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塔李天王
托塔李天王是道教大神,被奉为统领百万天兵天将的大元帅,是玉皇大帝身边的武班领袖,与太白金星二人构成了文武二位“丞相”,统领着玉皇大帝神系中的文武神仙。
托塔李天王的形成是借鉴了佛教中的托塔毗沙门天王而来的。这位李天王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叫李靖,是唐初大将,陕西三原人。他精通兵法,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并著有《李卫公问对》一书,是武经七书之一,也是武学中的经典著作。李靖在唐太宗时期曾做过兵部尚书和右仆射等高官,死后配享在武成王庙内,为十哲之一。这样,就为能够成为托塔李天王打下了基础。
道教为了能让李靖成为玉帝面前的大元帅,为他编了很精彩的故事。说李靖早年家贫,有一次去华岳庙朝觐华山神时问华山神说:“我能穷一辈子吗?将来能做几品高官,请神明示。”围观的人都为李靖这一行为感到惊讶。可李靖觉得没有什么,说完后才出庙门百步,忽听身后有人说:“李仆射走好。”李靖回头看时,却不见有人。
又有说法,李靖因贫穷流落到山西霍山,寄居在深山中的一个村庄,以打猎为生。李靖寄居的这位主人是一个老翁,待他很好,他也十分感激这位主人。有一天,李靖外出打猎,天色将晚时分遇到了鹿群,他便紧追不舍,可怎么也追不上。这时,他迷路了,找不着回家的道路,忽然,远处出现了灯光,李靖朝着灯光走去,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户官宦人家。因为求住心切,便上前叩门问话。这时,有人出得门来说:“公子们都出去了,只有太夫人在家,你若是借宿的话实在有些不方便。”李靖因天黑难辨,走投无路,只好再三请求主人行个方便。那人听了后转身进去了,不久又转来说:“夫人初时不允,后因客官迷了路,天色又晚,若让你走了,又恐你于深山之中更难行走,也就答应了。”那人随即将李靖引至大厅之中。稍时,夫人出来了,约五十多岁,神态清高而文雅,让李靖倍感起敬,遂向前行礼言谢。夫人还礼后说:“儿子们都不在家中,本不该留客人在此住宿,但夜色已深,若是不允,客官在这荒野之中又无处安身,老身于心不忍,所以才应允了。但儿子们虽然外出,于夜间回来也是可能的,如果回来时,难免有些惊动,你也不必害怕。”李靖听完嘱咐后说:“知道了。”夫人又给李靖安排了饭食,李靖用毕后就去房中安歇了。
到了半夜时分,忽听有人敲门,李靖被惊醒后仔细听时,有人说:“奉公符通知,该大公子去降雨了,不得延误,不得猛暴成灾。”又听夫人说:“两个儿子未归,行雨符到了,过期又要受责,打发人去叫儿子又来不及,僮仆中又没有人能担当此任,这便如何是好。”有一小婢女说:“刚才厅中留宿之客非平常之人,何不请他帮忙?”夫人听后便来到李靖住所,叩门询问道:“客官睡了没有?请出来一下。”李靖早已听见,只是不便插手,听得夫人有请,便开门相迎。夫人这时对李靖说:“这里不是凡间,乃是龙宫。刚才接到天符,命我家去行降雨之事,怎奈我的大儿去东海赶赴婚宴未归,小儿子送妹子回婆家没有回来,两处路程又遥远万里,是来不及去唤回他们了,眼下也只有烦劳你来代替行雨,不知客官允否?”李靖听后说:“我乃凡夫俗子,如何能行此事?”夫人说:“只要你照我说的去做就行了。”夫人说完,吩咐仆役将青骢马备好,取来降雨器具,将一个小瓶系在马鞍前,对李靖说:“此马不用缰绳,任它行走,凡马跳动嘶鸣时,从瓶中倒出一滴水于马鬃上即可,但不要多滴。”李靖听后上得马来,那马便腾空而起,行至云层时便觉风力迅猛,脚下雷声滚滚。李靖随着马的跳跃与嘶鸣行降雨之事。忽然,一道闪电划破云层,李靖往下一看,下面正是自己居住的村庄,心中暗想,此处天旱已久,庄稼快被枯死,而今下雨之事正在自己手中,何不多滴几滴以救旱情。想毕,便连滴二十余滴。降雨完毕,跃马而归。