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正月初七这天,她才用水和的黄土泥仿照自己造出一个个小人来。
用泥土造人的神话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普遍存在。比如,在希腊神话中就有关于这样的说法。传说,从天上给人间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就用有生命的黏土做成了各种爬虫、鱼类、飞禽、走兽等,最后依照神的样子做成了人。在希伯来神话传说中说,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把生气吹入人的鼻孔里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北美的印第安人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说,大地开创者用暗红色的泥土掺上水,做成了男人和女人两个人像,再用脂木烧炼,使他们活了起来,世上就有了人。
女娲最初造出的人是没有男女的。她想如果没有男女之分,就没有了婚姻,没有婚姻,就不能传宗接代,她造出的人又不是神仙,是非死不可的。要是都死了,地上还是没有人了,也就没有了世界。于是,她就把地上的人点化为男、女两类人,并且创立了婚姻礼制,让人类自己繁衍后代。有传说云,女娲点化人时,让人分别站在她的两边,将手一举,一边的成了男人,一边的成了女人。女娲让男人们到女人群里各找一个对象,由于两边的人不是很相等的,男人人群多于女人人群,一些行动慢的男人没有抢到女人,他们成了世上第一批光棍,自此以后,总有一些男人找不到妻子,只身活在世上。因为女娲既造了人,又把人分为男女两种人进行婚配,所以,后世之人就将女娲奉为“高媒”之神,也就有了到娘娘庙里求婚姻,求儿女的习俗。
另有说法是,伏羲和女娲原本是兄妹俩,因为地上没有人,他们就兄妹成婚,繁衍了人类。所以,在唐末五代时期兴起的娘娘信仰中,把他们兄妹俩人供在一起,称做“伏羲女娲庙”。如,在陈州、房州等地就有这样的庙宇。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留世的说法大概源于母系社会的习俗,即黄帝之前的民间习俗,在黄帝时期已废除了兄妹成婚的习俗。那么,唐末五代时期为什么还要有这种信仰呢?也许是为了记录母系社会这一文化现象。这一传说在宋以后就没有市场了,因此,在民间也就没有什么影响了,所以,在宋以后将伏羲女娲二人共祠一庙的现象在全国很少见到了。
女娲作为创世神,始祖神的信仰还有她的另外一大功劳,那就是炼石补天。
女娲因何要炼石补天?是因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之间发生了争夺天子地位的战争,以致给颛顼时期的人民带来了天塌地陷的灾难。
人是女娲造出来的,没有她,就没有人类;女娲炼五彩石以补天,她拯救了人类,没有她,就没有人类的新生。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尊她为“娘娘”是理所当然的,她应当是人类的第一位母亲——娘娘。
陕北民间认为女娲是一位很伟大的娘娘。由于女娲抟黄土造人的传说流传很广,人们便对人有不同的分类。女娲最初造人是用水和黄土为泥,照着自己的样子做人,后来因这样做法太慢,就用绳子蘸泥往出甩人。这样,人就有了两种之分,即,用泥多与用泥少的两种人。宿命学认为,那些大富豪属土命土相,也就是女娲捏出来的人。一般人则是女娲用绳子甩出来的人,那些穷人则是蘸泥最少的。女娲炼石补天时,用芦草灰挡住了淫水,这一传说被陕北民俗所借用,人们在驱鬼邪时常将灰向四方抛撒用来阻挡邪魔,若有猫头鹰一类的不祥鸟出现,人们便会不动声响,悄悄从炉灶里挖取一碗灶灰后向它打去,可以消灾祛邪。根据这些传统习俗来看,陕北民间在娘娘信仰方面,无论娘娘的形象是谁,但信仰娘娘的主体内容应是女娲,因为女娲信仰与人们日常习俗太密切了,诸如婚姻、儿女、驱邪等,女娲都可以满足人们的祈求。
九天玄女
在我国娘娘神系中,九天玄女是一位很重要的神明。九天玄女又叫玄女娘娘、九天娘娘、玄女、元女等。
