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作舟
卧龙寺位于西安市柏树林街东侧,据《长安志》说:五代初缩筑长安城时,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仅以唐皇城为辖区。明代所筑新城,其南、北二城墙即在唐皇城旧址而建,因考今之卧龙寺即在唐皇城安上门内以东太庙所在之处,可以说,卧龙寺是在五代缩城后由他处迁移于此。又据清道光十年(1380)《重修卧龙寺记》碑载:“昔汉明帝梦佛入中国,悦之,因建祠南郊而致祭焉,灵帝(168—189)时敕赐创修为寺,于其中讲《楞严经》,上为国家保平安之福,下为生民致安乐之庥,遂题其寺额曰‘福应寺’,而神之槃祀至此隆,人之崇奉至此愈多矣。厥后绵延至贞观十一年(637)重修之。有吴道子绘画观世音神像一尊,镌之于石,供之于寺,遂名曰‘观音禅院’。又后宋太祖临其寺,寺僧与谈甚相得,后遂数至,因其僧春秋长眠,太祖改之名‘卧龙寺’。由兹以来,神之感应何代不彰?神之礼祀何代不盛哉?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重修(见于佛足迹碑),正统十年(1445)又重建之,且置经藏,引金绳而开觉路,示宝筏而渡迷津,甘露慈云,岂独十方覆被乎。万历重修后(见于万历三十九年住持广梅重修碑)迄今且数百年矣,金身剥落栋宇飘摇,而乐善好施者乃不复一睹焉。果有善士贺万年、贺万选顾而忧之,慨然捐资,独成盛举,前后殿宇,左右回廊以及窗棂殿阁等靡不革固鼎新”云云。按此碑文,基本上总结了卧龙寺过去的历史渊源,但有几点需要说明:
1.建祠南郊者当指汉长安城而言;
2.灵帝时敕赐创修为寺,题寺额曰“福应寺”,其中有讲《楞严经》之语,经查《楞严经》于灵帝中平二年(185)由支谶始译出;
3.贞观十一年的重修及改名观音禅院者,当仍是汉长安城南郊的福应寺;
4.宋太祖临其寺,因寺僧春、秋长眠(有人记载说是惟果和尚),改名为卧龙寺者,当然就是五代时由汉长安城南郊迁移至此的福应寺。
再据清同治七年(1868)《卧龙寺重修碑记》载:“宋初有禅师,法名卧龙,太祖曾幸此寺与谈佛法,机缘相契,以为先兆,遂改为卧龙寺。”又据《金石萃编》一书记载,卧龙寺“耮”字碑上有太宗皇帝的赞偈,此碑系大宋熙宁(神宗)十年丁巳(1077)八月二十六日京兆府住持十方福应禅院讲经论传戒沙门惟果立石。按以上说法,太祖、太宗均曾莅寺与寺僧交往属实,但“耮”字碑之立却在宋熙宁十年住持惟果仍称福应禅院沙门之名,中间相隔百年左右,而卧龙之名以何因缘、何时改称,有待考证。
同治七年重修寺碑内复称,英宗圣旨敕赐藏经,命僧传诵,彼时佛日重辉,宗风大振(有碑)。迨后住持无僧(未记录明万历间和清道光十年之重修),丛林遂残,殿宇倾斜,荆棘遍寺。有慧光和尚被众善信延请入寺,主持法席,重修佛殿,增建廊庑,开堂传戒,继转法轮,历十五寒暑。旋因被大兴善寺延入方丈、两序大众共推明顺和尚为住持,遂重修大殿、方丈、禅堂、山门,续增两廊,费尽心力,经数载,工始告成(此碑为方丈真教所立)。
同治十三年(1874),《卧龙禅寺重建清规碑记》内载:该寺为敕建十方丛林,后因主僧不得其人,寺院荒芜,幸有慧明师起而整理筹划,墙垣巩固,殿宇增辉,使佛法赖以不坠。及至慧明退院,有真贤和尚续主其事,阐扬圣教,戒行精严,日以诵经礼佛为事,同治甲戌岁,实有无赖游僧昆池,不守戒规,希图占踞,捏名妄禀,僧俗共愤,公议清规八条,呈明府县立案,特立石于寺,俾后之僧众知所警戒云尔。此碑留存至今,尚能使丛林得以安定,道风得以纯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避难至西安,德清(虚云)和尚随驾,曾陪同至卧龙寺礼佛,便成为该寺的大施主,赐银千两,整修全部殿宇,使卧龙寺焕然一新。山门对面还建造青石牌坊一座(已毁),次年方丈空龄碑记其事。慈禧太后给山门殿书“敕建十方卧龙禅林”门额一方,给大雄殿书“慈云慧日”“三乘选要”牌匾两面;光绪皇帝给天王殿书“欢喜地”门额一方,这些盛举都为卧龙寺增色添辉不少。
光绪初年有东霞和尚,号空龄,山东人,初为官,深感官场腐朽,弃职出家为僧,开单接众于此寺,一时住僧200余人,法化大弘。并于光绪十六年传授三坛大戒,培育僧才,续佛慧命;于庚子八月接待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莅寺进香;他还发心整修过城南牛头寺。
