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他一生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有“于青天”之誉。土木之变后,他临危受命,重整朝纲,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使濒临覆亡的大明王朝转危为安。然而,精忠报国的于谦并没有得到好的归宿,“夺门之变”后含冤而死,这是于谦的悲剧,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场悲剧!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永乐十九年进士,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提督军务、兵部尚书。于谦1449年,一场突发事变使明王朝濒于崩溃的边缘,于谦正是因在这场变乱中力挽狂澜而名震四海,立下不世之功。这就是“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的缘起要从宦官王振专权说起。王振为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儒士出身,曾为教官。后自行净身进入皇家内书院,得到明宣宗的赏识,遣往东宫侍奉英宗读书。明宣宗去世后,即位的英宗年方九岁。朝中大事由先朝重臣主持,王振善于伪装,“三杨(即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肖等阁臣对此人颇有好感,而年幼的英宗在其恩威并施的训导下,不免对他畏惧三分,只呼“先生”而不敢称其名。后来,“三杨”等重臣因年迈体衰,难以继续总揽大权,便给王振造成广植私党、干预朝政的机会。一次,英宗大宴群臣,按祖训,“宦官不得出席朝宴”,没想到王振在内宫大发雷霆。英宗心惊肉跳,赶忙大开宫门,请他参加,文武百官也起身相迎。王振在朝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明英宗明代宦官独擅专权,正是从王振开始的。
王振擅权最重要的方式便是控制年幼的英宗,从英宗即位伊始,王振就通过暗中唆使英宗来影响朝政。为了让朝臣感到其本人的作用,王振时常指使英宗苛责群臣。如兵部尚书王骥奉诏议边疆之事,因故五日没有答复,王振就让英宗召来王骥训斥道:“卿等欺朕年幼耶?”随即下令将王骥逮捕入狱。朝中言官为讨好王振,经常无端弹劾百官,自公、侯、驸马及尚书、都御史以下,无不被弹劾,直至下狱、枷刑、谪戍。王振专权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利用锦衣卫的淫威。他任命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同知,王林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对那些不满其擅权蠹政的官员,就凭空捏造罪名,残酷迫害,使得文武百官惊恐不已,更有一些趋炎附势的大臣拼命向其献媚讨好,以避一死。公侯勋戚为保自身,便称王振为“翁父”。
王振专擅使朝野上下一片乌烟瘴气,而此时北方边界的形势正日益紧张起来。蒙古瓦剌部逐渐强盛,经常向明朝边境发动袭击。本来,明朝初年,王振政府在击溃元朝残余势力之后,曾在北部及西北部设置由少数部族首领管辖的卫所,瓦剌部崛起后,便逐渐向这些卫所发动进攻,而英宗及王振等人反应迟缓,使得瓦剌部占据了北方及西北部大片区域。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太师也先以明朝皇帝失信,不许与之联姻为由,统率各部向明朝内地大举进犯。其中也先亲率一路人马进攻明朝“九边”重镇大同,结果明朝守军不敌,雁门关外城堡纷纷陷落。
紧急的边报接二连三地飞向北京,贪鄙的王振希图侥幸,冒滥边功,就发出英宗亲征的命令,限令两天后出发。举朝上下听说皇帝要亲征,而且又如此仓猝,都非常震惊,纷纷谏止。但英宗听信王振的话,坚意亲征,命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留守北京,他于七月十六日和王振率五十万军队匆匆从北京出发。
明军出居庸关,过宣府,未到大同而军中已经乏粮,士兵饿死的甚多,饿殍满路。加之连日风雨,军心动摇,随驾的官员都力劝英宗回京。王振对此非常恼火,罚官员终日长跪荒草中。也先见明英宗御驾亲征,佯作退却,诱明军深入。八月初一,军队到达大同,英宗和王振听到前方全军覆没的真相后,异常恐慌,才决定班师。起初,军队准备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撤退。从大同到紫荆关要经过蔚州,王振想邀请皇帝“临幸”他的家乡,王振的家庙——智化寺借此炫耀自己的权势。于是,军队就向蔚州方向行进。走了四十里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踏坏他庄田里的庄稼,因而又勒军东向,改道宣府。也先闻明英宗退兵,就日夜兼程,紧紧追击。英宗迂回周折,十三日才逃到土木堡。这里离怀来城仅二十里,正确的指挥应当是进城驻守。但王振因为自己的辎重车辆千余部未到,不愿进城,就留英宗驻扎土木堡。土木堡图兵部尚书邝埜见形势十分危急,到行殿力请英宗迅速入关,留重兵断后。王振拒不采纳,斥骂说:“腐儒哪里懂得军事,再胡说就砍你的脑袋!”喝令士兵把邝埜拉出去。十四日,敌军追至,土木堡被重重包围。土木堡地势高,挖井二丈多深还取不到水,而南面的河流又被瓦剌军队占领,人马已经两天没喝水,饥渴难耐。十五日,也先派使者假意讲和,并指挥军队诈退。王振见瓦剌退兵,立刻下令移营取水。这一动可就乱了阵脚,瓦剌骑兵突然从四面八方冲杀而来,明军如决堤的洪水,争先逃窜,不可遏止。明英宗带亲兵突围不得出,下马盘膝而坐,遂被俘虏。英宗被俘后,护卫将军樊忠把怒火都发在王振身上,冲上去一铁锤把他锤死,痛骂道:“我为天下诛此贼!”
这一仗,明朝从征的五十几个官员全部战死,士兵死伤了几十万。也先押着明军的二十几万匹骡马和所有的衣甲器械等辎重,拥着英宗皇帝,退兵北去。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于谦挺身而出,危难受命,担负起了挽救明朝社稷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