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民俗中将之称为“三朝”。民间将这一天作为人生的第一个喜庆日子来庆贺。因为这次庆贺是在婴儿出生的第三日举行的礼仪,所以也叫做“三朝礼”。三朝礼相对“报喜”这一非正式礼仪来说是人生的第一项正式礼仪活动。礼仪的仪俗是给婴儿进行香汤沐浴和“开荤”,所以民间也将三朝礼称做“洗三”或“开荤”。在这一天,亲朋好友们要携带一些婴儿衣帽、鞋袜等礼物送给主人。但也有送酒食的。婴儿的外婆家对这日更为重视,除了送一些必要的礼物外,还要送来孩子周岁以内的各类用品,其中包括睡觉用的坐栏、摇窝、小被褥、衣物等。另外还有“寿桃”、“福寿糕”等,用以祝福孩子长命百岁、吉祥如意的吉祥物和寓意保孩子一生平安的“护身符”、“长命锁”等。在送这些礼物的同时,还要提上一筐涂有红颜料的鸡蛋以表喜庆。之所以要将鸡蛋涂为红颜色,是借“娃娃是满家红”的说法,送鸡蛋就是借用鸡蛋的“蛋”来称娃娃是“宝贝蛋蛋”。以鸡蛋祝贺“宝贝蛋蛋”,并以挂面这种“长”食品祝愿孩子将来能够长寿。“三朝日”是陕北民间开始送礼的时候,早了不送,大概就是忌人拶月屋。从三朝日开始送礼一直延续到满月前几日,也有那些知晓较晚或没有空隙的人,直至满月日才将礼物送到。这一礼俗陕北民间称之为“送汤”。在历史的演化中人们逐渐将“三朝礼”淡化,虽有“洗三”之说,但无实际的礼仪形式。仅仅是在三朝日有人前来道喜并送礼物,所以也叫“喜三”。
所谓“洗三”,就是在孩子出生三朝日时为孩子沐浴洗澡,洗去身上的胎气以秉承自然之气。沐浴洗澡时要用香叶或香草煮成“香汤水”后才能为孩子洗澡。
孩子在“三朝日”时,主要有以下仪式。
一、“洗三”。“洗三”在唐代就已开始流行。据《图书集成·人事典》中记载,杨贵妃就曾经举行过三朝洗礼的礼仪。杨贵妃贵如天子,既然她都要举行“洗三”,世俗也就跟着效仿起来,遂之成为习俗被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在习惯上将三朝之日所举行的“洗儿礼”简称为“洗三”。近人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也说:“婴儿三日后,必为之净洗,谓之洗三朝日。置红鸡子于床前,使产妇焚香祷告,谓之拜床公床母。若产妇有病,令洗婆代拜。”有的地方洗儿时,在盆中放喜蛋及金银饰物等,以表示对孩子的祝福。金银为贵重之物,将贵重之物放入盆中洗儿,则表达了家人看孩子的“金贵”之意。另外旧俗认为,将金银饰物放在盆中可以起到镇静作用。洗毕以后,取蛋在婴儿的额角上擦一擦,民间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孩子免生疮疤。这种认识观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鸡蛋是凉性的,擦孩子的额头有清凉作用。洗浴之后,婴儿的父亲要取一只鞋,一块碎缸片,一根骨头,连同婴儿一同放在秤上称一称。民间将这种做法叫做“上秤”,以此来喻义孩子长大以后有刚骨(骨头),不软弱(缸片)而且还礼贤(鞋)。“上秤”与“上乘”谐音,上乘,即上等、上品,以此来喻义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上等人,有上等的人品。这种做法,被陕北民间借用到婚礼之中,在迎娶新娘之前,将新人所穿的衣物、所盖的被褥等都上秤称一称,一则表示所用之物都是上等之物,另则也表示婚姻也是上等姻缘。有的地方在为婴儿洗浴之后用两条红带系在婴儿的双手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小儿的双手安静下来,长大以后也不至于胡作非为。
