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30章 观音(1)

  观音

  观音菩萨的身世在佛教中有两种说法。传说,转轮王有两个儿子,长子不翚,次子尼摩。不翚在佛前发下宏愿云:“世尊,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无上菩提,愿我行菩提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觉。”“正觉”即佛。世尊释迦牟尼听后说:“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及烦恼故,欲令众生往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并云成佛后号“一切光明功德三王如来”。尼摩亦在佛前发下宏愿,效兄修行,佛乃字之为“得大势”,并云成佛后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

  第二种说法是,传说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如来国里没有女子。国王名威德,于园中三昧,左右二莲花生二子,左名宝意,即观世音,右名宝尚,即得大势。观世音为普住功德山王如来,得大势为普住功德宝王如来。

  观世音发下宏愿,要救尽苦难众生以后才去成佛。也就是说,他要把苦难众生救尽以后,他的觉行才算圆满,才能成为佛,否则,觉行就永远不得圆满,也就永远成不了佛。世上芸芸众生苦难之人何其多,哪有度尽之日?观世音只好永无闲逸之日,永远超度下去。他的觉行也永无圆满之日,他也就永远成不了佛,当一名大慈大悲的菩萨。但在世俗观念中,观世音已经普度了无数众生,他已经修到了佛的境界,他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超过了佛,所以,世人也就不拘佛系品位,将他称为佛了。

  “观世音”是佛给他取的名号,到了唐代为避李世民的名讳,便称为“观音”。现在民间一般称观音,但在佛经或佛事活动中仍称观世音,以示正规。

  “观世音”又被称做“观自在”或“观自在菩萨”。《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二十五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苦,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是谓人若有苦难烦恼时,只要呼观世音法名,观世音便会观其声音往救,无物能阻,即时可达而奏其功,自在无阂,故译为“观自在”。这也是“观音”或“观世音”的意思。

  佛经中的观音是男子修成的,但他的现身之像却是或男或女。

  观音现女像者,古书中有很多。《北齐书·徐之才传》云:“武成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身长数丈,亭亭而立。食顷,变为观世英(音)。”《法苑珠林》云:“齐建元元年,彭子乔系狱,诵《观世音经》,有鹤下至子乔边,时复觉为美丽人。子乔双械自脱。”陈后主沈皇后为尼于毗陵静寺,名观音。唐太宗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这些都是以观音为女身者号之。

  宋人洪迈在《夷坚志》中载观音现身故事中,有观音现男身的。如《三志》辛卷七《观音救目疾》云:一婢患目疾,不见物,夜梦一僧给药医治。次日,目疾顿愈。原来,这位僧人正是观音所化。但观音现女身者较多。如《支志》景卷五《董姓之母》云:董母素持《观音普门品经》,忽病死,其魂呼救观世音,恍若有妇人璎珞被体,相好端严,以右手把其臂,挈之偕行,遂瘳。

  又徐熙载母程氏,虔奉观音。熙载舟行将覆,呼观音菩萨名,得免。既归,母笑谓熙载云:“夜梦一妇人救汝归,果不妄。”梦中之妇人,就是观音。

  观音能现男身女身的说法出自《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其中云:佛曰“观世音见(现)比丘尼身,优婆夷身,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能化男化女是佛的旨意。但观世音在中国化以后的我国民间以女子之身为多。

  观世音既能化男(他原本就是男性),又能化女,当他来到我国以后,便被我国民间将他演化为女子,这是为什么?或许是与男子相比较,女子更富有同情心。因为观世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神明,所以,他就应该更富有同情心,这样一来,也就最能体现女子富有同情心的这一美德,因此,人们认为,观音只有在女身时,才能将其内在与外在更为和谐地统一起来。此外,我国女子信仰佛教者不少,自古就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这又是“礼教之大防”。如果让观音成为一位女性,这些问题就解决了,这些是观音中国化后成为女性的重要原因。观音被我国尊为女身后,佛经中的观音出身之说就没有太大地影响了。

