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功能,在农业生产上是很突出的,它不仅是耕田的基本动力资源,也是农业运输、积累农家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牛耕,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有商代说、春秋说、战国说和汉代说四种。现在看来,汉代说已不能成立了,因为出土过不少远在战国时期的铁犁铧,这说明当时犁耕已经相当发达,而且形体较大,不像是人挽犁,而是由牛挽拉的,这就为牛耕起源于战国时期提供了铁证。然而,人类用牛耕田的形式,并不起源于犁,而有更原始的运用方式,这就是牛踩田。所以,在探讨牛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时,必须从牛踩田谈起。
牛踩田又称牛踏田,也称踏耕、蹄耕,是一种不用耕具的动物踏田耕作方式。1993年,作者曾赴海南岛黎族地区进行民族调查,先后跑了陵水、三亚、乐东、东方、白沙等市县20多个村落,对黎族的稻作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其中发现黎族仍还保留着以牛踩田的原始耕作方法。
(一)牛踩田
黎族的农业发展极不平衡,大体有三种耕作方式:一种是山栏地,它是用火耕方式进行的,即在山地上选一片林地,树木大小适宜,光照充足,然后用砍刀伐木,晒干后焚烧,以树木灰为肥,进而用尖木棒点种,不耕不耘,但是,看护庄稼是重要的农活,这种地种几年之后就要丢荒。另一种是犁耕地,土地为人工开辟的水田,灌水后,先犁后耙,所用耕犁与汉族无异,耕作方法也近似汉族。还有一种是原始的水田耕作,即牛踩田。
所谓牛踩田,也是先用铁锹、木锹开出成块的水田,周边堆泥为垅,中间较低,并能灌渠引水。雨季来临之际,水田即存有许多雨水,水源不足时,则从水渠引水,把田泡浸若干天,待水田土质松软后,黎族人就把成群的牛轰到田内,少者五六头,多者几十头,任其水牛在水田中反复踩踏,使水田翻一个个,就如犁田一样。据观察,一块半亩的水田,要用十头牛踏三个小时左右。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牛踩田的生动记述:
光绪《昌化县志》卷一:“西南浮沙荡溢,垦之为田,必积牛之力,蹂践既久,令其坚实方可注水。”
《崖县现状》:“其耕田,多集牛七八头,入田践踏,使田泥糜烂,然后插秧。”
《黎岐纪闻》:“生黎不识耕种法,亦无外间农具,春种时用群牛践地中,践成泥,撒种其上,即可有收。”
《琼黎一览》:“生黎不知耕种,惟于雨足之时,纵牛于田,往来践踏,俟水土交融,随手播种粒于上,不耕不耘,亦臻成熟焉。”
在《琼州海黎图》中,也有一幅牛踩田的形象记录。
黎族不仅用牛踩田,还把牛力用于制砖上。有一次作者从山荣到志高,路边就有一个砖瓦厂,有几位妇女在和泥,但是不用人力,而是以两头牛,在一个圆形坑内,堆土冲水,让两头牛在其中反复踩踏,这说明牛踩田并不限于耕田,也运用在手工业生产上。
(二)牛踩田分布广泛
牛踩田并不限于黎族地区,在过去的壮族、苗族地区也存在过。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分布,试举几例:
古代巴比伦的苏美尔人,就有牛踩田方式。《农人历书》:“昔时一个农人教导他的儿子,当你准备着手你的田地时,密切注视堤堰沟渠和护堤的开口处,当你把田淹灌时,水在田里不致升得过高。你把水排完后,注意田里浸透了水的土地,要让它为你保持为繁殖力旺盛的土地。让挂掌的公牛为你践踏它,把野草除掉,把田弄成平地后,用每把重三分之二磅的窄斧平地修整之。让持镐者为你把牛蹄印除掉,弄平;而后让他们把所有的裂缝都用一个大耙耙过,并拿镐把田的四周都刨一遍。”
《李朝实录》中《朝鲜人漂流记》中称每年十二月份,用牛踩践水田,然后播种,正月移秧,不除草,二月的稻子可长一尺高,四月份就成熟了。
日本的西南列岛,如那山岛、八重山岛、冲绳岛、奄美群岛、琉球群岛、种子岛等地,平时把牛群放在山上吃草,春耕时把牛赶回来,以牛踏田,称为踏耕。
越南的芒族,一直流行牛踩田耕作方式。
菲律宾、斯里兰卡、东帝汶等地,也有牛踩田的记录。
东非马达加斯加地区也有牛踩田的风俗。
通过以上例证说明:一是牛踩田是先于耜耕和犁耕的一种原始耕作方式,其可贵处就在于已经利用畜力为人类服务;二是牛踩田分布广泛,在亚、非等地区都有流行,由此可说明它存在的普遍意义。
(三)牛踩田由来已久
牛踩田的起源,可能来自野生动物的踩田之俗。在远古以采集为生的时代,人类已经熟知采集品及其生长地点,在有些沼泽地区,由于各种野兽、飞禽的踩践,又有粪化为肥料,其采集品一定是茂盛的,同时也认识到,动物踩践对植物生长有着积极影响,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才产生了象耕、鸟耕记载。
过去一提到象耕、鸟耕,就归为神话范畴,似乎与生产活动无关,其实并不尽然,现在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吧!
