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民
新修《户县志·民族宗教分志》载:“罗汉寺,在县城约8公里的南、北庞村之间。据寺存石碑记,东汉明帝时(58—75),初建白马招觉院,后称玉禅寺。晋孝惠帝太安元年(302)敕建为惠王行香院(上说存疑)。唐武德年间(618—626)改为庄严院。贞观十九年(645)改为白马寺。金大定三年(1163),敕赐洪福院(元代复称行香院)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改为罗汉寺。(永乐年间改为罗汉禅寺,嘉靖年间仍称罗汉寺)。因地处庞村,俗称庞村寺”。尽管世人对建院之始存疑,但据本县文史专家杨兆林老先生考证,白马招觉院是东汉明帝时期、洛阳白马寺建后不长时间,在古都长安地区附其名而另建的一座寺院,并断言其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也是西安地区最早的佛教活动场所(户县《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六碑石塔鉴兴替
今罗汉寺朱雀殿(又称诸佛殿)西廊,存古碑六通,殿南有明代高僧释湛文舍利石塔一座,并称为“六碑石塔”。现以立石时间为序逐一记叙,以了解罗汉寺在1900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兴衰交替的过程。
碑石之一:《敕建惠王行香院》碑,俗称《圣旨碑》。碑呈现长方形,长65cm,宽51cm,厚18cm。碑文为“西孝惠皇帝,钦奉圣旨,敕建惠王行香院”;附文刻有“晋王问左辅星,天下有高僧招为国师□,辅星奏曰:中(终)南山玉蝉寺有普觉和尚,解脱第一。宣请,至。王问曰:如何是如来妙法?普觉端坐,默然良久。王笑曰:此乃石佛示观。王曰:为晋国法王,作中围大师。赐地一千倾(顷),寺院同皇宫,殿堂百余座,瓦厦数千间。前左玉禅,晋时行香院矣”,并钦点检造官左辅星王辐、资政大夫礼部尚书杨横负责营造工程。
此碑文因有“西晋”“晋时”等字样,且字大小不一,因此,笔者疑碑文中除“钦奉圣旨敕建惠王行香院”是圣旨原文暨该碑的原文外,其它文字是后人补叙并补刻于碑上,不然“尚无东晋、何谓西晋”。尽管此碑有诸多存疑,但据杨兆林先生推断,碑文字体属晋时隶书向楷书过渡时字体,因此他认为此碑可能是距碑文所述之事后十年左右的东晋时期所立,“非伪赝之品”“其所述政要人物掌权年代及其作为,与史实完全吻合”。
由于晋孝惠帝的敕封,为行香院奠定了占地千顷的宏大基础,因此1700多年后的今天,在寺附近方圆四、五里地内发现不少遗存。据当地老人回忆,距寺之南四里外的南焦羊村曾是当年行香院头天门所在,建有玉皇庙(“文革”毁),今留有大青石门墩一对(一留南焦村,一移乔家庄),后随着寺之规模越来越小,寺南面部分庙产被当地农民变为耕地。北焦羊村1958年深翻土地时,在地下发现有寺庙房屋烧尽变成的木炭及砖、瓦等遗物。寺的北界在第五桥村一带,其北界碑仍使现在的七、八十岁老人记忆犹新,且世代传有骑马关(闩)四(山)门之说,足见其规模之大。
石碑之二:《尚书礼部牒敕建洪福院》碑。立于起金大定五年(1165),石高55cm,宽105cm。碑文刻有“尚书礼部牒洪福院”“牒奉敕可特赐洪福院,牒到,准敕,故牒”,这是牒之正文。附文有“囗佛流教至我国,盖其寺最初之院。贞观十九年中秋而过,建立白马寺”“陕西东路转运司据京兆府户县太平乡大庞村官庄院主僧文思状告,见住本院自来别无名额,已纳讫合着钱敉,乞立洪福院名额,勘令是实,须至给赐者”“大定三年月日令史向癉,主事安”“大定五年六月十五日……住持洪福院讲经论沙门文思”。
