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十一章 全真教始祖、哲学家、思想家、乱世诗人——王重阳

  陈正奇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颐武举时更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又改名王吉吉,字知明,号重阳子,京兆咸阳大魏村(今陕西咸阳秦都区双照乡大魏村)人。

  王重阳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出身豪门世家,祖业丰厚,成长于宋金战争的动荡年月,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以科举功名为追求目标,“蚤(早)通经史,晚习弓刀,”成年后“美须眉、躯干雄伟,志倜傥、不拘小节”,是一位文“才思敏捷”,武“颇善弓马”的难得人才。

  但是,社会的长期战乱、政府的腐败和异族的偏见,使王重阳这样的英雄无用武之地。他8岁时,金人长驱入关,河山易主,陕西成为刘豫伪齐政权的辖区。王重阳在23岁时参加府学考试得中,但在礼部会试中因文章获罪而失败;27岁又改考武举,并更名世雄,结果还是一败涂地。仕途屡屡受挫,使王重阳产生了愤世嫉俗的思想,大约从30岁左右开始,他整日处于癫狂状态,沉溺于饮酒泄愤,甚至处于自暴自弃的矛盾心理状态之中。

  王重阳借酒消愁,似疯似癫的形态被人称为“王害风”,他不仅对此称谓不介意,还乐而应之。据金源踌《全真教祖碑》称:“人呼害风,先生承当,或歌或舞,以酒徜徉,维摩非病,接舆不狂,肆口而发,皆成文章。”王重阳这种狂颠状态延续了十数年,金正隆四年(1159年),48岁的王重阳在甘河桥酒肆(今陕西户县西北)偶遇二仙”点化,如梦初醒,遂求度世之法。二仙乃密授道妙口诀及密语五篇,并为其取名苗,字知明,号重阳子,从此,王重阳出家。

  此后,王重阳在终南山下南时村(今陕西户县祖庵镇重阳宫之东成道宫)自掘一穴,曰:“活死人墓”,穴居悟道近三年。金大定三年(1163年)弃穴迁居刘蒋村(今户县祖庵镇)结庵修道,在此与和玉蟾、李灵阳结为道友,且收史处厚、刘通微、严处常为徒。至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自焚其庵,出潼关至山东宁海等地传道,先后收马钰(号丹阳子)、丘处机(号长春子)、刘处玄(号长生子)、谭处端(号长真子)、王处一(号玉阳子)、郝大通(号广宁子)、孙不二(马钰妻,号清静散人)等7人为徒,并在马钰家宅后园结庵而居,题庵额曰:“全真”,从此,全真教正式创立,其七门徒即为“全真七子”。此后,王重阳及其门徒还在山东建立多处教会组织,诸如“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玉华会”等。

  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携马钰、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四徒西归关中,游至汴梁(今河南开封),寓居磁器王氏旅邸羽化,享年58岁。

  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教,以从唐宋以来的三教同源论为基本教义,使传统道教得以更新改造,也为广招门徒,使各类人土尤其是知识分子接受学说大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其弟子大部分都是读书人。如“全真七子”中的长春子丘处机去西域随成吉思汗远征就带有“十八宗师”(十八弟子),丹阳子马钰门下也有号称“十大解元”的十大弟子等,也都是知识分子,且多有论著留世。全真教以“全真七子”为中坚力量,又各立门户,自招徒弟,于是形成全真教七大宗派。即以丘处机为祖师的龙门派;以马钰为祖师的遇仙派;郝大通为祖师的华山派;刘处玄的随山派;谭处端的南无派;王处一的嵛山派;孙不二的清净派,尤以丘处机的龙门派最为兴盛。这些全真教的徒子徒孙们像种子一样撒遍了北方各地,从宋朝到元朝初期,全真教风靡整个北方,成为道教的重要流派;丘处机因随蒙古骑兵征西被成吉思汗尊称“丘神仙”,封国师,掌管天下道教,故全真道教在元代盛极一时。

  王重阳为全真教创立教规,要求修道之人断绝酒色财气。据《道藏》”载王重阳有立教十五论:“一曰住庵,二曰云游,三曰学书,四曰合药,五曰盖造,六曰合伴道,七曰打坐,八曰降心,九曰炼性,十曰匹配五气,十一曰混性命,十二曰圣道,十三曰超三界,十四曰养身之道,十五曰离凡世。”王重阳对全真教门徒要求十分严格,这些教规成为全真教派的行为规范。

  王重阳的全真教以内丹修炼为主要内容;其内丹修炼以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高道内丹修炼理论为基础,吸收禅宗明心见性学说的某些理论,提出一整套内丹修炼理论,因此成为金元时期内丹派北宗的创始人。

