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故事,主要表现猴与各种动物的交往,其中最著名的,是讲猴子在落入某个水中动物所设的圈套时,又如何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顺利逃离险境的:
有个小猴要过河去采果果,找螃蟹帮忙驮过河去。
驮到河中心,螃蟹对猴子说:“喂,猴老弟,听说猴肝子有药,我借二两下锅!”
“呵!”猴子大吃一惊,但却镇定地说:“可以,不过,我那心肝挂在河对岸的树枝上,等过了河去取来给你。”
螃蟹满心高兴,继续驮小猴过河。待到离岸边丈许,小猴用力在螃蟹背上拍几巴掌,趁势纵身上岸。转身说:“螃蟹大哥,你看,你看,你要的东西在这儿哩!”(用手指胸前),几跳几跳,向山上奔去。
这类故事还有着一系列的异文,广泛流传在我国许多地区,如吉林的《猴子和乌龟》、山东的《哪有闲心挂树梢》、陕西的《猴子和鳖打老庚》、福建的《海里丞相》等等。此外,在日本、朝鲜等国,它也被人们广为传播。与上引故事相比,有的异文情节更为丰富,有诸多生动的细节。例如流传在黑龙江的《乌龟和猴子结拜》,它讲道:身子如磨盘大的千年龟婆子,肚子疼得在地上翻滚。老乌龟得到个药方,说要吃下一颗猴子心肝才能治好此病。老乌龟琢磨出一个办法,想让猴子自己心甘情愿地献出心肝来。于是它钻出水面,花言巧语地劝说海边山上的一只猴子,要它和自己交朋友。猴子被老乌龟的虚情假意所打动,答应和它交朋友,还坐在龟背上来到了海底。故事接下去说:
猴子和乌龟一起住几天,相处也熟了,它俩就给老天爷磕头,结拜兄弟,老乌龟为哥哥,猴儿是兄弟。呆在海里有看不尽的稀奇风光。渴了,乌龟就给它摘海桃、海果。猴子过得十分欢乐,没想到海里真不错,交的这个朋友心术也正直。
过了一个来月,这天,磨盘似的龟婆子又病得在地上打滚。猴子问道:“这是怎么啦?”
“肚子疼呗!”
“咋不治一治呢?”
老乌龟就信口搭音说:“哼,就只有一种药,能治她的病,可惜找不到。”
猴子一听,就说:“我一天攀千棵树,登几架山,仙草灵芝都能找得到,你说用什么药吧!”
乌龟说:“唉,不是别的药,就是你的心肝呐!”
猴子一愣,心的话:“都说我奸狡,这回不是也让人家骗了吗?”
它暗恨老乌龟,顺口说:“哎,那还不容易!猴子心肝,都不长在自己身子里,那不,都挂在树顶上,若不,我身子怎么会这样灵巧?”
老乌龟抬头一望,可不是咋的,正当秋天光景,满柞树叶子通红,真像挂上去的串串心肝似的。乌龟再奸狡,也不懂得岸沿儿上的事,就信以为实了,忙对猴子说:“那就去取心肝吧!”
这样,老乌龟就驮着猴子,要到岭顶上去取猴儿的心肝肺。
谁想,乌龟刚一露出水面,离岸还有几丈远,就见猴子嗖地一蹿,就登上陆地,回头吱起牙乐一乐,指指自己胸脯说:“龟老大,看猴儿心肝在这哩!”