民国年代,卧龙寺尚保持着东、中、西三院,占地面积16.7亩,殿字、廊庑、僧寮200余间,泥塑佛像菩萨像57尊,基本上保持清末原貌。民国十三年,康有为因公莅陕,历游诸寺,曾题书“卧龙寺”三字门匾一面。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朱子桥、井松生等先后捐资维修大殿、法堂及念佛堂。据了解。民国以来的历任住持有圆印、圆心、圆耀、宝生、范成等。民国二十二年礼请华县宁山寺慈云法师任方丈之职,嗣后因宁山寺事忙慈云法师退席;民国二十八年兴善寺传戒,朗照法师(号慧日)来长安,四众迎入卧龙寺,继任方丈,说法讲席九年。二位法师之住持卧龙寺,早有预示之兆,与慈禧太后书写的“慈云慧日”四字牌匾岂不是巧合吗?
卧龙寺于民国二十年由宝生和尚主持传戒一次;民国二十四年慈云法师传戒一次;民国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五年朗照法师先后传戒三次,培育僧才不少,使佛教后继有人;民国二十一年至三十八年,陕西省佛教会会址设于卧龙寺。
唐末宋初禅宗盛行,律寺、讲寺多为禅林,卧龙寺也不例外;遂传临济一宗历来道风纯正,闻名遐迩,但对讲寺遗风仍有保留。如:民国后期常住僧尚有百人之多,不时请大德演讲佛经;民国二十年由朱子桥、康寄遥等发起辛未讲经会,迎请太虚法师讲《金刚经》;民国二十一年请妙阔法师讲《唯识三十颂》《楞严经》,同年又请慈云法师讲《圆觉经》;民国三十年方丈朗照法师连讲《楞严经》《法华经》等为一时之盛。该寺每逢朔望日在念佛堂集众念佛,并定期打禅七等,是一座以禅宗丛林制度管理兼弘各宗的佛教道场。对外佛事频繁,在西院念佛堂专设有吊唁礼堂,差不多每天都有斋主来寺布置灵堂,举行追悼仪式和请僧超度亲人。此项佛事收入可观,常住僧的供养得以丰足。僧人的日常生活很紧凑,每日法师都有开讲,除星期天可休息或出外购物,平常坐禅、诵经、持咒、拜佛、看经都有,如同一所静修的学府,其律仪之严、学修之精在西安地区可称是独一无二的。
卧龙寺文物荟萃,碑石林立,1957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有:
1.宋咸平六年铸造的铜质幽冥钟,重3000斤,造型精美,音质洪亮,亦称无眼钟,现复制悬于钟楼。
2.宋碛砂版大藏经,计1532部,6362卷,刻印极其精美。民国二十四年,由朱子桥、叶恭绰等居士倡议,在上海影印多部。为慎重保护起见,转归陕西省图书馆收藏。影印之大藏经,长安兴教寺、户县草堂寺均有保存。
3.明洪武二十年丁卯佛足迹碑,原碑已残,现又复制竖立院中。
4.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石碑,原碑在碑林,现已复制竖立院中。
5.唐乾封三年、咸通十二年陀罗尼经石幢两柱,现立于后院。
6.梵文耮字碑,宋神宗时立,碑虽不存,而《金石萃编》有记载。已抄全文附后作参考。
7.开花碑,明英宗正统十年圣旨敕赐藏经文,由于石料满布花纹因名开花碑。
8.明万历三十九年寺僧广梅重修碑。
9.清道光十年重修卧龙寺碑,此碑是贺万年、贺万选二善士发心重修之记。
10.同治七年重修卧龙寺碑。
11.同治十三年建立卧龙寺清规碑。
12.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赐银千两重修卧龙寺碑,慈禧太后赐银御旨碑。
13.民国三十三年卧龙寺传戒碑。
14.太极石,宽三尺,高二尺,自然形成的太极图模型,甚为稀奇。
15.古钱石,二尺见方的青石,有自然形成的许多古钱的图样。
16.有新请的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香港印大藏经各一部。
17.原有的明藏经、贝叶经,藏贡大香炉、藤胎佛像、铜铸韦驮像均毁不存。
附《金石萃编》所载:耮字碑,石高2.67尺,广1.44尺。上梵书耮字,下赞七行,每行十字,正书,在咸宁县卧龙寺,镇威军僧显俊书。
义净三藏于西天取得此梵书耮字,所在之处一切鬼神见闻者无不惊怖。
太宗皇帝赞