  王重阳主张三教合一,是全真教的鲜明特征,也是王重阳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王重阳出身儒门,熟谙儒典,在宗教归求过程中研究过佛教,虽自称上承钟吕内丹真传而皈依道教,却少有道教的巫术色彩和纵欲倾向。他在山东组织的“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等均以三教为标识,反映了三教同源论的思想本质。他在《金关玉锁诀》中说:“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又云“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教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从这种观念出发,提出了明心见性和先性后命的内炼学说,这些思想在“全真七子”的著述中也多有反映。王重阳把儒家的心性学说,佛家的寺院制度巧妙地吸收到全真道教内,就像道教发展到全真,佛教发展到禅宗,儒学发展到现学一样,是中国多元文化思想逐渐趋于一元化的标志。”

  文武双全的王重阳生于乱世,壮志难酬,在创立、传播发展全真道教的同时,还写下大量的诗词,表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如《题竹》诗云:“人言潇洒月明中,我道清虚本意深。不是害风来到此,怎生引得此君吟”。再如《活死人墓赠宁伯功》有:“活死人兮活死人,火风地水要知因,墓中日月限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又如《遗丹阳》:“一别终南水竹村,家无儿女亦无孙,三千里外寻知友,引入长生不死门。”其中一些哲学思想也是通过诗词表达出来的,如:“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再如《小觅山》词:“养性休教起怒嗔,外身须认正,里头真。日施方便做慈因,清凉至,只在气精神。财色莫相亲,自然通大道,觉申申。金丹结就出迷津,登云路,玉洞看长春。”

  王重阳一生先后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著作,他在修道、传道的同时,撰写了诗词千余首,答疑、榜示、注释等多种形式的文稿千余篇。凭借这些著述,使全真教派与内丹思想广为传播。

  大定十一年(1171年),马钰、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四位高足护送其师灵柩归葬陕西,他们在王重阳归隐之地结庐守墓,名曰“祖庵”,即今陕西户县西10公里之祖庵镇。王处一、丘处机先后在此建立灵虚观、重阳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重阳宫奉敕更名“敕赐大重阳万寿宫”,赐封重阳祖师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重阳宫题“天下祖庭”。此时的重阳宫已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殿堂楼阁多达5000余间,东至东甘河,西至西甘河,南抵终南山,北近渭水,可纳道士近万名。

  明末以来,重阳宫日渐衰落,至解放前仅存灵官殿、老君殿、重阳殿、白云殿、仙蜕园等建筑。历代碑石30余通集于一室,号称“祖庵碑林,”其中还有元代皇帝保护全真教的圣旨、大书法家赵孟兆页的真迹,“七真人图像”、“万寿宫石刻”等,有很高的研究和保存价值。从60至90年代,各级人民政府拨专款修葺重阳宫,“祖庵碑林”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阳宫成为关中著名胜迹之一。笔者曾两度亲临“大重阳万寿宫”,对王重阳创教、传教及三教归一的思想感慨不已。

  道教斋醮

  一、斋

  古代祭祀是国家大事。古人在祭祀前,必须清洁身心,戒慎行为,诚敬乃事,方能感鬼神,达到祭祀的感应。周初斋和祭祀已有密切关联;武王病,周公祓斋祷告,武王得以病愈(《史记·周本纪》)。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祭祀前整洁身心之事,称为斋,即斋戒。孔子曾告诫弟子们:对斋、战、疾三事,要慎重对待,不可轻忽;孔子对斋非常重视,《论语·乡党》说:孔子“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斋是对鬼神表敬意之举,其形式有:沐浴、不食荤、酒等,还要服洁净衣服。这种外在形式的斋戒,仅只是祭祀之斋,而更重要的是“心斋”,心斋要人清心寡欲,超凡脱俗。

  斋,据《说文》,谓戒洁也;《祭统》曰:“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也”;《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斋戒”;韩康伯注云:“洗心曰斋,防患曰戒”;《礼·曲礼》“齐戒以告鬼神”;《孟子·离娄》“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斋者,湛然纯一也;戒者,肃然警惕也,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祷祝典礼前的“清心洁身”叫斋,用以表示庄敬。

  早期道教所言斋戒,多指祭祀前的斋戒,认为学道修真不持斋,犹如无烛夜行,不能与神感通;道教依“斋戒以告鬼神”忏罪祈福,修成多种斋仪,称为“斋法”。“斋法”据《云笈七签》卷三十七《斋戒》云:“斋者齐也,齐整三业。外者不染尘垢,内则五赃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真。其法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可积德解愆;二节食斋,可和神保寿;三心斋,即疏氵龠其心,除嗜欲,澡雪精神去秽累,掊击其智绝思虑。盖所以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以上三者,即祭祀之斋与心斋也。合三者统言‘斋法’”。道教依其演义成多种斋法仪范,为人祈福禳灾,解冤拔罪,保命延生。

