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龙文化中,既有一身双首龙,也有一首两身龙。一身双首龙即两头均有首,亦即两头龙。一首两身龙即两条龙身相连,两身共一首。
双首龙或两身龙当源于两头蛇。古人认为确有两头蛇,并有两种。一种是《尔雅?释地》所记之两头蛇:“北方……有枳首蛇焉。”郭璞注:“歧头蛇也。或曰,今江东呼两头蛇为越王约发,一名弩弦。”另一种是唐刘洵《岭表录异》卷下所记的两头蛇:“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
此外,古代文献还记有两头蛇的故事,最为有名的是楚相孙叔敖小时候看到两头蛇的故事。因为当时流行一种传说,凡看到两头蛇者都会死去,他怕别人遭到相同的命运,便把两头蛇打死,并埋了起来。王充《论衡?福虚篇》记其事:“楚相孙叔敖为儿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对其母泣,母问其故,对曰:‘我闻见两头蛇死;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其母曰:‘今蛇何在?’对曰:‘我恐后人见之,即杀而埋之。’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汝必不死,天必报汝。’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
据说,两头蛇确实在自然界存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中华日报记者刘中兴在宜兰发现了一条两头蛇,并拍下了照片,作了报道。笔者在广东农村老家时,也听说过两头蛇,但未亲眼见过。
由于两头蛇较少见,因而视之为神物,具有变化的神性。雨过天晴,彩虹出现,彩虹弯弯,两头相似,遂被附会为两头蛇变化而来。因而甲骨文中的“虹”字,多作两头龙形状,铜器和石刻中的虹神也多作两头龙形象。
与两头龙有关系的还有《山海经》所记载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或多首的神灵。《山海经?海内经》记延维神的形状:“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山海经?海外北经》则记有人面蛇身九首的相柳神:“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一首两身龙在自然界中却未见。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发现有一些一首两身的龙形象。如二里头文化遗址第二期堆积中出土有龙纹陶片,其龙为一首二身,龙头近圆形,吻短而尖,眼作目字形,额上有菱纹。龙身似蛇,满饰链状鳞纹。头无角,两身作八字形分开。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大甸子遗址中,也出土了一首二身陶器龙纹,其形状略异,两身作“几”字形分开。
属于龙山文化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彩陶盘的蟠龙纹,学术界多认为是一条蟠龙。但细看此龙,很像是盘曲着的一首、单尾、两身的金环蛇或银环蛇。它与上述时代相近的二里头的龙纹陶片上的一首两身龙纹,及敖汉旗大甸子墓中出土的陶器上的彩绘一首两身龙纹,可能有内在的联系。所不同的是这条蟠龙两身相连,而后两条龙则两身叉开。
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也有不少一首两身龙纹。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一首两身龙形象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一都有明显的蛇的头部,蜿蜒的蛇躯;其二是头部饰以菱形物。
一首两身龙,当源于一首两身蛇的传说。《山海经?北山经》记有一首两身的肥?蛇:“浑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见则其国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