鹤立蛇行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
儒门弟子无人识,穿耳胡僧笑点头。
京兆府住持十方福应禅院讲经论传戒沙门惟果立石。
大宋熙宁(神宗)十年八月二十六日安民氏刻。
解放后,卧龙寺东院前半部被开通巷小学利用作操场,西院被殡葬管理处全部占用,仅留中院,僧人只剩十余人,尚可进行宗教活动。人民政府从保护文物着手,对中院殿宇拨款彩绘一新;从统战方面选朗照法师为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1953年10月朗照法师随赴朝慰问团去慰问志愿军,1956年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赴缅甸迎请佛牙回京。农业合作化时,该寺与慈恩寺、兴善寺、木塔寺联合组成佛教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劳动自养。惨痛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方丈朗照法师,知客圆彻法师被迫害殒命,僧人离寺,佛像法物被毁一空,工厂单位进住于内,寺院面目全非。惟寂意和尚死不离寺,充当工人参加劳动,为后来的收回寺院主权也起了作用。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重申和贯彻。1984年工厂搬迁,僧人入寺,由于殿宇损毁严重,一时无法修复。1987年有如诚和尚被众推为监院,他即发大愿心,计划全面整修,向海内外佛教界发出呼吁,广筹资金,鸠工庀材,并请慧雨法师兼任方丈,共主其事。后来慧雨法师圆寂,他只得独力支撑,顶风冒雨,得到各方捐助资金者计有:西安市财政局拨款25万元;香港居士20万元;台湾大德和居士共20万元;十方善信捐助约十万元;本寺自筹40万元。特别惊人的是,香港佛教大德圣一法师先后捐资220万元,法师已80高龄,不辞辛苦,曾五次亲临该寺指导建设事宜,充分表现出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精神。
卧龙寺的整修工程,是1992年开始全面铺开的。与此同时,如诚和尚又多方奔走,几经周折,在人民政府的协助下,收回了殡葬管理处所占用的全部房屋80余间。截至1995年的三年多来,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终于使卧龙寺的整个工程次第完成。由于卧龙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道风纯正,素为修行僧侣所向往。自修复以来,常住僧已达60余人,如诚和尚除每日坚守建设岗位外,又要安排僧众熏修事宜。该寺尚未对外开放,仍保持禅宗丛林制度和传统戒规,坚持坐香修禅,常年实行14支香、打禅77天等正常的熏修佛事活动,成为当前西安地区首屈一指的禅宗道场,令人欢喜赞叹。
解放后的40年来,西安各寺没有传过戒,遂致师资脱节,有寺无僧;近十年来,虽有几个寺院已传过戒,但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佛教发展的需求。卧龙寺住持如诚法师鉴于本寺僧团组织已臻健全、禅林古风犹存、管理制度完备、法务活动正常、现已具备相当规模,遂决定报请省宗教局和省佛教协会批准,于1996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至三月二十二日,举行传授三坛大戒法会,特请香港圣一法师任说戒律师,为期28天。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报名受戒者数以千计,经审查合格僧尼共730人,律仪严肃,秩序井然,盛况空前,甚为稀有。
整修后的卧龙寺