  女身观音的说法产生后,世俗中有不少传说,一些女子死后成为观音身。比如,唐宋时传说,有妙善救父而成观音大士的故事。宋人朱牟在《曲洧旧闻》卷六中云:“蒋颖叔守汝(州)日,则香山僧怀昼之请,取唐律师弟子义常所书天神言大悲之事,润色为传。载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疾。其论甚伟,然与《楞严》及《大悲》、《观音》等经颇相失。《华严》云:善度城居士鞞瑟眼罗颂大悲为勇猛丈夫,而天神言妙善化身千手眼,以示父母,旋即如故。而今香山,乃是大悲成道之地。则是生王宫,以女子身显化。考古籍翻经所传者绝不相合。浮屠氏喜夸大自神,盖不足怪。而颖叔为粉饰之,欲以传信后世,岂未之思耶?”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秉承了唐人所传“庄王三女”的传说故事,又将其进行了演义,并直接说妙善就是观音。又有了“六丁”、“八洞神仙”、“十殿阎王”、“土神”等中国传统神灵和被中国化了的佛教神灵出现在故事中,使传说更为神奇。说妙善一心向佛,释迦便对他说:“越国南海中间普陀岩,是汝去处。吾代呼地龙化一座莲台,渡洋而过。”于是,白虎为之咬木,伽蓝推开福地,八部龙王日夜涌潮,四部天王为之柱石。妙善坐普陀岩,九载功成,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壶甘露以生万民。左善才为之普照,右龙女为之广德。感一家骨肉而为之而修行,普升天界。玉帝见其福力遍大千,神应通三界,遂从老君妙乐之奏,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赐宝莲花座,为南海普陀岩之主。赐父妙庄王为善胜仙官,母伯牙氏为劝善菩萨,大姐妙清为大善文殊菩萨,青狮骑座,次姐妙音为大善普贤菩萨,白象骑座。

  其实,观音来普陀岩的故事早在《搜神大全》之前就有了,早已成为著名的“佛国”之地。宋人洪迈在《夷坚三志》己卷《余观音》中说:有余姓者,常持诵救苦观音菩萨,饮食坐卧,声不绝口,人称为余观音。一次,余观音与同人一行七人渡海,离岸三日,余观音大病。海船中最忌有病死者,同人就将他抛弃在一荒岛上,给他了些食物和药,与他诀别云:“若得平安,船回经此,再上船而归。”余观音悲泣不已,遥望普陀山,连念菩萨名讳。顿时,众人亦尽闻菩萨于空中说法,并越来越近。又见一僧左手持锡杖,右手执净瓶,走上荒岛,以净瓶中水付余观音饮。余观音顿时疾病痊愈,又回到船中。这位僧人正是观音菩萨所化。

  佛经中所说观音的宫殿在补落伽山,人们便以浙江的普陀山为之,并把普陀山附近的一些地名也照佛经中的地名进行了改换,就这样,观音被拉到中国,驻足普陀山了。

  《汝州志》中所载观音出身的故事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载有所不同,并且与普陀山也没有关系,而将观音的出身说成是香山。其中说:“大悲菩萨,相传为楚庄王第三女也,讳曰妙善。天性贞洁,孝事父母。常指香山曰:‘彼可居也’。后庄王病笃,百治不效。公主侍药甚勤。有神医曰:‘必得亲人手眼,方可以疗。’公主遂割手眼,送父为食,病即获痊。公主亦就此坐化。医曰:‘此大悲菩萨也。’言讫不见。盖仙人来验公主之孝耳。庄王即封其女为大悲菩萨,且命建寺香山,塑千手千眼。”从这一记载来看,观音明显被中国化了。

  在佛经中有千手千眼观音的说法,《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云:“菩萨言,昔千光王静往如来,为我说咒,我于是时,始往初地,超第八地,乃至身生千手千眼。”人们遂以为,观音有千手千眼,因而法力无边,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灵验疾速。

  观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她的神职很多,法力也很广大。她有两个职能最受民间欢迎。

  一是送子,明人谢在杭在《五杂俎》卷十五中云:“大士变相不一,而世所崇奉者,白衣为多。亦有《白衣观音经》,云专主祈嗣生育之事。此经大藏所不载,不知其起何时?”