李靖刚一进门,就见夫人在大厅上哭泣。一见李靖回来,便说:“你可害了我们,我原让你滴一滴,你为何滴二十滴,你可知道吗?天上一滴水,地下就是一尺雨。这个村子已是平地两丈深的水了,人还能活得了吗?为了此事,我已被责十八大棒。”说着,夫人解开衣服让李靖看,只见她背上都是血迹。夫人说:“我儿子也要为此遭受连累,这可怎么办?”李靖此时不知说什么才好,在那里呆呆地站着。夫人见状后,叹了口气说:“你是凡间之人,不懂天上之事,这也难怪,我也不能恨你。只怕龙师一会来了还要查问,怕你受惊,你赶快离开这里吧。但我毕竟劳动了你一番,应当酬谢你才是。我这里无物可赠,只有两个奴仆可以送你,你都收下也行,收一个也行,任你选择。”当下,从东廊走出一个和颜悦色,神态清秀,一副温顺样子的女子。从西廊下走出一位满面怒容,气哼哼的女子。李靖自思道,我一个打猎之人,若要了那个温顺女子,人家会认为我胆小,便对夫人说:“两人都要了,我又不好意思,夫人既然要赏赐与我,那我就要西边的那个。”夫人听后微微一笑说:“你的愿望也不过如此。”李靖向夫人告别,那位怒冲冲的女子随他就走。刚出得门来,再回头看时,宅院已经不见。转过身来想问那女子时,也不见了踪影。自己寻路回去,到了村庄时,天已大亮,只见眼前是一片汪洋,并无人影。
李靖在李世民朝中虽然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且功劳很大,但始终未能出任宰相一职。在民间传说中,这是因为李靖没有把那个和气的奴仆一起收下的缘故,所以只能当仆射而不能任宰相。因此也就有了俗语“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这一则故事中的东廊被喻为关东,西廊被喻为关西。所谓奴仆,也就是指皇帝的臣子。当初李靖若要将这两个奴仆都收下时,他就会成为兼文武两职的宰相。
这一故事在《隋唐演义》中也有描述,大同小异。其中说,李靖,字药师,三原人氏,足智多谋,深通兵法,且又弓马娴熟,真个能文能武。幼丧父母,育于外家,其舅即韩擒虎也。擒虎常与他谈兵,赞叹曰:“可与谈孙、吴者,非此子而谁?”时年方弱冠,却负大志。闻隋主以梦杀人,暗笑道:杀人何益,又想道:据梦树木生子,固当是个李字,洪水滔天,乃天下混一也。将来有天下者,必是个姓李的人,便因想到自己身上。
一日,偶有事到华州,路经华山,闻说山神西岳大王甚有灵验遂具香烛,到庙瞻拜,具书默祷道:
布衣李靖,不揆狂简,献疏西岳大王殿下:
靖闻上清下浊,爰分天地之仪,昼明夜暗,乃著神人之道。又闻聪明正直,依人而行,至诚感神,位不虚矣。伏维大王嵯峨擅德,肃爽凝威,为灵术制百神,配位名雄四岳,是以立像请庙,作镇金方。遐观历代哲王,莫不顺时禋祀。兴云致雨,天实肯从,转孽为祥,何有不赖。于乎靖也,一丈夫尔,何乃进不偶用,退不获安,呼吸若穷池之鱼,行此比失林之鸟。忧伤之心,不能亡已!社稷凌迟,宇宙倾覆,奸雄竞逐,郡县土崩。兹欲建义横行,云飞电扫,斩鲸鲵而清海岳,卷氛祲以劈山河。俾万姓昭苏,庶物昌运,即应天顺时之作也。若大宝不可以据望,思欲仗剑谒节,俟飞龙在天,捧忠义之心,倾身济世,吐肝胆于阶下,唯神降鉴。愿示进退之机,以决平生之用。有赛德之时,终陈击鼓。若三问不对,亦何神之有灵?靖当斩大王之头,焚其庙宇,建纵横之略,未为晚也,唯神裁之。
祷罢,试卜一笤,暗祝道:“我李靖若有天子之分,乞即赐圣笤。”将笤掷下,却也作怪,那两片笤儿都直立于地。李靖心疑,拾起再掷,却又依然直立。李靖见了,不觉怒从心起,挺立神前,厉声击桌道:“我李靖若无非常之福,天生我身,亦复何用?唯神聪明,有问必答。何故两次问答,阴阳不分,今我更卜,若不显应明示,定当斩头焚庙。”祝毕,再将笤掷下,那笤在地盘旋半晌方定,看时,却是个阳笤。李靖暗想道:“阳为君象,亦吉兆也。”遂收笤长揖而去。一时,在庙之人见他口出狂言,也有说他亵渎神明的,也有疑他是痴呆的。
