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仪中的生俗是人生的初始,生命的延续,人生的开端礼。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要经历多种礼仪,首先就是“三朝”。后又增加了“洗三”,北方多用艾叶、花椒等草药热汤洗涤婴儿,以驱灾避瘟。接着便是过“满月”,过“百天”(又称“百?”),过“周岁”。到十二岁,还要举行少年礼,又谓“成人礼”。人们认为,这十二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关系孩子能否闯过几道难关。
自古以来,人们就想方设法来保护孩子长大成人,形成很多与虎有关的习俗。如婴儿从满月到两三岁时,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有的还要穿全身的虎皮衣,手上也戴虎头手套。端午节给娃娃穿艾虎兜肚,戴艾虎围涎,身上挂艾虎香包或艾虎串串,手腕戴五色线或彩线编的小粽子,或桃木、枣木做的小棒棒。有的地方给婴儿枕虎头枕。山西五寨县有双头虎枕,一面为公虎,一面为母虎。河南灵宝也有双头虎枕,枕的两头则画成了人的面孔,象征婴儿的父母。山西晋南给婴儿盖老虎被,当地有专绘老虎被的民间艺人,不用起稿,信手用毛笔在红色的棉布上绘虎的家族,形象很生动。陕西宝鸡地区,婴儿降生后,外婆和舅舅要给婴儿送凤翔制的彩塑坐虎或虎头挂片,为婴儿辟邪驱灾。
全国各地给娃娃玩的玩具多是布老虎,由姥姥或母亲精心缝制,让娃娃从小就与虎做伴。民间布老虎可谓民间艺术的奇观,不仅遍布全国的村镇,而且造型极其丰富,很富有艺术的想象力,每一件布老虎身上,都凝结着深厚的母爱。如果把全国各地的布老虎和虎头帽集中起来,可以建一所很可观的虎文化博物馆。
在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内蒙古西部地区,婴儿满月时,外婆要用麦面捏塑环形的“囫囵”又名“套套”,有的地方又叫“曲连”、“项圈馍”,内蒙古西部这两个字写作“?囵”,本义为草原圈牛羊没有顶的栅栏。姥姥送来“囫囵”后,要在娃娃的头上套一套,意思是把娃娃的灵魂圈住,不会跑掉了,妖邪也拉不走了。有的地方套过之后,还给婴儿脖子上套一个布制的虎头“曲连”,再外加一个银制或铜制的长命锁,到十二周岁过成年礼时才开锁拿下来。
河南灵宝市婴儿满月时,姥姥送面塑的“项圈馍”,十余斤重,造型像个大马套,馍的下端捏塑一个大虎头,镶上两颗包皮染红的熟鸡蛋,象征虎的眼睛。大概寓意项圈套住的小生命由虎看住了,既跑不出来,妖邪也休想进去。
山东胶东地区,妇女生了娃娃叫“抱满月”,亲友们讲究送“百?”,百?就是百天。送的礼物中有捏制精巧的小虎面塑,或送“四虎百兽”糕,在圆糕的顶上面塑四只对着头的小虎。“虎”与“福”谐音,“兽”与“寿”音近,实际上,“四虎百兽”就是“四福百寿”。娃娃满月后,母亲要带婴儿去姥姥家,回来的时候姥姥要请人捏很多面花,品种有“长穗”(谐音“长岁”)、糖包、糖帽、桂花、月骨,还有一个虎头。
山西闻喜县有一种很特殊的生俗面塑礼馍,名叫“火?”(音xié),也是婴儿满月时,姥姥请民间面塑高手捏塑,十余斤重,样子是一只大卧虎,虎嘴插着很多如牙形的配件,当地叫“?”,表示虎有灵气。在虎的腹部塑五只从卵中孵出的小虎,当地叫“五虎下山”。