  据文献记载,南朝宋人睦修静已不把斋限于祭祀前之洁诚修持,按《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必斋品》:道士女冠,诵经必斋、校经必斋、书符必斋、合药必斋;作金丹、精思、诣师请问、礼拜、受经、救济消灾、致真等等,皆先斋而后行。睦修静还制订了很多斋法科仪,如《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烛愿仪》、《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金□斋仪》、《玉□斋仪》、《九幽斋仪》、《解考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等等,成为道教“斋仪门”专科之学。

  五斗米道的“厨会”,相当于现在一些信众的吃“斋”。“厨会”规定:上斋七日,中斋三日,下斋一日,皆要断房事、五辛、生菜、肉食,一日只吃米三升。把这种素食斋戒,称谓“修厨会之具”;道民祈神求愿,必先修厨会之具。正一斋法有《旨教斋》,旨教斋即是以清素为食。

  二、醮

  醮是古代一种祷神祭祀。《文选》卷十九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有方之士,羡门高豁,上成郁林,公乐巨谷,进纯牺,祷璇宫,醮诸神,礼太一”。《竹书纪年》载“黄帝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

  按《说文》,醮是冠娶礼祭,又有祭神之礼义;《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设醮》曰:“自古建斋无设醮之仪,只于散坛拜表后铺设祭馔……备以茶酒列于坛心,自三宝而下至三界真司、将吏神祗,无不召请,三献宣疏。盖酬其圆成斋福,翊卫坛场,辟斥魔灵,宣通命令故也。……诸斋后设醮,名为谢恩”按此,斋事毕终而设醮者,正如《灵宝玉鉴》中《设醮辩》所云:“所以将恭敬之实也,且以答上下神祗之陟降也,亦以谢既往之咎也。……诸神效劳日久,得以善终乃事,未必非神之功,是又不容无此醮事以补报也”;《隋书·经籍志》谓:醮者,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

  斋醮,大约在隋代以前以降真致神道场谓之斋,以酬神谢恩道场谓之醮,但考之道经,晋代所出《太上洞渊神咒经·诸天命魔品》有“建斋醮”之语。该经《步虚解品考》中说:“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这已说明当时的斋醮已是祭礼仪式,“斋”已由祈祷前的整洁身心变为祈祷仪式。隋、唐时已普遍斋、醮合一,称作“斋醮”或统称之谓“醮”。

  三、斋醮科仪

  道教斋醮科仪,始自祖天师所制《三官手书》和《天宫章本》。《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说:五斗米道祈祷之法为:“书病者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五斗米道对天、地、水三官的信仰祭祀,与先秦时期的祭天、祭地、祭川的祭祀仪式有直接渊源,唐宋时期道教盛行的投龙简仪式,亦是这种祭祀的演变。五斗米道已有上章仪式,《魏书·释老志》记载,张道陵于鹤鸣山受道,造作道书,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斋祀跪拜,各成道法;据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说:张道陵造作道书、道士斋醮之法始于张道陵传教之时期。

  道教斋醮科仪到北魏寇谦之天师,宣扬《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对“三张”世传的五斗米道加以改革,在斋醮道场中配置歌乐,改旧的直诵为音诵;利用“君权神授”观念,为皇帝“授□”,使斋醮被上政治氛围,道教成为与国家政治相结合的“官方道教”。《魏书·释老志》记寇谦之受世祖礼遇“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齐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世祖从之。于是亲至道坛受符□,备法驾旗帜尽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如之”由此可知寇谦之之“静轮之法”、“新科之诫”皆已有详备的斋醮仪式,而且有合乎帝王“奉天承运”受符□即位的隆重典仪。