此碑也是国家刻录的正式文件。从金大定皇帝敕赐洪福院一事说明当时在我国北方的金统治者也是用宏扬佛教来征服人心,借以达到进一步统一中原之目的。
碑石之三:《三教问答会名》碑。立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石呈长方形,长56cm,宽40cm,厚20cm。碑文以君(明宣德皇帝)、臣(太子太保,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周论)问答形式阐释佛、道、儒三教关系,以及三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生平,以供僧、俗人等学习。
碑石之四:《吏部札付》碑。立于明嘉靖元年(1522)3月,圆首,身首一体,碑高124cm,宽56cm。首额文《吏部札付》4个大字,碑身刻录上报、下发文书两封。一为弘治十六年帖付,一为正德三年札付,这两个文件共同记叙了释湛文任户县僧会司僧会一事的过程:帖付上呈称:明弘治年间,户县僧会司印信缺人管理,“罗汉寺僧人净深等,并邻住新阳等里地方住居军民贺普民、贺普明、王锦、刘原等”,因本寺僧人释湛文“平昔行止端庄,堪为主持,连名告保到县”,并由“本县草堂等寺住持行翥等”联名举荐其掌管僧会司印信,经户县,西安府逐级上报吏部审批。札付是“正德叁年玖月拾柒日”吏部下发的“文字肆佰柒拾捌号札付文凭壹道”批准任命释湛文为户县僧会司僧会职务,并限其于“本年拾壹月初拾日到任”。从此碑文中世人不仅能得知释湛文曾任户县僧会职务的史实,还可了解到我国古代官吏任免程序也是经过基层民主推荐,逐级考察上报,再经吏部审批后并颁发挂有文号的正式任免文件的程序进行的,足见我们现行的干部任免程序是和我国古代是一脉相承的。(其碑阴,还刻有《罗汉寺全图》,下文另叙)
碑石之五:《罗汉寺重修记》碑。明嘉靖元年(1522)4月立石,由邑人国史王九思撰文,其胞弟监察御史王九峰篆额。碑圆首,座佚,首高79cm,宽96cm、身高99cm、宽88cm、厚15cm。碑文记叙释湛文任户县僧会兼罗汉寺住持期间,见“兹寺(罗汉寺)之建年有余,殿宇圯毁,金碧漫漶,无以阐教扬体”感叹道:“天地万物,终归于无,唯名不朽”“于是告诸乡邑,善士景从,材集工合,远迩毕力”。从1508年开始至1522年,用了十四年的时间,使罗汉寺面貌焕然一新。“崇殿南临广堂,后峙廊庑,翼翼东西相直,丈室遂深,穹碑亭复。落成之日,二十三里(行政设置)之氓(民众),三十六寺之僧,大小快睹,欣欣改容,合掌问佛,稽颡礼拜”,大家都认为这应“归功我师(湛文)”,而湛文却说这是“衣缽弟子”有凝聚力的结果。碑文后半部分用了很大的篇幅推崇释湛文其人(后文详述)。
碑石之六:《重修罗汉寺画廊记》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立石,圆首,方座,身首一体,高160cm,宽70cm,厚16cm,首额阴刻篆书“佛日增辉、法轮常转”8字。此碑文不是一般的记事体载,而是从更深地层面介绍重修画廊的意义。碑文首先开宗明义地提出儒与释的关系如“阴阳昼夜”虽每每相反,“然日为阳而明于昼,月为阴而明于夜,实并不相悖”,佛教与儒教虽有差别,但其“化人示验,如日月之光不可偏废,人亦不得遏之”,因此崇信佛教也是理所当然的。从这个观点自然引发出罗汉能有悠久的历史的合理性。因之,碑文对罗汉寺的历史治革进行了系统的记叙。“始自东汉明宗之初院也,乃摩腾,竺法兰阐教自西来,初修白马招觉院,至唐囗时又改庄严院,广阁堂榭,楹满千所,广扬瑜珈密典。天下大乱,时毁之矣。后至元兴,天下各守国邦……改行香院。后礼部尚书李公奏准大定皇帝,敕建洪福院。至我朝洪武年间,山祖师云孤舟……逐改为罗汉寺”,这段碑文为后人研究罗汉寺的历史沿革提供了系统的史料。由于以上佛与释的密切关系及罗汉寺悠久的历史,自然而然地引发出修罗汉寺画廊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必然性:“今朝代住持净兴……并诸僧同建廊三十六楹,内绘佛祖源流,千龛万象。嘉靖三十四年地震,两廊墙壁倾圯。诸僧议举住持深禄、深遇……募缘善信而重修之,有仍其旧而增饰之者,有病其眜而鼎建之者,金碧辉煌,制度精密,笔绘整洁。”