象耕
汉代王充《论衡?偶会》:“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于会稽,鸟为之耕。”根据文献又做具体解释说:“雁、鹄于会稽,去避碣石之寒,来遭民田之毕,喙食草粮。粮尽食索,春雨适作。避热北去,复之碣石。象耕灵陵,亦如此焉。”《论衡?书虚》:“天地之情,鸟兽之行也,象自蹈土,鸟自食草,土蹶草尽,若耕田状,壤靡泥易,人随种之。世俗则谓为舜,禹田。海陵麋田,若象耕状。”所谓象耕,实为象踏田。《蛮书》卷四称滇西南“土俗养象以耕田”。所谓象耕,实以象踏田而耕。云南傣族过去就流行过此法耕田。
麋田
张华《博物志》引《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九《百谷部》三:“海陵县扶江临海,多麋兽,千千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民人随此?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
苍梧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和湖南大部分地区,古代时鹿多,所以麋田也肥沃。在宁蒗么些人地区有一个传说:原来当地庄稼长不好,后来发现鹿踩过的地方庄稼茂盛,从而发明了马鹿锄,作为进行中耕除草的工具。傣族传说,傣族祖先在追捕金鹿的过程中才发现了良田,从而定居在西双版纳。
鸟田
《吴越春秋》卷八:“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同书卷六:“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鸟田,又名雒田。《水经注》卷三十七:“交趾者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之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鸟田、雒田分布也很广泛。《十三州志》:“百粤有骆田。”百粤为百越,《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颜师古注:“自交趾到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从江浙至广西地区,沿海地区都适合鸟生息,也自然就有鸟耘之田耕。至今在百越后裔诸民族中,还有祭祀鸟的风俗。壮族有一个《雁的故事》,认为雁是人变的,他是青年,耕田能手,后与姑娘相恋,变成大雁飞上了天。湘西瑶族春耕前以糯米捏一雁鹅,置于水田中祭祀。土家族以糯米捏一小鸟,涂红色,还放一牛鼻索,放在水田中祭祀。以上风俗与鸟田有密切关系。
羊田
明人檀萃《滇海虞衡志》:“关于滇丰盛,俗以养羊为耕作。”但羊体小力单,缺乏牵引力,不一定是挽犁而耕,而是把羊群赶到水田内,实行踏田而耕。
猪田
在古代埃及还有一种以猪踏田的耕作方式,其方法是先开田,进而放水灌田,“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此后便是只等待收获了。他们是用猪来打谷的,然后把粮食收入谷仓”。
通过以上分析看出,远古时期的动物是很多的,为了寻食,各种动物都选择比较肥沃的沿海的沼泽地,其中不仅有丰富的草籽,也有各种小动物,因此,沼泽地就成为象、鹿、鸟等动物的集中场所,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经过践踏的土地,必然像翻地一样,土质松软,加上禽兽留下的粪便,使土地肥沃,更适于植物生长。这些知识,在农业起源中起了一定作用。人们最早就是在沼泽地发明农业生产的,并且继续利用动物践踏,以此翻耕,肥沃土地。当人们饲养家畜之后,必然又继续利用家畜――牛、猪、羊等去践踏水田,为其农业生产服务,这就是牛踩田的来历。有的学者称其为踏田农业,有的称其为没有耕具的动物踩踏农业,并推断这是农耕起源的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