九天玄女是源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传说中,九天玄女是一个鸟身上长着人头的怪物。《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这是殷商的后代们在祭祀自己祖先时所唱的诗歌。说的是天帝命玄鸟生下了契,并建立了强大的商朝。玄鸟也因此成了商人的始祖,《史记·殷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一传说: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这一传说中言商人与玄鸟有着血缘关系,其实是商人崇拜的图腾与玄鸟有关。这一传说是后来的,之前的传说是这一玄鸟曾经化身为玄女,成为黄帝的老师。传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一天来了一位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见《太平御览》卷十五,《云笈七签》卷一百十四《九天玄女传》)
这一时期的玄女是一位半人半禽的女神,还是一位救助危难,传授兵法的女神,当王母成了诸女仙之王以后,玄女就成了王母身边的一位仙女,她再不是“人首鸟身”的半人半禽的玄女了。已经“进化”成人了。
商人将玄鸟说成是他们的始祖,大概就是因为玄女与黄帝的传说影响很大,他们借此以说明殷商天下是秉承天帝意志的。
九天玄女的名字中为何有一“玄”字?“玄”即天地。《易·神》云:“天玄而地黄。”孔颖达疏云:“天色玄,地色黄。”后因以“玄”指天。“玄女”即“天女”,天上神女。“九天”乃天之最高处,言其所处之高,而且地位极尊。九天玄女也因授兵书与黄帝而成为华夏始祖黄帝的老师,故而,她也就成了一位仅次于女娲、王母的神明。
宋代张君房所撰之《云笈七签》中将玄女命名为九天玄女,并且彻底人神化,使她成了一位地道的上界女神。玄女成为上界女神后,她的生育神的神职成了正统。这一依据就是来自《诗经》所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我国上古先民对女性神的崇拜多与生殖崇拜有关。古代圣哲曾说:“食,色,性也。”(见《孟子·告子上》)《礼记·礼运》中又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说的是吃饭和男女情欲是人的本能,是人生的最大欲望。玄女的来历正与生育有关,人们将她奉为生育之神,向她祈求儿女一事就有了信仰依据。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云:“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师雨伯,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魃,雨止,遂杀蚩尤。”这位天女魃就是玄女。隋代著作《黄帝问玄女兵法》一书中也讲了黄帝战蚩尤的这段故事。宋代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也有同样的记载,其中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又云,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帝师不胜……居数日,大雾冥冥,昼晦,玄女降焉。乘丹凤,御景云,服九色彩翠之衣,集于帝前。帝再拜受命,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玄女即授帝六甲兵信之符,灵宝五符策,使鬼神之书。”又云:“帝遂率诸侯再战……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
从这些典籍中可以看出,玄女在黄帝时,或是更早些时候就已是人了,至于“玄鸟生商”之说,可能是对商人信仰图腾为鸟的一种误认或讹传。但也有说法是玄女给黄帝送天书是受王母之命,这仅是道家之说。大概是张君房依据《集仙传》中有玄女为王母驾下仙女之说,将自己的主观愿望表达于世,才使玄女由半人半禽进化为人的。
在陕北民间信仰中,有一位“扫天晴娘娘”。每有久雨不晴的时日,人们便会用纸剪一个女子形象的纸人,给她穿上五彩衣裳,手中持一株笤帚苗,让她扫去乌云,放出晴天。这位娘娘就是九天玄女娘娘。她的“扫天晴”功能就是来源于上面所说的“天女魃”,即“旱魃”,在“旱魃”一文讲述。玄女信仰早已有之,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部名叫《素女经》或《玉女经》的书,书中的素女或玉女指的就是玄女,她与黄帝一问一答来讨论男女的事情,成为我国最早的传授性知识的专家女神。
