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付出了这样重大的代价,损兵折将,劳民伤财,究竟得到了什么?达到了他规定的征缅目标没有?五年的历史实践作出了明确的、也应使他感到震惊和惭愧的结论:征缅之役,既不威武,也无功可言,并非大胜,而是大败。他的奢望没有得到满足,他的幻想破灭了。
乾隆帝在委派杨应琚、明瑞、傅恒出征时,对进军的目的和要求讲得非常明确,规定得很死,不许作任何的变动。这个目的就是“犁穴诛渠,尽歼丑类”,“分置土司”,“定则纳赋”,即是说要直取缅都阿瓦,斩杀缅王懵驳,尽诛缅甸军政要员,臣服全缅,将其纳入清朝版图,使一个独立的缅甸国从此消失,分成若干小部,向朝廷称臣纳赋。一句话,灭掉缅甸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绝不允许将军们接受缅甸乞和的要求,迁就了事。五年过去了,这个目的和要求既未能达到,也看不到何时能够达到的幻影。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傅恒与缅军统帅诺尔塔提出停兵议和的三个条件:缅甸进表纳贡,送回被留之人,不扰内地土司。乾隆帝同意了傅恒的这些议和条件。将这三条与乾隆帝颁发的出兵征缅灭缅之旨加以比较,便可清楚地看出,两者有着根本区别,乾隆帝被迫撤回了灭缅的要求,承认了缅甸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仅与清朝保持一般的藩属的朝贡关系。
不仅如此,乾隆帝之失败,还表现在连这样的三个条件,都未能被缅甸接受,这样的目标都未能实现。缅甸在答应傅恒这三条时,还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即要求通商和归还随清军进入内地之木邦、蛮暮、猛拱土司,因清仅允猛拱土司浑觉返缅,不谈贸易之事,缅王遂扣留所俘清朝官兵,不肯奉表入贡。
由于未能灭掉缅甸擒获缅王献俘于天安门,由于清军四次出征失败,且缅军大有可能围歼清兵于老官屯的严重威胁,乾隆帝被迫自食其言,否定原诏,接受傅恒与缅军统帅签订的议和条款,使这位威震天下的大皇帝丢尽了面子,他已经是愤怒异常,可是征缅失败的铁的事实和上万官兵阵亡、病故的血的教训,又使他认识到不可能征服缅甸,不应该对其用兵,所以他虽然被迫决策收兵,但又气愤难平。正在这样的时刻,滇省送来了缅甸不奉表纳贡的消息,这等于是当他欲借口缅甸求降而下台阶之时,这个台阶被缅方撤走了,使他下不了台。乾隆帝又羞又怒,一气之下,取消了与缅议和的协议,整军备战。
三十五年正月十一日,他看到署云贵总督彰宝的奏折,言及缅老官屯首领布拉莽倘两次差人呈送棕叶缅文,“欲通贸易”。乾隆帝不从,下谕说:看来缅方“前此吁请解围,……必窥见我兵有不得不退之势”,遂不奉表,但急于通商。“总之,缅匪降表一日不至,一日不可许其与内地通商。此一节,乃中国制驭外夷扼要之道。”《清高宗实录》卷850,页19、20.
过了五十多天,三月初六日,乾隆帝以时过三月,缅尚未奉表入贡,又未送回羁留之内地人,谕署云贵总督彰宝,礼部尚书、副将军阿桂遣人赉檄赴老官屯催问,并命军机大臣代作阿桂给缅之檄谕。其檄谕说:以往所许边境民人与尔国交易,“俾裕尔生计,阜尔民人”,乃征战不息,自去年十一月允尔“纳款投诚”以来,至今未奉表送人。“尔贡表一日不至,内地贸易一日不通。”如不送还内地被留之人,万一大皇帝复命本将军率兵进剿,则尔将后悔无及。《清高宗实录》卷854,页14、15、16.