石塔:今寺内尚存释湛文舍利塔一座,塔身为花岗岩石。塔高2m,塔底直径1.5m,5级浮屠,塔身刻有“大明正德三年九月十七日,钦除户县僧会湛文之塔。嘉靖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立”字样。石塔原在今寺外西南角,现移至寺内朱雀殿前。
另外,在《尚书礼部洪福院》碑之左框线外,后人刻有“大明景泰辛末年春三月吉日,住持清云治地重建,改罗汉禅寺记”。
在《吏部札付》碑左下角记刻有康熙元年三月廿六日,第五桥张维等人将自己五亩军田捐给罗汉寺作为僧人坟地一事,这些都是研究罗汉的珍贵资料。
百殿千佛渡众生
罗汉寺在其漫长的岁月中,曾有过“占地千顷,殿堂百座”、“寺院同皇宫”宏伟的建筑布局,也有过“画廊三十六楹”、“千龛万像”的“金碧辉煌”,加上正殿有户县“三绝”之一的“千佛靠背”,因此被誉称为“百殿千佛”之寺。
罗汉寺明代以前的建筑屡建屡毁,无所存留,从在《吏部札付》碑之阴刻的一幅《罗汉寺全图》中,可以了解到明嘉靖年间寺之建筑格局(据本县文物专家刘照鹤先生推断此图出自于释湛文任罗汉寺住持之时)。此图描绘了罗汉寺当时的殿宇方位及建筑物全貌:寺院座北向南,建筑物排列整齐,坐落有序,门前有石狮、望柱。院内主要殿宇由南至北以子午线为中轴排列,依次为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钟楼和鼓楼(中轴两侧)、中殿、碑亭、正殿、二门楼及隔墙,后院有僧会司、舍利塔院。中轴线建筑物右侧以南向北依次排列有东祠堂、僧房、水陆殿、迦兰殿、廊房、厨房、方丈室;左侧依次排列的有僧会祠、僧房、地藏殿、祖师殿、廊房、库房、净业室,东西建筑对称。该图碑为研究明代寺院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而明代以前该寺的头天门及玉皇庙则在距现寺四里之遥的南焦村,其存留到“文革”时期才被毁掉。
罗汉寺所有殿阁建筑装饰考究,结构严谨。各殿宇屋顶与墙壁均用青砖、兰瓦、白灰砌成,并采用缕刻龙、凤、鸟、兽、花卉、云纹图案压脊和作墙抓头,外观非常威严,给参拜者以临圣殿之感。建筑木料均为榫卯结构,拱斗廊檐,且全部雕梁画栋。精美的壁画或龙或凤,或鸟或兽,或人物山水,或花卉鱼虫,或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等艺术杰作皆出于高人之手,特别是“画廊三十六楹、内绘佛祖源流,千龛万像”“金碧辉煌,制度精密,笔画整洁”。更有奇者,在正殿穹顶,镶有一幅“双童游戏图”,其画从东西方向看二童面对面,从南北方向看,二童背靠背,来寺者必瞻此图。所幸的是殿虽毁而图仍珍藏,以期复原其位,重观人尘。
罗汉寺各殿内曾供奉形态各异彩塑或贴金神像千余尊,尊尊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民国中后期寺内虽设小学,但这些神像多完好无损。据当时在校就读的二九级(41年)、三二级(44年)学生回忆:头道殿是金刚殿,内塑风、调、雨、顺四大金刚像,像高约2.5m;二道殿是天王殿,内塑八大天王像,均高丈余,其中托塔天王李靖的神威形象还弥留在这些“老同学”的脑际;三道殿是朱雀殿,五间六楹,飞檐式歇山顶,外有回廊,进深11.7米。