旧时,各地都建有玄女娘娘庙,妇女们到庙中烧香求子或向娘娘祈求,保佑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无病无灾。
九天玄女娘娘的诞辰传说在正月初六日,或说在二月十五日,或又说在九月初九日。
碧霞元君
在我国娘娘庙中供奉着许多娘娘,但主要的娘娘有王母娘娘,九天玄女娘娘,泰山娘娘和天妃娘娘(妈祖)等。
泰山娘娘又被称做“碧霞元君”,她的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家对她的尊称。碧霞元君在我国北方最受崇拜,因为泰山是她的老家。
碧霞元君信仰可谓是源远流长,她的源头是原始社会中的女神崇拜。《太平御览》卷十五中引《黄帝玄女战法》中说:太(泰)山神女——玄女助黄帝战蚩尤。
碧霞元君的来历有不同说法。
有说她的前身是玉女的。这一说法出自清代张尔岐的《蒿庵闲话》和《山东通志·玉女祠》,其中说:据传,汉朝时期,宫中一座殿内供有金童玉女雕像。到了五代时期,大殿塌毁,金童像被风化掉了,玉女像也掉进了池中。到了宋朝,真宗皇帝来到泰山封禅,回来以后到池中洗手,忽然,从池中冒出一个石人来。真宗让人捞出洗净一看,原来是一尊玉女雕像。于是,真宗下令在泰山建祠供祀,以其为圣帝之女,因而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到了明朝时期,将碧霞元君祠扩建升格为“碧霞灵佑宫”。清朝又改为碧霞元君祠。
第二种说法是,碧霞元君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个仙女。说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派了七位仙女,云冠羽衣,迎接西昆仑真人,并将她们给了真人,供其使唤。其中一位仙女随真人刻苦修炼,终于得道成正仙,便是碧霞元君。(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十一)
第三种说法是从《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十引明代王之纲的《玉女传》中而来。说汉明帝时,有个大善人叫石守道,他的妻子金氏生了个女神童,慧颖无比,三岁知人伦,七岁通晓诸法。日夜礼拜王母,十四岁得曹仙长的指点后入泰山黄花洞修炼,道成而升飞,做了碧霞元君。
第四种说法是道教之言,说碧霞元君乃是应九□以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见《续道藏·隶五·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
据《搜神记》和《泰山宝卷》所云,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张华的《博物志》中又有一段故事说:当初姜太公做灌坛令时,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起过大风,很是和顺。有一天,周文王梦见一位妇人在路边哭泣,走上前去询问原因后,才知妇人是东岳泰山的女儿,嫁到西海为妇。她要回娘家探亲,因姜太公在任上,很有德政,所以不能乘风驭暴经过,坏了他的名声。但她又思亲心切,一时没了主意,才在此哭泣。文王醒后,梦境历历在目。为了让元君探亲,于第二天将太公从任上召回。随即,灌坛起了一场暴风雨。就是碧霞元君所乘驾的风雨。
以上众多的说法中,以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的说法最为流行,故而将其称为“泰山娘娘”。
将碧霞元君称为“泰山娘娘”不仅因其住在泰山,更主要是从《易经·泰卦》所表示的事物变化而来的。卦象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人们便将这一卦辞附会给妇女生子女之意。又说:“岱居木位,其色惟碧,东方主生,一本乎坤元之资生万物”,就是说,泰山娘娘是“滋生万物”之神,是主生的。所以,民间把她视为送子娘娘。在后来的信仰中,人们又给这位娘娘衍化了护儿、疗疾,乃至保佑婚配、农耕、经商、行旅等多种神职功能,并将其尊为“泰山老娘娘”。
碧霞娘娘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大救星,她的功德是无量的,所以,信仰的人很多,大半个中国都在信她。
子孙娘娘
