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逸史》中云:有一个姓李的主簿,偕新婚妻子游华山,谒华岳神金天王庙时,李主簿妻刚刚拜神时,忽然昏死过去,唯心头还有一点微热。李乃将妻子送往华阴县里急救。县宰让他去请叶法善仙师,作法医治。仙师被请来后连焚三符,李妻方才醒来,并说她昏死以后的经历。她说,在庙内拜第一拜时,听得金天王说“好夫人”,第二拜时,便听他说“留取”,遂被王之左右扶入内院。三日后,王之亲友大集,庆贺王得夫人。忽闻敲门,门卫来报王,王云:“何不赶走?”其实,这是仙师的第一符到了。一会儿,门外喧闹起来,门者数人,来向王耳语。王云:“暂且打发他们走。”这是仙师的第二符,比第一符厉害。不一会儿,忽有赤龙飞入,正扼王喉,王仅能出声说得:“放去。”左右遂送李妻回。仙师的第三符是朱符,正是所召之赤龙。
《广异集》中云:唐景云年间,有河南县李某之妻王氏,以美著称。一日,她的魂魄被华山神派来的神差捉走了,身死阶侧。李某悲哀万分,适有一异人至,自言能救,乃连飞神符两道,王氏遂苏。李某千恩万谢,以钱财为赠,异人不受而去。王氏醒后说:她初至华山见华山神时,华山神大悦,乃与其徒欢宴,庆得美人。宴毕,方欲与王氏入帐,忽一神乘黑云至,云太一令唤王夫人。华山神不慌不忙,说等会儿再送。过了一会儿,又一神乘赤云至,大怒道:“太一问华山,何以随便取生人妇?如不速送还,当有重罚!”华山神大恐,即命部下将王氏送还。
《纪闻》中载:韩光祚携家赴任途经华岳庙时,下车谒庙,其爱妾暴死。光祚乃请巫救之。巫作法,爱妾果然活过来了。巫云:“华山神喜欢这一女子,你到了桃林任上后,他还会把她取走的。”光祚至县后请金匠为此妾铸得一尊金身观音像,而妾不知。五日后,妾又暴卒,半日始苏。醒后说:华山神又率车骑来迎她,刚出门时,被一金僧拦住,华山神只好将她留下,但言三日后还要来取。光祚知其故,又用千钱请人画菩萨像。妾至期又死,死而又活,云华山神又来迎取,未及将她抢入车中,二僧出现阻拦,华山神只得将她放了,但又言三日后更取之。光祚又以千钱予金工,令再造一像,金工以此千钱去买金,遇见一人将要杀一猪,金工动了恻隐之心,遂以此千钱买了此猪放生,金佛像未能造成。到了第三日,此妾又死,死而又活,说华山神又来迎取,车骑极盛。但有二僧守门,华山神不得入门。忽然有一豪猪,体大如马,直向华山神的车骑冲去,所向披靡,华山神只得回去,并说,再也不敢来了。光祚不知何为豪猪,能帮此大忙。金工乃言用买金铸佛像之钱买了猪放生的事。光祚乃言信佛。
西岳神还有好赌和受贿恶习,降风雨之灾等邪恶行迹。
德化县令张某,家产富豪。任满回京师长安,经过华山之北时遇一黄衣人,自称是华山神的信使,从泰山领了一份名单准备回华山,交华山神处置。这份名单所列都是这一区域内将要死亡的人。张某欲求一观。黄衣人将名单交给张某,张某一看,名单中第三人正是自己:“贪财好杀前德化县令张某。”张某观后大恐,向黄衣人求救。黄衣人云:“昨天,金天王与南岳赌钱,欠了南岳一大笔赌债,南岳正逼着他还,他还不起,很是窘迫。你去金天王庙中祭拜,许以厚利,金天王一定能帮你的忙。”张某如言照办,华岳神也果然帮了忙,请仙官刘纲写了一道奏章,上奏天帝,请给张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免于一死。天帝批了这道奏章。张某大喜。黄衣人前来贺祝,并请张某在向金天王还愿时代他向金天王作个请求,换一个差事,干信差太累,若能换成个看门的就好了。张某也允诺了。张某既得延命后,却又舍不得钱了,遂决意食言。次日,黄衣人又来了,斥责张某食言,并说他已死到临头,而且再也无法挽回了,张某听后,自知难免一死,乃作遗书,未满半纸而死。(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十四引《搜神记》)又《广异记》中云:“博陵崔敏悫,性耿直,不惧鬼神,为华州刺史。华岳祠旁有人,初夜闻庙中喧呼,及视,庭燎甚盛,兵数百人排列受勒,云当与三郎迎妇。又曰:‘崔使君在州,勿妄飘风云。皆云不敢’。既出遂无所见。”要不是崔使君在此任上,就免不了“妄飘风雨”了。
