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草
“少小离家老大回”
1988年元月18日上午,黄帝陵轩辕庙大门前,突然来了一群“特殊”人。他们每人手里举着一面印有“台湾返乡探亲团”的小黄旗,小旗上面还印有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七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
只是最后一句把“笑问客从何处来”改为“争传客从台湾来”。
他们人人身穿特制的套服,胸前一律印着“想家”两个字。套服背面各自印着不同的话语。有的是:“40多年了,放我回家吧”;有的是:“百战留得余生,才知老来更苦”;有的是:“孤苦无依汉,夜夜梦神州”;有的是:“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等等。他们聚集在轩辕庙大门前,高声朗读对面照壁上写的孙中山祭陵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接着,探亲团的全体成员集体高唱流行在台湾的一首歌曲:
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
你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相距千里远,血缘却相连。
遥望山河目,梦里碧海影。
烽火已远去,儿女情更深。
“你们不要祖先,我们要!”
返乡探亲团团长何文德先生说:我们台湾老兵返乡探亲团一行24人,老家大都在大陆。一年前,我们向台湾当局提出回大陆探亲申请,当局总是找出种种借口,百般阻拦,说什么也不批准。为了坚定老兵回大陆探亲的决心,何文德首先带头和自己的结发妻子办了离婚手续,并把家里所有财产和银行存款,经台湾法院全部判给妻子所有。他作了两手准备,万一共产党扣住他,台湾妻子儿女不会受牵连,生活上也不会受磨难。他同老兵们商议组织了一个“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再次向台湾当局提出申请。理由是:我们是黄帝子孙,回大陆探亲,第一件大事就是拜谒黄帝陵。你们不要祖先,我们要!第二件大事,是去卢沟桥纪念抗日烈士。这两条迫使台湾当局无话可说,只好批准了他们的申请。元月16日,他们从台北直飞香港。当晚在香港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第二天由香港飞抵广州。17日从广州飞往西安,18日上午到达黄帝陵。
返乡探亲团询问大陆祭黄帝老祖先有没有什么规定?负责接待的人员说:“没有什么具体规定,你们习惯用什么形式祭拜请自便。”又有人问:“共产党管不管黄帝陵、轩辕庙?”接待人员说:“管!主要是给前来祭祖的人服务。”“不同的党派、宗教人士来祭拜吗?”接待人员说:“在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轩辕庙这个地方,没有政治见解,没有党派之分,没有阶级斗争之说,更没有宗教色彩。这里是华夏儿女(包括世界华人)寻根问祖、谒陵拜祖的民族圣地。只要是中国人,不管他信仰什么,都是黄帝子孙。至于个人在人生的仕途中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在祖先陵庙里不讲功过是非。”这时,人们发现,探亲团里有不少人声泪俱下,连连说道:“是呀!是呀!在祖先陵庙里,我们都是黄帝子孙。”
探亲团成员进入轩辕庙大门,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棵高19米、直径11米、高大伟岸的古柏——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5000年。当地民间有一句谚语这样形容这棵古柏的粗壮:“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还不算。”英国两位林业专家把此柏定为“世界柏树之父”。它是桥山“群柏之冠”。台湾老兵转悲为喜,纷纷提出要亲手抱一抱。结果7个人手拉手合抱不住。老兵们高兴地一个一个抱树留影。穿过“诚心亭”,又一棵奇特古柏出现在探亲团的面前。据介绍,此柏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仿佛铠甲状,似有断钉在内,柏液从中流出,枝干皆然。每逢风调雨顺年,柏液流出,凝成球状,整个树身从干到枝,就像嵌满了珍珠宝石,阳光一照,晶莹夺目,极为壮观。这就是汉武帝当年北征匈奴,返回长安途中祭黄帝陵挂甲所致,名曰“挂甲柏”,人称“群柏之奇”。
“人文初祖”和“外文”碑
探亲团一位名叫薛昌胜的老先生问:“‘人文初祖’是啥意思?”