“洗三”仪式一般由新生儿的外祖母主持。外祖母在给外孙或外孙女洗三时,还要说一些祝颂词语。祝颂词在不同阶段又有所不同,例如,往盆里添冷水时,外祖母一边搅着水,一边还要试着水温,嘴里要念叨着:
长流水,水流长,聪明伶俐好儿郎。
今日洗三三人喜,外婆、奶奶和妈妈。
长流水,水流长,荣华富贵任你享。
今日洗三大家喜,长命百岁保平安。
试过水温后往盆里添东西,如金银饰物、鸡蛋等,添完东西以后,外婆又用棒槌在盆里搅,一边搅一边又要念叨:
一搅、二搅,三又搅,哥哥领着弟弟(妹妹)跑。
七十儿,八十儿,歪毛儿,淘气儿,稀哩唿噜都来了。
添完东西唱完祝颂歌以后,开始给婴儿洗浴。在给婴儿洗浴时,洗到什么部位,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如下歌曰:
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要比一辈强。洗脸蛋,做知县,洗P股,做知州;洗双手,印把握在手里头。
洗浴完毕后,要给婴儿梳理胎毛。梳理胎毛时又有一番祝颂:
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
左描眉,右打鬓,日后奔个好前程。
梳头既毕,还要用一根葱在小孩头上打三下。一边打着一边说:“一打就聪明,二打更伶俐,三打邪魔去。”
如此一番以后,小儿的洗三礼仪就宣告结束。
陕北有“展腰面”的习俗。就是在新产之后的三天以内,仅给孕妇喝一些米汤权作食物充饥。因为旧俗认为,孕妇新产恐血弥留在腹中,所以用米汤促使停留在腹中的残留血污排出体外,以保证孕妇恢复健康。三日后,开始给产妇吃面以加强营养,使其尽快复原。因营养的加强,产妇迅速恢复健康,可以直身挺腰,故称“展腰面。”
二、添盆。在“洗三”礼仪举行完之后,紧接着就是添盆仪俗。添盆之仪是把接生婆请到家里,用酒食招待之后,主人将神祇(接生娘娘像)以及床公床母供于桌上,桌上还要摆一些供品,一切准备停当后,请接生婆来到供桌前行烧香礼拜之仪,而后,再用枫球、艾叶煮的汤水在小儿额头上擦拭,此俗信认为是起避邪作用。此时,小儿旁边还要放置一个干净的空盒,请亲友们一齐聚集在盆前,将各色果子、金银饰物等礼品投入盆中。一边添,一边还要说一些吉利话。如:
添金银,富贵一生享不尽;添福糕,荣耀一世步步高;添果子,终成大业有名望;添根带,子息发达传代代;添顶帽,官帽顶子辈辈戴;添双鞋,贤人达士耀门庭。
添盆以后,再给小儿象征性地洗浴一下,以示众人之洗(喜)。此次洗浴后,要将小儿的脐带盘于肚上,把用火烧过的明矾抹敷在小儿脐眼处,然后用棉花包捆好,最后给小儿穿好衣服。小儿从三朝日起,开始穿衣服,从此,不再是光身子了。
添盆之举现在很少有人行之。都是在三朝日起,给主家送一些礼品。至于在此仪中的供奉接生娘娘以及床公床母之习俗根本见不到了。
陕北民间大都以香灰来敷小儿的肚脐,效果亦很好,用明矾者较少。
三、开荤。洗三,添盆仪俗后,举行“开荤”之仪。其仪是主家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妇女主持此仪。先蘸几点黄连汤稍稍抹在婴儿嘴上,并且一边蘸抹,一边说道:“好乖乖,好宝宝,三朝吃得黄连苦,将来蜜糖天天有。”
抹罢黄连汤以后,再把用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食品制成的汤水,用指头蘸着涂在婴儿的嘴唇上,又要唱道:“吃了肉,长得胖,有福相,有品德;吃了糕,长得高,有高才,有高智;吃了酒,福禄久;吃了糖,辈辈甜;吃了鱼,常有余。”
最后,再让婴儿尝一尝讨来的乳汁,开荤礼仪宣告结束。