中间一尊佛像面北而坐,四尊神像分两边对面而坐,下首12圆通分列两旁。此殿是该寺唯一幸存至今的建筑物,但原神像全毁。近几年来,新塑的如来佛、观世音像相背坐入殿中央;四道殿是大雄宝殿,七间宽敞的大殿中,原塑有三尊大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两侧为普贤、文殊二菩萨,17尊罗汉分列下首两边(传说原为18罗汉,因一罗汉去兆丰桥听经,到天明不得而归,只好留于兆丰桥庙内,故寺内只有17罗汉)(笔者又疑因有此掌故而得名“罗汉寺”)。殿正中三尊佛像的靠背均高七尺有余,由须弥山及形态各异的千余尊小佛像组成,三座相连的靠背金光熠熠,灿灿夺目,小佛像千姿百态,尊尊赋有灵气,个个神气十足、精美绝伦,实为宗教艺术之极品。殿顶部还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金翅雕。罗汉寺的千佛靠背,连同太平峪玩花山际云寺的暖阁及公输堂的小木作并称“户县三绝”。可惜“文革”中大殿被毁,千佛靠背也难逃此劫。在五间祖师殿内塑有五尊神像(五像为何神说法不一,有人记忆内有孔子、老子等像)
罗汉寺殿宇建筑及彩塑神像,在民国时期尚保存完好。在民国后期,距寺不远的牛东村驻扎的中美训练班,曾派兵前来欲拆罗汉寺大殿木料盖校舍,因受当地群众的阻拦而未遂。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中,使这个有近两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寺名刹连遭劫难,直至剩下一座孤殿。好在改革开放之后,百废待兴,罗汉古寺才得以复兴。
名刹必然有高僧
罗汉寺之所以能够千余年永存不衰,并且屡受历代朝廷的重视和敕封,与寺内辈出高僧的治理有直接关系。这些高僧们在弘扬佛教文化,修建、管理寺院过程中建树过无量的功德,也留下了不少的仙迹佚事,摘其要者予以彰显。
东汉:有印度高僧竺法兰,竺法护于明帝初,白马驮经东来,先驻锡于此,后又建白马招觉院,佛教始在户地阐传。
西晋:有普觉和尚住玉禅寺(原白马招觉院),西晋太安元年被晋孝惠帝诏见,当场敕封晋国法王,作中围大师,以护卫晋之江北,并赐地千顷,建殿堂百座,改玉禅寺为帝之行香院,使寺院的规模达到鼎盛。
唐代:“据当地居人世代相传,唐僧玄奘西天取经曾在此寺途宿”(见《户县旅游体闲手册》)。
唐周武年间:寺主薛怀义,号白马招觉和尚,是武则天的事实丈夫。《唐书·则天太后传》载“怀义,讄人,本冯氏,名小宝,伟岸”“佯狂洛阳寺,千金公主嬖之主上,言小宝可人,侍后……悦之,欲掩迹,得通籍出人,使程发为浮屠,拜为白马事主。(时罗汉寺已再次更为白马招觉院)”“再后怀义宠稍衰”,加之“火焚明堂”事件,武则天羞之,掩而不发,密诏太平公主择健妇缚怀义于殿中,氵辰壮士击杀,以畚车载尸还白马寺,并随寺焚毁。薛怀义主寺期间,武则天曾来寺拜佛。今寺内存长150cm,宽80cm青石一块,是当年武则天跪拜之石,被当地群众称其为“世(石)面”,又传罗汉寺大殿因武则天住过而夏天无蚊子。
金元时期:有西域番僧天明和尚,因“睹内地有光,白玉碧相”而来到洪福院,与众居士及信男善女,同发善心,化缘集资,修建殿阁,并将寺名复改为行香院。
明代:洪武年间,有南山祖师云孤舟,广东人见寺庙破损,同南京博士王尊平共同负责对寺院进行修葺,并将寺院改称罗汉寺。
