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兔生肖在内的十二生肖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的时间,与神话中兔居月宫的年代差不多,这些现象标志着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比以前有了提高。兔生肖出现以后,又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思想观念、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长期的影响。
十二生肖在民间俗称为十二属相,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现了一批秦代竹简,其中有一部利用五行说进行卜问的《日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十二生肖:
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善弄,手黑色,面有黑色,疵在耳。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大辟?而偻。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灶也,盗者圆面。酉,水也,盗者?而黄色,疵在面。戌,老羊也,盗者赤色。亥,豕也,盗者大鼻。
这段记载除了辰之后的龙被遗漏之外,地支均与一种动物相配,而且大部分和今天的生肖一致。
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篇》、《论衡?言毒篇》中记载的十二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关系与现在的十二生肖完全一致。
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已经将人的属相用相应的动物表示。《周书?宇文护传》:“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
先秦时期的文献中还没有完整的十二生肖或十二辰的记载,不过,周代文献中已经有了丑与牛、寅与虎、辰与龙、巳与蛇、午与马的五支与五兽相配证据,如:
《礼记?月令》:“冬季之月……出土牛以送寒气。”郑注:“作土牛者,丑为牛。”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役人相命,各杀其长,遂杀庆虎、庆寅。”庆氏二卿之名字异义同,说明当时以寅与虎相对应。
《诗经?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注:“午为马。”
《左传?僖公五年》:“龙尾伏辰。”龙与辰相对应。
周代金文中巳为蛇的象形,说明巳与蛇相对应。看来,十二生肖可能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
但先秦时期的文献中缺乏卯与兔的对应证据,或许兔生肖是十二生肖中晚出的一种。
十二生肖最早的萌芽,大约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国语?晋语四》说:黄帝之子“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僖、?、?、衣是也”。其中己或巳为蛇,僖为龙皆如闻一多所说;王引之说荀应作苟,也是对的。笔者认为苟即为狗。?可能为猿。又,姬姓的周人以建子为岁首,重视十二辰中的子。酉姓则以十二辰中的酉为姓。这样看来,后来的十二辰中有一半可以与上述十二姓发生联系。十二姓在开始时应是黄帝后裔分成的十二个主要氏族,他们各自崇拜的图腾中,包含了后世十二生肖中的龙、蛇、猴、狗等,这可能就是十二生肖最初的萌芽了。
但是,我们在黄帝族的十二姓中,找不到兔或与兔相关的迹象。这与民族学材料显示的情况相似,如彝族有十二兽历法、十二兽纪日集市等,十二兽的种类与汉族十二生肖的动物一致。而动物图腾中有虎、龙、蛇、羊、猴、鸡、鼠、牛八种属于十二兽,没有发现以兔为图腾的资料。
看来,后世流行的十二生肖,可能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时期的选择、变换,至汉代才定型为今天的十二生肖。兔生肖的出现晚于龙、蛇、虎、狗等,原因是兔缺乏力量和勇猛,对农、牧业生产都没有积极作用,在上古时期既不能令人畏惧,又不易受人崇拜,难以成为图腾或人的朋友。不过,兔在别的方面的价值终于被人们发现,至迟在秦代的秦人中间,它已经是十二辰之一,卯与兔连在了一起。秦简《日书》中,说盗贼的形象与当日的代表动物相像,已经把人与十二种动物相对应,或许当时的人都有了属相,其中就有兔,却没有狗。这样看来,至少在秦人中间,兔生肖的出现不是最晚,总比狗生肖要早,而且它的定位比马和羊要早(当时秦人以未与马对应,以戌与老羊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