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42章 民风(1)

  灵魂

  《左传·昭公七年》中云:“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生魂’。”唐人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亦异。附形之灵曰魄,附气之神曰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魂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园》中云:“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淮南子》中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魂魄代表了天地。”

  在我国民俗文化中,认为灵魂是鸡。鸡在鬼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因子。民间传统观念认为鸡可以代替人的灵魂。在《搜神记》中有夏侯弘用巫术杀鸡来代替人死的故事。也有说,灵魂是鸟。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云:“楚魂鸟,一名亡魂鸟。楚怀王……死于秦,后于寒食月后,人见于楚,代而为鸟,名楚魂。”在我国古籍中和民俗习惯中都有灵魂是鸟的记载和说法,以鸟来象征灵魂,也就是说灵魂会像鸟一样飞翔。《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说:弁辰人“以大鸟羽送死,其意欲使魂气飞扬。”

  “鸟”是一个飞禽类的总称,将其具体到某一类飞禽时才有了引魂、报信的作用,例如:凤凰可以将人的灵魂引到天国,在《楚辞·大招》中就有这种说法。仙鹤在民间被认为是引魂鸟,《西汉帛画》上记载了这一说法,说引颈长鸣的仙鹤可以将人的灵魂引上天堂。《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说,吴王小女葬时,陵墓前“舞白鹤”。鹤及鹤舞在汉代以后,被道家涂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不仅将鹤视为“神仙”的象征,而且将其转化为长寿的标志。《淮南子·说林训》中说:“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这里虽然将鹤强调为与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实质是从导魂鸟的用意中衍化出来的。

  无论灵魂被说成是鸟还是鸡,民间却将二者兼而用之。陕北民间将鹤用于“导魂鸟”,用它作为“幡”的顶形,在丧葬队伍中由长孙扛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也用于导引亡魂升入天堂,如在灵棚上书以“驾鹤西去”或“驾鹤仙游”,祝愿死者早日升到天堂。也将鸡用于导魂的,如在出殡时,棺材上要蹲伏一只公鸡,即以此鸡来代表灵魂,跟随尸体一起来到墓地后放逐山野。也有杀鸡祭祀,并将鸡血洒入墓坑,以示灵魂跟随亡人去了。陕北民间则不予宰杀,在下棺后,由阴阳手执魂幡和公鸡招魂,将“鸡魂”招入墓中后放于山中,任其自生自灭。

  鸡在陕北丧礼中用的较多,人死亡之时,男用草鸡,女用公鸡,将鸡置于亡人身下压死,鸡与人一起死掉,称为“倒头鸡”。其意是,作为“灵魂”鸡随人而去。在起殃时也要用鸡,在发灵时也要用鸡,其实,就是灵魂为鸡的观念在丧礼中的反映。

  民间还有灵魂在阳光下是以“影子”显现出来的说法,因此,白族人在下葬时,人不能站在墓坑的西边,如果站在西边,太阳就会把影子送入墓坑,作为灵魂的影子就会被压在棺材下而被埋掉。因此,他们有一首歌唱道:“灵魂最先出,影子是魂祖。”白族人的这一葬俗是在下午举行的,陕北民间大都在太阳未出山时举行葬仪,也有于日出后的上午举行葬仪,那么,人们就不能站在墓坑的东边,以防影子投入墓坑。这也是陕北葬仪为何要在日出前举行的原因。人们也忌讳在为死者入殓时将影子投入棺中,因此,入殓也大都在日出前或日落后举行。并且,除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则避远一些。

  在影子是灵魂观下,人们很忌讳有人践踏自己的影子。

  在灵魂中又有三魂之说。

  一、生魂,也就是生命魂,它始终与生命结合在一起,生命终结时,它立刻离开躯体,甚至提前离去。在蒙古萨满教观念中,生魂是永生魂,当人死后,永生魂离开躯壳,但此魂是不灭的,还和活着的人生活在一起。虽然家人看不见这个生魂,但这个生魂却可以为他的子孙后代谋福。为此,家人们便经常祭祀永生魂。突厥语族的塔塔尔人认为,生魂是存在于人的头盖骨中的,整个头部都是生魂的住所,脸面是魂的外形。脸色不好,头部昏迷,便是生魂受到挫伤的表现。