子孙娘娘信仰在我国很普遍,但子孙娘娘的名目则各不相同。在北京的东岳庙里的“娘娘殿”中供奉着三组九位娘娘。她们分别是:
左侧:引蒙娘娘,癍疹娘娘,乳母娘娘。
中间:子孙娘娘,天仙娘娘,眼光娘娘。
右侧:催生娘娘,培姑娘娘,送生娘娘。
北京药王庙的娘娘殿中也供九位娘娘,她们是:
天仙圣母永佑碧霞元君,
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
子孙圣母育德广嗣元君,
痘疹圣母立毓隐形元君,
癍疹圣母保佑和慈元君,
送生圣母锡庆保产元君,
催生圣母顺度保幼元君,
乳母圣母哺婴养幼元君,
引蒙圣母通颖导幼元君。
福建民间将子孙娘娘称做“注生娘娘”。“注生”,就是掌管生育之事。当地又将娘娘称做“婆姐”,这些婆姐多达三十六位之多。但一般在娘娘庙中仅供十二位:
注生婆姐陈四娘,注胎婆姐葛四娘,
监生婆姐阮三娘,抱送婆姐曾生娘,
守胎婆姐林九娘,转生婆姐李大娘,
护产婆姐许大娘,注男女婆姐刘七娘,
送子婆姐马五娘,安胎婆姐林一娘,
养生婆姐高四娘,抱子婆姐卓五娘。
这里有一位转生娘娘。她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妇女愿望的,转生是佛教说法。据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曾经立下四十八个誓愿,其中有三十五愿是“女身往生愿”,也就是“转女成男愿”。说女人经过修行以后,来世可转个男身。
天津天后宫中的子孙娘娘还有一定的标志。
眼光娘娘,她手中托着一只大眼,以象征祛除眼病,达到光明之意,她的称号是眼光明目元君。
子孙娘娘又叫子孙保生元君,手里抱着小儿,身后口袋里又装满了许多小孩。
耳光娘娘,双手捧着一片人的耳形,称为“耳光元君”。
癍疹娘娘左手握着一件形似莲蓬的东西,上有许多斑点。她的雅称是“癍疹回生元君”。
千子娘娘,身上爬着许多小孩,称“千子元君”。
引母娘娘,手牵小孩,小孩作半爬伏状,尊称为“引母元君”。
乳母娘娘,怀抱小儿,作哺乳状。称为“乳母元君”。
崇信子孙娘娘与“拴娃娃”习俗有关。拴娃娃是北方习俗。清代学者纪昀回忆他幼儿时的趣事云:“余二三岁时,尝见四五小儿彩衣金钏,随余嬉戏。皆呼余为弟,意似甚相爱,稍长时乃皆不见,后以告先姚安公,公沉思久之,爽然曰:‘汝前母无子,每令尼媪以彩丝系神庙泥孩归,置于卧内,各命以乳名,日饲果饵,与哺子无异。殁后,吾命人瘗楼后空院中,必是物也。’恐后来为妖,以掘出之,然岁久已迷其处矣。”
据《晋祠志》所载,三月二十日为子孙娘娘诞辰,当地人又称做苗裔神的诞辰。
陕北民间的娘娘庙中一般为五位娘娘,即王母娘娘、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和奶母娘娘。也有供九天玄女娘娘者,有九天玄女娘娘的庙中一般不供王母娘娘。供王母娘娘者,农历三月初三有庙会为王母祝寿,没有王母者,有些庙会在三月十八日举行。
陕北民间还有一种娘娘庙是专供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霞娘娘的。她们的成仙经过在“九曲”中述。
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正是坑三娘娘之神。她们所掌之混元金斗即人间净桶,凡人之生育,皆从此化生也。
由此可以看出,三霄娘娘是人之生育,化生的主管神,因此,陕北民间也将她们奉为主管生育的神明,向她们祈求儿女。
陕北民间庙宇中亦有供“康神娘娘”者,此娘娘的出现与疾病有关,即天花,陕北民间俗称为“当康差”,供这位娘娘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平安渡过“康差”关。
送子观音
送子观音是指佛教的观世音菩萨。观音是佛教名词,本不应列入中国神祇“娘娘”系列中,但观世音信仰传入我国以后,便在华夏大地上安家落户,深入人心。在经历了历史的衍化后,观世音的身世被彻底中国化,并成了汉家的一位“公主”——妙庄王的三女儿。同时也由“男”变成了“女”,最后成为一位雍容端庄的中国贵妇。因此,她在我国世俗中的影响很大,名声绝不低于佛祖释迦牟尼,尤其在妇女心目中的地位是绝对超过了佛祖的地位。
在佛教中,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应现身,三十三观音等诸多说法,就是没有“送子观音”这一说法。此说完全是我国民间的创造。民间创造“送子观音”的依据是,观世音是以慈悲为怀的,她的职能是救助众生,人们为她加上“送子”功能就是为了求得她的救助,从她那里求来子女,让她保佑子女健壮成长。
