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王朝建国后,在它的四周分布着四十余个方国,有的穿插在商王国的境内。方国即邦方,在商武丁时期,有御方、井方、危方、马方等三十几个方国。在商的西北有土方、?方、鬼方、羌方。在商的南方有人方、虎方。“?方、鬼方、羌方、人方是较强的方国,商劲敌。多数方国弱小,或臣服,或为商吞灭”。周族便是当时西方的邦国。商王武丁时期,曾不断向西方的?方、羌方、南方的虎方、东方的夷方,北方的鬼方,及周族进行多次大规模的征伐。周文王也曾被商纣王囚禁在汤阴?里监狱中。
在汝(河)汉(水)以南有虎方国。宋代在湖北安陆出土的武王时期青铜器上,铭文铸有“伐反虎方之年”的记载。在中方鼎的铭文中,有“佳(惟)王令(命)南宫伐反虎方之年”。虎方亦见于卜辞,《甲骨?存》一九:“贞,令望乘?二?途虎方”。
郭沫若、丁山等先生都曾考证虎方即徐方。淮、楚之间称虎为“余菟”,余、徐音近,徐族即虎族。在晚周乃是诸夏之一。杜预注:“徐即淮夷”。今日徐州以南的江、淮、苏、皖交会地区,是徐人――古代虎族主要居地。传世的徐国铜器,有铭文称为虎,铜器上亦有虎文。
《路史?国名纪》记载,虎族在商周时代是一大族,其足迹不仅分布在江淮地区,而且在湖南、四川均有发现。
周朝建国初年,曾进行过三年征伐东夷虎部族的战争。周武王灭商后,仍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王,由周族的管叔、蔡叔、霍叔进行监督,名为“三监”。灭商第二年,武王重病,第三年病故。周公旦为了应付危难,立武王的幼子诵为成王,并由自己来摄政。三监为了争权,勾结殷王武庚发动了武装叛乱。武庚联络东(晒)、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瀛)诸侯,企图复辟商王朝。周公和召公采取“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策略,经三年征战,平定了三监之乱。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又复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孟子把“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与“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三者相提并论。
周公这次东征平乱,讨伐黄淮下游的东夷、淮夷、徐夷,最后消灭了商族残余势力及其盟国的反抗。所谓“驱虎、豹、犀、象而远之”,是指把这些国家中的虎部族、豹部族的武装势力驱逐到很远的地方。奄,是山东南部一个小国,赢姓,商的盟国,也参加了叛乱而被周公灭亡。
徐仲舒研究考证,参加叛乱的“虎、豹、犀、象”没有赶得很远,而是到了靠近湖北的汝河、汉水之间。他说:“虎方就是殷族……周族为了防御虎方,就在汝、汉之间成立了驻防军区”。“他们原来就是殷族三百六十个氏族中最善捕虎、豹、犀、象的僚(猎)人。殷代大小奴隶主选他们中间最勇敢的人,作为他们的虎臣、虎贲士和虎士。他们就是殷代大小奴隶主的虎豹熊罴之士,心膂股肱之臣。楚国兴起以后,这些虎族也逐渐转为楚用。”
徐仲舒没有讲清楚殷王朝的“虎豹熊罴之士”与虎方国的关系,因为殷商武丁时期便征伐过南方的虎方,在征伐中“虎豹熊罴之士”肯定是王朝的骨干力量,何况又是王朝的“心膂股肱之臣”。为什么这股势力竟变成了“虎方”,又“逐渐转为楚用”?岂不很矛盾。
原来是殷王武庚发动反周的叛乱,这批“虎豹熊罴之士”当然成了叛乱的主力。周公征伐武庚的叛乱,并征伐他们的同盟国――东夷的徐夷、淮夷等虎部族国家。武装叛乱被平息之后,武庚的这些虎士、虎臣与徐夷、淮夷虎部族国的败兵们一起,逃到楚国交界的地方,可能与当地的虎方国结合到一起,对楚国形成很大的威胁。于是在前491年“楚人克夷虎,乃谋北方”,“楚国的虎族在这一年才告肃清”。而原武庚手下的虎臣、虎士们,可能转了新的主人,成为楚国的爪牙。
楚国的西部和南部有以虎为图腾的巴人,他们的祖先是廪君(伏羲后裔),传说廪君死后“精魂化为白虎。故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
巴人从四川重庆地区顺江而下,在湖北的长江南北开拓疆土。他们与楚人杂处,有时关系很坏,相互征伐,有时关系很好,“由此加重了楚人贱虎的心理。在文学作品上,说到虎,楚人只有坏话,没有好话。在艺术作品中,楚人虽给虎一席之地,但总是让它受压挨打”。
楚人尊奉炎帝和祝融为神,认为凤是祝融的化身,“在楚人看来,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鸟”,所以在楚国是“尊凤、贬龙、贱虎”。如荆州出土的楚国刺绣的纹样中有“一凤斗二龙一虎”,有“凤龙虎会战图”。主宰画面的是凤,花冠长大而美,两支利爪坚如长矛,将龙虎打翻于脚下。龙在痛苦的逃窜,虎在仰首张嘴哀号。在木雕中,最著名的是“虎座鸟鼓架”,造型为两只凤鸟站在卧虎的背上,架起一面圆鼓。因为“江陵一带与崇虎的巴人聚居区接近,长沙一带的土著则是崇龙(蛇)的越人。所以江陵一带出土的这类鼓委屈虎,长沙一带出土的这类鼓委屈了龙(蛇)。”
但是,楚人则用虎作墓室中的镇墓兽,楚人认为冥府的君主是土伯。《楚辞?招魂》中说“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便是土伯的形象特征,如弯多、角利、虎首等,都与《招魂》创作年代的镇墓兽相合。“参”与“参宿,为白虎七宿之一。”
最初的镇墓兽为三腿直立,翘尾。或四腿直立,腿呈梯子形状,有一人或一条蛇顺梯向上攀登。虎的面孔仅是四个洞。到战国中期,镇墓兽的面目则变得很狰狞,吐着长舌,屈身跪式,头上有很长而又多叉的鹿角。楚国晚期,郢都失守后,曾迁都于河南的淮阳。这儿出土的楚墓镇墓兽,却是泥塑的裸体伸臂屈跪的人物形象,头上也有长而多叉的鹿角。“随葬镇墓兽,意在抚慰土伯,让他不要捕食死者,随葬虎座立凤,意在招致风伯,让他接引死者登天”。而最初的镇墓兽,虎腿如梯状,一人一蛇攀梯而上,实际虎腿是天梯,攀到虎背便是登上了天庭。虎头生角为?,比虎还凶猛。而鹿角,又象征生生不息,因鹿角一年脱落一次,又长出鹿茸角。《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说明新的生命的周期又开始了。古时把鹿角识为物候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