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兔的典故甚多,其中有些又可以作为兔的别名,也有的典故本身就是一个成语或名句。
(一)关于兔的典故
常用的关于兔的典故有:
舞市、承月、捣药、入宫、玉骨、霜毛、雪翠、孕环、和丹、月精、金气、株守、蹄忘、?肠、窟营三、梁园雪、里走百、赤标瑞、玄度、黑纪祥、汉月秋、背毛飞(或背飞)、鼻缺、跃跃、??、斯首。又有:“范雎山东之喻”,“李斯上蔡之言”,“叔林则产于?下”,“蔡邕则扰之室旁”,“人有卯日之称”,“毫推赵国之美”,“张华《博物》吐子曾见于口中”,“傅元作歌捣药仍闻于月里”等等说法,都是兔子的别名。
这些典故,有一部分与月亮和捣药有关,如:承月、月精、汉月秋、捣药、和丹等。有一部分与历史记载的事件有关,如舞市,出自《水经注?涑水》:“《竹书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即是邑也。”“范雎山东之喻”出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范雎的一段话:“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也。”
跃跃、??、斯首出自《诗经》,前文已作过介绍。蹄忘即忘蹄,出自《庄子》。“背飞”出自《山海经》。
株守、窟营三等是相关成语“守株待兔”、“狡兔三窟”的缩写。?肠即铁肠,出自第一章中所述铁肠兔的故事。
“蔡邕则扰之室旁”实际上是说有兔扰于蔡邕之室旁。此事见于《后汉书?蔡邕列传》:“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旁,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这里并没有发生重大事件,也没有有趣的故事,被载入史册的兔是普普通通的兔,只是由于在蔡邕这位学者、孝子的室旁活动过而被写入历史。李斯上蔡之言,是李斯临刑前对不能再猎兔取乐的哀叹,已见于前。“卯日之称”是指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登陟》中所说“卯日称丈人,兔也……但知其物名,则不能为害也”。卯日这一天自称为“丈人”的动物是兔子,知道此类精怪的名字,它就不能对人造成伤害――这是道教理论家葛洪的说法。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兔子生子从口而出,傅元即傅玄,他的诗中有玉兔捣药在月中的内容……
(二)关于兔的成语
此类成语中多含有一个“兔”字,但也有例外。
“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意思是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可以藏身,也不过保住性命。现在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为你再开辟两处安身之地。
这个成语比喻藏身之所多,藏身的办法多。现在在使用时常含有贬义。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讲的这个故事说,宋国有个农夫,在田中耕作,有只兔子跑来撞死在田间的树上,农夫扔下手中的叉守着那棵树,希望再得到一只自动送死的兔子,但再也没有兔子来,这个农夫为宋国人所嘲笑。韩非是以这个故事来说明用先王的政治,治理当时的民众,就像守株待兔一样愚蠢。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只想得到意外收获而不主动争取。
“兔死狐悲”出自《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悲伤,含贬义。
“兔死狗烹”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给文种的一封信中说:“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兔子死了,捕兔的猎狗就被煮吃,比喻大功告成之后,有功的人被除掉。
“见兔顾犬”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看见野兔以后,回头唤猎狗去捕捉,还不算晚。比喻见到突然情况发生,马上采取措施还来得及。唐周昙《庄辛》:“见兔必能知顾犬,亡羊补栈未为迟。”又有“见兔呼狗”的说法,与见兔顾犬意思相同。
“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兔的脚乱动,雌兔眼睛半闭,但奔跑起来就分不清哪只是雄的,哪只是雌的。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犬兔俱毙”出自《战国策?齐策三》:“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故以“犬兔俱毙”比喻两败俱伤、斗争的双方同归于尽。《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若玩寇要君,但恐犬兔俱毙。”
(三)关于兔的名句
“得兔而忘蹄”出自《庄子?外物篇》:“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意思是:鱼笱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鱼就忘了鱼笱;兔网是用来套兔的,有人捉到兔就忘了兔网。
“得兔而忘蹄”也作“得兔忘蹄”,与“得鱼忘荃”、“得意忘言”意义相同,比喻成功之后忘记了所凭借的力量或条件。
“始为处女,后如脱兔”出自《孙子?地篇》:“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意思是:开始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人不注意防备,露出破绽。然后像逃走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一兔走街,百人追之”出自《慎子?逸文》:“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为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
《吕氏春秋?审分览》引《慎子》:“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
一只兔子从街上跑过,就有上百人追它,并不是一只兔子足够百人分。是因为兔子还不属于哪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有希望得到它。兔子积满市场,行人路过看都不看,是因为兔子是有主人的,是私有的,所以虽粗鄙的人也不去争了。
古代的统治者常常利用“分已定,人虽鄙不争”这样的民众心理进行统治管理,保护私有制。一块土地的地界定了,其他土地的主人就不来争这土地。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确定了,也可望稳定一段时间,让人们安于各自的等级、地位,不去改变现状。下级名分已定,彼此少些争斗,利于上级的管理。
另一方面,统治者也利用“一兔走街,百人逐之”的局面,这一兔可以成为百人的奋斗目标,人人努力,按统治者的意图跑去。科举制度就是这样。学子极多,功名甚少,众多的学子去争取有限的功名,是因为功名有为自己所得的可能。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实元帅是有数的几位,士兵去争取元帅的地位,就要勇敢作战,服从上级……这当然有利于统帅的指挥。现代社会中的单位领导也时有利用“一兔过街”局面者,单位中有几个高级职务名额,“未定分”,表面上看来人人有份,有意争取者会努力去做,这也有利于领导、管理。
“逐鹿者不顾兔,决千金之货者不争铢两之价”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说猎鹿人在追逐鹿时不会去顾及兔子,做千金交易的大商人不会去计较几铢几两的价格。比喻做事要重视主要的方面,不要因小失大。
“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兔子跑来跑去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洞,狐狸死时,头也要朝着自己所住的山冈。比喻眷恋家庭或故土。民谚“兔子满山蹦,早晚归旧洞”与此意近。
“乌飞兔走”出自唐代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形容光阴急速流逝。古代传说中,太阳中有三足乌,月亮里有玉兔,“乌飞兔走”与现代歌曲唱的“太阳太阳是一把金梭,月亮月亮是一把银梭……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意思相近。
“责疲者以举千金,责兀者以及走兔,犹倒裳而索领”出自《邓析子?转辞》,是说让疲劳的人举千金之重,让断足的人去追上奔跑的兔子,就如同倒提着衣服找领子。
“白兔赤乌”出自唐代白居易《劝酒》诗,指月与日,比喻时光。
“狐兔之悲”与“兔死狐悲”、“狐死兔泣”意思相同。
“兔起鹘落”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谷偃作记》,以免的跃起、鹘的俯冲形容动作和用笔的敏捷、矫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