佛教教义也认为,只要人多做善事,就会有善报。做善事也就是做功德,这些功德之事有念佛、布施、诵经、建塔、印经、印绘佛像等。人做了善事以后,若遇痛苦之事,求告无援时,只要喊出观世音的名讳来,观世音就可以前来解救遇苦遇难的人。《注维摩诘经》中说:“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就是说,观世音在众生受苦时,口念她的大名,就会“观”(而不是“听”)到这个声音,立即前往解救。
另外,在世俗观念中认为观音所送之子是不同一般之子的,人们就是在这种思想理念下,衍化了观音送子的习俗,并坚信不疑地传承着。所以,送子观音尤其被那些没有儿女的妇女们所看重,到寺庙里去“窃取”佛台上所供的莲灯,因为“灯”与“丁”谐音,偷来观音“神灯”家中自然会“添丁”。还有些人家怕儿女们长大后不好成活,便到观音庙里去“寄名”。也就是说,把孩子交给观音菩萨“照看”是万无一失的。
送子张仙
张仙又被民间称做“张仙爷”,对他的信仰很广,民间常把张仙的画像挂在家中烟囱左边。
张仙的画像是一位华丽的贵族打扮,他长得面如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飘洒在胸前,左手张弓,右手执弹,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还画一只天狗。他真是一位美男子,又是一位好猎手。张仙的雕像或塑像很少,大多为画像。
张仙的原形是五代时期的孟昶,他的父亲在四川建立了后蜀政权,但没有几个月就死了。当时孟昶只有十六岁,年纪虽小,却是一名精明干练的君主,他收拾了几个威胁自己的权臣后,局势稳定下来。可是,他又是一个有名的荒淫奢侈的皇帝,就连尿壶也是用七宝珍珠装饰的。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发兵攻打后蜀,孟昶兵败,投降了宋朝。
孟昶有个心爱的妃子,叫花蕊夫人,也一起随孟昶来到汴京,并被赵匡胤召入皇宫之中。赵匡胤见花蕊夫人很美,想占有她,不久,便将孟昶害死了。
花蕊夫人进到宋室后宫后仍不忘故主,时时怀念着孟昶,因此,画了一张孟昶的画像。画中的孟昶挟着弹弓在射猎,花蕊夫人将画像供祀在室内,日日凝视。有一天,赵匡胤入室来,看见画像后问她,这是谁?花蕊夫人诡称道:“此是我蜀中之张仙神,祀之可令人有子。”以后“传入民间,遂为祈子之祀云”。(见《通俗编》《陔余丛考》卷三十五,明陆深《金台纪闻》)孟昶兵败降宋后被封为秦国公,到了汴京以后,赵匡胤见过他,按理赵匡胤应当认识画像上的这位“张仙”。大概是因他抢了人家的妻子又害了人,故意佯装不知,才让花蕊夫人编出了这样一则“神话”,使孟昶成了神仙“张仙”,受到后世的奉祀。就这样,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起,张仙便受到宋朝皇家的奉祀。嘉祐年间,宋仁宗皇帝赵祯,年已五旬,尚未有子。有一天夜里得一梦,一位美男子,粉面五髯,挟弹前来曰:“陛下因有天狗守垣,故不得嗣。陛下多仁政,今天我特为您弹而逐之。”仁宗打听他的来历时,他说:“我是桂宫张仙,天狗在天上掩日月,到世间专吃小儿,只要一见到我就会逃跑。”仁宗听后大喜,一跺脚时,忽然醒来,才知是一场梦。他马上命人画了张仙像,挂在寝宫之中。(见《历代神仙通鉴》卷九)
由于皇家的提倡,张仙信仰很快流入民间,民间又给张仙所持之弓、弹附会了新的说法,衍化为新的民俗,即在古时候,人们生了男孩要悬弧挂矢(弓箭),张仙所挟之“弹”因其音与“诞”同,因此暗中含有“诞生”之意。张仙也因此成为民间信仰中专管给人间送子的“诞生之神”。
这一说法竟然被当时的大文豪苏老泉苏洵接受,他说自己曾梦见张仙手里捏着两个弹丸,便以为是吉兆,将张仙奉祀起来。后来果然得了苏轼、苏辙二子。(见《七修类稿》)为此,苏洵还写了《张仙赞》记述此事。不过,苏洵在赞里所说张仙叫张远霄,是个四川道士。《蜀故》中说这位四川道士得了“四目老翁”之弹弓,他只要看到谁家有灾难,瞄准了,就是一铁丸,就会将“灾”击散。他还常将铁丸向空中打击。有人问他所为何故,他说:“打天上孤辰寡宿耳。”人们在锄地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这类弹丸,弹丸上有红点,异常坚硬。民间传说,女子若将这种弹丸揣在身上就能生儿子。
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士们根据孟昶与花蕊夫人是夫妻关系的事实,便把张仙的男像改为以花蕊夫人为形象的送子娘娘塑像了,所以,一些张仙祠也就变成了送子娘娘庙。
