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达官显贵们把猎兔作为一种轻松自由和快乐的活动。皇帝和国王也有乐此不疲者。
秦朝宰相李斯被赵高诬陷获死罪,出狱赴刑时,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快要死了,还想着昔日猎兔的乐事,猎兔固然可以作为乐事的代表,但此时李斯最深的体会,大约是猎兔时的自由,而那自由他早已失去,在政治斗争的围场中,他成了赵高的猎物。
汉代的帝王、皇族、高官显贵常以校猎为雄伟壮观的风景线,所谓“校猎之至壮”也。“掩青苹、游清风,陶阳气、荡春心,逐狡兽,集轻禽”,狡兔是狡兽之一,校猎的重要目标。
汉武帝时,重新扩建上林苑,此苑周围广三百里,能容千乘万骑。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天子校猎的“至壮”;“鼓严簿,纵猎者;河、江为陆,泰山为橹。车骑雷起,殷天动地;先后陆离,离散别追”……“流离轻禽,蹴履狡兽。白鹿,捷狡兔……”
捷,是快速获取。颜注引郭璞说:“狗兔健跳,故捷取之也。”兔不仅健跳,更善奔跑,逐兔射兔都要快,骑着奔驰的骏马,射中飞跑的兔,是不容易的事。曹植《名都篇》中有射双兔的描述,不知是诗人的想象还是确有其事。
西汉时期天子的游猎规模盛大,劳民伤财。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所写的“王驾车千乘,选徒万骑,田于海滨。列卒满泽,罘罔满山,?兔辚鹿”,还远远不及汉代天子游猎的气派。罘是捕兔子的网,罘罔满山,所捕获的野兔一定很多,动用的人力也可想而知。《上林赋》中又说:“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这算是几句讽谏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君王有贪图享乐,贪图雉兔之获而不顾百姓,忘记国政大事的倾向。
民间的捕兔者也有见于史书记载的,《后汉书?逸民列传》说,矫慎隐居山谷,有人说他“能骑龙弄凤、翔嬉云间者,亦非狐兔燕雀所敢谋也”。隐士不是庸俗的“狐兔”之辈。但有的隐士要捕兔,如矫慎同郡人马瑶“隐于?山,以兔□为事”。用网捕兔来度过隐居的日子。
匈奴人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带,那里更是野兔经常出没的地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的孩子能骑羊,用弓箭射鸟和鼠。稍稍长大一点就射狐狸和兔子,并以射到的狐兔为食物。
在草原地带,人与兔的矛盾比较突出。野兔数量多了,会消耗大量的饲草,破坏草场,这对于游牧的匈奴人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匈奴人射兔不仅可以获得一种食物,而且也对他们的畜牧业起到一点保护作用。
其他生活于草原、沙漠地带的民族,也常常与野兔打交道,有的文化遗存中也留下了兔的形象。还有些意见认为包括兔生肖在内的十二生肖来源于这一类古代民族,如十二生肖源于匈奴说、源于北狄说、源于黠戛斯说等等。这些问题,我们留待谈兔生肖时再讲。
汉代人猎兔的场面,保留在汉代画像石中的材料颇为丰富,我们且到那汉代的猎兔围场去做一次巡礼。
汉代画像石中有大量表现猎兔场面的作品,河南密县后士郭一号墓、二号墓共用画像石34块,绝大部分有兔的形象,其中猎兔的场面颇多。
一号墓后室西门洞门额下层画像中部刻猎兽图,一人头戴平帻,手持长矛,正在追逐两兔和一怪兽。怪兽和兔均惊悸奔逃。右部为猎犬追兔图。
后室中柱栌斗左上角刻一犬追两兔,犬弓身前扑,一兔向前奔逃,另一兔仓皇回顾。中部有奔兔和飞鸟,右上角有一持长柄叉、牵猎犬的猎人。
后室东门洞门额上层左端刻一兔,兔下有一怪鸟,身、尾似鹅,长着三个鹅头。中部有一猎人双手持一长柄毕,正网罗一只惊悸飞奔的兔。下层中间一组画面左上部刻一猎人,手执长柄叉,后有猎犬,前有一惊逃的兔。右下角有一鹰抓着一兔。
后室东门洞东侧栌斗画像中有三只奔兔,两只在流云间向上奔去,如腾云驾雾,一兔向前逃去。画中部有人熊相搏画面,看来也是一幅狩猎图。
北耳室门洞西侧栌斗左上部刻一兔一人。兔向上奔逃,人紧盯着奔兔。中部又有一兔奔逃,后有尾追的猎犬和人。
北耳室门洞门额画像上层左上角为狗猎兔像,右下方有一人,人的前方又有两只奔逃的兔。此组画面中下部刻一人正在捕捉一兔,右下角又有一只缓行的兔。中间一组下刻一兔三鸟,兔在奔跑。中上部刻猎兔像,一人持长叉刺向奔兔,叉前一鹰伸爪抓兔,兔惊悸回顾。中间又有狗逐兔像。
二号墓后室西门洞门额上层画像左边一组中部刻猎兔像,共刻三人、四兔、四鸟。上部一人执长竿,隔着一条龙,刺向前边一兔,兔跃起后腿,疼痛欲倒。龙首前边一人左手执长竿,右手前伸,正驱赶抓兔的鹰,鹰伸长颈,用利喙叼衔兔背,兔扭头视鹰,似在作垂死挣扎。龙身下一人两腿半蹲,双臂高举,右手执长叉,向下叉一兔,兔缩首下蹲,做待毙状。此人右方,又有一鹰正在抓一奔跑的兔。中间一组刻有兔、虎、牛和鸟等动物。
下层画像左部有一奔兔和一鸟;中部偏右有一人手执长柄毕,欲网罗前边的兔,前边的两兔惊悸狂奔。左上方有一鹰在追捕另一只奔兔。右下部有一犬(又似黄鼠狼),从高处跃下追赶前边的两只兔。其中一兔边跑边惊慌回首。
后室东门洞门额上层画像中有兔,大约这些兔也是猎人追捕的目标。下层画像于云气纹之间刻狩猎图像,左边刻一飞奔于云际的兔。中间一组中有猎虎的场面。下有一鸟敛翅俯冲,欲抓下边的兔。又有一猎犬,追赶前面的一鹿、一兔。北耳室门洞门额上层于云纹间刻人物、珍禽异兽。中有一人纵鹰逐兔,兔正拼命逃窜。右部上边一人骑马执竿,追赶前面的兔,下边一人步行,半蹲,执竿,向后欲刺背后的兔,兔惊恐回视。
密县后士郭一、二号墓的画像石题材,以狩猎、动物为主,其中又比较集中地表现了猎兔及神兔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人猎兔的场景和许多细节,比如:猎兔用的工具在汉代有长柄双股叉、毕(类似现代捕昆虫的长柄网)、长竿等。猎人所带的动物主要是鹰、犬;捕兔人有的步行,有的乘马。画像中的场景,不完全同于现实生活,如兔在流云中飞升、奔走,龙与兔同在一处,兔与神兽、怪鸟相伴等画面,都表明作者创作的是想象中的事,似在人间,又似在天上。还有一些表现天上的兔或兔名列仙班的画像,我们将在后边介绍。现在,我们仅浏览了这些猎兔的画像,就已经对汉代的猎兔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也略知古人对兔的丰富想象,体味到兔在作为人们猎物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神气、神韵和有关神话。不过,这比起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全部档案来说,只好比兔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还有更引人入胜的园景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