华岳神为何有这么多的“劣迹”传说?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卷下云:“五岳惟西岳极峻,直上四十五里,遇无路处,皆挽铁垣以上。有西岳庙在山顶,望黄河,一衣带水耳。”加之地邻长安,游人极盛。人们经登攀之劳,受风寒之气,历奇险之境,惊神魂而动心魄,往往致病。华岳“收人魂”之说,或由此而来。妇人弱质,尤不堪折腾,加之对华山神的恐惧,当然更易得病,华山神“好女色”之说,即起于此。由于这些原因,对妇女产生了另一种心理压力,因此,凡攀登华山的妇女们得病的也就多一些,“华山神好色”的故事也就产生并流传开来。
传说归传说,华山神毕竟是国家祭祀的正牌神灵,而且还是大神,因此,他仍然负有保护地方的职责。《河东记》中载有:韦浦赴京师长安求官时,途中遇见一人也要西去,二人遂即同行。来到潼关旅店后,店主人之小儿忽然昏死。主人呼女巫二娘救治。二娘作法云:“三郎至矣。传语主人,此鬼客所祟,吾且录之矣……”并言鬼客状貌,韦浦方知鬼客便是与自己同行的那位。次日,韦浦见鬼客,鬼客云:“某鬼客也,昨日之事,不敢复言,已见责于华岳神君。巫者所云三郎,即金天王也。”
西岳神除了“三郎”这一小名外,还有别的姓名。据《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云:“西方华山君神,姓浩,名郁狩。西岳华阴将军,姓邹,名尚。一云华山君浩元仓。”所谓“西岳华阴将军”,乃华山之北的一属山。又《五岳真形图》谓华山神名“善”,《恒岳志》又云姓姜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又云姓善,名。《封神演义》九十九回中云姜子牙“特敕封尔蒋雄为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历代神仙通鉴》卷四云,皋陶乃西岳所化。皋陶是上古时期的主刑神。因西方为金,金主肃杀,故而谓皋陶乃西岳之化身。
陕北民间对西岳的信仰主要是对“三圣母”和沉香的信仰,对西岳本身倒是很少信仰。大概是因为西岳的传说给人们造成了错误认识,如,陕北民间有“背儿媳妇朝华山,出力不讨好”的俗语,或许与传说有关。但刘彦昌与三圣母的爱情故事和沉香的劈山救母却深得陕北人民的喜爱,至今仍在民间传说着。
华岳三圣母
三圣母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唐代就有传说。唐代戴君孚在《广异记》中记载了这位仙女与一位书生的爱情故事。
一位书生去京城应试,住进了关西的一家旅店。一位美人自称是公主,带着一群仆人们也住进了这家旅店。书生与美人一见钟情,遂同居在一起。于是,公主带着书生一起来到京城,并住进了广厦大宅,贵盛无比。他们一起生活了七年,并生得两男一女。有一天,公主忽然要为书生另娶新妇,并说:“我原本不是一般的女人,不能做你的长久妻子。”书生只好另娶新妇,但与公主的旧情却是难以割舍的,经常与公主偷偷幽会。
书生的行踪引起了妻子的怀疑,妻子将此情告诉了娘家人,娘家便派人跟踪书生,在一所荒废的宅院里发现了这一秘密,于是,他们请来术士、作法书符以驱妖。
公主责备书生泄露了秘密,决心与他诀别。书生感到十分委屈,也很难过,公主要与自己诀别了,还不知她叫什么,住在哪里,于是,恳求公主告诉她的秘密。公主念夫妻一场,便说:“我乃华岳第三女也。”言毕即去,从此,二人再也没有相见。
这个故事很简单,连那位书生的姓名都没有交代,华岳三娘的来历也没有说。经过历代的增饰演义以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神话故事,其情节为:
