万里《读枙贞观政要枛》诗引用了这个典故:“酒倾一斗鸢肩客,醋设三杯羊鼻公。”
这个比喻常见于明清白话小说中。《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七回:“再搭上一个回回婆娘珰着个东瓜青白脸,翻撅着个赤剥紫红唇,高着个羊鼻梁,凸着两个狗颧骨,三声紧,两声慢,数说个无了无休。”
(二)羊性
羊是六畜中最温驯的一种,须得人的精心照料方能成活。且羊不太认路,特别是刮大风的时候,“羊顺风而行……至举群万计皆亡失,牧者驰马寻逐,有至数百里外方得者”(《松漠纪闻》)。正因为如此,善于牧羊的人,常选一两只强壮、高大的公山羊做头羊,“行必居前,遇水则先涉,群羊皆随其后”(《松漠纪闻》)。羊的这种不认路、喜欢跟在头羊后面走的特性被人们用来比喻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的人,称这样的人为“羊性”。《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人偏是这样羊性,你若一个说好,大家都说起好来。”而这只“举群听之”的压群羊又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一群人当中的首领、头人,称之为“头羊”或“引头羊”。
(三)着惊羊
羊最怕雨水,遇到下小雨即惊慌逃避。羊的居所不能过分潮湿,否则,羊会因患湿病而晕倒。所以,羊圈必须以竹木为床棚,且离地应尺余高,供羊居住。是故,有些地方形容人胆小怕事,遇小事即焦急、手慌脚乱者为“着惊羊”。而中医学上将症状为口吐白沫、痉挛失神、声如羊鸣之病称为“羊癫疯”、“羊晕”或“羊痫风”等。
(四)哑羊僧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说羊“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羊的这个特性使人们在羊身上赋予了知义的美好象征意义,朝廷官员以羔裘为朝服、以羔为贽礼也都与此有关。但佛教上却以羊至杀不开口来形容不知悟解的人,称这种人为“哑羊僧”。《大智度论》三日:“云何名哑羊僧?虽不破戒,钝根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苦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譬若白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是名哑羊僧。”
(五)羊胃羊头
西汉末年赤眉军拥立刘姓宗室的更始帝刘玄为傀儡皇帝,更始帝在赤眉军授意下,将大批赤眉军中烧菜做饭的伙夫委以重任,“其所授官爵者,皆群小贾竖,或有膳夫庖人,多著绣面衣、锦勦、勣塚、诸于,骂詈道中”,长安百姓深为不满,当时有谚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后汉书·刘玄传》)。后以“羊胃羊头”喻猥贱的小人或污滥的官吏。亦省作“羊胃”、“羊头”。宁太一《燕京杂诗》:“晓闻云雾敝长安,羊胃羊头天昼寒。”明夏完淳《大哀赋》:“将相尽更始之羊胃,衣冠多南渡之雁民。”陈世宜《寒夜与楚伧秋心共饮》诗:“虬髯不作扶余王,羊头早薄骑都尉。”这里所说的“羊头”、“羊胃”皆指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的昏庸官吏。
(六)夷羊
“夷羊”是传说中的神兽。《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祷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韦昭注曰:“夷羊,神兽;牧,商效牧野也。”据说夷羊是为了审判殷纣王的罪而来的,所以后人用“夷羊”比喻贤人,而“祷杌”是传说中的恶兽,人们以之比恶人。李白《古风》诗:“夷羊满中野,塭徬盈高门。”意思是说:贤士在野,而庸人当政。
(七)瘦羊博士
这是后汉时人们对甄宇博士的称呼。《后汉书·甄宇传》注引《东观记》谓,后汉建武年间,每至岁腊之时,皇帝都诏书赐博士一只羊,羊有大小肥瘦。这时,博士们可就忙开了,这个说应该把羊杀了以后分肉,那个又想抓阄来决定谁得大羊,谁得小羊。看到这些人的丑态,甄宇深感羞耻。因此,自己先上前牵了一只最瘦小的羊,于是,其他博士也就不再有争议了。后来皇帝召会众博士,问“瘦羊博士”何在?京城由是以“瘦羊博士”称甄宇,借此表达对他的赞赏。“瘦羊博士”后也被人们用来比喻品德高尚、不计个人名利的人。
(八)素丝羔羊
周时,官员们以羔裘为朝服,《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慄,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裘洁白华美,穿羔裘的官员们退朝后回家就餐,脚步从容自得。其诗序云:“《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所以后世以“素丝羔羊”喻正直廉洁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