诡计多端的老乌龟,满寻思它骗了猴子,可是却让猴子骗得好苦情。
有学者认为,这类故事最早起源于印度,然后才逐渐传播到其他各国的。在印度的一些古文献中,可以看到此故事的数种异文,其中的水中动物,或者是鳄鱼,或者是大乌龟,或者是虬龙,但其主要情节都大体一致,例如佛本生故事中的《猴王本生》、《生经》中的《佛说鳖猕猴经》等。
这类故事能够在各地广泛传播,除了说明它生动有趣的情节及所蕴含的道理受到普遍欣赏和接受之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猴的喜爱和关心。故事中的猴子,作为陆上动物,来到水中,便处在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当它所依赖的水中动物突然露出狰狞的面目时,这一环境便又充满了危险。在这一境遇中,猴子是弱小和无能为力的。它所处的弱者地位以及它真诚信任的水中动物(它们甚至是它的朋友)的变心,都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关怀。同时,猴与水中动物的对立,也使得人们从情感上与它趋向某种认同——它的危险处境,多少会激起同样作为陆地动物的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类似困境的联想和恐惧,因而潜在的对猴子的命运予以更多关注。故事中,猴子临危不乱、沉着应变,凭着自己的智慧,终于脱离险境,并嘲弄了贪婪狡猾的水中动物,表现出一种智勇双全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人因对猴子怀有喜爱和同情而赋予它的,它也使得猴子的形象变得更为可爱和值得尊敬了。
还有不少故事,讲的是猴子如何运用计谋,在同森林中一些狡猾或凶猛的动物的斗争中取胜的事迹,其中同样塑造了猴子聪慧可爱的形象。例如,在汉族流传颇广的《狐狸、猴子和兔子》讲道:狐狸老是欺骗和捉弄其他的动物,森林里的动物都想有个办法惩罚它一下。有只猴子想出一个好办法,它找到狐狸,告诉它说世界上有一种最好吃的东西,那就是马P股上的肉,不过,要想吃到这种东西,必须先把自己的尾巴和马的尾巴牢牢系在一起,才能保证在马奔跑的时候追上它。狐狸听了这话,格外高兴。为防别人同它分享这种美味,它独自偷偷地去找猴子所说的马。马劳累了一天,正在熟睡,狐狸找到它后,悄悄把自己的尾巴和马的尾巴拴在一起,然后在马P股上狠狠咬了一口。马一下子痛醒了,懵懂之中,撒腿就往前跑去。狐狸立时翻倒在地,被马拖着滚出去好远,身上被拖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躲在一边的猴子看见后,高兴得拍手打掌,双脚直跳,一不小心从树上跌了下来,把P股都摔红了。山顶上的兔子看见了,乐得哈哈大笑,结果把嘴也笑豁了。这种类型的故事,有时被加上了释源性的结尾,说从此之后,猴子的P股便一直是红的,兔子的嘴是豁的,马再也不敢卧着睡觉,狐狸的身上也总是斑驳陆离的。这种情形下,故事已向传说的体裁转化了。
流传在藏族的《公正的猴子》,则是讲猴子运用计谋帮助弱者的故事:有个猎人在森林边挖了一个陷阱,并把它伪装得不露痕迹。但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棵大树上的猴子看见了。猎人走后,猴子及时拦住了跑过来的一只兔子,使它免于落阱之灾。但兔子在绕道前行的路上,遇到了一只大灰狼,要吃掉兔子。兔子在危急中,提出应该找个公正者评评理,由它来决定自己是否该被狼吃掉。狼让刚好走过来的一只狐狸做裁决,趋炎附势的狐狸坚持“弱肉强食”的观点,说兔子应该让狼吃掉。兔子认为狐狸太不公平,执意要再找一个真正的公正者来判决。它们正好遇见猴子,便请它当公证人。猴子知道内情之后,说既然讲弱肉强食的理,狼就应该显示自己比兔子强的本领,它提出了一个建议,要它们来赛跑:
“……这样办吧!前面有一株歪脖子柏树,就在这段距离内比赛好了。狼先生,你在前面跑。兔子!你在后面追。中间隔二十步。要是追不上,狼就吃掉兔子。要是追上了呢,那就证明狼说的是假话。”
狼听了,心里盘算道:“兔子哪里是我的对手,何况我还多占了二十步的便宜哩。”便一口答应了。
狐狸见狼轻而易举地就要得到一块美肉,很想分一点残羹,忙插嘴道:“嗨!嗨!比赛还没有开始,我就知道谁输谁赢了。狼大哥是森林中有名的飞毛腿,兔子不用说与它较量,就连我它也休想追得上。”
猴子笑嘻嘻地说道:“既然你也想参加比赛,那就按刚才讲好的条件,若是你赢了,也分给你一块兔肉吃,好不好呀?”
狐狸拍着胸膛,说道:“比就比,我狐狸也不是胆小鬼。”
过了一会儿,猴子发出“预备,跑”的口令,狼和狐狸生怕被兔子追上,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当狼和狐狸朝着歪脖子柏树冲刺的时候,猴子还在后面一个劲地喊:“加油!加油!”
突然,“笛”的一声,狼和狐狸双双坠入了陷阱。一个鼻子碰肿了,一个脸被摔伤了,过了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知道上了猴子的当。它们又气又恨,拼命挣扎。想从陷阱里跳出来。可是猎人的陷阱挖得太深了,狼和狐狸用尽全身力气也毫无用处,最后,累得“呼呼呼”地断了气。
……
总的来看,这些故事,都塑造了一种足智多谋、活泼可爱的猴子的形象,表达了对于猴子不畏强暴、伸张正义的品质的赞美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