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七彩华光——黄陵文化礼赞

高院艾

人们都肯定历史割不断,便都认可一个从黄土高原厚土上绽开光华的伟大开山鼻祖——公孙轩辕。他与先民们五千年前以聪明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做衣冠、定算术、制音律、造文字,从原始的洪荒中蜕壳,伸展了开拓进取的美丽翅膀。此后的岁月艰难很多,困苦很多,但有着顽强生命力与坚韧延续性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从远古一直走来,豪放着一路的悲欢,酿就一个民族的响亮和骄傲。

不容置疑,一个真实的自豪那么必然而然地产生在黄陵——这个产生伟大和不朽的地方,这个传说黄帝乘龙升天的地方,高耸民族始祖陵冢的地方,至今悬挂“人文初祖”匾额的大殿旺盛着烟火的地方。但是,闭着一只眼安享先人们留下美妙音律的同时,一只睁着的亮晶晶的眼睛没有停止过搜索生活中能给予人们的丰富。黄陵人要怎样用心、用力、用双手去显示这块高原厚土上的民众,以怎样的努力充当炎黄子孙的角色,以怎样的劳动蓬勃有滋有味向上的人生,在踩着双脚的大地上释放灿烂动人的七彩华光。



“黄陵县有优势,有煤,有林,有黄帝陵。”

“黄陵是延安地区最有钱的县。”

“黄陵县是镶嵌在陕北高原南端的一颗明珠。”

对于这些评价和肯定没有异议,但平衡物质与精神,难啊!绝对的平衡即使在卡尔·马克思的经典中也寻找不到理论根据,相对的平衡不能放弃,那是决策者必须谋划的大事。黄陵县的领导人面对现实,考虑长远,下定决心抓文化工作,抓精神文明建设。

黄陵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是大头。当今的农民尽管不能用农民意识的老眼光看待,但这——大批仍在以土地为根基,责任制承包后又被土地放松手脚的自在人,多余的自在还要想一些办法。

样板树立了。店头镇文化站1980年建立,1981年被评为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奖励。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的店头镇文化站站长刘修标,曾当过多年辅导员老师,能写会画,办事热心又认真,热爱文化事业,当他从首都领奖归来,抱回了一台大彩电,也抱回了多少荣耀和羡慕。在文化站一班人的努力下,1982年,店头文化站的工作又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1988年,被命名为地区级文明单位,1990年,再次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

现在的店头文化站,占地面积3412平方米,职工14人,设备室、展览室、乒乓球场、羽毛球场、象棋场、旱冰场等,他们想在那里给人们提供尽量多的欢乐,给人温暖和爱。1980年至1990年,文化站开展歌咏比赛50多场、剪纸、书法展览36次,举办美术、书法、摄影、裁剪、烹饪、小麦、蔬菜、苹果、企业管理、文化课讲座等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人员2700多人次,创作民间艺术品3000多件,出版小报17期。这里创造美,也创造价值。他们在又动了一番脑子后,开展了有偿服务,工艺服务部、旱冰场、电子游戏、台球、录像、幼儿园,顺手牵来几只“羊”,以文养文,发展文化事业。

九位一体的大文化设施建设,是隆坊等乡镇经过探寻找到的一条途径。文化大院红火起来,党校、农民技术学校、游艺活动室、书报阅览室、广播电视放大站,计划生育服务站、电影放映队、剧场、体育活动场,都集中在这一院之中。各行政村则抓三位一体或五位一体的大文化基础设施。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文化活动工作的重心就是要放在基层干部、党员教育培训,放在开展科技培训、服务经济建设,活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抓人的思想工作,放在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上来。农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培训班,法律知识学习班、形势教育培训班……农民在这里充满朝气,采撷了一束束阳光,又焕发得像一束束阳光。

大家称文化大院的活动是“一家搭台,大家唱戏”“一站多能、一站多用”。很显然,开展这些活动利国利民利己,何乐而不为?店头镇集贤行政村积极行动,投资11.7万元,于1985年建起全镇第一座高标准活动室。店头镇曹家峪行政村二话不说,投资30多万元,建起文化活动室。

钱的数目惊人,人的行动惊人,追求更感人。



“王朝马汉一声叫。”