每逢过年时,人们把张仙请到家中,贴在烟囱旁。张仙到了清代时的打扮是身穿黄马褂、绿大袍,手拿弹弓,做向天空打天狗的姿势。画像两旁贴一副对联是:“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
横批是“子孙绳绳”。
为什么要将张仙贴在烟囱侧呢?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烟囱冲着天,会有天狗顺着烟囱钻进屋里来吓唬小孩,传染疾病,祸害儿女。若有张仙守在烟囱口,天狗就不敢进屋来了。
张仙一般没有自己单独的庙观,多与其他神祇杂处在一起。
送子弥勒
弥勒佛是佛教的“未来佛”,在中国佛教中已被中国化了,成为大肚弥勒佛。这位大肚弥勒佛的原型是一位中国和尚,也就是布袋和尚契此。元代人袁桷在《延祐四明志》卷十六《释道考》中云:
布袋和尚者,唐末有僧,形裁猥琐,戚□皤腹,杖荷布囊,随处偃卧,张长汀子。雪中体不濡,示人祸福辄应。将雨则著草履,亢阳则曳木履。后梁贞明二年(916),于(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葬寺西二里,曰弥勒庵。
在中国众多的送子神中,除了娘娘外,还有一些男性送子神,弥勒就是其中的一个,另外还有送子罗汉,善财童子,送子张仙等。那么,这位弥勒又是怎么有了送子这一功能的?在佛教理论中,未来佛弥勒是兜率天的教主。兜率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妙足天堂”、“知足天堂”。按佛教的说法是,凡信仰弥勒者,在他死后可以到弥勒净土,即知足天堂尽情享乐。这一信仰对世俗的影响不大,中国老百姓向来很看重今世的实惠,这才是人们所追求的。于是,人们便觉得由中国人塑造的这位“大度弥勒”比肃穆庄严的外来弥勒更亲切、更可爱,就给他附会了许多世俗“灵验”。比如,在民间传说中,人要是头疼,只要摸一下中国弥勒的头,病痛就会完全消除。头疼摸头,脚疼摸脚,灵验异常。要是摸一下弥勒的肚皮,不仅能够消灾祛病,还能保佑平安。在这些信念下,后来出现了“五子闹弥勒”的说法。就是在大肚弥勒的塑像上或画像上,塑上或画上五个活泼可爱的大胖小子,与弥勒嬉戏,中国弥勒的送子功能就这样被民间信徒们创造出来了。民间认为,供奉礼拜这一“五子闹弥勒”,就会求得儿子。这种塑像大都供在家里,寺庙中是见不到的。
九子母
九子母在民间信仰中是一位“送子娘娘”,这一信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楚辞·天问》中云:“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就是说,女岐如果没有与男子交合,怎么会得到九个儿子呢?女岐就是九子母,汉人王逸曾注道:“女岐,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清人丁晏笺曰:“女岐,或称九子母。”
古人对九子母的信仰源于星宿崇拜。女岐原本指二十八宿中的女宿。女宿为北方玄武七宿中之第三宿。九子是指九子星,即二十八宿中的尾宿。尾宿是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六宿,有九颗星。早在先秦时期,尾宿的九颗星就被人格化为九子。《史记·天官书》称:“尾为九子。”司马贞索隐引宋均的说法称:“属居宫场,故兼九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古人就是将这一星宿现象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九子母的信仰。尾宿九星又被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晋书·天文志上》中云:“尾亦为九子,星色欲明均明,大小相承,则后宫有叙,多子孙。”
袁珂认为:女岐(九子母)或是神话传说中的姑获鸟。古获鸟是传说中能够变化为女人,也能变化为飞鸟的神禽。《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云:
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爰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