玉皇大帝有一个外甥女,长得很美丽,人又善良,也很贤慧。王母娘娘让这个外甥女住在西岳华山的圣母宫里。因她在姊妹里排行老三,所以也叫她“华岳三娘”,又称做“华山三圣母”、“三圣公主”。她的二哥就是名震仙凡的二郎神杨戬。
三圣母在华山过着连人间帝王都很羡慕的神仙日子,但她还不满足现状,向往着人间百姓的生活。她久居在神仙宫里,看见那些上山来进香朝圣的男男女女,尤其是那一对对青年夫妻亲昵地向她进香时的样子,使她很是羡慕,勾起她久藏心中的思凡心愿。但因神仙清规戒律的约束,她只好将感情深深埋在心中。有一次,她与二哥聊天,说到人间生活的美好时,三娘不由得感叹了几句,不料却遭到了二哥的数落。三娘表面上没有表示什么,不再言语了,但从此让她坚定了思凡的心念。
有一天,华岳三娘独自在庙中起舞吟唱,打发着孤独寂寞的时光。忽然,一位年轻书生跨进了庙门。她急忙飞上莲花宝座,化作一尊塑像。不料,在她慌乱之中将衣裙上的两条飘带挂在香案上了。
进庙来的书生名叫刘彦昌,因进京赶考落第后于返乡途中特意登临华山游览。他进得大殿后抬头瞻仰三娘神像,看见三娘神像是如此美丽动人,顿时生了爱慕之心。又见三娘的衣裙飘带垂落在香案上,便取出笔墨,在上面题写起诗句来。刘彦昌题写着,三娘看着。她一边看着诗句,一边看着刘彦昌,觉得刘彦昌是个才华横溢,潇洒俊俏的才子,不由得让她怦然心动起来,这不正是自己的如意郎君吗?莲花台上的三娘已不由自主了。
刘彦昌题完诗后,向三娘敬献了香烛,又对着三娘神像凝视了良久后,悻悻下得山来赶路回家。路过蟒荡山时,突然刮起了狂风,从草丛中蹿出了一条几丈长的大蟒,张着血盆大口向刘彦昌扑来。刘彦昌一个文弱书生,哪里见过这等阵势,大叫一声“救命”,竟被吓死过去。
三娘在庙中已料知会有此事。刘彦昌的一声大叫,三娘便有了感应,急忙取出镇山法宝——宝莲神灯,带上亲信侍女朝霞一同前往蟒荡山营救刘彦昌。宝莲神灯是神仙界里有名的法宝,它的法力不亚于托塔李天王的玲珑宝塔。蟒精正欲吃刘彦昌时,看见三娘手中提着宝莲神灯赶来,便吓得望风而逃。三娘用宝莲神灯在刘彦昌的脸上一照,刘彦昌便醒了。二人对视着,默默无语。朝霞此时看出了三娘的心思,在她的撮合下,三娘与彦昌结成了夫妻。
三娘与彦昌二人在华岳庙中悄悄地住着,恩恩爱爱,如鱼似水,过着人不知,鬼不觉的人神夫妻生活。半年以后,三月初三日王母娘娘的生日到了。天宫里要举行盛大的蟠桃会给王母娘娘祝寿。天上的各路神仙都要前往祝寿。华岳三娘是王母的外甥女,那是非去不可的。不料,三娘已有孕数月,身子已显露出来了,这怎么能逃过王母的眼睛呢?为了隐瞒真情,她只好称病不能赴会。谁知有个多嘴的神仙却把这事告诉给了二郎神。二郎神不听则已,一听后气得哇哇乱叫。要找这个私嫁凡人,违犯天条的妹子和坏了妹子名声的书呆子算账。
二郎神知道妹子不好惹,她有宝莲灯在身边,还有哪个神仙敢近她跟前。为了教训妹子,二郎神便放出他的哮天神犬,将宝莲灯偷了回来。然后,带着天兵天将来到圣母宫,兴师问罪。
朝霞正在华岳巡查,看见二郎神带领天兵天将怒冲冲直奔而来,便急忙赶回宫中,向三娘报信。三娘四处寻找神灯不见,忽然想起哮天神犬来过宫中,已知是哥哥驱使此犬偷了神灯。三娘又知哥哥的狠毒心肠,如今没了神灯,是无法保护丈夫了,便忍痛让丈夫赶紧逃离躲藏。刘彦昌此时也没了主意,从身上拿出一块祖传的沉香交给三娘,并说:日后生子可以“沉香”为名,挥洒着悲伤之泪与三娘告别了。
二郎神闯入圣母宫后,与三娘打斗起来。三娘敌他不过,被他擒住。二郎神因为没有将刘彦昌抓住碎尸万段,便怒冲冲地搬起华山将三娘压在了华山底下的黑云洞中。三娘在此洞中生下一子,取名“沉香”,让朝霞将其送到丈夫刘彦昌那里抚养。
刘彦昌自从逃离华山以后在一个小山村里以教书度日。见朝霞仙子给自己送来了儿子,真是悲喜交加,伤感万分。朝霞向刘彦昌转告三娘的嘱托“望儿早日长成,速来华山救母”。交代完毕后,朝霞也入仙山访道修炼去了。
