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鬼神的小名叫“猫混”很不正派,经常欺侮女人。猫鬼神自从有了“逢门进”这一封号以后,他就可以自由出入人家欺侮女人。所以,猫鬼神也就成为专门欺侮女人的鬼神。他的这一神位也就是因姜子牙形容他是猫天鬼神的形态而来的。姜子牙自小舅子走后,心里有些乱,连自己的神位都封出去了,于是只好给自己封了一个醋坛神。醋坛神虽是神,却没有神主可以依附,只好占据在窗子上,以保人们不受鬼神侵扰。所以,陕北民间在过年时,于窗上的斗方下面用一张长条红纸写“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以祈求姜子牙来保佑平安。陕北民间的各种法事在请神时,要先打醋坛请姜子牙到坛点神,协助法事活动的进行,也是源自此说。
猫鬼神虽不是正神,但也是神,虽说是神,却也干着鬼的营生,所以人们称他为“鬼神”。陕北民间关于猫鬼神的传说很多,说他有一个红布袋,可以装入千粮万石,从他的布袋中出来一粒粮食,到了凡间后就是一石。在这种传说下,陕北民间就有人在家敬奉猫鬼神,被视为家神,让猫鬼神扶持自家发财,但如果敬不好的话,反而会害了自家。这一做法,与青海民间所敬猫鬼神有些相同,但青海是收“猫”阴杀后祭祀敬奉而成为神的。
因为猫鬼神是姜子牙的小舅子,这个“神位”又是姜子牙“亲口”所封,所以人们对他是既敬又怕。一旦有猫鬼神作祟于人,就请巫师来捉,巫师们将猫鬼神捉住以后,不是像其他鬼精一样将其处死,而是放了,这既是给了姜子牙面子,又为自己留下了日后的饭碗。
陕北巫师以“哄”的办法来捉猫鬼神,因为猫鬼神爱女人,爱喝酒,巫师要以女人腔调称其为哥哥,进行哄骗,以酒吸引猫鬼神进入瓶中后将其捉住。所以,巫师在趺坛以后所唱之词就是哄骗词。其词云:
清香一把炉中焚,一绺香烟上天宫。
黄表一道醮诸神,奏启上苍各路神。
打起醋坛请神灵,奉请封神姜太公。
今有猫混在凡间,扰民乱宅不太平。
太公神灵法亦公,若有不周担待定。
告罢尊神姜太公,回头再把猫混请。
瓷州城里好风景,瓮州城里也不错。
绿水青山有园林,满目美景处处春,
神仙乐道逍遥津,凡人常说是仙境。
如此美景人人爱,何不游玩走一回,
猫混哥哥呦,你快走。
瓷州城里好地方,三眼窑洞带穿廊。
一进双开两盘炕,四六六绵毡双铺上。
印花单子铺几层,红绫被子绵笃笃,
鸳鸯枕头花扑扑,菱花圆镜照影影。
梳妆台前搽粉粉,胭脂点得红彤彤。
前窑点灯后窑明,桌上又放插花瓶,
门箱立柜穿衣镜,栽绒毯子好几层,
这么好的地方谁也爱,不去你要后悔了,
猫混哥哥呦,你快走。
瓮州城里好女人,一个倒比一个俊,
十人见了十人夸,百人看了百人爱。
女人长得牡丹花,头上梳得水磨云。
二龙戏珠分两边,凤凰展翅插云鬓。
白粉敷面粉楚楚,胭脂擦得香喷喷。
弯弯眉,花花眼,樱桃小口一点点,
元宝耳朵戴金环,珠光宝气罩一身。
站下好像一炷香,走路就像水上漂。
这么好的女人世上少,不看你要后悔了,
猫混哥哥呦,你快来。
瓷州城里女人美,细皮嫩肉掐出水,
酥酥身子软绵绵,娇娇细声咬耳根,
苗苗身材细细腰,端端身魄楞楞形,
莺莺细语勾人魂,弹歌小唱爱死人,
这样的女人谁不爱,不爱你要后悔了,
猫混哥哥呦,你快来。
瓮州城里女人好,娇美女子真袭人。
不招人来不招神,单等猫混哥哥进城来,
云雨一阵晴一阵,欢歌一阵笑一阵,
猫混哥哥要进城,吹口神气城门开。
一路能到瓮州城,瓷州城里也能来。
猫混哥哥呦,你快进城。
猫混一听高了兴,张开大口吹城门。
城门大开进了城,瓷州城里会女人。
法师神坛观得清,忙用桃木关城门。
猫混捉在瓷州城,灾难消除病离身。
猫混本是天地怪,既是鬼来又是神,
虽是小神和恶鬼,他是太公亲口封,
吕望与他有亲戚,姐夫小舅关系重。
杀不得来斩不得,捉了还要放脱身。
太上老君发敕令,猫混押到茅家坑,
一片茅草藏身去,从此不要缠女人,
若还再有害人心,碰见为师不容情。
敕令一道发出坛,送走猫混家安宁,
急急如律令。