  二、游魂,它是一种可以暂时从人的身体中游离出去,到了一定时候又归回到身体的魂。我国北方各民族普遍认为,这种魂在人睡眠时离开躯体外出,甚至可以去到那些不曾认识的地方与那里的灵魂发生接触和联系。所以,人在睡梦中所见到的一切景象,说的一切话和办的各种事,都是游魂所为。

  在萨满教的传说中,人在睡眠以后,魂是从鼻子里偷偷溜走的,当人将要醒来时,魂又从原路返回体内。也有从耳朵出入的说法。甚至说,人在张口出气时,魂可以从人口中出去,进入到游魂世界,什么时候合住了口,就表明魂已归附在体内。所以,人睡觉老张着口,就说明魂老在体外。

  三、转世魂,民间认为,此魂是最后离开人体,使人死去的魂灵。它有获得新生的能力,所以被称做“转世魂”,即脱离死者另行投胎转世。赫哲族人称这种魂为“贵雅库”,是由专司投胎转生的神创造的。在转生魂的观念下,认为妇女不孕或流产现象被认为是没有了“转生魂”或此魂被别人抢走了。

  灵魂转世在侗族中素有“七魂说”和“三魂说”。“七魂说”认为人有七个灵魂,当人死后,七个灵魂中有一个去守坟,其余六个都去转世投胎。“三魂说”认为,人只有三个魂,当人死后,三个灵魂都离开人体,一个去守坟,一个去守家,另外一个去投胎转世。同时认为,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人,他的灵魂不可能去守坟和守家,就成了游荡的孤魂野鬼,但是可以转世。

  三魂七魄

  三魂是萨满教的灵魂观,但在信仰萨满教的不同民族中,对三魂持有不同的观点。

  满族萨满教认为,人的三魂是指:其一,“命魂”。在满语中为“发扬阿”,就是说,命魂是人和各种生物都有的魂,没有它,就没有生命,人主要是靠这个魂才活在世上。其二,“浮魂”。浮魂是以两种形态反映出来的。一种以梦魂形态显现,人做梦就是浮魂作用的结果。因为浮魂是可以暂时游离和徘徊在主体之外与其他生物主体之间相互发生联络关系,并将这种联络关系带回到人体,就成为梦。浮魂也是人和禽兽以及鱼虫等动物都具有的一个魂。浮魂的另一个形态就是“意念”,它是人的“求知魂”。人的意志卜择、暗示、潜诱、慧测、灵技等,都源于这个魂的潜在作用。因此,它比梦魂更为活跃。其三,真魂。满语为“恩出发扬阿”,其意思是“神魂”。它是人与动物最有生命力的本魂,是永生魂,能够转生的魂。其魂藏于牙齿、骨窍和头发之中。

  赫哲族的萨满教则认为,人的三魂是指:其一,“奥伦”,其意思是“生命之魂”,是与人的生命同始终的,人死以后,生命魂永远消失。其二,“哈尼”,意思是思想魂。思想魂可以暂时离开肉体与别的灵魂发生关系。人死以后,思想魂是不灭的,还可以在家里看灵,在外守坟。到了周年之际,才由萨满将其送到“阴间”居住。其三,“法雅古”,意思是“转生魂”。转生魂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人死以后转生魂要把生前所走过的路重新走一遍,在出殡之日才被“勾魂鬼”带去,进入生死轮回阶段,重新转世。转生魂要走完生前的路,男子需要七天,女子需要九天。

  蒙古族萨满教认为人的三魂是:其一,“永存魂”。人死以后,永存魂是不会消失的,它继续和活着的人处在一起,为他的子孙谋福。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经常祭祀他,供他吃喝。其二,“心底魂”或称“暂时魂”。心底魂是不完全离开人体的,经常在人的周围游弋而不远离。但人的睡觉现象就是因为此魂暂时离开了人体,当它回到人体以后,人就醒了。人死亡以后,此魂消失。其三,“转世魂”。人死以后,转世魂完全离开人体,转世他处,从此改变了容貌和本性。