黄陵县秦腔剧团这一声叫在1956年,有了历史,有了声望。本子、折子传统戏,有唱了几十年的。但黄陵县秦腔剧团这几十年,本身也是一台戏,坎坎坷坷,忽起忽落,几经周折。

“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一度解散,“皇冠”被“黑帮”提在手里游街。1971年恢复工作后办戏校,收学员,轰轰烈烈又开了台。80年代初,王彭年编写的《琴簪记》参加地区调演,一举获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及演出集体5个一等奖和十几个演员奖。1988年,剧团作为一个突破口,推行整顿改革措施,群众民主评议推选剧团团长,27岁的青年演员赵少红走马上任。

一些人怀疑:改革是不是太大胆了,一个烂摊子丢给一个年轻娃,行吗?

一些人点头:干工作还要年轻的,有棱有角,又在行,行!

赵少红还穿戏装,还扮演他原来的角色。他知道这样离师姐师弟更近一些。当官的特殊待遇他不要,没人干的工作、没人演的角色他抢着干。在宝鸡市下乡,为了让农民看好戏,他连演十几场,唱得嗓子都哑了,还坚持不下台子。他的行动就是楷模,大家都在克服困难,默默忍受,要对得起台下风里、雨里、日头里那么多观众。

唱戏是苦里的乐。小两口都下乡,抱着吃奶的娃。醒时众姐妹帮着照看,睡了,就躺在幕帐后的桌子上。孩子习惯了,紧锣慢鼓,大呼小叫,虽在几步开外,睡得却也香甜,而这种摇篮曲常人是忍受不了的。

唱戏的人爱为众多人奉献快乐和美好的艺术事业,恋着舞台,有人不迁就家里人的意愿,去干另一份舒舒服服的工作,剧团里亮开嗓子唱,奔放豪情,给人来了多少精神。于是,参加陕西省青年演员现代小戏调演、省秦腔丑角表演艺术选拔赛、省第二届“西凤杯”青年演员唱腔广播大奖赛、省“农行杯”秦腔中年演员大奖赛、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大奖赛、延安地区“轩辕杯”现代小戏调演后,获5次综合演出和音乐集体奖,18人次获26项专项个人奖。

改革的春风使黄陵县秦腔剧团焕发出勃勃生机。



盛开在黄陵千家万户锅头上的是面花。

过新年,兔、虎、猪、狮子,叫上名叫不上名的花花朵朵,椒颗、豆子把眼睛一点,朱红、桃红把花瓣一染,活生生、鲜灵灵的,一揭锅盖,新年的气息就浓浓地从锅里冒出来,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祈祷、祝愿全都移位在花馍里了。

清明节祭祖,面花就是心,就是意,精心的制作成了艺术佳作。一锅出笼一个大花馍,不同色彩的面,逼真的花鸟鱼虫组合成不同图案,就有了很多名字: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黄帝升天、莲生贵子、丹凤朝阳、凤凰戏牡丹等等传说的美丽故事浓缩在一盘馍上,便有了意境,引起人们的追索和想象;拿盘子恭恭敬敬把花馍端到黄帝陵、黄帝庙,供奉在大殿和祭亭前的祭桌上,一群一群的人看了赞不绝口、眼馋嘴馋。

农民郭淑贤,60多岁,面花捏得出了名。1987年以前的多年间,清明节祭陵的花馍几乎是她和母亲的专利,娘儿俩腿盘圆,炕头一坐,面盆器具身边一放,就是一个手工艺面花作坊。1987年以后,这个专利似乎又转让给王兰芳、王翠玉姐妹二人。献给祖先的祭品,那是在姐妹二人几天的废寝忘食,不倦的揉、搓、剪、排中产生的,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虔诚和匠心。

80多岁的老人李贞,面花捏了40多年,也因此有了名气。《望穿秋水》剧组来黄陵拍摄祭陵场面,她的特邀面花被摄入镜头。刘亚、刘淑芹等人的面花作品,也都是在不同的镜头里闪过光彩的。