词中所言瓷州城或瓮州城,就是装酒的瓶子,因猫鬼神爱喝酒,闻到酒香后就会去喝,另有女人招引猫鬼神也就自然会进去。在俗信中,捉猫鬼神只能用瓶,其他物件是捉不住的。
贪接子
贪接子在陕北民间被视为是一种很坏的鬼煞,专门擒小孩向娘娘庙上交神差。依民间这种说法,贪接子应属娘娘神祇系列的差役。陕北的娘娘庙中一般供奉着五位娘娘,即女仙总头目王母娘娘,她的两边分别配祀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奶母娘娘和收生娘娘。从这五位娘娘的职能来看,贪接子应当是为收生娘娘当差的。
贪接子何以而名之?是因为她贪心地擒揠小孩向收生娘娘交差,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就要受到娘娘的责打,所以,她只有贪得无厌地去擒小孩。有时擒不到别人家的小孩,就将自己的孩子擒去交差。由此可以看出,贪接子是一个既可恨又可怜的鬼煞。贪接子一般由中年妇女充任。
贪接子是陕北民间的普遍叫法。延川县民间则将其称做“牙合子”或“夜哧子”。延川方言称夜与“牙”音近。这一叫法与贵州三都所称的“牙两低”、“牙两劳”、“牙贩”的叫法有些相似之处。但贵州民间说它们都是偷盗婴幼儿的长奶,是水族生母娘娘“尼杭”及神话牙花散婆系列的生育恶鬼之一种。
贪接子在“当差”时是以“煞”而为之。有朋友说了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在其两三岁时与表叔都患病在床,他的养父母是一位法师,夜晚在山中收法时,突然有一怪物来闯法场,是从未见过的鬼怪。此时,法师顾不得收法,以各种招数驱赶怪物均没有效果,只得用五谷抛打,不仅没有赶走,怪物反而进入法场,啄食谷物。无奈之下,用麻鞭猛抽怪物,突然现形为一只大母鸡。又向母鸡抽了数鞭后,才真正现出凡胎,乃村中一位中年妇女,用褡裢装着叔侄二人的魂魄。妇女向法师认错,并说已将孩子放在村前石崖边了。法师收去法场,回至家中,见叔侄二人病得不轻,安顿家人叫魂后,未有几天而痊愈。
贪接子擒小孩是乘人不备,有的是将小孩触摸一下即可得手。因此,村中凡跟有贪接子的妇女,人们是不让其来家串门的。贪接子一旦来到小孩身边,小孩就会发出古怪的哭叫声。云贵一带的“牙贩打困”则是在路途中拐卖迷津或失落的幼儿,致使幼儿失魂或染上重疾夭殇。“牙两劳”在作祟时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探明该去擒哪个幼儿,所以,对付这类的鬼祟是需要做一些与之相关的祭奉及念咒活动才能达到消除灾难的目的。大都是以母鸡、猪肉来供祭。因鸡就是煞的形体,猪则是黑煞。以这类物品祭供,就是以毒攻毒。祭祀活动大都在生母娘娘神灵前施祭,即求生母娘娘“再生”之义。有的则在郊野施祭。为防止幼儿被贪接子擒去,人们一般不离开幼儿身边,时时予以照料,使贪接子没有下手的机会。有的在背幼儿外出时,不断地呼唤着小儿的名字。也不把幼儿放在僻静之处或生人家中。贪接子作为鬼煞是令人防不胜防的,所以,凡有幼儿的家中,千万不要谈及鬼煞神怪,以防触怒他们而招来灾祸。
贪接子因完不了神差,经常会遭到娘娘鬼吏的毒打,在擒幼儿时,如果被人家知晓了,就会用各种禳镇方法来对付,如,在扫帚上浇上油,点火烧,笤帚打,麻鞭抽。若遇到法师收法或作法时,又要受到来自法师的咒语和镇物的攻击,所以,贪接子挨打是家常便饭,当这种差的妇女,往往是精神恍惚,萎靡不振,鼻青脸肿之象。有的善良妇女不愿充任此差,或不完成“任务”,或做了坏事后说出,如此多次者,娘娘在训诫无效后,就将其开除,从此没有了这种鬼煞附体,如同正常人一样。