  三魂在道教中是一个修炼名词。《太玄》中以三为木,以四为金。我国中医认为,人的五脏中,肝属东方之木而藏魂,肺属西方之金而藏魄。道教将中医脏腑理论借鉴过来与三魂观结合起来,附会于人,亦认为人有三魂,并强调,凡修炼者不要为三魂所制,须制御阴杂之气,使清阳之气久居于人身之中,只有如此,才能“神气常坚,精华不散,则人不衰老”。《抱朴子·地真》云:“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并定三魂之名为:一名“胎光”,二名“爽灵”,三名“幽精”,与萨满教所言之三魂有异。道教的修炼之法中有“摄三魂”之法。可见,道教所说的“三魂”是源于修炼之说,并非人体之内的“魂”。《云笈七签》卷五十四《魂神》中云“谓之七魄之名谓,一尸狗,二伏矢,三雀阴,四吞贼,五非毒,六除秽,七臭肺”。有此“七魄”之名,民间的“三魂七魄”俗信就完备了。但殊不知道教所云“三魂七魄”不仅与萨满教之三魂相差甚远,也与民间的三魂七魄俗信毫无关系,实是一种灵魂观的杂烩。但已形成习俗,相沿认可。

  陕北民间的“三魂七魄”观就是在以上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如生魂,就是满族萨满教中的命魂和赫哲族萨满教中的生命之魂,又将蒙古族萨满教中对永存之魂的信仰借鉴过来,祭祀生魂,以祈得到生魂的保佑,也将赫哲族萨满教中的思想魂借鉴过来,说生魂可以经常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另如,陕北民间所说的游魂就是满语萨满教中的浮魂和赫哲族萨满教中的思想魂,转生魂是运用了蒙古族萨满教中的转世魂观点。总之,陕北民间的三魂观是满、蒙、赫哲等族三魂观点的总汇各有取舍。民间没有七魄信仰,所以也没有七魄的名称和七魄的理论观念。从道教那里将七魄说法借鉴过来完全是为了语法使用。如,我国民间常有“三灾六难”、“四喜五福”等说法,道教观念和中医理念又有魂魄说法,所以,民间将其借用过来,组成“三魂七魄”一词,但无七魄的具体说法。

  三皇

  根据我国古籍记载,三皇有六种说法。被中国道教奉为尊神的三皇主要依据《史记·三皇本经》中引《河图》、《三五历》等典籍,其中云: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但《史记》中别有三皇说法是指天皇、地皇、泰皇。《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中称: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中又引《礼纬含文嘉》的说法是指燧人、伏羲、神农。《白虎通》则称三皇是指伏羲、神农、祝融。《通鉴外纪》则称:三皇是指伏羲、神农、共工。

  陕北民间所信仰的三皇是道教采用《史记》中所云之天皇、地皇、人皇或天皇、地皇、泰皇。但在民间俗信中只信天皇、地皇,他的功能也仅仅是用来治疗小儿夜啼之疾。

  倒吊驴

  陕北民间祈求三皇为小儿治疗夜啼之疾。一般使用倒吊驴的形式禳镇。

  凡有小儿夜啼,就在一张黄表纸上书画一幅倒吊驴的禳镇图,贴于大路口。其图为用四根“木棍”做支架,中间横担一根,上悬一头倒吊着的驴,旁边再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明”的咒语。这一咒语是普遍流行的,还有比较全面的咒语是:“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倒吊驴儿本姓张,搅得孩儿不成眠,过往君子念一遍,一刀斩断鬼驴头,从此往后无此疾,一觉睡到大天亮。”也有言“倒吊驴儿本姓周的”。从这一用语来看,使小儿不能成眠主要是这个姓周或姓张的驴儿作怪。

  从我国民间文化和民间传说中能够找到与“驴”有关的张姓有两个,即八仙之中的张果老和窦娥冤中的张驴儿。张果老是一位神仙,倒骑驴走路。他的这种反常做法就是让人们“回头望”,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他在度化凡人时就是采用这种手段,但这一行为为常人所不解,所以,被他度化的人也很少,弟子不多。小儿刚刚来到人世,心纯如洗,心中只有过去,很少现在和未来,正是神仙之体,张果老大概动了超度之念,经常倒骑着驴来度化小儿,所以搅得小孩彻夜不宁。以天皇、地皇之令将其驴头斩去,他就不能来了,小儿岂不安宁。张驴儿是个作恶多端的坏人,害死了窦娥,窦娥临死前哀怨地哭喊道:“天啊,你枉为天;地啊,你枉为地”,致使天公发怒,六月降雪。至于说“倒吊驴儿本姓周”的说法,是否与周公加害桃花女的故事有关。总之,民间在倒吊驴中使用“天皇皇,地皇皇”作为表章之词,上奏给天皇、地皇,祈求主宰宇宙万物的天皇、地皇怜悯凡人,祛除疾病,以保安康,是人们信仰三皇的心理反映。说来也怪,倒吊驴的符咒图一旦贴出,只要有人诵读,小儿夜啼之之疾大都可以消除。所以,在陕北民间至今仍流行着这一习俗。