  二是司水旱,观音之司水旱,元代无名氏在《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一中言说:“水旱灾伤,祈祷灵验。”钱泳在《履园丛话》卷三中云:“杭人请雨祈晴,则全仗观音力,尤为可笑。”

  佛教中的观世音的宏愿是救苦救难,度尽众生。民间把观世音的这一宏愿当成使自己能够摆脱苦难的希望所在,因此,将观音奉为能够达到自己实用目的的神灵。

  地藏

  地藏是最后加入四大菩萨行列的,他与观世音有所不同,地藏菩萨主要是救度地狱中所有的“罪鬼”,而观音菩萨则以救度世间众生为主,他们是各有分工的。

  地藏是梵文的意译,音译是“乞叉底蘖娑”。“地”指大地,“藏”储藏、存有。乃是众生赖以救苦的菩萨,有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其大愿最胜广大,如同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善根种子。《地藏十轮绖》称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前一句取“地”,后一句取“藏”,故名“地藏”。地藏有一美称,“大愿地藏”,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比较起来,也是毫无逊色的。

  按照佛教的说法,地藏菩萨是受释迦牟尼的托付,在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佛下世前的这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因为国是不可一日无主的,佛国也是如此。地藏在这一时期就相当于“代理佛”,他的地位和权势也极高,如同佛陀。《地藏本愿经》中说:释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报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大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方能成佛。”说是一定要度尽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众生,拯救众苦,直到地狱完全撤空,关门大吉,再没有任何一个“罪鬼”受苦,自己才同意成佛。地藏的大愿不可谓不崇高,但以佛教的说法,六道轮回永无休止,地狱哪有“关门”的一天,所以,地藏菩萨堪称为“大愿”了。

  因地藏被佛陀委以“幽明教主”,所以,他舍弃了光明灿烂的天界,手持宝珠,锡杖自愿进入昏惨惨、悲戚戚的苦恼地狱,超度“罪众”灵魂,做着没完没了,永无尽期的教化工作。

  地藏的打扮与其他菩萨有些不同,除了通常的菩萨形象外,还常有剃和尚头的地藏菩萨,因其被附会为新罗王子金乔觉和目犍连,故而,地藏也多为男身男相。据《地藏菩萨仪轨·说画像法》云:“地藏作声闻形,著袈裟,覆左肩,左手持盈满莲花,右手施无畏印(手印),坐莲花上。”《秘藏记》云:“画地藏,肉作白色,左手持莲花,上有幢幡,右手持宝珠。”后世所画所塑的地藏像,常左手持锡杖(有时由其弟子道明代持),右手持如意宝珠。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我行精严;持如意宝珠,表满足众生之愿。

  地藏的坐骑是一头有点像狮子的怪兽。这头在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动物有一个雅称叫“谛听”,又叫“善听”。谛听神通广大,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说:

  “原来那谛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的一个兽名,它若伏在地下,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

  连玉帝、观音都无法分辨的假猴王,谛听趴在地上一听,就察听出来了,因阴曹地府无力擒拿,不敢说破,最后还是打发二猴去如来佛那里,才了结了这段官司。

  地藏因其不是历史人物被奉为菩萨的,所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大愿地藏,是受命于佛陀入灭之际,出任“代理佛”,兼任幽明教主。

  二、本为婆罗门女。婆罗门是印度古代社会中最高贵的种姓,婆罗门女自然也是高贵女子。《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佛、法、僧)”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在地狱受苦,遂变卖家宅,献钱财于佛寺供养。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引,游地狱,见鬼王无毒,求得母亲得脱地狱。婆罗门女醒来方知梦游,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宏誓愿,“愿我尽未来劫,为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佛告诉文殊:“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也。”(见《地藏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三、本为大长者之子。地藏在过去久远,不可说劫之前,是一位大长者之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佛相好,千福广严”,而发愿证得此身相:“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通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见《地藏本愿经》)