李靖此夜宿于客店,梦见一位神人,幞头象简,乌袍角带,手持一黄纸,对李靖说:我乃西岳判官,奉大王之命,与你这一纸,你一生之事都写在纸上。李靖接过展开一看,上写道:
南国休嗟流落,西方自得其逢,红丝系足有人同,越府一时跨凤,道地须寻金卯,成家须赖长弓。一盘棋局识真龙,好把尧天日捧。
李靖在梦中将纸看了一遍,牢牢记在心间。那判官又说,凡事都有命数,不可奢望,亦不需性急,待时而动,择主而事,不愁不富贵也。说罢不见了。李靖醒来,一一记得明白,想道,据此看来,我无天子之分,只好做个扶助真主的人了。那神道后来自有应验,自此息了图王夺霸的念头,只好安心待时。
一日,偶因访友于渭南,寓居旅舍,乘着闲暇,独自骑马到郊外射猎游戏。时值春末夏初,见村农在田中耕种,却因久旱,田土干硬,甚是吃力。李靖走得困倦,下马向一老农告乞茶汤解渴。那老农见是个过往客官,不敢怠慢,忙唤农妇去草屋中煎出一瓯茶来,奉与李靖吃了。李靖称谢毕仍上马前行。忽山岩边走出一个兔儿。李靖纵马逐之。那兔儿东跑西走,只在前面,却赶它不着。发箭射之,那兔儿带着箭儿奔走。李靖只顾赶去,不知赶了多少路程,兔儿却不见了。回马转看,不记来路,只得垂鞭信马而行。看看红日西沉,李靖心焦道,日暮途歧,何处歇宿哩。举目四望,遥见前面林子里有高楼大厦。李靖道,那边既有人家,且去投宿则是,遂策马前往。
前面那一林中人家正是龙宫,李靖所遇之事与道家所编差不了多少。不同之处,就是李靖带着那女子行有数里后,女子向李靖说:“方才郎君若取二女,则文武全备,后当出将入相,今舍文而取武,异日但可为一名将耳。”遂于袖中取出一书,付予李靖道:“熟此可临敌制胜,辅主成功。”举鞭指着前面道:“此去不远,便达尊寓。郎君前途保重。老夫人遣妾随行,非真以妾赠君,正欲使妾以此书相授也。郎君日后自有佳人遇合,妾非世间女子,难以奉侍箕箒,请从此辞。”李靖正欲挽留,只见那女子拨转马头,那马即腾空而起,倏忽不见。
就是在道教和民间对李靖的如此渲染下,终于将他推上了神的位置。李靖在唐末就被奉为神明了,五代时又加封他为“灵显王”,到了元明时期,由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出现,他完全脱离了道教早期塑造的护法神的地位而成为握有百万天兵天将的大元帅。
托塔李天王的成神传说在唐代就开始流传,在民间十分流行他的画像。但此时的李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托塔李天王。明代作家许仲琳在撰写《封神演义》时借鉴了佛教毗沙门天王的说法,将陈塘关总兵李靖塑造成托塔天王,请他来担任道教中的托塔天王,并为他增加法力,将燃灯道人的宝塔送给他,作为护身法宝。自那以后,他就永远托着这座宝塔,施展法力,降妖伏魔。小说《西游记》出现以后,李靖又成了玉皇大帝的统领天兵天将的大元帅、总司令。民间这才认识了李天王是天界大元帅,天上的天兵天将都归他管。
哪吒
哪吒在民间传说中,他是李天王的儿子。托塔李天王有三个儿子,即金吒、木吒、哪吒。元代有故事流传说:哪吒原本是玉皇大帝手下的大罗仙,身长六丈,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执法律,大吼一声就能云从雨降,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玉皇大帝令其下凡,以故脱胎于托塔天王李靖家中,为第三子。哪吒神通广大,变化无穷,收服了许多魔怪,因此,被玉皇大帝封为三十六天总领,永镇天门。
也有小说将他描写为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手执乾坤圈,肚上有裹肚形象的。这一形象为孩童形象,活泼可爱,为人们所接受。民间对哪吒的认识就是从这一形象开始的,他出自《西游记》。