  另有驱小儿夜哭歌云: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倒吊驴儿本姓周,小儿夜哭不识羞,今夜晚上再来哭,钢刀斩断鬼驴头,过往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明。”

  急急如律令

  陕北民间的巫神、法师以及阴阳在使用符咒驱神使鬼时,常常在符后或咒语结束后,有一句“急急如律令”。

  急急如律令是道教的符咒用语,它源于汉代的公文用语。汉代公文中常有“如律令”字样,即如同法律和命令的意思。后来被巫师和道士仿效,在召神拘鬼的时候写在符咒的末句,并加上“急急”二字,就成为“急急如律令”了。这一符咒的意思是,如同法律和命令一样,必须急急去执行。

  道教为了将符咒所用“如律令”与公文所用“如律令”加以区别,便将“律令”二字解释为神鬼名,说律令这一神鬼行走如飞。这样一来,符咒中的急急如律就成为如“律令”一样迅速。在《风土录》中又云:“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三教搜神大全》中又云:“雷部有神名曰健儿,善走,与雷相疾速。”有了道教的这些解释和巫师、道士的经常使用,人们已将汉代公文用语的如律令忘得一干二净,而只知其是道教的法咒用语。

  太岁

  太岁是道教的一位神祇,是天界凶神。

  太岁信仰是我国古人对天体崇拜的结果,与岁星(木星)有一定的关系。古人认为:岁星每十二年运行一个周天,人们便把岁星运行的十二年划分成十二等份,又将岁星所在的部位作为岁名,也就是民间信仰中的“岁星当值”。这种划分规则是由北向东,由南向西进行的,所以,又将这种运行方向称之为“左旋”,但太岁本身的运行方向则是“右旋”,与岁星的运行轨迹正好相反。古人为了计时方便,就虚设了一个“岁星”,即“太岁”与“岁星”实际运行的方向相反,人们便以每年“太岁”所在的天区部分来纪年。如,太岁在寅位,则叫摄提格,在卯位时则叫单阏。屈原在《楚辞·离骚》中云:“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也就是说,他是出生在庚寅年孟春正月的庚寅日。大约在秦汉时期,民间产生了太岁所处之方向是凶方的认识,便由此而衍化出许多禁忌来。《士风录》中云:“术家以太岁为大将军,动土迁移者必避其方。”民间所言,“太岁头上动土”就是出于此说。后来又将太岁神格化,据杜佑的《通典》所载:北魏道武帝时,已立神岁十二(即十二个太岁神)专祀。元明以后,祀太岁列入国家祭奠,岁时奉祀,祈祷太岁辅国安民。《封神演义》中称:纣王之子殷郊为“太岁之神”,道教又将太岁称为“太岁大将军”。

  太岁又是儒教百神之一。明代朝廷很重视对太岁神的祭祀。最初,以太岁与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合为一坛。嘉靖时在北京正阳门外西侧建有太岁坛,与天坛相对。

  太岁信仰在陕北民间很盛。尤其在动土修建和丧葬中尤为人们看重,是不敢冒犯的。但陕北民间说太岁值年是有规律的,每逢单数年份在东西方向值年,双数年份则在南北方向。所谓值年,在陕北民间指得是大山空与不空。过去亦曾以野雀窝所开之口来判断大山空否。

  由于太岁是凶星的说法,陕北民间将它描述得很奇怪。说它是一个肉球,浑身长着闪闪发亮的眼睛。人们在动土中如果将太岁挖出来后,就用酒将其灌醉,让它犯了糊涂,然后再埋到别处,这样,它就忘了一切,就不会给人带来灾难了。还有一种很凶的太岁,一旦被挖出后,用酒灌它是不行的,必须死人才能遂了太岁的心愿。这样,只能是由家庭中年长的老者将太岁吞下肚中,以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全家平安。陕北民间还传说,太岁能大能小,放在什么器物里,就有器物那么大,真是可怕极了。