我国南方民间有单用鲤鱼尾举行开荤礼仪的习俗,但不是在三朝日,而是在百日那天举行。其仪是把新鲜鲤鱼煎熟后,象征性地给小儿喂一点鱼肉。此俗意在取鲤鱼的“鲤”字与“礼”同音,礼为礼仪之礼,是祝愿小儿长大成人以后能凡事讲礼,事事明礼,成为礼仪之人,广结人缘。知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做父母的对儿女的真诚希望。
四、汤饼宴。汤饼宴是在上述礼仪举行完毕后,于三朝日中午举行的招待宴。由新生儿的父母设办此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因宴前先上一道汤饼招待客人,故而称之为“汤饼宴”。吃汤饼类似于红白喜事中的早餐性质,既是宴前的垫底餐,又有一些讲究和说法。汤饼中的“汤”是汤水类的食品,“汤”与“糖”音近,糖是甜蜜的象征;饼是大而圆的食品。吃汤饼宴就是为了表示甜甜蜜蜜的大团圆的寓意。
在汤饼宴上,客人们除了给新生儿送一些衣帽鞋袜之类的礼品表示祝贺外,还要送给红包。汤饼宴上所送红包上面要写上“饼仪”二字,以表吉庆。汤饼宴是在主家的正堂屋举行的,因此,座位的排列也是以尊卑长幼来排。一般的排列方法是:新生儿的舅舅坐在上首右边的主席位子,由新生儿的叔父作陪。这种安排正是民间所说的“娘亲舅大,爹亲叔大”的礼制反映。由此也体现了舅家在社会关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要远比姨家高得多,民间有“姑舅亲,辈辈亲;两姨亲,一世亲(或当世亲)”的说法,正是这种亲缘关系的表白。宾主入座后汤饼上来,紧接着,由新生儿的祖母或外祖母抱着新生儿出来逐一认亲。认亲从舅舅开始,舅舅给外甥一个红包,其他客人也跟着给起红包来。认亲完毕后,正式酒茶上桌,汤饼宴达到高潮,席间,主人要向每个客人敬以三杯喜酒表示谢意。
满月礼俗
满月礼俗是在婴儿出生一个月时举行的礼仪活动。民间又叫做“弥月礼”。所谓“弥月”就是婴儿足月。《诗经·大雅·生民》中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此语指的是姜嫄怀后稷,满十月之期即顺利诞生。后称小孩出生满月为“弥月”。唐陆海《空寂寺大福和上碑》云:“诞厥弥月,其目犹闭。”明陆弼《酒家佣传奇·妹弟式卢》中云:“不若择吉成亲,弥月之后,同去展墓更好。”以此看来,弥月之称有三种说法,即姜嫄怀后稷十月而诞,是怀胎十月的说法;陆海说诞厥弥月,其目犹闭,是指婴儿满一月的说法;陆弼所说是指新婚夫妻满一个月。陕北现在大都称“满月”、“弥月”。为什么要这么称谓呢?因陕北旧俗中,产妇在一个月里所吃食品种类很少,只能以稀饭和面食作为主要食品,是怕其他食品不好消化,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因此,在营养方面很缺乏。满月之后就可以食用很多营养品,以弥补一个月来所欠之营养,因此,被称做“弥月”。既是对古老传统称谓的沿袭,又是对产妇饮食改变的肇始。
满月礼仪是婴儿出生一个月来的第二个正式礼仪活动,在陕北习俗中,将满月礼看得很重,比“三朝礼”、“百晬礼”和“周晬礼”都要隆重。
满月礼俗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由外婆或者舅舅抱着孩子到外面或邻居家走走,让孩子认识一下这大千世界,将来要走向世界。陕北民间将此俗称做“挪窝”,是借用鸟类的挪窝现象来寓意孩子从今天起,将要健康成长,长大成人后要离开父母,远走高飞,奔向美好的未来,即“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天下在等着孩子的闯荡。