收生娘娘为什么要让贪接子擒幼儿?民间俗信认为一则是娘娘要警告那些平时不孝顺父母,做坏事,不积阴德的人,他们即便有了儿女,也不得长寿而夭折,以此来警示世人;人生在世,必须要孝顺父母,多积阴德才能多子多福,否则,就要受到神的惩罚。另则,人的生死是一个全景大轮回,上世积了阴德就可长寿,上世所积阴德较小,虽可以转世为人,亦是不能长寿的。短寿,既是对个人生死的既定,也是对其父母的告诫。在这一神的旨意下,娘娘才从人间招收了贪接子当差。贪接子在行使神差时,有的是合神的旨义和生死轮回的转世观的,所以,有的小孩被贪接子擒走后,无论用什么方法也是救不的。有的贪接子则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管哪家的幼儿,只管擒就是了,结果是既受了幼儿家人禳镇之苦,又受了法师的法咒之灾,反而弄得幼儿未擒成,自己受了不少苦处。
陕西民间对付贪接子最简单的办法是“打扫娃娃”。当小儿受到惊吓以后,就会认为出了“驳诧”,就需要用简单的祓除办法来禳镇。其方法是,在笤帚上浇上油,点火烧笤帚。民间认为,笤帚是贪接子或鬼邪的依附之所,一烧就可将鬼邪赶跑。还可以用大盐颗在锅中炒煸,鬼邪是怕炒盐的。也可以用驴蹄在家中挥舞,以驱赶鬼邪。因为驴是八仙中张果老的坐骑,民间传说,张果老来自洪荒时期,那时还没有鬼邪,一切鬼邪是害怕张果老的,故而,鬼邪一见驴蹄,就认为是张果老来了,便逃离去了。如果用以上办法后,小儿平安无事,则不行“打扫”之仪,若还是不乖,就要带着罗子、笤帚,捉上一只公鸡,到娘娘庙去作“打扫”之仪。其仪是先点香烧表,向娘娘神像作祈祷后,用笤帚在娘娘神像上扫除。一边扫除,一边作祈祷词云:
女娲娘娘留世事,黄土抟人人传人。
玄女娘娘保黎民,救人危难保平安。
生母娘娘保生人,再生之恩大如天。
家有小儿出驳诧,鬼邪犯身不安宁。
今日祷告娘娘神,扫除邪魔保康宁。
娘娘召制邪魔去,保佑小儿病离身。
九天玄女持笤帚,扫得乾坤朗朗明。
生母娘娘发慈悲,召回鬼邪小儿安。
黎民永远记神恩,敬天敬地敬神明。
打扫祝毕后,将公鸡放于神像之前,然后行“叫魂”之仪。回家后亦行“安魂”之仪。
蛮婆
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一支为数极少的人群,人们称之为“蛮婆”。所谓“蛮”是我国古代对南方民族的称谓,如“蛮夷”。《书·禹贡》中云:“三百里蛮。”蛮的另一种解释指的是对奴婢的贱称。《新方言·释亲属》中云:“四川谓婢曰蛮,其乞买携养之童竖曰蛮男。蛮即侮之音转。”由此可以看出,男佣也称之为“蛮”。
蛮指民族而言是相对的,北宋末年,金人称汉人为“南蛮”,北方汉人则称两广,即广东、广西之人为“南蛮”。宋以后,又称今越南、缅甸一带的为南蛮。由此可见,“蛮”在古代既指民族,又指南北不同地理位置上所处的人群。陕北的蛮婆既非两广之人,更非越南、缅甸之人,他们到底从何而来,又是什么民族或宗教群体,一直是陕北文化中的一个谜团。他们的生活习性与陕北民众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传说他们会法术,而法术与陕北巫师之法又有所不同,却与流行于东北、内蒙古一带的萨满教的法术差不多。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因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被称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的后期,具有明显的民族部落宗教特点。各族间虽无共同经典,神名(近亲部落除外)和统一组织,但彼此之间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特征,即信仰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宇宙有上、中、下三界,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等都是由鬼神主宰着,神灵赐福,鬼魔布祸。氏族萨满是保护族人的,所以在氏族内部选派自己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并赋予特殊品格以通神,为本族消灾求福,有全氏族参加的宗教节日和宗教仪式。萨满是萨满教的巫师。