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爷留世事与女娲留世
陕北流传着两种留世故事。一种是女娲留世,一种是老君爷留世事。在混沌初开之际,地上没有万物,偌大一个广袤田地里连一个人也没有。天帝为了充盈世间,就派了女娲到世上“造人”。起初,她很认真,用水和泥揉好后一个一个地捏,费了很大的劲,捏出来的人还是不多,她心想,如果用这种方法造人,什么时候才能为世间把人捏够?于是想了个办法,用水将土和稀,然后用一根藤条蘸着稀泥甩,一藤条就能甩出很多人来,没有多长时间,地上就被人占满了。但此时的人还没有男女之分。女娲向天帝作了汇报,天帝听后说,如果没有男人和女人,他们不会生育后代,到时候都死完了,地上还是没有人,女娲听后心想,这也是个问题,于是又回到世上,让一部分力气大的人白天在田野里狩猎,把他们点化为男人;让一部分力气小的人在晚上为那些狩猎的人缝制衣物,把她们点化为女人。这样,既解决了吃穿问题,又解决了生育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是,女娲分男女时,把人平均分开,分站在两边,站在女娲一边的就成了女人,另一边的则成为男人。因为女娲是神,所以,站在女娲一边的女人的地位就高,成为社会的主宰人群,母系社会就这样形成了。
女娲的这种造人方法为后世的宿命论提供了依据。他们将那些富人的命相说成是“土”命,土越多越富。而真正属土命的富人却很少,是因为女娲在捏人的时候用的泥多,捏出来的却不多,大部分都是被甩出来的,所以穷人多。但他们又要自圆其说:把土命人又分为高山之土,路旁之土,瓦上之土,以说明人何以有三六九等之别。
女娲造人的时候,地上有些动物可以被人食用。由于人多,可以食用的动物很快被人吃光了,人又面临着生存危机。女娲既然造了人,就应当对人负责到底,但食物问题她是解决不了的,于是,她找到了道家鼻祖太上老君,让他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道教教义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道可以衍生万物。太上老君答应了女娲的请求,为人类解决吃的问题。
太上老君用他的法力从天上降下了米和面,人们只要到降米面的场上去装回一些,就可以吃了,而且这个米面场是永远不会枯竭的。降了很长时间后,太上老君派他的金牛下到凡界,了解人们的生活状况。金牛来到人间后,见人们生活很腐化,不仅将大量的米面浪费掉,还用蒸好的馍卷子给小孩擦屎P股。金牛回到天宫向太上老君禀报了这些情况,太上老君便停止了降米面的法力,从天上撒下了五谷种子,让人们以耕种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这是太上老君向人发出的第一次警告。人们接受了太上老君的籽种后开始了耕种时代。最初的五谷是每一叶片上都有一穗,人们只要种上一年就够三年食用了。这样的丰收年景又给人养成了懒惰习性。有的懒汉懒到了饼子套在脖子上吃,而且只吃前面的,不转着将后面的也吃掉,没有吃的部分就被浪费掉了。太上老君在撒下五谷种以后的不长时间里,又派他的金牛下界察看,这一浪费现象又被金牛看到了。太上老君知道后很是震怒,下得界来,捉住谷子从下往上就捋。眼看捋完了,仅剩顶上的一穗时,狗立即跪地求讨说:你不给人吃,还不给我留下一点吃的?老君爷听后很可怜狗,就给狗留了糜谷各一穗,没有捋豆子,就上天去了。所以豆子结荚就多,而糜谷仅在顶部结穗。太上老君走后,人为了活命,不仅将自己的吃了,还把太上老君留给狗的粮食抢过来吃。不仅吃了米,连糠也不给狗吃,喂了猪。狗没有办法生存,只得上天去又请求太上老君能给赏赐。太上老君说,不是给你留吃的了吗?狗说,让人抢走了,连糠也喂了猪,没有自己的份了。太上老君生气地对狗说,你没吃的就吃你人□下的去。自此,猪吃糠,狗就吃人的屎。所以有俗话说:“刚下的猪娃脑上顶三升粗糠。”人们能够吃的东西少了,老君爷怕人们还不珍惜,又派金牛来到人间传达老君爷的法旨,让人“一吃饭三打扮”,即三天吃一顿饭。金牛来到人间后却忘记该怎么说,思来想去,记得法旨中有三有一,就对人们说:老君爷让你们“三吃饭一打扮”,即一日三餐。传旨完毕后,回天宫复命。老君爷问金牛是如何说的,金牛说,让他们三吃饭一打扮。老君听后,正与自己所交代的翻了个过,便很生气地朝金牛踢去,把金牛的上牙踢掉了。老君说,下界侍候你大去。自此,金牛下得界来成为人们役使的牲畜,没有了上牙。
金牛到了人间后,太上老君恐怕被人欺侮,没有吃的,便下界来为金牛寻找食物。他尝了很多草都不适合金牛食用,就给人说,你们的庄稼秆让牛吃算了。又恐怕牛不吃五谷乏了,就给人说,黑豆也让牛吃上些。自此,牛以干草为食。凡牛不肯吃的草叶上都有牙痕,传说就是老君爷为牛尝食百草时咬下的齿痕。
传说中的“米面场”,凡有人居住的村庄,其山中必有一个,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陕北的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这样的场地,是用白灰铺垫的圆场,它究竟起过什么作用,现在很难说清。
在这一传说下,陕北民间将狗和牛当做家中一口。人们认为狗是忠诚的,有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就是对狗的评价。人们待牛也是真诚的,让牛老高山死,不忍宰杀。
陕北民间所说的太上老君,其实就是老子,老子也就是李聃,又叫李耳,是春秋末期人。老子出生在楚国苫县(今河南省鹿邑)。聃是耳长且大的意思。他是道学的创始人,后来才被道教奉为祖师。老子曾经担任过守藏室史,有机会博览群书,其学识过人。周朝衰败以后,他辞了官,西出函谷来到潼关,遇到了潼关县官,留下“五千言”而去,从此不知所归。