  南朝睦修静,则进一步演出多用途的大型分类斋仪。睦修静所制斋醮仪范约百余卷,现知其名的如:金□斋仪、玉□斋仪、九幽斋仪、解考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这些斋仪现虽不得知其规式,然据《洞玄灵宝五感文》所记“涂炭斋”是:于露地立坛,安栏格,斋人皆结同气贤者,悉以黄土泥额,披发系著于栏格,反首自缚,口中衔璧,覆卧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头忏谢;《洞玄灵宝五感文·众斋法》说,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学道求神仙之人,祈福希庆祚之家,莫不由之。既于识有明门音,则人悟有利钝;资力有优劣,则所任有多少。是以圣人阶其精粗,分析辙辙。大体九等,斋各有法,凡十二法。一曰洞真上清之斋,有二法,其一法绝群离偶,无为为业。寂胃虚中,眠神静槃,遗形忘体,无与道合;其二法孤影夷豁(注曰:皆与上同,但混合形神,讽经有异)。二曰洞玄灵宝之斋,有九法,以有为为宗。其一法金□斋,调和阴阳,救度国王;其二法黄□斋,为同法拔九祖罪根;其三法明真斋,学士自拔亿曾万祖九幽之魂;其四法三元斋,学士一年三过自谢涉学犯戒之罪;其五法八节斋,学士一年八过谢七玄及己身宿世今生之罪;其六法自然斋,普济之法,内以修身,外以救物,消灾祈福,适意所宜;其七法洞神三皇之斋,以精简为上,单己为偶,绝尘期灵,沐浴玄云之水,烧皇上之香,燃玄液之烛,服上元香丸;其八法太一之斋,以恭肃为首;其九法指教之斋,以清素为贵。又曰,三元涂炭之斋,以苦节为功,上解亿曾万祖,无数劫来宗亲门族及己身家门无鞅数罪,拯救忧苦,济人危厄,其功至重,不可称量。

  睦修静斋仪到梁陶宏景,又因斋设醮,制定出醮仪。睦、陶之后,道教的斋醮仪式越演越讲究,格调区分也越加严格。如《灵宝玉鉴》所说:“大斋之格其晶有三,一曰上元金□,可以清宁两仪,参赞天地,祈天永命,致国休徵,衍百世之本支,培万年之社稷,皆天子事,非有朝旨不可为也。二曰中元玉□,诸王公侯为之,可以固本守邦,藩屏王室;大臣将相为之可以敛福锡民,安镇寰宇,或资以调和鼎鼐,或藉以燮理阴阳,非众人所可为也。三曰下元黄□,星宿错度,日月失昏,雨喝愆期,寒燠失序,兵戈不息,疫疠盛行,饥馑荐臻,死亡无告,孤魂流落,新魂烦冤,若能依式修崇,即可消弭灾变,生灵蒙福,幽壤沾恩,自天子至于众人皆可建也。其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报亲追远,锡类推恩,倘竭—诚,如谷答响。故申之以三日正斋,九时朝奏”。

  道教继承民族文化,在群众信仰和民俗的基础上发展演绎的斋醮仪式,形成了道教多用途的斋醮科仪,大则为国祝矨、禳解灾疫、祈晴祷雨;小则安宅镇土、禳灾解厄、祈福祝寿、度亡生方等等,大凡人所希求的事多有用斋醮祈祷之法。南宋朱熹云:“夫臣众世民之家苟有灾厄,而为之祈额天地、醮祭星辰、黄冠师者,斋明盛服,露香叩首,达其诚悃,乃古者祝史巫觋荐信鬼神之遗意,盖理之所有而亦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现行道教斋醮科仪,基本上是沿袭经明代整理的醮仪,但也不是照搬下来,而是根据各派、各地域的习衍而大同小异。正一道场科仪地区性更大些。全真则全国十方丛林都大致相同,但也有些小不同。所以在同一法事的做法上甲地与乙地科仪有不同处是不足为奇的。

  道教斋醮有阳事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年、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等属于太平醮之类。幽事则有摄召亡魂、沐浴渡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等属于济幽度亡之类。宫观道众每逢朔望及重大节日举行庆贺、祝寿等典礼,则是宫观常规例行道场科仪。

  现行全真斋醮,有一日的,有一夜的,有一日夜的,有三日夜的,有七日夜的,最多有四十九日夜的大道场。如斋主给家中老人做寿或还受生、安宅镇土、农忙后酬谢天地神恩、朝山进香打太平醮,大多一天了事,或上一通祈安表文了事。如为病人解厄禳星、超度亡人济炼施食、破狱破湖、渡桥沐浴、十王转案等度亡生方道场,大多一夜了事或一日夜了事。这些小型道场,较为简单,届时开坛诵经就行了。若是三天以上的道场,就要按顺序逐日做多种科仪,如开坛、取水、荡秽、祀灶、扬幡、宣榜、启将请神、安位供天等科仪,道场圆满则有送圣、回向、落幡等;每日三朝、上表、诵经、礼忏等等。在应做的法事中,科仪有繁有简,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如荡秽,就有大荡秽和小荡秽;上表也有大上、小上,上大表和单朝表。不论法事繁做或简做,都有一定之规,根据高功传授“依科阐事”,不能无法则的这次一个样那次又一个样,若如是,就叫做没传授,说明这个高功是“剽学”。全真高功一定须得到上一代高功的“拨职”才是合格高功;不得上一代高功拨职,天曹没挂号记名,不属正统传授高功,如正一派,不受正一□是不能为人章醮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