应该说,哪吒这一神名是来自佛教。佛教中说,佛教有四大天王,其中北方多闻天王在印度的原名叫毗沙门天王,即道教托塔李天王的来源神,他是佛教中的护法僧,有五个儿子,其中以二儿子独健和三儿子哪吒最为有名。因此就出现了道教中的李天王与其儿子哪吒和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即北方多闻天王和他的儿子哪吒这样两个哪吒的传说。但在民间传说的哪吒仅是道教所塑造的哪吒而非佛教中的哪吒。
另有“天门三将军”,他们是周将军、葛将军和唐将军。他们的职责是把守天宫大门。所以,在道观场所,只要一进山门,就可以看到他们三位的形象。
天师
天师之称最早见于《庄子·徐无鬼》和《黄帝内经·素问》。前者是黄帝称襄城牧马童子为天师,后者是黄帝称歧伯为天师,都是尊敬之词。东汉时称传道者为天师,《太平经》卷三十五云:“今天师为王者开辟太平之阶路,太平之真经出。”汉顺帝时,张道陵于蜀中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后道众尊其为天师,其子孙承继天师尊号,传承至今。或说张道陵曾自称天师。李膺《蜀记》载:“张道陵疟于丘社中,得咒鬼术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据《魏书·释老志》云:北魏时寇谦之曾自言遇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
张天师
张天师即张道陵(34—156),又名张陵。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达五经。汉明帝时当过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来,他听说蜀地之人淳厚,易教化,而且蜀地又有很多名山,便入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修道。著有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了早期道教,凡人入道都要交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他主要教人悔过奉道,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
当时的老百姓将张道陵视如神明,因而争相事之,拜他为师。张道陵创建了二十四治(道教组织)、立祭酒(头目)以领道民。魏晋以后,道徒们尊张道陵为“天师”、“五斗米道”,也因此又被称为“天师道”,成为道教的正宗。天师的名位由他的后人世代承袭,历代嗣位天师,成为名正言顺的全国道教领袖。金元以来,北方出现了道教另一大派组织——全真道,天师道也因之而改称“正一道”,主要盛行于南方(道教中的符箓各派统称为“正一道”)。
张道陵成了道教祖师爷后逐渐被神化,道教徒们撰写出了不少天师仙话的书,如《汉天师家传》、《历代神仙通鉴》、《列仙全传》等书。书中说张道陵是汉初留侯张良的九世孙,其母夜梦神人自北斗星降临张宅,以蘅香草送其母,并说:“我奉玉帝之命降到你家。”遂感而有孕,后生了张道陵。张道陵七岁时遇到了仙人河上公,给他一部《道德经》,张道陵读后就通晓了其中之义。长大后,相貌不凡,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额,朱顶绿睛,目有三角。精通五经,天文地理,河图洛书谶纬之学的奥妙,成为一代大儒。皇帝召他进京为官他都不去。入蜀后隐居在鹤鸣山,与弟子炼龙虎大丹。第一年红光照室,第二年有青龙白虎绕护丹鼎(江西道教圣地“龙虎山”即由此传说而得名),第三年龙虎丹成。张道陵当时已有六十多岁,吃丹以后如同三十来岁的青壮年,行走如奔马。后来,太上老君又送他经书,符箓秘诀等一千余卷,雌雄剑两把,都功印一颗,并冠衣、方裙、朱履等。命他剪除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天师奉了老君诰命,布下了三万六千龙虎神兵,在一场恶战之后,终于灭了众鬼魔,元始天尊因此封他为“正一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天师”。凡升天者,都要先参拜这位三天大法师后才能去灵霄宝殿朝拜玉皇大帝。