山门外铁栅门一道,门内东西门头寮各两间,住有守护人员,东边立文物保护碑一座;改建山门殿五间,慈禧太后题书“敕建十方卧龙禅林”门额尚存。殿前青石狮子一对,雄猛威严;殿内塑哼、哈二将像相对立;东西配殿各三间,东供地藏像,西供观音像,两殿北侧各建碑廊四间。改建天王殿三间,内前供伽蓝菩萨,后供韦驮菩萨,两边四大天王像,此殿两侧建钟、鼓二楼,下为过道。往后大院东西客堂各五间,西堂供有木刻三圣像;正中即旧大雄宝殿五间,中供华严三圣像,前附供缅甸王佛像,后有倒坐地藏菩萨像,两侧供二十四诸天像,悬有赵朴初书“大雄宝殿”牌匾一面;后院东为延寿堂三间,内供药师佛像,西为祖师堂,内供达摩祖师像;再往后即大悲殿三间,内供香樟木雕刻千手观音像,背后又供韦驮像一尊。后一个大院东西各有配殿五间,均暂作招待室。最后即新建说法堂五间,中供3.5米高的缅甸释迦佛玉质像,殿内设东西方丈室,内现藏有《中华大藏经》一部、日本大正藏一部、香港印大藏经一部。东院除前三分之一部分由开通巷小学占用外,有三合式跨院,斋堂五间,厨房三间,宾客饭厅三间,库房两间。后部分有宿舍房42间(包括楼房一排)。西院前部分有房屋十余间,出租给殡葬处。新建禅堂五间,梁栋宏丽,檐楹高敞,十分壮观。进深22米,内设禅位62座,有前门一间,内供韦驮菩萨像一尊,有僧人宿舍28间;后面有念佛堂五间,内供西方三圣像,前后共计殿宇78间,其他房舍87间,佛、菩萨像54尊。
此次整修基本上保持明清风格,布局严谨、排列齐整,雕梁画栋、施朱涂彩、佛像装金、妙相庄严,昔日风貌再现于世,人们入寺瞻礼,大有僧寺无尘自清之感。
50年代,康寄遥居士曾有一偈:
西安首刹推卧龙,佛教各宗方便弘。
文物丰富成宝所,应储龙象振宗风。
丛林规制
崇信佛教的众多僧徒,和合共处于寺院之中,如树木之丛集为林,故而寺院在我国便有了丛林之称。自有丛林,也就有了丛林规制。
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已建立了寺院管理制度,据记载,古印度的僧侣过着“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恪守着原始的清规戒律。当时的寺院称毗诃罗,其组织极为简单,只有一个法腊(即僧侣受戒出家后的年数)较高的长者,负责管理僧众的起居饮食,主持宗教仪式等。随着佛教的传播,历史的变迁,以及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各国的教规戒制也进一步发展、规整、完备而各具特色。
佛教传入我国后,东晋高僧道安创制了中国最早的清规。他提倡僧人都要在寺庙修行,以释氏为姓;唐代时,马祖道一及其弟子百丈怀海创立了丛林清规,在丛林中设有高低不同的僧职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后,各种规制日渐繁多,一个大的寺院,寺僧职别竟有80种之多。到近代,随佛教的衰微,这种僧职名目始有所简化,大寺院一般设有:方丈,掌管全寺活务;“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纠察”,负责执行佛门之清规戒律;“维那”,负责组织寺内宗教活动;方丈一般采取传法制更替,通例三年一任,其他僧职则由方丈选派。
藏地佛教经传播和发展多形成政教合一制度,因而其寺院组织也就是宗教、政治、经济、教育的综合单位,黄教所属的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都有宗寺;大寺或宗寺设有若干学经单位,称“扎仓”,每个“扎仓”又设有若干“康村”,作为地区性学经单位,“康村”以下还设有“密村”,构成严密的组织系统;宗寺和“扎仓”都分别设置管理宗教事物、维持僧纪、行政与财务管理等等专职人员。此外,藏地佛教中还有学位的设置。学位称格西,即善知识,在三大寺系统中格西分为四等,喇嘛从受戒入寺始,考取格西学位,一般需要20~25年时间。
东南亚地区流行佛教国家的寺院组织和僧伽制度较为复杂。如泰国,在中央,由各派共同组成的长老会议推选出僧王,领导僧伽议会和僧伽法庭等工作;在地方,按行政区划,各级均设有僧伽委员会,有僧长、僧官等职务。此外,僧侣中还划分有各种品位等级。
佛教传入欧美后,为适应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寺院也按基督教方式改称教会,并划分若干教区,每个教区辖有若干教会和附属团体;教区、教会均设有专职僧侣,如美国佛教协会拥有60个独立教会,分为8个区域,统辖大城市的教会和附属的佛教青年会,妇女会等。佛教徒一般将宗教仪式安排在星期日上午在佛教教会举行,在钢琴、风琴伴奏下,诵读祈祷文,听讲佛教教义,打坐念经。