从先秦至宋代这一历史时期中,历代都有祀奉九子母者。《汉书·成帝纪》中载:“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颜师古注引应劭的话说:“画堂画九子母。”
旧时,向九子母乞子的风俗很盛行。南北朝时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载:
(四月八日)荆楚人相承,以是日迎八字之佛(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八字偈语。出自《涅槃经·圣行品》释迦牟尼前世在雪山修行)于金城。又曰:长沙寺阁下有九子母神,是日,市肆之人无子者,供薄饼以乞子,往往有验者。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送子张仙等众多送子娘娘、送子郎君的盛行,九子母被取代。
催生娘娘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个叫桂花的年轻媳妇在生头胎孩子的时候因难产而死去,成了一个产妇鬼。
桂花因留恋人间生活,总想找个能够投胎转世的机会,回到人间生儿育女,做一次母亲,享受天伦之乐。她向阎王诉说了自己的心愿,阎王也知道她生前没有什么罪孽,同意她转世,但要找一个替身后才能“转世投胎”。于是,桂花开始了她寻找替身的旅程。
桂花是因难产而死的,所以,根据转世轮回法则,她必须找一个产妇才能作为替身。她每找到一个替身时,一看到产妇那痛苦的情景,就想起自己当年痛苦而死的事情来,她不仅没有将替身害死,反而帮助产妇生产。
有一次,桂花遇到一个倒胎产妇,接生婆根本无法将孩子接生出来,大人、小孩的性命很难保住了。接生婆在这时问家人,大人、孩子要哪个?站在门外的男人凄惨地哭着说:“大人、孩子我都要。”产妇闻听此言后,既怜悯丈夫,又可怜孩子,她微睁着眼睛说:“不要管我,一定要保住孩子。”产妇的婆婆听后,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一时没有了主意。桂花见此惨状后,竟忘了自己是来找替身的,便站在床边帮助接生。胎儿产下了,产妇也没有死。接生婆和一家人都为这件事感到惊奇,又都觉得好像是有神灵在帮助他们,否则,大人、小孩是不可能都活下来的。于是,他们就烧了三炷香,焚化了两串钱,泼了一碗水饭。桂花收了这份酬礼。但她再也进不了鬼门关了,因为鸡叫了,她成了游魂鬼,到处游荡,没有定处,还在寻找着替身。她每找到一个替身,总是不忍心下手,还帮助产妇生产。久而久之,桂花自己也觉得这样一副软心肠是永远不可能找到替身的,所以,她也不打算超生了,索性干起了接生婆的营生。
有一次,桂花正在一户人家的窗户上察看产妇的动静,突然,夜游神摇着蒲扇向她走来,并说:“你这几年做的好事,阴天子都知道了,让我找你回去,有话要对你说。”桂花跟着夜游神来见阴天子,生怕阴天子降罪于自己。但阴天子并没有怪罪桂花,反而说:“你在阳间做了不少善事,救了很多人,就封你为催生娘娘,建庙立祀,永享人间香火。”自此,人间有了催生娘娘的庙宇,一般叫做“催生殿”,凡有孕者总要去祭祀她,以祈求平安生产。
有了桂花催生的传说,便有了产妇在难产时给催生娘娘烧香化钱、泼水饭的习俗,以此来求得桂花的保佑。
无论送子娘娘还是催生娘娘,她们都是道教神仙谱中玉皇大帝神系里的品极不高的社会神,但她们的神职功能是与人们的生活很接近的,她们能够直接满足民众的种种理想和愿望,因此受到民众长期的敬奉。比如,催生的问题,陕北民间有俗语说“人生人,怕死人”,此意是指女人生孩子是命悬在鬼门关上的事情,催生是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催生娘娘信仰的出现是不言而喻的。又如,月老可以为青年男女牵红搭桥,让他(她)们结为夫妻。和合二仙可以促使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子孙娘娘不仅可以给那些没有子女的家庭送去子嗣,还能保佑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民众的不同心态可以萌发出不同的崇拜偶像和信仰对象来。其中最重要的心理思维活动就是生命的延续,这种心理活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子息。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产生的社会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