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牛骨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加上其坚固耐用,是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上佳原料。牛角、牛骨同时也可制成丰富的生活器皿。
角杯
利用牛角为酒器,由来已久。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就有仿牛角铸的酒杯,后来发展为铜角。至今在民间还流行牛角杯。如彝族利用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制成各种酒杯,其中以牦牛角杯最为珍贵,水牛角杯、黄牛角杯次之。这些酒杯必须成双,并以绳线拴系在一起。该族还以牛蹄制成牛蹄杯,即以牛蹄为足,以牛蹄上皮为杯身,其上刻有各种图案,精巧别致,别有韵味。贵州的苗族、布依族等则常用水牛角为酒杯,杯上刻有丰富的图案。《黔中苗民图》:“普笼仲家招戚以牛角欢饮。”云南普米族饲养牦牛,多取牦牛角制成牦牛角杯,在角尖处穿一孔,系一绳,平时存放在家中,出行时则携带在身,作为饮酒、敬酒的用品,有些角杯上还雕刻有精美的图案。
牛角号
在许多民族地区以牛角为号。如景颇族的“洞巴”、傣族的“角号”都是用牛角制成的,作为村落聚会、战争动员的号角。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过一件陶牛角号。其实,还有比大汶口文化更早的陶角号,如1978年8月在陕西华县瓜坡堡出土一件仰韶文化的陶角号,长42厘米,上口径1.8厘米,下口径7.5厘米,外饰以两道弦纹,器底口一侧有二小孔,提供拴系绳索之用。这说明远在史前时代就开始使用牛角号了,并且出现了陶制品。在云南,怒族人出猎时必携带牛角号,作为指挥猎犬的工具。游牧民族多以黄牛角、牦牛角为牛角号,其中以牦牛角号为最大;农业民族则以黄牛或水牛角制作角号。如苗族的牛角号是黄牛角做的,比较小,傣族则以较大的水牛角制成。布依族牧牛人每人有一把牛角号,清晨出村时,他吹起角号,各家各户就把牛轰出来,由牧牛人把牛群赶上山,傍晚进村前,牧牛人也要吹角号,各户听到号声以后,都前来把自己家的牛领回家中,关到牛栏内。在这里,牛角号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指示乐器。
牛角号也是巫师的法器,如土家族的巫师“梯玛”,每人都有一支牛角号,巫师吹响牛角,是告神、请神的信号。传说土家族祖先是廪君,又称向王天子。谚语说: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水江。
向王天子一支角,祖师菩萨打赤脚。
吹牛角号的好坏,是判断巫师法术高低的标志。
此外,黎族还用牛角制成织渔网用的梭子,其工序是先选一只好的牛角,进而锯为长方形片料,然后在砺石上磨薄,最后用刀削成梭子形状即可。
牛骨器
人类利用牛骨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品由来已久。远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已熟练地把水牛肩胛骨制成骨耜,安有木柄,作为翻地的农具,从事水稻生产。另外,在史前时代还用牛骨制成骨针、骨锥、骨匕、骨纺织工具等。近代贵州苗族人还以牛筋骨制成纺织用的打纬刀,也利用牛骨制成骨镞、匕首、矛头等品物。
旧北京的叫花子,讨饭时必手敲击两块牛膀骨,作为讨饭的响器,这就是“拍花子”的来历。
在进行民族学研究中,还能经常看到用牛骨加工骨器的情形。作者在海南黎族地区调查时发现,东方县美孚黎仍以水牛骨制成白色骨簪,用以束发。白沙县本地黎则以牛骨制成骨梳和骨簪。其制作工艺如下:
第一步是洗刷。
黎族男子在制作骨器以前,已积累了不少骨料,并且根据制作的工具类型,挑选相适应的骨料。如制作打纬刀,必须选择较大又比较直的牛筋骨,制作骨镖、骨簪则选用牛腿骨,骨梭则用水牛角,制作骨铲则选择较为整齐的肩胛骨。先把骨头放在水中浸泡,在阳光下曝晒,令其发酵,用意是让骨头上的残存肉丝、筋头腐烂,以便刮掉,然后用清水反复洗刷干净,去掉臭味。
第二步是破料。
破料是把骨头切割成一定形状的骨坯,所用工具是铁斧、砍刀,以砍法为主,也有刮削法。不过,各种骨胚加工方法有别,如骨刀、刮削器,是取一根牛筋骨,留取中间一段,长约12-15厘米,两头用铁斧、砍刀砍去即可,一般是一刀,有时砍两刀才能完成。骨簪用的料,是取牛腿骨一段,然后破为两半,又在一半的牛腿骨上,锯割为四至五根骨条,然后再进一步精心加工。
第三步是修整。
当较大的骨胚切割下来以后,必须先泡入水中,然后捞出来,压以巨石,令其平直。此外,火烤也是整治骨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黎族为了使打纬刀笔直,或者让骨刀平整,除了用水泡软,人工弯直外,还用火烤,边烤边弯,最后达到定型。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方法。过去独龙族以隼爪为鱼钩,取自然的隼爪,插于野生芋头内,外包芋皮,入火烤之,芋头熟而隼爪也弯曲了。略弯曲,如鱼钩,外缠以棕线,冷却后即为鱼钩。上述烤法,目的是在加热致弯,芋内有水分,便于弯曲。独龙族制作骨鱼钩的方法也是如此。先取一骨片,穿孔后再磨成针,这样不裂。如果制成鱼钩,就先磨成针或有倒刺的针,然后插于芋头内,烤而熟之,骨针见热即弯曲,取出后冷却,即变成鱼钩了。由此可知,火烤也是制作骨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第四步是磨制。
各种骨器都要进行磨制加工,每一种又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对于工具,通常要磨制刃部,力求平直、锋利,其他部位则不磨。如骨铲、刮削器、骨镞、镖头等。由于骨铲有柄,还要对骨柄略加砍削,力求平滑,否则会磨手。但是对于骨簪则要仔细磨制,不仅要求尖部锋利,还要通体磨光。
第五步是钻孔。
钻孔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制胎后先钻孔,后磨制,这样孔不会破裂,不过,这些都是较小的器物,如鱼钩、骨针。另一是在磨制后钻孔,钻孔工具是铁锥,由两面对钻,所以径口直径较大,径洞较细。在白沙本地黎地区也有用弓钻穿孔者,其口径笔直。
第六步是装饰。
黎族的大部分骨器是素面的,不加装饰,仅本地黎和部分?黎,在骨器上进行精湛的艺术装饰。通常在骨簪、骨梳上雕刻圆点纹、几何纹、动物纹和人头、小鬼等图案,然后在刻纹中涂上大青叶(蓝靛),打蜡,就做成漂亮的装饰品了。本地黎的骨簪近似长方形,通体磨光,且遍满纹饰,而?黎的骨簪仅局部雕花。在本地黎的骨簪上,还拴有五颜六色的丝线,插在发髻上后,把彩线盘在发髻与骨簪之间,极美观大方。因此,本地黎的雕花骨簪,是黎族骨器的珍品,也是黎族民间艺术高度发展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