佛教的寺院组织有一套完备的清规,同时,佛教的僧侣管理也有着严格的戒律;戒律是对僧侣、居士的生活、行事所作的种种限制,目的是为了加强信仰,统一行动。作为佛教信徒,无论出家的僧尼,还是不出家的居士,都要遵循佛教的戒规。佛教徒入教时必须受三皈戒,即皈依三宝:佛、法、僧,也就是以佛为师,按佛法行事,以僧为友;在家人信佛愿成为居士,要经过一定的手续,同时要从师受五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浯、不饮酒;出家的僧尼则要遵守十戒,即除上述五戒外,再加上不涂饰香曼髟、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在规定时辰外饮食、不蓄金银财宝等。更为详细的戒律,如在我国汉族地区和尚要遵守250条,女尼要遵守348条;西藏喇嘛则要遵守450条;东南亚戒本规定,和尚要遵守227戒,女尼要遵守311戒。如果有破重戒,有奸淫、偷盗、杀人、妄语(妄称自己已修行解脱)等行为,要被逐出教。
僧尼出家,形式上也有一整套规定。在我国,佛教信徒要求出家,需要先到寺院请一位僧人作为自己的“依止师”,由其向全寺僧众说明情由,征得同意,方可留为弟子,为其剃度受戒。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离开依止师,单独修行;在东南亚地区,传统上认为,人民都是僧侣,因而,男子一生中在未成年前都要出家一次,到寺庙修行,接受佛教教育,出家虽不强制,但却是取得社会承认的途径;日本明治维新后一些教派允许娶妻生子,过一定的世俗生活;藏传佛教中一些教派也没有严格的出家规定。
佛教徒们遵守着自己的清规戒律,也有着自己的宗教节日。佛教节日有几十种之多,重要的有佛诞节、成道节、涅槃节、盂兰盆会等。
佛诞节亦称“浴佛节”,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俗佛身”的传说,届时各佛寺多以名香浸水罐洗佛像,并供养各种花卉。另外,还举办拜佛祭祖、施舍僧侣,以及龙舟竞赛和泼水祝福等庆祝活动。佛诞节的日期、名称在各地区有所不同,中国汉族地区一般为夏历四月初八日。
成道节亦称“成道会”,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节日。据说释迦成佛前,曾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后体力恢复,后来打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中国佛徒于夏历十二月八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腊八粥”,渐之,吃腊八粥演变成为中国民间风俗。
涅槃节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在这一节日里,佛教寺院举行有佛涅槃法会,张挂释迦涅槃图像,诵《遗教经》等。由于南传、北传佛教对佛陀释迦生卒年月说法不同,涅槃节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大乘佛教一般定于每年夏历二月十五日(日本近代改用公历)。
盂兰盆会每年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念祖先而举行的祭祀法会。“盂兰盆”,梵语意为“救倒悬”,即救度亡灵的倒悬之苦。据《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牟尼弟子目犍宫之母死后沦为饿鬼,目犍连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七月十五日)供养僧众,以求其母解脱,佛教徒据此神话,兴起了盂兰盆会。我国自梁武帝始设盂兰盆斋,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以及举办水陆道场、放焰火、放灯等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