  四、未出家时为一国王。因国内人民多造众恶,于是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见《地藏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五、是一个名叫光目的女人。为了救度其堕入地狱的母亲,亦发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待一切众生度尽,自己方成正觉(即成佛)。

  这五种都是佛教说法。

  六、地藏前身是目犍连。《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云说:相传舍城傅罗卜,法名目犍连,尝师事如来,救母于饿鬼群丛,作盂兰盆会,殁而为地藏王,以七月三日为所生之辰,士人礼拜,或曰,今青阳之九华山地藏是也。

  目犍连简称目连,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神通第一”。目连救母的故事十分著名,远比婆罗门女和光目女救母名声大,大概因为她们二人都曾游历地狱,又都将地狱中受苦的母亲解救了出来,所以被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被附会为拯救地狱诸苦的幽冥之主了。依佛教说法,目连最终只修得罗汉身,后又遭横死,根本没有菩萨果位。

  七、地藏为金蝉子。《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中云:太上老君对神仙们说:“(西域)王君愍及幽冥,欲救众生于三恶道中,发大慈悲,身投十地,托生新罗国,为叶氏子,自幼出家,圣名守一,借老佛之法门,作阴司之宝筏。”举手问地藏曰:“欲知王君,只此便是。”地藏合掌躬身。老君复谓曰:“君当为幽冥教主,做东土佛家首领,毋庸谦让也。”地藏称谢,众仙方悟为金蝉子也。

  这是道家为抬高自己,贬低佛家之说,老子连佛祖都可以教化,地藏就更应听他的了。以上诸说尽管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如“地藏为金乔觉”说法的影响大。

  金乔觉生于唐代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新罗孝昭王金理洪四年,死于唐德宗十年(794),新罗元圣王金敬信四年,享年九十九岁。据说他是朝鲜半岛新罗国第七代国王金理洪的儿子。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七十三中云:“金地藏,新罗国王子也。”也有说他是王族子弟的,清光绪二十六年修《九华山志》卷五中说:“金地藏者,唐明皇时新罗国王金宪英之近族也。自幼出家,法名乔觉,于肃宗至德二载航海东来,卓锡九华。”金理洪国王死的时候,金乔觉才六七岁,由其叔父金兴光承袭王位。金乔觉自幼好道而出家,他在其《酬惠米》诗中说:“弃却金銮纳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他抛弃了舒适的宫廷生活,远渡大海,来到中国,选中了安徽九华山。他在九华山的东崖石上趺坐,苦行修炼。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岁了,但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信百夫”(见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金乔觉终日坐禅诵经,超度众生,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大为感动,于是到处募捐,“近山之人,闻者四集”,郡守张岩也施舍大量钱财,建成寺庙。张郡守还表奏朝廷为新寺赠楹曰“化城寺”。

  金乔觉成了化城寺祖师以后,仍苦行笃修,深为信徒们敬仰。金乔觉学识渊博,写得一手好诗。《全唐诗》中收有他的诗作。据说李白漫游九华山时,曾与金乔觉有过一段交往。李白写的“赖假普兹力,能救无边苦”(见《地藏菩萨传》),据传就是赠给金乔觉的。

  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也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说他是地藏菩萨转世。又因其姓金,故而又将他称做“金地藏”。又因其原本为王子,故而称其为“地藏王”。“金地藏”名称的来源还有另外一说。据《宋高僧传》、《重增搜神记》等典籍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殁)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见《集说诠真》引《重增搜神记》、《宋高僧传》第二十,《唐池州九华山化城寺地藏传》)。

  金乔觉被附会为地藏菩萨转世,正如布袋和尚契此被说成是弥勒佛转世一样,是宗教的需要。佛经中的地藏菩萨被描绘得无比崇高伟大,但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些虚无缥缈。把九华山当成地藏显化说法的道场,与其他三大菩萨道场一样,是将佛教天国世俗化了,缩短了人、神之间的距离,使无数信徒们感到更真实、更亲切,就会更虔诚地与菩萨“对话”,深受广大信徒的欢迎。