“萨满”一词是满—通古斯语族的语言,原来的意思是“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来就成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但其他语族则有不同的名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萨满的主要职能就是在氏族宗教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氏族举行祭祀祈祷仪式,为氏族成员求儿求女,保六畜兴旺,担任“巫师”为氏族成员跳神“治病”。萨满必须备有神具,有神衣、神帽、神鼓、神靴、神刀、神杖以及各种神偶等。
萨满教主要流行于亚洲和欧洲的极北部,美洲的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宗教性质与萨满教类似。在中国十七世纪前的满族,十三世纪前的蒙古族,七世纪前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普遍信仰萨满教。在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地区的赫哲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仍然相当流行萨满教。
陕北“蛮婆”所信奉的宗教既不同于三大宗教,又是秘而不宣,因此,就给他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陕北民间传说,他们有法术,能置人于死地,又说他们能通神,既可以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又可以给人带来灾难。所以,蛮婆所到之处,他们要什么,人们就得给什么,生怕惹恼他们后招来灾祸。蛮婆也因此从民间获得大量钱财,成为不劳而获的富有人家。蛮婆中的男人们会兽医手艺,比起陕北的兽医医术要高明得多。他们从中赚取手艺钱,成为另一种家庭收入。蛮婆们从不种地,每年正月十五日前将年茶饭吃完后,便赶着猪、羊,牵着骡马出门了,直到十一月底或是腊月初才又回到家中,开始他们过年的家庭生活。出门时,妇人们背着大包袱,沿门讨要,男人们为人医治家畜。他们也从不在人家过夜,只在山窑或草窑中夜宿。
陕北本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人群,因为他们从不向人讲述自己的身世,所以,人们也不知他们是从哪里来到陕北的,他们所信奉的教派是什么,是什么民族,至今仍无人知道。他们讲安定、怀远方言,这一点可以说明,他们是从横山、安定一线南迁下来的。在我国实行民族认定政策后,他们以汉族为自己的民族。但从他们的长相来看,北方游牧民族的痕迹仍然显现在他们身上。陕北蛮婆主要分布在延安市的子长县、延川县、宝塔区。尤以宝塔区的人数最多,都集中在元龙寺乡、元龙寺村,四姓二十多口人,现在已有三四十口。子长、延川一带已很少有蛮婆定居或已经没有了。从他们神秘地出现在陕北这块土地上一百多年的历史和他们秘而不宣的自我约束力来看,他们有“逃亡”的可能性。
“蛮婆”是局外人对他们的称谓,他们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就是蛮婆,而且也很忌讳有人当着他们言称蛮婆。在我国大小宗教中根本找不到“蛮婆”这一宗教,但他们确实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他们的衣着打扮是清一色的黑衣帽,外出游艺时手里总拿着杖,家里供有神偶,但不是释道两教的神祇。从这些信仰来看,与萨满教有些相似。他们实行的是氏族婚姻,从不与外人通婚,是表亲联姻。这又与萨满教的宗教本源是相吻合的。在信仰萨满教的蒙古族,将男萨满称做“波”,女萨满称做“乌得干”。萨满教本来就是一个外来教派,既没有被汉化,又不被民间所认可,陕北民间对它是不接受的。因萨满之“满”与“蛮”音近,“波”与“婆”音近,故而被陕北民间称做“蛮婆”,是一种歧视的称谓。所以,蛮婆的叫法既表明了他们是外来民族宗教,又对其怀有歧视心理。也由此可以看出,所谓蛮婆并非仅指这一支人群中的女人,而是泛指,指所有人群。