老子之所以被道教奉为祖师,是事出有因的。一则,老子是道学的创始人;二则,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三则,老子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同一时代人;四则,他的高寿与不知所归的经历正是道教所推崇的;五则,道家所主张的清净无为和注重养生之道正是老子所提倡的;六则,五千言的《道德经》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
老子被奉为祖师后,他的出生被说得玄而又玄,并将其神化得离奇古怪。《云笈七签》卷一百二十《混元皇帝圣纪》说:“太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物之先,元气之祖也。”经过数个八十一亿劫八十一万岁后,“三气混沌结,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从其肋而生,行而白首,故号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酉阳杂俎·前集》卷二又说:老子高九尺,或曰二丈九尺,耳三门而无廓,绿眉毛中有紫毛长达五寸,绿眼珠有紫光,鼻子双柱,浑身绿毛白血,顶有紫气。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后汉书·孔融传》中说,所谓“太上”二字,以示尊崇。《魏书·释老志》中也有此称的记载。从此以后,太上老君的称谓便普遍流行开来,为世人所认可。
老子崇拜在唐代达到高峰,与此同时,祀奉他的庙宇也达到了相当规模,为迷信老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子信仰达到高峰以后,将老子更为神化的说法逐渐产生。《太上老君开天经》中说,在没有天地的时候,“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在此之后,“八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是道教创世纪说法中的第一大世纪。洪元经过万劫以后才到了“混元”时期,又经过万劫,到了“百成”时期,“百成”又经过八十一万年后才到了“太初”。“太初”时期就是道教所说的创世纪的第二大世纪。在这个时候,太上老君就从虚空而下,成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共为四十八万卷,每卷有四十八万字,每字就可开辟疆域一百里。太上老君以此经教化“太初”时期,才分别出了天和地,创造了日、月、人。
“太初”既没,便进入了道教创世纪的第三大世纪“太始”。这时,太上老君下到凡间,为“太始”之师。“太始者,万物之始也。”“太始”之后,便是“太素”世纪。“天生革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生长。”这段历史之前,被称为上古时期。
中古时期是从“混沌”之世开始的,在经历了“九宫”、“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以后,到了“太连”时期。在“太连”时期,“天生五气,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
“太连”之后,进入了下古时期,先有伏羲。太上老君在这时下凡为师,名无化子,又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这时的人民有名无姓,世上也没有五谷杂粮,“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则穴处,夏则巢居”。伏羲没后,有了女娲,女娲没后有了神农。到了神农时期,太上老君又下到凡界,叫做“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没后,有“燧人”。燧人之时,太上老君下凡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取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燧人没而有“祝融”,太上老君下凡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次有“高原”、“高阳”、“高辛”、“仓颉”、“轩辕黄帝”。黄帝之时,太上老君下凡为师,号“力牧子”。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黄帝之后,次有“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夏禹”……
道教将老子神化到如此地步,并有创世纪的说法,难怪陕北民间的“老君爷留世事”在人们心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传说千余年亦不衰。
哭泉
“哭泉”在宜君县哭泉镇,以泉名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宜君从延安市辖区中划出,归铜川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