  肉身宝殿俗称“肉身殿”,又称“肉身塔”,坐落在神光岭(老爷顶)上,是佛教徒们朝谒九华山圣地的主要场所。这里因为主要供祭地藏菩萨,所以,与一般佛寺有所不同。第一重为灵官殿,相当于山门,共有三位灵官,即王灵官、马灵官、赵灵官。灵官本为道教的护法神,他们被佛门请到这里守护地宫冥府。灵官殿之后为十王殿,供十殿阎罗。地藏是幽冥教主,级别又高于菩萨,他的地位自然也在阎王之上。

  这里的地藏像与众不同,身躯高大,却骨瘦如柴,是他苦修生涯的真实写照,这在地藏神像中可谓独一无二。地藏居正中,两厢十殿阎王皆王袍冠冕,顺序而坐。案前有各式小塑像,表现“生死轮回”和种种地狱。

  再往上,就到了肉身宝殿,据说,金乔觉在圆寂三年以后,教徒们开缸准备安葬,但其遗体绵软,颜貌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响声。这些特征,就是所谓菩萨应世。于是建立三级小浮屠供奉。又传说,塔基在夜晚时放出异光,称为“圆光”,因而将此地称做“神光岭”。明朝万历年间,朝廷赐金扩建,并赐名“护国肉身宝塔”。三级石塔,外筑高殿,木塔笼护。

  肉身殿的殿顶十分奇特,全部由缺瓦覆盖。殿台平台下,有陡峻的石阶八十四级,取“九九八十一”,再加三级之数。宋代诗人陈清隐写诗曰:“八十四级山头石,五百余年地藏坟。”塔北门廊下有一联,写地藏菩萨的大愿: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农历七月十五日,传为地藏的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其成道日。每逢这两天,成群的朝拜信徒会拥簇在塔下,膜拜上供,有些虔诚的善男信女们还会通宵达旦地“守塔”,绕塔诵经。

  九华山的地藏殿中,地藏王的两旁还塑有两位胁侍,他们是父子俩,父亲是本地山主,叫闵公。据说闵公乐善好施,请地藏赴斋。地藏向闵公求一袈裟大的地盘,作为栖息之所。闵公当然答应了。不料地藏将袈裟一抖,竟将全山罩住了,所以,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后闵公父子皆出家,成为地藏的左右胁侍。闵公之子的法号为“道明”。

  唐代,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以后,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现在已成为著名的宗教旅游圣地。

  地藏因立下度尽六道中轮回的众生的大愿,所以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之中,在六道显现的地藏菩萨,又有六地藏之称。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种人头幢。其左手持人头幢,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助地狱道。

  二、宝珠地藏,左手持宝珠,右手结如意宝印。专门济度饿鬼道。

  三、宝印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如意宝印,专门济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刚幢,右手结施无畏印,专门救度阿修罗道。

  五、除盖障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与愿印,为了除掉八苦之盖障,专门救助人道。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说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而除其烦恼,专门济度天道。

  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几位菩萨,“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而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见《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神护法品第十一》)是永无尽期的,其愿也太大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谓世俗供奉地藏菩萨的方法与好处是,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象,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其十种好处是:

  一是土地丰壤,二是家宅永安,三是先亡(去世的先人)升天,四是现在益寿,五是所求遂愿,六是无水火灾,七是虚耗(妖孽)辟除,八是杜绝噩梦,九是出入神护,十是多遇圣因(供佛的善事)(见《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神护法品第十一》)。经中还说,到未来世界的人们可以如“见地藏菩萨,乃闻此经,乃至读诵……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可得二十八种利益:天龙护念,衣食丰足,疾疫不临,离水火灾,无盗贼危,女转男生,端正相好,眷属欢乐,聪明利根,毕竟成佛等(见《地藏菩萨本愿经·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