  现实生活中究竟有没有“太岁”?有,民间有许多见过“太岁”的人,传说就更多了。但太岁究竟是什么物体,根据近年来的有关报道,证明太岁并不可怕,它是一种生物体。

  1993年夏,我国一个水文研究队在山西省顺平县钻井,当钻到地下一百一十七米深处时,发现了一个白色的松软物体,将其挖出一称,重达十五公斤。该物体是一个多头物体,头呈圆形,根部相连,其中最大的一个头长达五十厘米,宽二厘米,厚一厘米。用手触摸时,有松软感,且富有弹性。用刀将它切开后,剖面呈极细的丝状,剖开处有红色水渗出。由于人们对此物认识不足,便称其为“白肉”,将红水称为“血水”,“白肉”、“血水”也因此而得名。此物是当时的人们从未见过的东西,便将它给动物喂食。动物食后,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人们就自己品尝,无味,亦无不良反应。时隔不久,另一地质队在河北省打井,当井挖到地下六十米深处的一个洞时,在洞中也发现了一个“白肉团”,其形状与山西所发现的“白肉”一样。人们将它送往有关科学研究单位做鉴定,原来“白肉”是一种低等原始菌类,科属灵芝类。因这种菌类厌光喜潮湿,在缺氧条件下生长,因此被埋在地表深层。但在如此深的地下生长的此类菌体属罕见之物。“血水”是因周围的红色矿物水滋润所致,它与“白肉”相遇是一种巧合。因此,有矿物的地方,“白肉”就可能有“血水”,而无矿物的地方,“白肉”就没有“血水”。

  “太岁”发现屡有报道,2004年8月15日的《三秦都市报》报道:韩城市新城办留芳村村民王建修从黄河滩捞回一个重达三十六公斤的巨型“太岁”。据有关专家认为,这个巨大的“神秘肉团”是一种有机菌囊,年龄最小在三百年以上。其重量为全国少有,堪称“中华第一菌”。有专家认为此物来自黄河上游深山老林的乱石夹缝,因山洪暴发冲至韩城的黄河滩。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大海。或是数百年前,小菌苗寄居在小鱼体内,鱼儿逆流而上,带到黄河中游,经数百年发育后,终于成为今日之模样。报道此消息的记者在“太岁”上确实闻到了一股海鲜腥味。

  据中医分析,“白肉”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极好补品,具有强筋骨、平心悸、抗衰老、驻容养颜等功效。从陕北民间有人吃“太岁”后的反应,也可以说明它的功效。朋友王生堂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子洲县龙家沟有一赵姓人家,在箍窑挖地基时,挖出一个约碗口大,浑身有眼的“太岁”。因民间俗信,太岁能大能小,赵老汉就把太岁放入酒盅后上锅蒸熟吃了。赵老汉吃太岁时已年近八旬,还患有手足颤抖之疾。食用太岁后的两三天内,颤抖之疾痊愈,又活了八九年才逝去。另有朋友高启祥说他的家乡吴堡县胡家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李姓人家亦是在箍窑时挖出一个太岁,大家很害怕,先用烧纸点香的办法向太岁做祈祷,然后向太岁灌了一壶烧酒,太岁马上把酒渗干了。人们不敢灌了,另觅别处将其埋掉。大约过了五六个小时,来了一个“南蛮”,听说此事后说,哪是什么“太岁”,是菜水(蔬),让我看。人们将“南蛮”引到埋太岁处再挖时,没有了,便认为是太岁“走了”。其实,太岁这一低等菌体厌光,喜潮湿,挖出后经太阳一晒,加之以酒灌它,融化了是很自然的事情。由此可见,“南蛮”早已将太岁认做是菜水(蔬),这与科研结果是相符的。人们之所以害怕太岁,是因为,凡挖出太岁的地方,箍窑和盖房大都出现坍塌,并因坍塌造成了人的死亡。从没有人想到太岁喜欢潮湿的这一面。如果在潮湿的地方修建房屋,即便不会因潮湿造成基础破坏而引起坍塌,也会因潮湿染上很多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或不离开房屋,会使疾病加重而导致死亡。根据这些分析,凡有太岁的地方,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并不是太岁给人带来的灾难。

  从全国有关报道来看,太岁是生长在黄土质地的菌体,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能够发现太岁,应当不是偶然事件。