1990年8月,郭淑贤、王兰芳、王翠玉3人荣耀地参加了陕西省首届“西衡杯”面花、剪纸电视大赛。当她们与各地县的姐妹们坐在一起,面对那么多领导专家,在摄像机、闪光灯前展示自己的风采时,她们激动了。这是多少年不辍追求的结果,又是多少年连做梦都不会想到的事,梦幻一般美妙。老姐妹个个脸红了、眉展了,心儿怦怦跳。同时,大赛场上面花能手的绝活让她们大开眼界,每个人心里都在暗暗使劲,要让黄陵面花开得一年更比一年好。

绿

剪纸是黄陵民间传统艺术之一。

婚事、欢庆、春节,顶棚上、墙上、窗子上粘满红红绿绿的剪纸,大自然的山水花卉全都进了屋,角角落落都飞翔着蝴蝶、蝙蝠,飞翔着喜悦和趣味。才学剪纸的女子娃,要用松明子熏出样子照着剪,剪出功夫的人胸有成竹,三叠两折,几剪子就是一幅作品。

建国以来,挖掘整理民间优秀剪纸,已成为县文化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先后举办的12次民间艺术展览,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剪纸爱好者,技术、剪工也在一次次无言的竞赛对比中提高。已出版的《延安剪纸》一书,收录了黄陵民间剪纸100多幅。1980年5月,中国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延安地区文化局在北京联合举办“延安地区民间剪纸展览”,黄陵县参加展出的作品87幅。1982年,《美术》杂志第二期发表了黄陵杨喜仙、张林召、李竹英、许润绒、郑玉珍、张列芳、张竹亚、高水芹8人的作品,同时刊登了8位作者的照片和小传。8个人,老中青,大到69岁,小到20整,有传有接,艺术的弦便弹得铮铮淙淙。钟阿诚在《剪纸手记》中评论她们的剪纸时这样写道:“黄陵县的剪纸,其造型的淳厚,幽默与自信,其手法的随意大胆,令人瞠目。”

1982年2月,1984年7月,西德友人白云台女士两次专程考察黄陵民间剪纸艺术,并亲自去龙首乡上翟庄村杨喜仙老人家中做客。当她亲眼观赏到杨喜仙的剪纸表演时,这位洋女士不得不为这些土玩意叹服,不得不为中国妇女的聪颖能干而佩服叫绝。白云台女士当场买去数十幅剪纸。1984年2月,法国友人吉莱姆夫妇来黄陵考察民艺时,黄陵剪纸成为他们喜爱的精品被带回法国。

大约有了剪子有了纸,就有了剪纸,这历史必定久远了。为快乐而产生的剪纸至今装点着黄陵人的喜庆欢乐,装点普通人理想的风帆。



明代以来,黄陵境内修建的庙宇祠堂、亭台戏楼等建筑,必有木雕增色,谓之雕梁画栋,直到门框、窗户、碗架、桌案,刻上龙凤、白虎、云纹、日月、牡丹和勺药,富贵、文雅便显示出来。

多少年了,黄陵已不见了雕刻的人,木雕差点被遗忘。

历史总难切断。1979年,文化馆工作人员在仓村乡南柯寨村又发现“真宝”,近70岁的木雕能手焦振卿从此声名大振。

焦振卿的代表作品是二十四孝图: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单衣顺母,负米养亲,卖身葬父,鹿乳奉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乳姑不怠,恣蚊饱血,卧冰求鲤,为母埋儿,追虎救亲,弃官寻母,尝类忧心,戏彩娱亲,拾椹供亲,扇枕温衾,滴泉跃鲤,闻雷泣墓,刻木事亲,哭竹生笋,涤亲溺器。二十四个感人肺腑、充满亲情的故事。

1984年7月,法国民间艺术家吉莱姆夫妇来黄陵时,专程拜会了焦振卿,现场观看他的雕刻表演,连声喝彩。互相探讨、交流经验之后,提出邀请,让焦振卿去法国讲学,并买走两套珍贵的二十四孝木刻作品以及雕刻艺术照数十张。《美术》杂志刊登了二十四孝中的三帧照片。

延安地区文化局、黄陵县文化馆已多次展出焦振卿的木雕作品。爱好者慕名登门,木雕艺术又在无穷的魅力中扩散着。



黄陵县书法家协会1985年正式成立,大家感觉不够早。

上多辈子人都是用毛笔写字,写不好就得让先生用木尺击打手心,逼着练造就了不少写毛笔字的人。黄帝陵庙书法展出几十年了,全是名流的传世佳作,毛泽东、郭沫若的草书,蒋中正的正楷。在碑亭、祭亭、牌匾上挥洒着自如流畅、刚健雄美。

