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俗,是人生的终结,也是人生礼仪中的大礼。西周时,对丧葬礼制规定得十分详尽,又成为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经?丧亲章》说:“生事敬爱,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现在全国各地移风易俗,丧葬礼仪日趋简化,但陕西、山西两省民间保留古代丧俗遗风较多。山西临汾地区,丧葬中有“油炸牌楼”,又名“油炸花”,用面捏塑成型后放入油锅,炸出仙鹤、鹿、龙、虎、凤等平面的面花,还炸《西游记》中的人物。装置的方法是,以高粱秸扎两三米高的骨架,将油炸花镶到黑色纸板上,组装成方塔形的牌楼,再缀上彩纸做的缨珞和花朵。油炸花在黑纸板的衬托下,闪闪发光,富有金属感,很像古代云南滇文化和北方匈奴、东胡的铜牌。其中虎面炸花居于牌楼的中部,似乎是各种动物的核心。
我曾考察过山西河津县龙门村附近村庄的丧葬活动,按当地习俗,长辈去世,要由亡人出嫁的女儿或外孙、外孙女送厚礼。龙门村西沟王耀文的妻子是亡人的女儿,便送丧葬的厚礼。她聘请村中六位面塑高手,到她家捏了整整两天。她们捏制的丧葬礼花装进四层的大食盒中。第一层放大肉,第二层放油炸面花,造型有龙、虎、狮、凤、鲤鱼;第三层放兔馍、瓶馍和大鱼盘馍;第四层放狮、虎、象、猪馍,每个五六斤重,每件动物礼馍的身上,都要插上色彩鲜艳的面塑花朵,摆到亡者的灵前,显得十分庄重。动物礼馍中的虎、狮、象属于灵兽,猪馍就属于祭奠中牺牲的代用品。
山西新绛县丧葬祭灵要用面捏六对瑞兽,共十二个,计有狮子、老虎、麒麟、白象、猪和羊,造型都是坐式,上面插白纸做的幡,摆于亡人的灵前。出殡时,儿女亲家要设路祭,用面捏塑六兽,有站式、坐式、头脸式三种。杜村路祭面塑六兽别有匠心,如捏虎馍,先捏成一个大馒头样,上面按出三个凹部,虎的眼睛、鼻子、耳朵、嘴中的獠牙,单独作出零件,蒸熟染色后组装到大馒头上,最后在馒头上绘虎的身躯和四肢、尾巴,并在虎嘴插上四支?的零件,表明路祭的六兽是有灵气的。
陕西华县在丧葬供品中,在突出的位置摆放油炸的站虎,还有一盘盘葱、蒜、柿子、枇杷果供品。当细细的观察,原来这些菜蔬和果品是用剥皮的熟鸡蛋制成的,并配上了鲜枝绿叶,很能乱真。
古代曾有“三年丧”的规定。《礼记?三年问》记载了孔子的解释:“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西周时,“凡居父母君师之丧,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贵贱上下之别,皆以三年为定例”。
西汉成帝,东汉明帝、和帝,都曾下诏禁民葬埋逾制,提倡短丧,大臣们便不再行三年丧。但因两汉丧礼无定制,有人不服丧,有人仍坚持丧葬旧制,甚至超过限期。
千余年的今天,陕西关中、山西晋南、甘肃陇东、河南豫西有的地方,仍然保留三年服葬的葬礼。
1989年12月,我到陕西华县侯坊村考察过一家“过三年”的习俗,当地人又称为“三年脱服”。依照古俗,家中老母去世后要服孝三年,女人不穿红,男人剃头留一小撮发,名谓“孝角”。过年时门口也不能贴红色的春联。三年期满,要举行隆重的脱(释)服祭奠,祭奠后第二天便可脱去孝服,门口的白色春联便换成红色的。“过三年”他们又叫“办喜事”。
“过三年”脱服,亡母娘家要送厚礼祭奠。我见娘家用面捏塑“看菜虎”(又名“站虎”)、卧虎、跑虎、艾虎,大型“??龙虎馍”,另外还捏塑花果、竹笋、石榴、一树结三果,以及花卉、蝙蝠、蝴蝶等小花馍。在果品和竹笋馍上,都要塑一个小虎头,寓意新的生命会瓜瓞绵绵,后代子孙连绵不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丧葬哀痛中看到希望,看到未来,所以把老人去世称谓“喜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