这支人群从何而来,据他们讲:是从黑木头川来。黑木头川在哪里,他们的后裔也说不清,只知其很远。从他们现在讲的安定、怀远方言来看,是从横山、子长一线南迁下来的,那么,之前又在哪里,依黑木头川而言,应当在内蒙古的巴林旗的黑水河流域,这里应是他们的祖源所在地。从他们的信仰来看,应属萨满教的教民,他们的宗教活动、婚姻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保留了萨满教的痕迹。从他们的长相来看,有着草原游牧民族的特点。他们为什么要来到陕北,可能是在种族逃亡或宗教逃亡的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从他们祖先的守口如瓶,避而不谈的守密来看,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
萨满教是从欧洲传入我国的。这一教派主要散布在地球北纬三十六度以北的范围。萨满教在我国主要是回纥人所信奉的宗教,是一种类似巫术的原始宗教。巫师又被称做“甘”,故而又将萨满教称做“甘教”。回纥又称袁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唐代以后改称回纥。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为九姓铁勒之一。其先世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的丁零,或者是春秋时的狄。北魏初期出现在漠北地区的敕勒各部中有袁纥部。回纥兴起于隋代。隋大业元年,铁勒反抗突瘚的进攻,大败突厥处罗可汗。回纥与什骨、同罗、拔野古、覆罗等部酋长都自称“俟斤”,脱离突厥汗国,其后,诸部并入回纥,游牧于薛延陀北境娑陵水和嗢昆河流域。萨满教亦在粟特人中流行。粟特是中亚古国,东汉时亦称做粟弋。又称做属繇、窣利。位于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善河流(即索格狄安那地区),公元前6世纪形成国家,后期并入波斯版图,公元329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后相继为塞硫亚、大夏、大月氏、康居贵霜、突厥等所统治,居民属东部伊朗语族。粟特善于经商,与中原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在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直到长安、洛阳的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建有居民点。八世纪时,阿拉伯人侵入中亚后,逐渐伊斯兰化,1220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亚时,粟特都城阿弗捽西雅卜(今撒马尔罕,希腊史籍称马拉坎达)化为废墟,粟特国亡。亡国后,其国民散居各地,山西的太原、大同、阳高就有许多粟特人居住。
陕北蛮婆应属回纥萨满或粟特萨满中的某一民族教民,他们究竟为什么远离自己的祖源地,不远千里来到陕北大概不外乎以下原因。
一是历朝的屠教。封建时期有过几次大的屠教,一些教民为了活命,不得不外逃以保命。萨满教既是外来宗教,又没有被封建王朝认可,屠其教是很有可能的。
二是大概因萨满教内部的问题,引起内讧而逃亡。
三是大概因民族内部矛盾所致。