黄陵人想出自己的书法家,正常的要求,正常地实现着理想。

历史有时和人开着流泪的玩笑。一位教师讲,他的毛笔字是“文化大革命”写大字报写出来的。曾住过牛棚的高增安老师,竟也在无休无止的“认罪书”中寻找到练书法的净土,成全了自己从小对于右任字体的热恋。他的作品,分别入选在《当代天下名人传略》《中国现代书法人物电脑数据库》《中国现代书法家名录大全》《陕西老年名家书画选》中,本省、外省先后举办个人书法展览8次,反响强烈,受到名家的一致好评,“黄陵书家、于体真传”“古质放意、自是一家”“妙墨悬漏,雄才吐珠”,一一肯定。甘肃省副省长李屺阳题词:“为西北争光”,则从更广泛领域的责任感上寄托了人们对高增安书法的喜爱和期望。

光环在他的头顶。高增安现在是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协会副秘书长,延安地区于右任书法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协会黄陵分会、陕西省老年书法协会黄陵分会及黄陵县书法协会会长。

黄陵以书法特长爱好的老年人有白耀祥、师汝亮、马振邦、张德荣和83岁手不抖、脑子不乱、讲求书法形式排列的李文俊老先生;中年人以高发明为首;青年人崭露头角,何炳武作品送往日本参加展出并入选《当代书画家篆刻辞典》。

每年搞书画展览、清明节利用祭陵活动进行书法交流,是黄陵文化的优秀传统,著名书法家惠世恭、叶龙等人都曾在交流中现场表演。注重书法、爱好推崇书法日渐成风。



1986年5月,延安地区在黄陵召开群众摄影现场会,黄陵文化馆被评为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是王桂生。他长期从事摄影工作,为县、乡文化馆、站培养了大批摄影骨干,为艺术倾注了心血和真情。这些骨干在短短几年里就在地区级以上的报刊发表摄影作品600余幅。35岁的王丛录在该县颇有名气,摄影作品多次在延安、西安、北京展出。1990年8月,他参加全区摄影协会组织的“转战陕北”摄影考察团,拍摄了许多珍贵史料性照片,被一些报刊刊载。同月4幅作品参加“黄土情”进京摄影展出。1991年在全区文化馆站摄影展中再获二等奖,又拿组织奖,文化馆也抱回先进单位的奖杯。



民国二十六年,黄陵始设教育图书馆。民国三十年,改称民众教育馆。民国三十一年,又改名中山教育馆。

1978年,黄陵县图书馆从文化馆分出正式成立机构。此时,几张报纸、几份期刊、几副东奔西走的书担子,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书的涉猎渴求。

一个春季,勃发着新枝新芽的春季,欢乐的爆竹声中读书大楼剪彩开业,盼望了多少年的爱读书的人兴奋地往进拥。有人早侦察好了,大楼内设6个阅览室,分门别类,书、报、杂志随你选择,一次就可接纳读者300多人。馆内有藏书4万余册,借书证很快就捏在不少人手中。

轩辕图书馆作为陕西分馆,陕西省图书馆定期向这里运送图书资料,并为这里培养业务骨干。又是福音。



大跃进年代修建的黄陵县体育场,是全县体育活动中心。随着冬夏春秋的变易,人工加天成的简陋场地吞吐着一次次前来参加各种体育比赛的队伍,一个个较有成就的运动员,经过汗滴洒落在白灰画出的长线、弧线与圆形场地之后跃入省、地赛场,踏进高等学府,实践人生苦累熬就的美梦。他们叹息过这块场地、怀念着这块场地。

1986年,排列在体育场一侧近30年历史的5孔石窑洞结束了它们的使命,一幢与工会合建的五层高的大楼耸立于体育场西北角。同年一座从规格上还称不上馆的比赛馆在老戏台的废墟上诞生。1989年,以长度论不达标准、但质量力求一流水平的350米跑道又于荒草瓦砾中涅槃再生。