仪俗中的第二项内容就是“添盆”。此添盆之俗与三朝礼中的添盆相差无几,就是烧一锅香汤盛在盆中,亲友们撒钱于盆中,称之为“添盆”。这是一种馈赠礼俗,在清代就已经开始流行,宫廷和民间都曾兴盛过。“添盆”的始创本意已无从考究,但从“添盆”与“弥月”二者的联系来看,它之所以要“添”,就是为了“弥”,亲友们以添盆的方式,馈赠给产妇一些礼品,让她弥补一下从十月怀胎到生产后因食物禁忌所造成的营养缺乏,这是一种关爱。但也可能是一种美好的希冀,因为古人有“聚宝盆”的说法,将礼金撒投于盆中,就是希望财富越聚越多,成为聚宝盆,这是吉祥的寓意。当然,有了孩子,后继有人,从这一意义上讲,也可以理解为“聚宝盆”。后来由于货币的改制,由金属货币改为纸币,不便于人们再往盆中投撒,只得将礼金直接赠送给产妇家人。但人们仍然将这一做法称做“添盆”。人们为什么要在盆中盛一些水以后才行添盆之仪呢?这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中的相生相克的说法衍化来的。相生理论认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银投入水中后是相生的,这样一来,财源就会滚滚而来。
在满月礼中,一般是由婴儿的长辈女性出面送礼,礼品多是小儿衣帽等物。如山西有“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铺盖拿将来”的送礼俗谣。旧时北京的讲究是:“姨家的布,姑家的活。”也就是说,姨姨买布料,姑姑为其缝制成小儿衣服。可见,满月礼中的送礼,各有各的说法。
满月礼俗中还有给婴儿“剃胎发”的习俗。剃胎发也叫做“铰头”或“落胎发”。陕北民间称做“剃胎毛”。我国旧时将理发称做“剃头”,是用热水将头发烫软以后,用剃刀将头发剃除,所以叫做“剃头”。满月时的婴儿是经不起热水烫泡的,所以就用剪子将头发剪去,故而又称做“绞头”。我国有些地方将剃发仪式搞得很隆重,也很严肃。如浙江绍兴一带,在剃发时,外婆家要送给婴儿各种礼物,其中必不可少的有圆镜、关刀,长命锁等。这些都是镇邪之物,圆镜是照妖镜,有了它,妖精就不敢近前来了。关刀,即关帝老爷的刀,是驱魔的宝刀。长命锁可以将小孩的命牢牢锁定,无常鬼就夺不去了,这样就会使小儿长命百岁。一些地方在剃发时,还有相应的规矩和程序,如山东郯城的剃发礼俗中要请三家邻居的三个年轻姑娘,各自手持剪刀在孩子头上比画三下,表示开始铰发了,然后再由小孩的母亲给小孩铰发。从这一仪俗来看,它是道教理论“一生二,二生二,三生万物”和佛法中所说“诸法皆佛法,即万法归一”理论在民俗中的运用。一些地方在给婴儿剃头时还要留一些头发在婴儿头上。因所留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叫法。额头所留之发叫“聪明发”。因耳为聪门,目为明窗,额头之发就是留在聪明之上的头发,故名聪明发。陕北民间又将此发称做“锁锁”,即将命锁定,不被鬼邪夺去。还有一种“海流”或“海刘”是留在头两边的,是取其如海流之长,无有尽头。脑后所留之发叫做“撑根发”,脑后,即身后,身后有发,就是有后人传代,故名撑根。陕北民间又将此称为“嘎扎毛”。嘎扎在民间说法是调皮的意思,但嘎扎用在这里就是嘎嚓扎根的意思,这类留发都是用在小子头上,所以说它是“扎根发”。婴儿的眉毛要全部剃光,其意就是为了取“光耀门楣”。因“眉”与“楣”同音,表示孩子长大以后一定能够光宗耀祖,使门楣光耀。
婴儿的胎发又被称做“血发”,是母亲用“血”使婴儿成形成人而后有发,因此,身体发肤是受之于父母的。也只有胎发才能称做“血发”。胎发剃除之后,再生长出来的就是五谷之发了。正因为如此,将婴儿的头发剃下以后要谨慎地将它收藏起来就成为民俗中的重要规矩。有的用红布将胎毛包好,缝在小孩的枕头上,有的则是将其搓成圆团后再用五色线缠好,挂在床头,用以避邪。有些地区在满月剃头礼仪中要由婴儿的舅舅主持这一仪式,或者是必须有舅舅在场。如果舅舅因故没有在场要捏一个蒜臼,以示舅舅就在场。臼,乃舅字之头,蒜臼,是指就算舅舅在场之意。这一习俗实际是母系社会的遗俗。