张天师虽是道教创始人,但道教却奉老子(太上老君)为教祖,后来又发展到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继而在神仙体系中又出现了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各路神仙,张天师在道教诸神中的地位便日渐低落,在《西游记》里,他已是一个护卫灵霄宝殿的张、葛、许、丘四大天师之一了。
葛洪在《神仙传》中说张道陵得到了黄帝的九鼎丹法,决定炼神丹,来到四川隐居在邙山之中,偶遇丹药大师魏伯阳,求教了一些技术问题后继续西行,寻找合适的炼丹山川。他来到一处奇山异水之处,山上有一只石鹤。在传说中,若有道者进山,这只石鹤便会鸣叫。张道陵在山中定居下来后,一日忽听石鹤叫,张道陵便信心百倍,开始烧炼九天神丹,于三年之后终于炼成了。有一天,一位神人“虬髯铁面,皂幞金鞭”,骑着黑虎来到张道陵面前说:“赵公明愿永护真人丹炉。”于是,张道陵命他镇宅立坛,自己又继续向西拜访仙源去了,并且求得了“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后精思修炼。修炼成功,便法术无边,能腾空飞行,又有顺风耳,隐形,分身诸术,令人莫测其高深。这时,太上老君又授他正一盟威秘文,三清诸品经,斩妖雄剑,令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张道陵把他们一一铲平后,由此成为驱鬼辟邪的天师。此后,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在青城山集会诸仙,授张道陵以正一盟威之法,而且敕令张道陵及其后人代代为天师,并封张道陵为正一平气大法师,凡升天成仙者,必须先拜谒三天大法师(即张道陵)才能上玉帝殿。后来,玉帝见张道陵劳苦功高,又授予正一真人,证位三天辅元大法天师,夫人被封为上真东岳夫人。
张天师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各地道观中都有他的香火。他的祖庭在江西贵溪县龙虎山的上清宫,据传,此为张道陵的炼丹修道的草堂。
张道陵入蜀创立早期道教的百年之后,他的第四代孙张盛张天师于晋初将传道中心迁还龙虎山,并在张道陵所筑元坛旧址建传箓坛。
因为正一道信奉《正一经》,以画符念咒来祈福禳灾,驱鬼除妖,故而旧时民间有“请张天师驱邪捉鬼之俗,哪里有妖孽出现,张道陵便灵至神到,鬼怪立除”。
张道陵的后代世世有一子承袭“天师”名号,一律统称“张天师”。如今,张天师已传到六十四代。
许天师
许天师,即许逊(239—374),是东晋著名道士,字敬之,汝南(今属河南)人,后迁到南昌。
许逊喜欢打猎,一天,他进山射中一只母鹿后腹胎堕地,母鹿伤心地舐其子,不久即死去了。许逊见后很难过,并怆然感悟,折弓弃矢,从此再不打猎,专心读书。他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五行、谶纬等书,尤其喜好神仙修炼之术。他听说吴猛有道术后,便去投奔,学得了三清秘法。
晋太康元年(280),许逊因举孝廉当上了旌阳县(今四川德阳县,也有说为湖北枝江县)县令,故而,世称许旌阳。许逊为官清廉,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传说,有一年当地闹饥荒,百姓们无力纳租,许逊便以灵丹点瓦砾成金,叫人埋于县衙后菜园,然后派交不出租的百姓来干活,百姓锄地得金,用以纳租。又一年,瘟疫流行,许逊“以所得神方拯救之,符咒所及,发时而愈”。邻县疾民相继而至,每日数以千计,许逊遂立竹江中,倒入符水,使疾民竹下饮之皆愈。