从他们不向外人讲述自己的来历来看,极有可能是宗教和民族内部的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的。
蛮婆们有着极为严酷的家法,这是原始宗教制度下形成的规矩。老的蛮婆们都已相继谢世,他们的后人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逃亡的真正原因。这一秘密被他们永远带走了,说明他们当年在逃亡时是非常痛苦的,不便向其后人和世人表白。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的后裔已与当地人交往起来,有的已经通婚。蛮婆一词逐渐有所淡化。这一支不知来龙去脉的人群已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了。
蛮氏
蛮氏是春秋时期的戎蛮子国,其国在今河南许昌西南。《左传·成公六年》云:“蛮氏侵宋”,是说蛮氏国侵犯宋国。又《昭公十六》云:“楚杀戎蛮子嘉,遂取蛮氏”。《杜注》云:“蛮氏,戎别种也,河南新城县东南有蛮城。”《后汉书·郡国志》云:“新城有鄤聚,古鄤氏,今名蛮中。”所谓“戎别种”,是“戎”的一个分支。戎就是春秋时期的“夷国”,在现在山东曹县东南。后改为戎州,就是春秋时期的卫邑,在楚丘。那时,卫庄公尝剪戎州及出,戎州人攻之己氏,杀庄公。现在山东曹县东南乃有其故城。到了汉代,置己氏县,隋代改为楚丘县,也就是卫国之戎州。
鄤聚在河南洛阳城东南,据《河南通志》云:“古名鄤氏。《左传》楚杀鄤子是也,今名蛮子城,即汉祭遵杀张满处。”
陕北蛮婆属这类蛮氏亦未可知,所以,收入蛮婆之后,供参考。
陕北其他民俗民风
陕北民间讲究,刚出嫁的女儿(指嫁到婆家的第一年)要回娘家过清明。此俗之意是“嫁了人家,不忘娘家”。回娘家过清明既可对父母尽些孝心,又可为祖先烧纸祭奠,是不忘祖先的宗法思想在民俗中的表现。
端午时,新婚之妇要回娘家,俗谓之“躲端午”,此俗源于《白蛇传》的故事传说。新媳妇在伏天要回娘家,俗谓“躲伏”。因伏天气候太热,人们难免有些袒露,对刚刚过门的新媳妇来说应有所忌讳,以防有悖于大雅。
女儿不在娘家过年,因年是大团圆的节日,女儿既然嫁了人家,就是泼出去的水,应与婆家人团聚,所以不回娘家过年。
妇人在怀孕期间不吃驴肉,俗忌恐吃了驴肉,也会怀胎十二个月。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驴肉可以滋阴补肾,如果补不得当,会使胎儿在母体内时间更长一些,甚至达到十二个月。陕北民间将驴称做“牲口”,如果有人缺乏道德,就会被人视为“牲口”,所以,人们是非常忌讳怀胎十二个月的。
在语言方面人们很忌讳说“死”。如果谁家死了人,应视其年龄和死亡原因使用不同的词来表示死。如七八十岁的人死了,应说“老瞌了”,意即永远睡去了。六十岁左右的人死了,应说“殁了”,意即这个人还没有享受够人伦之福就死了,多少有些遗憾。再小点就应说“失结了”,也就是失落结束了生命。埋葬老人应说“扶上山了”。
别人打场应说打得多,不能说少。
孩子胖应说身体好,精神好,不能直接说胖。
人们忌挖野雀窝,如果挖了野雀窝,这家人秋里腌菜一定是臭菜。
忌把蛇打死,陕北民间俗信以为蛇是有灵气的,如果将蛇打死,会遭报应或招来蛇患。
探视病人要避开六个日子,即壬寅日、壬午日、庚午日、甲寅日、乙卯日、己卯日。
陕北婚仪中的民俗民风
陕北婚俗各县不同。宜川县有在婚礼当天给公婆脸上抹黑的风气,此俗的用意是逗诳,为使婚庆气氛更加热烈一些。新婚之日是新郎新娘大喜的日子,当公婆的也是自乐融融,所以,亲友、乡邻给他们抹黑意在让他们放下“架子”来,不要依老卖老,让新人尽情享受欢乐。把他们抹成黑脸,使他们人不人,鬼不鬼,装着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好让新人与亲友们欢乐无穷。
新婚之夜有闹房之俗,凡可以开玩笑的亲友都可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