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传入后,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历史的悠久,外来文化只有融入中国文化才能生存。如观音菩萨由生胡须的男性,变成婷婷玉立的女性。舞狮也是如此。
自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南朝各代帝王和显贵们在南京附近的句容、丹阳等县的陵墓设置石狮雕像,由于雕刻者没有见过真狮子,只能凭想象设计狮子的形象。如梁代贵族南康简王萧绩墓前的狮子造型,体积高大,张口吐舌,四条腿特别粗壮,显得凶猛、威武,令人望而生畏。狮子的脸部和发际以半圆形分开,突出了狮子的长鬃毛;艺术上古拙。
另一座石狮树在梁武平侯萧景墓前,造型浑厚,挺胸体圆,鬃毛以阴线刻圈纹,也是张口露齿,吐着长长的舌头。这便是中国战国以来镇兽的特征。这两种石狮,胸部都刻有翅膀,受中国古代飞虎的影响所致。唐代顺陵――武则天陵墓的石狮,近于写实,但夸张了狮子的体魄,将前肢和足爪,刻画得特别坚实有力,加上整体的威势,似发出震天的吼声,气势逼人,显示了王权的威仪。
舞狮在中国出现后,形成了南狮和北狮两种造型风格。北狮的头部造型,从鼻子到下巴都是竖直的,眼睛呈目字形,头部形象仿商周时期石雕虎和玉虎的造型。只是头顶加了佛头上的旋涡纹高肉髻。北方舞狮的狮皮,有红、黄、绿多种颜色,扮狮的人要用“狮皮”裹起来,人腿也要包上鬃毛,可能保留了唐代“五方狮”的传统。
南狮的狮头造型,源自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虎头造型,多层的圆睛,宽鼻阔嘴,头竖环形耳。虎皮多是黑色和白色,当地称为“张飞面”和“关公面”,符合我国历史上尊崇的黑虎和白虎的观念。表演时,一人举着狮头摇摆,一人在后边撑着狮皮,扮狮的人下体不遮盖。与广西柳江沙坑镇庙宇舞虎壁画相对照,是何等的相似,也是“一人抓虎头,一人撑虎尾,虎头被高高举起”。这说明,南方的舞狮源于古代的舞虎。400多年前留下的壁画,便是可靠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