许逊看到晋室将乱,于是弃官而走,与名士吴猛到各处游历。蜀民感其德,尽立许逊生祠,家供其像。
晋明帝太守二年(324),镇东大将军王敦造反,许逊与吴猛去见他,劝他不要轻举妄动。王敦见了他两人后说:“我做了一个梦,用一根大木捅破了天,这是不是预兆我可以称帝啦?”许逊说:“这可不是好梦。”王敦说:“为什么?”吴猛说:“‘木’上破‘天’是个‘未’字。将军未可妄动。”王敦听后大怒,想加罪于二人,许逊与吴猛用隐身术逃走了。后来王敦果然举兵造反,但未能成功,死于军中。
许逊最突出的业绩就是除蛟斩蛇,为民除害。当时南方很多地方都是江河为患,人们认为是水中有蛟魅为害。蛟,即蛟龙,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民间传说它能吃人,还能发洪水。从现代观念来看,它应是鳄鱼一类的动物。晋代周处除三害中就有蛟,李冰、李昱等人都是古代传说中的除蛟英雄。
据明代徐道的《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一、卷十二中说:当时豫章(江西南昌)一带常有洪水泛滥,是一条孽龙兴风作浪造成的。许逊带着弟子甘戟、施岑来到豫章。他们在城里遇见一位衣冠楚楚的美少年,而且礼貌勤恪,应对敏捷。这位少年走后,许逊对弟子说:“这个少年就是那条孽龙变的,他来试探我们,我们非剪除他不可。”
那条孽龙也知道自己被许逊识破了,便躲到郡城江边,化作一头黄牛躺在沙滩上。许逊追踪而来,见沙滩上有一头黄牛,一看便知是孽龙所化,就剪纸变成一头黑牛,与黄牛拼斗起来。二牛正在酣斗之际,施岑一剑击中黄牛左股,黄牛负伤而逃,许逊等穷追不舍。孽龙又化作人形想逃过劫难,但终究没有逃过许逊的眼力,将它识破后杀死了。
许逊斩蛟后,为了彻底消除其害,遂在南昌南井镇铸铁为柱,下施八索,钩锁铁穴,以镇蛟龙。并祝告曰:“铁柱若歪,其蛟再兴,吾当复出。铁柱若正,其妖永除。”后人便在此地建祠,叫铁柱宫。
据道教传说,许旌阳在他一百三十五岁时,带领“仙眷四十二口,同时向日拔宅升天,鸡犬亦随”。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的。据说,许逊有个仆人叫许大,与妻子去买米没有在家,闻听许逊等飞升登仙后,即刻赶车奔来,当他赶到时,许逊等已升至半空,许大在地上哀求从行,许逊告之,缘分不到,不必强求,并授他地仙之术。
宋代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因此世人也将他称做“许真君”。
许逊以儒家思想与道教方术相糅合,创立了“净明大法”。许逊认为:“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染。”并称以“教(孝)弟(悌)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后来,净明道(又称净明忠孝道)创立,尊奉许逊为教祖。因其教义一反唐宋道教重丹法,主静的教义,而强调修道必须忠君孝亲,并调和三教,认为只要按照忠、孝、廉、谨、宽、裕、容、忍这八个字去做,就一定能达到“净明”的境界,得道成仙,故而,在宋、元、明时期的士大夫中很有影响,被誉为仙家之“最正者”。
许真君的祖庭在江西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初为“许仙祠”,南北朝时改祠为“游帷观”,宋代升观为宫。宋徽宗曾亲书“玉隆万寿宫”匾额。万寿宫的主殿为“高明殿”,殿名因传说许逊升天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高明大使”而得名。许真君像为抱笏端坐,头后有八卦头光。左右有金童玉女侍立。
葛天师