我为了弄清“火?”的含义,于1990年的隆冬从县城往返步行50余华里,到岭西东乡上白土村,拜访火?作者温金雪大娘。她告诉我,当地从娃娃出生到十二天至二十天内,姥姥家来人给他们挂旗,生男娃旗上写“国家栋梁”、“弄璋之喜”,生女娃旗上写“掌上明珠”。姥姥家还给娃娃送个大火?,放到娃娃的身边辟邪。火?放三天后就可以吃,但要留下大虎头。娃娃满月去姥姥家时,要把虎头放到娃娃的胸前,围上老虎褥子,戴上虎头帽,娃娃在路上有神虎保佑,就不会着邪。
我在附近村庄见有的人家,娃娃已两三岁了,火?的大虎头依然陈设在室内。温金雪大娘还告诉我,火?有两种,一种是这种大卧虎,还有一种火?,在一块长圆形的面板上,捏三组人物面花:第一组是“麒麟送子”;第二组是“龙生虎奶、雕打伞、猫儿汲水”;第三组是“双虎保状元”。因闻喜县过去有裴家望族,千余年中这个望族在历朝均为重臣,今日闻喜人民仍十分重视文教,希望孩子长大金榜题名,也祈愿神虎护佑。春秋时期楚国“斗?余菟”的故事,也在闻喜传颂着,并演义成很多新故事。在民间剪纸、面塑艺术创作中,都是重要的题材。
我在山西新绛县光村见蔺银儿大娘给娃娃捏了个“按腿馍”,造型是短腿细长的小虎,与商代的玉虎十分相像。她说娃娃周岁的时候,姥姥给娃捏这种馍,娃长筋骨的时候吃了,就可以长得像小老虎那样活蹦乱跳。这种小老虎“按腿馍”是给女娃的,给男娃的“按腿馍”是牛头,便是在虎头上再捏上一对牛角。
我在河南灵宝市的西车村索辛酉家,见他们给周岁娃娃捏“按腿馍”,却捏成八字型的两条腿,脚的部位捏塑一个小虎头。
陕西韩城北乡,过去婴儿生天花时,姥姥为保护外孙度过人生第一道难关,送一个面塑的“猫虎混沌”,又叫“护甲馍”。传说猫是虎的舅舅,有九个魂,本领很大,能保护生天花的娃娃闯过这个难关。现在农村婴儿普遍种牛痘,生天花的少了,便改为婴儿周岁时候送“猫虎混沌”。
韩城还有七月七日姥姥给外孙和外孙女送面塑的“砚台馍”、“壳儿馍”的风俗。“砚台馍”的造型为一个平面的虎形,在虎背上捏塑文房四宝,以此预祝男娃长大好好读书,一举成名。给女娃的“壳儿馍”,是用面捏塑虎头鱼身形,在鱼背上捏塑针线簸箩,内装女红的工具,用以祝女娃长大学好针线活,嫁个好人家。这种风俗是古代“抓周”的演化。即所谓“生男弄璋,生女弄瓦”重男轻女的陋俗。现在歧视妇女的现象已逐渐减少,但“抓周”式的礼馍风俗,作为姥姥家对外孙热爱之情,却流传下来了。
面塑虎又成了母亲对出嫁女儿催生催育的表现形式。如陕西大荔、合阳两县,都用虎馍催生催育。我专访过合阳县新池乡张家庄的罗占花。她说女儿婚后过正月十五的时候,娘家要送“虎娃馍”,希望小夫妻生个小老虎似的娃娃。如果没有怀孕,重阳节便送“男娃女娃馍”,造型有男女娃娃的形状,亦有双虎的形象。她说重阳节两性重合,最容易怀娃娃。若是女儿没有怀孕,便要年年送这种馍,直到娃娃降生为止。
罗占花面塑催生的“男娃女娃馍”,有一尺左右,眉眼勾勒得非常生动可爱,两颊绯红,头戴花冠,身穿花衣,是民间艺术中的精品。
大荔县母亲对出嫁女儿催生催育有几个阶段,如过正月十五的时候,母亲捏很多“茧茧馍”给她送去,茧茧的造型有的如蚕蛹状,有的像蛹变成的蛾,张着双翅,好像正在排卵。到三月三上巳节,母亲又捏“燕窝馍”给女儿,意思是三月三正是燕子飞来搭窝孵小燕的时候,暗示女儿要像燕子那样筑巢生娃娃。到端午节的时候,母亲捏一批瓜果馍给女儿,每个瓜果馍的外面,都要露出里面的子,喻意便不言自明。若是女儿仍未受孕,到九九重阳节时,母亲便捏塑狮虎形的“重阳糕”或“重阳双虎糕”再给女儿送去。
以上这些催生催育的“男娃女娃馍”,都喻意虎,而“双虎糕”和“老虎混沌”又喻意人的小生命。人虎同意,这是很罕见的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