阿桂、彰宝遵奉帝旨,遣明白妥干之奇兵营都司苏尔相及明晓通事段彩霞,率路熟健兵二十名,于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赉檄往赴老官屯。苏尔相尚未抵缅之前,老官屯首领诺尔塔致书清副将军阿桂,索取木邦、蛮暮,猛拱三土司,且有“不驯”之词,并当苏尔相到达时,将其拘留关押。阿桂、彰宝将此情上报,乾隆帝于五月二十二日看到这一奏折,极其愤怒,连下数谕,指责阿桂等办理谬误,谕令调派兵马,准备突击缅甸。
乾隆帝从两方面着手处理缅事。他命军机大臣代拟副将军阿桂给诺尔塔的檄谕一道,令其送回苏尔相及其他扣留之人,“以全尔王子之礼信”,否则“自贻后悔”。同时,他又决定采取轻骑突击之策。五月二十四日,当署云贵总督彰宝奏请“即时进兵”时,他拒绝其议,下谕说:去年厚集兵力,所用皆八旗劲旅,奋勇直前,虽有新街一捷,而水土恶劣,“尚且不能成大功”。今瘴疠方盛,所留不过云贵兵一万余名,“势不及上年百分之一”,轻率前进,徒令士兵损伤,于事毫无裨益。他指示对策说:此时自宜处以镇静,严饬边防,以防缅兵之潜谋侵轶,待冬天瘴退时,选派精锐兵丁二三千人,以勇将统领,“乘其不备,袭击而进,掩杀贼众,以申我威,虽于事无甚大益,亦庶几稍纾愤懑。”②《清高宗实录》卷859,页24,30、31.
第二日,五月二十五日,他又连下两道谕旨,宣布实行上述计策说:缅方之索取木邦、蛮暮等土司,扣押苏尔相,出言不逊,其目的在于“自恃险远,且深知我军行拮据”,欲借此激我用兵,而彼得以逸待劳,坐乘便利,自不可坠其术中,应当示以镇静,严饬边防,于冬季遣兵前往,乘其不备,“袭击掩杀”,“剿戮其人,蹂躏其地”以稍“振我军威”。②随即遣派精干侍卫官员三十员及猛将海兰察,前往云南,令阿桂、彰宝挑选精兵一千名,交海兰察和总兵哈国兴统领,又派总兵常保柱、提督长清各带兵一千名策应,谕令他们务宜竭力剿杀,亦不可一味深入致不能退出,“务期惊扰贼匪”。
对于乾隆帝的这种做法,礼部尚书、副将军、都统阿桂持有不同意见。阿桂自乾隆十三年以军机处章京身份参与一征金川起,征准噶尔,讨回部大、小和卓木,打压乌什维吾尔民起义,出征缅甸,二十二年内转战大西北,出击西南边外,屡建功勋,确可算是智勇双全的大帅。正是他,当清军坐困于老官屯坚寨之下,面临“官军损失大半”、“力不能支”将陷于全军覆没的绝境之时,他不顾皇上务必灭缅不许允降之严旨,不顾经略傅恒之反对,约集众将定议谈和收兵,使清军得以安全出险回归边境。尽管为此遭到乾隆帝的多次无理指责,并被革去领侍卫内大臣、礼部尚书、都统之职,以内大臣革职留任办副将军之事,其子三等侍卫阿迪斯、蓝翎侍卫阿弥达亦被株连革职,但他仍从大局出发,据理力争,竭力阻止继续用兵缅甸。
当缅方留下都司苏尔相并致书阿桂索讨木邦、蛮暮土司时,阿桂将蒲叶缅书原件存滇,仅呈汉译文,“称其词语恭顺”,后又奏述缅方情形说,就现在情事而论,缅军不会侵扰边境。此折遭到皇上严斥。他奉到帝之谕旨,挑选兵丁,乘冬袭缅,已做好于三十五年十一月初出兵的安排,此时,缅方诺尔塔遣人致书阿桂,请求“停止今岁进兵”,他立即飞奏。待诺尔塔第二次致书时,他便以“书中尚无不驯之词”及进剿无益等理由,奏请“暂停攻击”。乾隆帝虽很不满,但亦只好批示:“此是阿桂本意,汝既不愿前往,自可暂行停止。”《清高宗实录》卷871,页30.从而避免了一次流血事件。
十二月,阿桂正式上奏,婉言不宜征缅应与其议和停战。其奏说:
“(缅甸)畏惧天朝,故将杨重英等至今尚留养阿瓦城,且拘留苏尔相,不送阿瓦,仍置之老官屯,此次复遣人来呈递书信。看来(缅甸)料及事无底止,颇有悔心,且自禁止贸易以来,伊处必用之黄丝等物,价增十倍,现在上下莫不需止,而去岁亦颇有苦于兵革之状。”③《清高宗实录》卷875,页9,9.