葛天师,即葛洪(284—364),字稚川,江苏句容人,道号“抱朴子”,生于江南士宦豪族家庭。葛洪年轻时以儒学而名噪一时,兼具文才武略。二十岁时在吴兴太守顾秘的部下做将兵都尉,因作战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葛洪的志向不在高官厚禄,专好神仙导养之法,尤其喜好研究道教经典。葛洪的志趣与他的家庭出身和家传密切相关。
葛洪的伯祖父是三国时期的“仙公”葛玄,葛玄是三国时著名道士和炼丹士左慈的门徒。左慈道术奇绝,曾把曹操戏弄了一番。葛玄的道行很高深,据说,有一天他与几位好友吃饭,客人们让他露一手,葛玄就咳嗽了一声,口里的米粒立刻变成了几百只蜜蜂,飞集在客人身上。客人正在惊恐之际,葛玄一张嘴,蜜蜂又全都飞回他的口中,变成了米粒。葛玄也是一个炼丹专家,他在荆门军紫盖山上炼丹时,天寒地冻,他却赤着双脚。两个屈姓农家姑娘见了后,顿生恻隐之心,就做了一双鞋想送给他,当她们送去时,葛仙公已飘然离去,丹炉的底部还是热的。姐俩拨开炉中灰烬后,得到了一粒仙丹,她们各自分吃了半粒,从此再也不饥不渴,而且精力旺盛。
葛洪就出自这样一个炼丹世家,他为了学得祖上的炼丹秘术,特意拜伯祖父葛玄的高徒郑隐为师,并得其真传。后来他又拜南海太守鲍靓为师。鲍靓精于道术,会占卜。他见葛洪是个人才,将来必成大器,便把自己的绝招倾囊相授,还把女儿鲍姑许配给葛洪,成了葛洪的得力助手。
葛洪四十多岁时辞了官职,别了家小,带着一名老仆周游江南。他在临安(今杭州)看到宝石山以西的西山岭盛产红色碧石,而且风景秀丽,是一个潜居炼丹的好地方,便在此结庐为舍,精心修炼,静心参道。后人将此岭称做“葛岭”。葛洪在葛岭一边修道炼丹,一边采药为百姓治病,还开辟了一条利于人行的山路,他给人们带来不少好处,人们又称他为“葛仙翁”。后来,老百姓修了葛仙祠来供祀他,后世又将其祠扩建为“抱朴道院”。道院途中有一山亭,道教第一护法神将三只眼的王灵官威武地站在亭梁之上,为葛仙翁守宫。
葛洪在他晚年时,听说交趾出丹砂,便来到广州罗浮山中采药炼丹,著书立说,开创了岭南道教圣地。罗浮山也因此被誉为道教第七洞天和第三十一福地。葛洪在此活到八十一岁时仙逝,后人在他结庐炼丹处修建了著名的冲虚古观,观内供有葛洪及其夫人鲍仙姑。
葛洪在我国道教史上最大的成就是他在炼丹术上所取得的成果。他在三十五岁时完成了著作《抱朴子》(七十卷)奠定了他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该书是葛洪的代表作,以其道号“抱朴子”而命书名。“抱朴”之意是持守本真,不为外物所诱惑。《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是说人们应当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去掉私心,清心寡欲。
《抱朴子》分为两个部分,《内篇》二十卷,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避祸的仙道学说。它总结了自战国以来神仙家们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了东汉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所举仙经神符多达二百八十二种。并且在神仙学理论中蕴涵着道教哲学思想。《外篇》五十卷,论述人世得失,世事藏否的经国治世之术。还阐发了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葛洪内道而外儒的主张,把神仙道教和封建纲常紧密地结合起来。
