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俗话叫耗子,是哺乳动物纲啮齿目中的一员,是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种动物。习惯常把啮齿类动物统称为鼠。鼠有一对无根的门齿,能终生生长。我们发现,鼠把家中的衣柜、木箱、书本啃得粉碎,但鼠并不吃木头,也不吃纸,怎么回事?原来鼠的那对终生生长的门齿,必须不断在硬物上摩擦,否则牙太长了,把嘴巴撑起来,无法闭口。据说有人做过试验:在瓷缸中养一鼠,饲以软食,使之无法磨牙,不多久,过长的门牙像撬棍一样,撑起鼠嘴,活活把鼠饿死。鼠为了要磨短那副每年要增长的门牙,每星期要咬啮1.8万-9万次之多。无论是谷物、木料、电线,还是坚硬的铅管和混凝土,对于它们那副咬力极强的门牙来说,全都不在话下。
鼠牙的珐琅质和钢铁一样硬,在摩氏硬度3.5-5.5之间。金刚石的摩氏硬度为10,而一般金属的摩氏硬度大约在1.5-4。鼠一般不啃咬摩氏硬度在3以上的东西。鼠用门牙啃物的动作很快,其频率平均是每秒1.5次。鼠的门牙极锐利,其啃咬面大约只有一根头发丝那样薄,即在50-100微米左右。鼠的啃咬力很大,当其尽力啃咬时达2.3-3.6公斤。
鼠类在磨牙时只用门齿,此时头骨上的咬肌、翼肌把下颌推到前方,使下门齿与上门齿咬合,但同时上下颊齿相互脱离、错位,所以此时是只啮不嚼。而嚼下的碎块也从不进口。这种动作谓之啮。“啮”是啮齿类动物的一个本质性的特征。而鼠在咀嚼进食时,颊齿咬合,但下门齿又随下颌退至后方,上下脱离。这种动作称之为?(音合)。因此,凡啮齿类动物都必须具备这两种不同位置的咬合关系。生物学家称这种咬合方式为“啮儿异步”。何以为鼠?凡具备啮儿异步功能的动物都叫鼠。这一点人做不到,兔子也不成,是鼠所独具的。
《说文》称鼠为穴虫之总名。《本草纲目》校正曰:“鼠,旧在虫鱼部,今据《尔雅》,移入兽部。”李时珍对鼠的外形和结构是这样描述的:“鼠字篆文,象其头、齿、腹、尾之形……鼠形似兔而小,青黑色。有四齿而无牙,长须露眼。前爪四,后爪五。尾文如织而无毛,长与身等。五脏俱全,肝有七叶,胆在肝之短叶间,大如黄豆,正白色,?(tián,肥大)而不垂。”
甲骨文中的“鼠”字生动地再现了鼠的尊容:尖尖的嘴,两只竖着的耳朵,肚子下面是四条腿,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秦代竹简小篆里的鼠字就更形象了,狰狞地张着嘴,凶相毕露,细长的尾巴像条蛇,叫人厌恶。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也有这个字,同后来一直使用的鼠字极相似,文字改革几次简化也未能将那带有劣迹的形象给抹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