阿桂之上述叙述,虽不无巧妙地减低缅甸拘杨重英、苏尔相之过,以缓解帝之愤怒,于事实有所出入,但其言缅甸不愿继续与清交战这一基本论点,却是十分正确的,是符合缅国实情的。如果这一建议能为朝廷采纳,中缅之间就可立即恢复正常的、和平的友好关系,双方就不至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屯兵边境,随时都可引起大的争执和战争。可惜,乾隆帝听不进此议,反而严斥其欲图“草率完事”,“所奏甚谬”,谕其“妥协办理,明年大进”。③数月之后,乾隆帝又指责阿桂“丧尽天良”,“始终惟逞其小智”,“妄思罢役归家”,而夺其官,贬为兵丁,“效力赎罪”。其子阿迪斯、阿弥达分别充军广西右江镇与广东雷琼镇。《清高宗实录》卷884,页11、12、13、14.
乾隆帝命理藩院尚书温福前往云南,署理副将军事务。他对缅甸的方针是轻师前袭,这在他于三十六年五月初五日革阿桂职任用温福的谕旨中,讲得非常清楚。他说:
“(缅甸)凶顽诡诈,恃其有险可凭,兼之水土恶劣,我将士深入非宜,意在激我用兵,彼得坐乘其利,故断不可坠其术中。即以征调馈运而计,方今帑藏充盈,八旗又多劲旅,用非不赡,力非不给,无难大图集事。第因办理军务以后,马骡不及生,并不欲以转输执役之劳,屡烦我内地民力,前降谕旨甚明,实深悉其事,为天时地利所限,非可拂逆而行,所谓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但缅不归掳掠之人,拘留苏尔相)其罪恶实甚,若竟置之不问,则与唾面自干何异。国家当全盛之时,顾听幺么之鸱张自恣,不为控制,威令安在?因议用偏师袭击,积以岁年,使(缅甸)不得休息,以疲其力,此亦事之所不可少,而理之断不能已者。”《清高宗实录》卷884,页12.
此谕及前引谕旨表明,乾隆帝此时已正确地认识到无法征服缅甸,不能大举进攻缅甸,“天时地利所限”,不可拂逆而行。但是,四次攻缅失败,羞惭难堪,愤懑难平,而缅又扣俘民,拘来使,欺人太甚,故明知不能灭缅,亦要派遣少数军队岁岁进袭,以疲其力,略以抒闷。当然,这样做,对双方都是有害无利的,适值金川之战又起,大学士、四川总督阿尔泰调度无方,节节失利,乾隆帝于三十六年九月十一日下谕,“暂停袭击”缅甸,调温福和参赞大臣伍岱,领军营之全部满兵和绿旗精兵一千余名,前往四川,征剿大、小金川。偏师袭击之事由此停止。
二、“审时度势”议和许贡通商。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十七日,乾隆帝下了一道十分重要的谕旨,专谈对缅甸之事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摘录如下:
“缅甸自撤兵以来,已经八载,每岁沿边派人驻守,究属不成事体。而其地水土恶劣,朕意又不欲用兵,惟严令各关隘绝其贸易,稍足使之畏惧耳。但向来虽有禁遏之名,仍恐具文塞责,徒尔因循岁月,总未能完此事之局。原拟令阿桂为云贵总督,前往经理边务,其事庶可早竣。兹据图思德奏:闻得缅酋懵驳已死,其子赘角牙袭职。前据该处头目得鲁蕴具禀镇将等称,情愿送还内地之人,输诚纳贡,恳请开关。随遣谕来人先回,俟其到关再定。今据张凤街办事之腾越州知州姜楷禀称,派送孟矣等出口之摆夷南多木比等回关,据称孟矣等至老官屯,向该头目绽拉机称扬大皇帝威德严重,及地方广大富庶光景,该头目甚为感畏。孟矣等即日登舟赴阿瓦。闻得鲁蕴现在阿瓦料理贡物,并将苏尔相、多朝相接往阿瓦,要同杨重英俱从天马关送还内地,并欲亲自到关,叩恳纳贡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