葛洪宣称:凡人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神仙,可以长生不老。主要途径是服食金丹,他在《抱朴子·金丹》中说:“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神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销,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葛洪对功名富贵看得很淡,他四十岁时参加了镇压流民起义的战争,因建有战功,升为伏波将军,后来又被晋元帝赐爵为关中侯。但他急流勇退,离仕归隐。他认为:“祸莫大于无足,福无厚乎知止。”“乐天知命,何忧何虑,安时处顺,何怨何忧。”葛洪以道教神仙的观点来论说神仙与荣华富贵,认为它们之间是不相容的,“仙人殊趣异路,以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秽污,以厚玩为尘壤,以声誉为朝露”。
葛洪博才多学,著述甚丰,他对道教理论、古代科技(实验化学)、祖国医学都作出了贡献。
丘天师
丘天师,即丘处机(1148—1227),又被称为丘真人。他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道士,在当时声名极其显赫,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尊称为“丘神仙”。
关于丘处机的身世有不同说法,据元代全真教道士秦志安所编《金莲正宗记》卷四所云,丘处机“家世栖霞,最为名族”。说他出生在山东登州栖霞县的名门望族。但更多的说法是,丘处机出身于一个本分的农民家庭,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其“祖父业农,世称善门”。清人黄永亮编著的《七真因果传》、清刻本《七真祖师列仙传》(不题撰写人)敷深丘处机事迹甚详,皆言丘处机为普通农家子弟,父母早丧,由兄嫂将他拉扯大。陶宗仪是元代著名学者,见多识广,治学严谨,所著《南村辍耕录》学术价值极高,故其所记丘处机身世是比较可靠的,而丘氏门徒秦志安所记则难免有抬高祖师之嫌。
丘处机在少年时就显示出了超群的气质,“敏而强记,博而高才,眉宇闲旷,举措详雅”。据说,丘处机儿时即“有相者谓其异,曰当为神仙宗伯”。《金莲正宗记》对此有较详地阐述,云:丘处机少时,一位相者看其相后言:“足下有龟文,必为帝王师。”此处的“足下”是指丘处机的脚掌。
丘处机的父母丧后,由兄嫂拉扯着,他读了几年书,但无心于功名,一味好静,常独坐终日,似有所得意处。兄嫂屡劝他读书以求功名,又欲与之议婚,都被他坚辞了。丘处机说:“人生在世,终日争夺名利,贪恋妻子,无常一到,万事皆空,人以为世事皆真,予我视之如浮云朝露。”于是,他便去了宁海隐居修行。这时,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来山东传道,丘处机慕名往投,欲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一见丘处机,便知其有一定根基,但因其少年学道,需要磨炼才可成才,并未立即收为弟子,在几次考验后才收为徒弟,为其取了“长春子”道号。丘处机悟性极高,成为王重阳七大弟子(马珏、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中的佼佼者。王重阳祖师去世后,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护送师父归葬终南山后,三人又分头去传道。丘处机西入磻溪(今宝鸡市虢镇附近)穴居苦修达六年之久,期间,日乞一食,行则一蓑,世人称之为“蓑衣先生”。他遵照祖师所规定的全真宗旨,苦己利人以吸引道众。他有苦修诗一首曰:
十年苦志忘高卧,万里甘心作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