导游小姐说:“轩辕黄帝历经52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了蚩尤,结束了上古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国家,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造文字,制衣冠,造舟车,务农桑,定算术,创医药等等,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探亲团一位姓李的老兵指着碑廊里一块石碑问:“这里怎么还有‘外文’碑?”讲解员说:“这不是‘外文碑’,这是康熙皇帝用满文写的‘御制祝文’(祭文)。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长河里,不论是蒙古族做皇帝的元朝,满族人坐天下的清朝,汉族人当皇帝的明朝,以及唐、宋两朝,对陵庙整修、扩建、迁址、祭祀,都留有‘重修碑记’‘御制祝文’。所以说,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民间有一谚语:“古老中国一条龙,龙的祖先在黄陵。”“秦汉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因此说,中华第一帝、天下第一陵,指的就是黄帝陵。
一夜修起“祈仙台”
探亲团成员从桥山脚下到桥山之巅的黄帝陵前。一座高大的“土堆”出现在他们面前。这就是汉武帝刘彻当年命士兵一夜之间修筑的“祈仙台”,今称“汉武仙台”。
据《史记》封禅书载:公元前元封元年十月,汉武帝率18万大军,巡视朔方,威震匈奴,返回长安时,途经黄陵,他发现桥山上有轩辕黄帝陵墓,忙问身边随行人员:“吾闻黄帝没死,这里为何有黄帝冢?”随行人员知道汉武帝一心想成仙的心愿,为了讨好武帝,忙说:“黄帝在这里乘龙升天,群臣不舍,拉住他的衣襟不让黄帝走。不料时辰已到,巨龙腾空而起,群臣拉下黄帝衣襟就地埋葬在桥山。这里是黄帝衣襟冢。”汉武帝听罢,低头感叹地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履耳。”意思是说,我如果也能像黄帝那样乘龙升天,我把江山妻子儿女像脱鞋那样随地扔了,啥也不要。汉武帝传令停止行军,备礼致祭。他命令士兵一人一战袍土,一夜之间在黄帝陵对面堆起一座20米高的“祈仙台”。第二天旭日东升,军乐四起,汉武帝令三军肃立桥山、印台山、马家山,他独自一人走上祈仙台,向黄帝祷告:祈求黄帝保佑他长生不老,日后也能成仙升天,同时保佑汉朝江山永远太平。祭祀完毕,便领兵返回京师长安。
探亲团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兵,听完这个故事对大伙说:“一生梦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喜好成仙的汉武帝,崇信阿弥陀佛的梁武帝,到头来还得到鬼门关上走一趟。不管你有多大神通、权势、财富等等,都得走生与死这两道关卡,谁也躲不过。信不信由你!”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声泪俱下读祭文
80年代,一次从台湾来了24位老兵探亲团,确实是一件新鲜事。因此,围观的群众、游人、学生约300余人,蜂拥桥山,把黄帝陵团团围住,看个稀罕。团长何文德把从台湾带来的菠萝、槟榔、鲜花、香表全部供奉在陵前供桌上。奠酒、上香、三鞠躬后,全体人员静默一分钟。然后,主祭人何文德团长双膝跪下,恭读祭文:
缅我民族,轩辕肇始;唐尧虞舜,三代之君;
胄裔绵衍,四方流布;历经变乱,终克复兴;
五千岁载,东亚雄踞;声威天下,木本水源;
唯我始祖,黄帝轩辕;台湾同胞,闽粤汉裔;
逐荷东来,洪荒山川;秉承遗训,敦睦土著;
共启山林,营建家园;拓土开疆,是作屏藩;
婆娑之洋,美丽之岛;教化广被,海上中华;
近世悲运,列强陵夷;甲午一战,乃沦日寇;
首唱民主,义军奋起;浴血卫土,援绝弹尽;
殖民含垢,犹持汉节;文化协会,民众之党;
迭仆迭起,忍辱不屈。抗战胜利,内战继起;
国共阋墙,神州燎原。台湾光复,举岛欢腾;
二八事件,同胞相残。一九四九,国土分裂;
海峡天堑,骨肉离散;天地不仁,我为刍狗。
天旋地转,万劫归来;今遂夙愿,探亲返乡;
鬓毛虽衰,乡音未改;滚滚黄河,悠悠长江;
巍巍五岳,大地苍茫;泰山昆仑,黑水白山;
土泥芬芳,乃我原乡。徘徊陵前,心绪萦绕;
仍有同胞,难谒故土;大劫未了,太平难期;
原我先祖,佑我华胄;同室止戈,永弃相残;
再结同心,光大中华;千秋始祖,其来尚飨。
何文德团长念完祭文,声音已经沙哑,不少人落了泪。随后,全体人员绕陵一周,在黄帝陵前合影留念。
“你怎么能是共产党员?”
祭陵完毕,全体团员步行下山。探亲团一位老兵突然询问陪同人兰草先生:“我在轩辕庙院里说共产党还管着黄帝陵,今天我们怎么没有看到一个共产党?”
这话对大陆人来说既可笑又莫名其妙。时任黄帝陵管理所书记的兰草先生不由得脱口而出:
“我就是共产党员!”
“你怎么能是共产党员?”何文德团长用异样的眼光注视着兰草先生。
兰草先生满脸带笑地说:“海峡两岸相隔30多年了,在台湾你们看不到、听不到大陆的真实情况,共产党也是人,不是台湾当局向你们宣传的那样,什么红眼睛绿头发,共产共妻……你们看,我像吗?”随行人员中不知谁说了一句:“唉!百闻不如一见。在台湾,全是谣传、胡说!”
“现在大陆改革开放,变化很大。你们刚回来,对大陆还不了解,希望回台湾后,向台湾同胞多讲一些到大陆的所见所闻。”
何文德团长连声说:“一定!一定!”接着,探亲团的所有人员都从自己腰包掏出不同数额的台币、美元、人民币投进了陵前的“功德箱”,作为给老祖先的香火钱,表明他们永远不忘老祖先。
选自2005年《华圣文化》第3期
作者简介:
兰草,原名兰礼学,陕西省黄陵县隆坊镇人,生于1935年,曾任黄陵县文化局副局长、黄陵文管所书记,从事过新闻工作,爱好民间文学,出版有《黄帝不再是传说人物》《历代名人祭黄陵》《历代祭黄帝陵诗词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