  积阴德

  积阴德是陕北淳朴民风的具体表现。积阴德的方法很多,如修路补桥等,但大多是以施舍和布施的方法积攒阴德。

  积阴德是隔世报,也就是说,积攒阴德的人在现世是得不到神灵赐予的好处,只有在来世或后人中才能显现出阴德的重要性,与损阴德的现世报形成对照。

  积阴德的俗信始于何时?无从考起,但小说《西游记》的出现可以说对此俗有相当的影响。其中第十一回写的是唐王李世民魂游地府。说李世民到了地府后,遇到判官崔珏,曾是世民先父之属下,战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封他当了判官。与宰相魏徵有着阴阳之交。世民到地府之前崔珏就受魏徵之托,在地府迎接世民,将世民在位一十七年改为三十七年,阎王也做了个顺水人情,并命崔珏陪同世民游历地府。游历时遇到原在阳间的六十四路烟尘草寇,七十二处叛贼的灵魂纠缠。崔珏向世民言道:“给他们一些银两,就可以打发他们走。”世民说:“身边没有银两,如何打发?”崔珏说:“河南开封府相良有十三库金银在此,陛下将它借来暂作使用,到了阳间还他便是。”太宗从中借得一库,分散给各个鬼魂。世民回到阳间后,差使鄂国公胡敬德(即尉迟恭)带着银两到开封查访相良。原来,相良是以卖水为活,并同妻子张氏在门首贩卖乌盆瓦器为营生的贫苦人家。但凡赚得一些钱来,只留够生活所需,就将多余之资作了斋僧布道,买得金银纸锭记库焚烧。故而,有此善果臻身。相良在阳世间是一条好善的穷汉,却在那阴司里是一个积玉堆金的长者。尉迟恭将唐王在阴司里所借那一库金银向相良奉上时,相公相婆被唬得魂飞魄散,又兼有本府官员在茅舍外车马骈集,那两口如痴如哑,跪在地下,只磕头礼拜,就是不肯收银。尉迟恭说:“我是个钦差官,是领了唐王之命来还你金银的。”相良战兢地说:“小的没有什么金银放债,如何敢受这不明之财。”尉迟恭说:“我也访得你是个穷汉,只是你斋僧布道,尽其所用后的就买金银纸锭,烧记阴司,阴司里才有你积下的钱钞……”无论尉迟恭怎么说,相良是决不收钱。尉迟恭只好向唐王禀报。太宗闻报后说:“此诚为善良长者。”即传旨,命尉迟恭将金银与他修理寺院,起盖生祠,就当还他一般。寺院建成后名之“敕建相国寺”,左有相公相婆生祠,镌碑刻石,右上又写“尉迟恭监造”,这就是开封大相国寺的来历。自此以后,斋僧布道之风大行,人们也都愿做好事,积阴德。以企来世和后人能够得到好的报答。尉迟恭也自此被人们说成是盖庙修寺的官吏,有很多寺庙、宝塔以及楼台,不管是不是由他所建,都说是由他建造或监造。如:富县和延安的宝塔,在民间传说中,就是由尉迟恭建造的。更有说法是,西安的钟楼,不仅是由尉迟恭监造,就连楼顶的金疙瘩,因无法将其搬上去,也是尉迟恭将其背上去才安好的。延安宝塔是明代建筑,老百姓如此说就是为尉迟恭增光。

  陕北最流行的一个积阴德故事是:一个人在前世积了大阴德,现世洪福很重,就连鬼神都敬而远之。他在修建房屋时,既没有请风水先生择地,又是自己选了房址座字,不期犯了“太岁当值”,在挖地基时,挖出一个“太岁”来。太岁睁眼一看,此人洪福太重,奇异之光照得太岁连眼都睁不开,实在惹不起只好闭了眼睛,任凭处置。房主命人将太岁扔了。揽工的伙计心想,你有洪福,还能欺了太岁。用铁锨一铲,随便一抛了事。当院落建成后,真有气派,乃大户人家之气数。但茅厕没有地方可建,房主便让伙计们在大门拐角处修建。不想,此处正是太岁避身之处,因有院墙,太岁想走也不能了。茅厕建成后,人们拉屎撒尿弄得太岁满身污秽,奇臭无比,只好每天到河里去洗,不想把河也洗臭了。河神问太岁是怎么回事,太岁如实说了。河神不服气地说:“谁敢在你头上动土,更敢在你身上拉屎撒尿,为何不处置一下?”太岁说:“人家洪福重,咱惹不起。”河神听后,大有抱打不平之意。对太岁说:“你等着,我给你报仇去。”说完,摇身一变,现了龙形,来到这户人家,将头堵在大门口,想吓走这户人,为太岁报仇。伙计们清晨起来,准备下地干活,一开大门,见一龙头将大门堵住,尾巴在对面山上摇晃着,伙计们大叫,有一条龙把门堵住了,主家起来一看说:“这是什么龙?分明是一条虫,怕什么。”说着,命人拿梯子来,让人从墙上翻过去,带上铡刀,上山去,从尾巴开始,一截一截铡。河神一听,用别的我却不怕,用铡刀铡就要了我的命了,摇身一变,收了龙形回河里去了。太岁见河神回来了,忙问情况,河神灰溜溜地说:“我也没办法,人家要用铡刀铡我,为了保命我就回来了。”并对太岁说:“你以后要洗身子就来洗,咱们忍着吧。”