当灰黑色的炉渣跑道排挤了过去可以放牛牧羊的蒿草,可容纳万余人的体育场拥有一个灯光球场、南北两个篮球场、东西两个门球场的家当。人们虽然遗憾设施太少,没有绿茵的点缀,但却大批大批拥向这里,就像去逛公园,爱运动的人总在这里寻找8小时以外的格调。

黄陵并没有几个蠢到认为十几个人争一只球,何不一人买一个的人,物在动,人要动的简单道理在这里变异成对体育运动粗浅端正的认识,多多少少推动了这一事业的发展。搬进体委大楼的人说:这几年都讲振兴,咱们的口号是振兴黄陵的体育事业。在上级支持下,一年一大步,田径成绩从令人苦恼不堪的倒数第一跨向中游,跨向第四名。

1990年,亚运会火炬传递在黄帝庙大殿前举行交接仪式。当晚,黄陵体育场的火炬熊熊点燃,照亮了欢腾难忘的夜,国旗在《国际歌》旋律中徐徐上升,一个新的体育里程在这一刻标出。黄陵人民在认识“东亚病夫”跻身世界强大阵容时,也在认识体育事业与国家、集体的纽带关系、内在联系。



一批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总用笔唱着对黄陵的赞歌和关切,用生活的美激发更多人对家乡的认识和厚爱。

任宗耀、张秦北、段靖奇、胡香、崔志和,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却那样相似、那样执拗地苦恋着文字。当他们的诗文一次次发表,并有人在《诗刊》上露面,那甜甜的滋味使他们忘却了以往文学的冷淡无情,追求的热情更高了,痴痴的,长夜难寐。作品从几平方米的小屋中走出,从洗衣板哗哗的水声里流出,从灶头风箱呼啦啦的夹缝抽出,从单身汉高雅的寂寞中溢出,蚕丝一般。1984年至1989年间,任宗耀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18篇,在地区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杂文、评论、短剧59篇。一个集体单位的职工,难得的顽强执著的信念追求。

高乾宁、李文生是获过奖的业余作者,未获奖的人也从不想放弃自己的惨淡经营。《桥山》小报继《红烛》之后流传在桥山沮水之间,一伙人便精心耕耘着这块田地。

1992年元月中旬,第3期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召开。会上选举产生了《桥山》报编委,讨论评定了为春节文艺演出创作的剧目和部分文学作品。黄陵作协和文化馆的领导表示:《桥山》小报还要办,主管县长表示业余作者的诗集要出,与会的20多人都乐呵呵地绽出不同笑脸,并想尽快把自己的笑传染给未到会的其他热心人。

长篇有了,中篇有了,诗已整理成册,序和后记都一一齐备。为了黄陵的文化事业,为了不得脱轨的寻求,为了养育自己的山水父母和祖国,胆小腼腆的人自信得怕人,富有精神面貌的自信如野草般强盛。

结束语

公元1990年夏季,阳光格外明媚灿烂,鲜花绽开所有缤纷和芳香,90年代的黄陵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出现了。当自发的中老年迪斯科没遮没拦地摇摆在黄陵县体育广场,对交谊舞不屑一顾的老年人也手拉着手去舞厅门前探头探脑。联系近几年春节文艺调演观众蜂拥、剧院爆满的情景,大约应该从黄陵文化的新潮中听到旧传统观念发出咔咔嚓嚓的断裂声。追求、表现、自强、自信的现代思潮汹涌着老和少,席卷着再也不需为柴米油盐揪心的人流,为黄陵文化持彩练而舞的辛勤工作,欣慰文化的弦音和意外收获的弦外音。

为人的文化、为社会机体的文化,在经济基础的厚土上,如雪花均匀撒落,如春雨润物潜入,更犹如七彩阳光、灯辉以至月华的倾泻。无论是兰草的一本《轩辕黄帝传说故事》、郑志清的几句秦腔清唱,还是马双喜的一段快板、董广胜的一幅水彩画,都会赢得自己的观众,都会通往升华心灵的大道。

你热爱生活吗?你需要阳光月色吗?你就会真诚赞美文化事业的崇高和伟大!

选自《古今黄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高院艾,女,1956年2月出生,山西省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曾任黄陵县妇联副主席,现任黄帝陵管理局党总支副书记。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