陕北民间习俗中,剃胎毛之俗,有在满月行之的,有在四十天时行之的,其礼仪比较简单,但对胎毛的收藏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之俗相同。这种讲究的目的旨在不让人随意践踏小儿之胎毛,俗信认为,小儿的胎毛一旦被人践踏,就是一种不吉利。这一俗信被人们一直延续到小儿十二岁完生以前的头发都被父母捡起,搓成团,放入石墙的夹缝之中,防止被人践踏。
陕北民间的满月礼,是人生三大礼仪之一,即婚典、丧典和满月,是陕北民俗礼仪中的代表之一。能够体现庆典规格的“糕”,都要出现在这三大礼仪中,故而,陕北民间有“人生三顿糕”的说法。也就是说人在一生中,结婚、满月和丧葬时的糕是必备食品,非吃不行,除非家境困难者是个例外。但人在一生中自己能够吃到的一顿糕则是在婚典上,满月时因太小不能吃,丧葬时因人已死去吃不上,因此仅有一顿是属于自己的。陕北民间把“糕”看得很重,因为“糕”与“高”音同,吃糕就是为了求“高”,吃了糕就可以步步高,事事高。高无论怎么解释都没有贬义,所以人们都希望高,因此在喜庆场合上都愿意用糕,以糕寓“高”。另则,糕为黏性的,有一定的黏合力。满月中用糕,是寓意儿女可以将父母的关系拉得更近,婚典中用糕是寓意夫妇更亲近,丧典中用糕,是祈求活人与亡灵之间的关系更亲近,所以,糕在民俗中起着“亲和”作用。现代生活中,糕已成为一种普通食品,随时都可以食用,但是,就是这种普通食品已经成为陕北民间衡量婚丧嫁娶、生辰满月规格的代表食品、吉庆食品,无论在什么庆典中,糕是其他食品无法替代的。
陕北的满月礼在三朝日之后就开始筹办了。三朝礼之后,亲朋好友们陆续前来道喜并送礼物,主家也就根据送礼的情况来筹备满月礼,决定满月礼规模的大小。陕北又将“满月礼”称做“闹满月”,闹的热烈程度仅次于婚庆大典。闹满月主要突出婴儿的外家,因此,陕北有“闹满月是闹外家”的说法。外家的人来得越多,就显得越气派,礼品的种类、数量越多就显得外家的身世在亲缘关系中的重要性。陕北自古以来就有“舅舅当外甥的半个家”的说法。以此可以说,婚娶是闹婆家,满月是闹外家。
满月礼上,外家除了送一些必要礼物外,还要送一些小儿佩戴的吉祥饰品,诸如“长命锁”、“富贵锁”、手镯和脚绊绊等,还要给小儿送衣物被褥。这些都是在得知女儿怀孕消息以后就开始准备了。小儿出生后,依照送礼次序,依次将礼物送去,以示对外孙的温情关爱。还要送去斗米斗面,给外孙添食禄。旧时,陕北一些富家所送米面有用驴驮去数石者,俗信认为,所添福禄越多,外孙的后福越广,但一般都以斗米斗面相送,以示斗金斗银。
闹满月,尤其是生了小子以后的闹满月,外家是特别高兴的,这是我国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母以子为贵”的家族传承理念的反映。女儿一旦有了儿子,终身就有了依靠,同时在家庭中也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所以,闹满月就是娘家为女儿举办的终身享有福禄喜庆的庆典。如果女儿不能为婆家生得一男半女,依古礼,就是七出之一,一旦生有一男半女,则无此虞。所谓“闹外家”,一般是指产妇坐月子这一个月里,以食用娘家食品为主,母亲陪伴女儿度过这一个月。满月宴席则还是由婆家操办,客人以娘家人为主,所以叫做“闹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