弘治至嘉靖年间,户县僧会司僧会兼罗汉寺主持释湛文(1462—1539),原籍本县花园里人,父张福,母朱氏。湛文出生40天,父病故。十二岁时,母送他到罗汉寺,受经于圆明和尚座下。时虽弥沙众多,而湛文独被圆明看中,赞许说:“此丛林之白眉也”(同辈中最优者)。湛文随师习经十余年后,于宪宗成化己巳年(1485)在罗汉寺受戒为僧,协助圆明师父料理寺院。明孝忠弘治癸丑年(1493),湛文正式担任罗汉寺主持。由于他德高望重,于武宗正德戊辰年(1508)9月17日被朝廷任命为户邑僧会司僧会,主掌户地各寺院的佛事活动,僧会司设于罗汉寺内。湛文能广泛联络当地各界人士,邑之大夫、学士、经生及隐居之人都愿与之交往并成为知己。湛文不仅是名僧,而且还是恪守孝道的楷模。他60岁时,母已90余岁,而他对慈母“事之、敬之、戴之,唯恐其或违之。”他以毕生弘化佛法,为罗汉寺的建设而奔波。国史王九思在《罗汉寺重修记》碑文中介绍了湛文以上功德之后,感慨写道:“乡人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夫仁以存者君子之道也。”湛文于嘉靖十八年(1539)12月7日仙誓,享年78岁。
嘉靖年间,继释湛文之后,罗汉寺还有位有作为的主持净兴,号无比,“善通医道,释行超群”和本寺僧人修建“画廊”。净兴之后又有主持深禄和深遇,其“为人端谨”,嘉靖三十四因地震,“画廊墙壁倾圯”后组织人员物资重修了画廊,使其再显辉煌。
当代:净天法师,系陕西佛教协会原副会长。本世纪初,在其倡导下,本县宗教界人士收复了原庙地产23.87亩和朱雀殿及其他房产。并从海内外多方筹集资金,拟将罗汉寺复原为内置33尊玉佛的西北五省区唯一的精美玉佛寺。可惜净天法师壮志酬,不幸仙逝。
现寺住持如孝法师,其毕生致力于佛学修养,精进实修殊胜准提密法,并致力于建立完整的准提密法教学系统和实修实证体系。近年来,如孝法师遵照“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广结十方缘,十方施十方舍十方共成十方事”的精神,已在罗汉寺内主持建起了两座框架结构,即占地面积为960平方米的准提修法堂,寮房、斋堂,其它殿宇的修复已列入规划,古刹重光之日已为期不远。
古往今来香火盛
罗汉寺作为西安地区最早的宗教活动场所,自古以来佛事活动历史悠久,香火旺盛。明嘉靖年间,罗汉寺重新修复完工之日(传说为正月二十日)“二十三里之氓,三十六寺之僧,大小快睹,欣欣问容,合掌向佛,嵇颡礼拜”。为了纪念这一盛事,以后各年就将正月二十作为祭祀之日。每年此日周围24堡36社(庞村3堡、沙河寨3堡、焦羊村2堡、索村4堡、乔家庄、崔家湾、稻务庄2堡、裴家寨、邵家庄、四府村、新阳封、方家寨、卢五桥、千五桥等),轮流主持主办庙会,组织群众敬送“钱粮”,庄重举行祭祀仪式。同时还搭台唱戏,耍社火以助兴,吸引方圆数十里群众朝庙会,就连咸阳、兴平、长安、周至一带的群众也来赶热闹。解放前,新阳操(相当于乡)借庙会之日举行“乡约”换届选举,为庙会增添了一层政治彩色,使庙会更显隆重。解放以后利用庙会之机,每年举办5—7天骡马交易会,物资交流烧香拜佛或诵经听讲善话。
20世纪末,学校由寺内迁出,罗汉寺庙产交由僧人管理。2002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恢复罗汉寺宗教活动场所;是年12月25日隆重举行佛教活动场所挂牌仪式大会,当地群众数千人,参加庆典活动,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当地政府一位领导在贺词中称:“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罗汉寺宗教活动场所的恢复,不仅是宗教界的一件盛事,而且这里将成为户县东部又一旅游景点。期望其在弘扬优秀文化、兴办慈善事业,邦扶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宗教特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