  河神为什么怕铡刀?包拯在宋天子前领得御旨,制了三口铡刀,名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河神为小龙,故而怕铡刀。

  积阴德虽是故事,传说于世流传甚广。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与积阴德有着直接相关联的事发生,但亦有一些好人好报的事情。笔者曾祖王开福,因一腿有疾,呈瘸势,人称“王拐拐”,不能劳动,以自己微弱的知识水平研习起黄老之术来,最终成为一名乡间好医家,为乡邻们看起病来了。凭着良好的医德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治好了许多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合理收取费用,对穷人则少收或不收,所以人们又称其为“王善人”。如此所为,积攒了阴德,在世时,虽家境平平,但在百年之后,能知其仙逝之时分。临终前,嘱家人为其煮得一锅香汤,亲自沐浴后又穿上寿衣,坐化于家中。如此无疾而终,实为难得,与神仙羽化传说倒有些相似。后人蒙其阴德之庇护,尽享禄缘,且又子女双全,五福俱有,有感于曾祖之阴德。朋友王生堂亦云:其曾祖王鸿彦人称“孔明”,经营有方,挣得家业后好善乐施,常为穷人馈赠。邻人有借役家畜者,均慨然许之,但嘱其不为过役,用后毫无取收。修路补桥,建寺施舍,于乡里有很高威望,临终时,知其仙逝时辰,亦无疾而终。生堂又言,其祖王文林,人称“善人”,其外祖艾丕贤,亦是善人,人称“恩德财主”,均上孝父母,下荫子孙。后人沾其阴德之光而名利有收。

  积阴德虽是劝世之说,但足可以以自己与世无争之心境,心底宽阔,泰然处世,颐养天年,可以在世上免去许多祸患,赢得乡邻们的首肯,口碑传颂下去。

  祈雨

  据《搜神记》卷十一《琼辅》云:“时夏枯旱,太守自曝中庭,而雨不降,辅以五官掾,出祷山川自誓曰‘辅为郡股肱,不出进谏纳忠,荐贤退恶,和调百姓,至今天地否隔,万物枯,百姓喁喁,无所控诉,咎尽在辅。今郡太守内省责己,自曝中庭,使辅谢罪,为民祈福,精诚恳,未有感彻。辅今敢自誓,若至日中无雨,请以身塞无状。’乃集薪柴,将自焚焉。至日中时,山气转黑起,雷雨大作,一郡沾润,世以此称其至诚。”此记载中的太守琼辅自曝中庭,对天起誓,卧薪欲焚之举,就是一种祈雨的活动。祈雨是我国汉民族的一种农事信仰风俗,又称求雨、乞雨。古代神话传说认为:人间的风、雨、雷、电、云、雪分别由风师、雨师、电母等诸神掌管。雨水是由龙王来施布的,他要下雨就下,要旱就旱,是风调雨顺还是水旱成灾,全凭龙王爷的兴趣来决定。《华严经》及道教《太上洞渊请雨龙王经》都载有请大龙王之事,并谓遇大旱或遇水灾,只要诵经召龙王,即可普降大雨云云。我国古典神话故事《哪吒闹海》、《西游记》里都有龙王行雨的说法。所以,汉民族的求雨习俗就是在这些神话传说的影响下形成的。

  求雨之时,要设香案,念咒诵经。如《西游记》第四十五回所描述的登坛求雨的情形,“台左右插二十八宿旗号,顶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有一个香炉,炉中香烟霭霭。那大仙过去,更不谦逊,直上高台立定。旁边有个小道士,拿过一个执符的象生,一道文书,亦点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声金牌响,只见那半空中悠悠的风色飘来……执令牌再打一下,只见那半空中云雾遮满……再一令牌打得下去,只见那南天门里,邓天君领着雷公、电母到当空……又烧香、烧符、念咒、打令牌,四海龙王于是一起拥至。”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