一转眼,沉香已十来岁了,当他得知了母亲的不幸遭遇后,便不辞而别,只身一人上了华山。沉香在华山上四处寻找母亲,可是,偌大的华山他到哪里去找呢?他又何能知晓母亲被压在了华山之下的黑洞中呢?急得沉香在山上大哭起来。这哭声惊动了从华山路过的霹雳大仙。大仙降下云头,来到沉香面前问明了情由后说:“你母亲三娘的事,我早就知道了,但你目前这样是救不了你母亲的,你非得学来惊天的本事,才能救你母出山。我看你是一个懂事而且大孝的好男儿,我就收你为徒。”沉香一听,喜出望外,立即磕头拜认了师父。
沉香跟随师父上了灵台山。经师父真传,他学会了三韬六略,百般武艺,最得心应手的要数七十三变化。大仙又让沉香采来金刚砂,投入炼丹炉中烧炼,经七七四十九天的熔炼,金刚砂被炼成了一柄金光闪闪的神斧。大仙将神斧往空中一抛,神斧马上变成一条金龙在天空盘旋。大仙再用手一招,金龙呼啸而下,又变成了神斧。沉香直看得目瞪口呆。大仙对他说:“你必须学会使用神斧,才能救出你母。”
三年过去了,大仙将沉香叫到面前说:“你的功力已成,下山救母去吧。”沉香洒泪拜别了师父,直奔华山而去。
沉香来到华山,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二郎神庙,不禁火冒三丈,只一斧,便将二郎神像打了个粉碎。这下可惊动了二郎神灵,从寝宫中走出,大声喝道:“你这个不要命的小子是什么人,胆敢捣毁我的神像。”沉香哈哈笑道:“你不认识我吗?我是三圣公主的儿子,名叫沉香,也是你的外甥,今天特来找你这个凶狠恶毒的舅舅算账来了。”说完,抡起大斧与二郎神杀将起来。
这时,在深山修行的朝霞仙姑也赶来助战。哮天犬正要向沉香扑去,被朝霞仙姑一脚踢下山去了。
当年二郎神与孙悟空大战时毫无畏惧之色,还略占一些上风才使孙悟空以七十二变化来逃避他,可今天与沉香交战有些心慌手软,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了。于是,他祭起宝莲神灯来,想将沉香镇住,沉香一看二郎神祭起了神灯,便将神斧往空中一抛,神斧化作一条金龙,张着口将宝莲灯叼去了。然后将龙尾一扫,把二郎神打翻在地,二郎神受此一惊,爬起身来,落荒而逃。
沉香收了宝莲灯交给朝霞,然后收了金龙,化为神斧,运起神力,抡起大斧,向华山劈去。只听轰隆轰隆几声天崩地裂的巨响后,莲花峰被劈成了几瓣,华岳三娘从山底飞出莲花瓣来。
华岳三娘看见英武孝义的儿子后,百感交集,喜泪满面。沉香下山将父亲接上山来,一家人住在华岳庙里,夫妻母子大团圆。
作为道教洞天福地的华山,至今仍然保留着华岳三娘的遗迹。华山西峰俗称莲花峰,峰顶有一块十余丈长,却被断为三载的巨石。巨石旁插着一把重约三百余斤的月牙铁斧,斧柄上铸有“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予沉香,劈山救母”十六个字。传说此斧就是沉香劈山救母时所用的神斧,又叫“开山斧”。这里还有炼丹炉,沉香大哭的“孝子峰”以及后世相传刘彦昌曾经住过的“刘玺台”等与传说相关的遗迹。
莲花峰顶上的翠云宫,相传就是当年华岳三娘居住的神庙圣母宫,内供华山三圣母及其子沉香。
三圣母的传说故事在戏剧、小说中均可见到,如宋代戏文《刘锡沉香太子》,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已佚),元人《异闻总录》,小说《宝莲灯沉香出世》,宝卷《沉香太子全传》,鼓词《雌雄剑》,木鱼歌《沉香太子》。到了近代,有几十种剧目都曾排演了《宝莲灯》、《劈山救母》、《沉香救母》等戏,在情节内容上虽有差异,但大体却是如前所述。
陕北民间对三圣母的信仰就是来源于戏剧秦腔《劈山救母》,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很广。人们信仰三圣母是对她忠贞于爱情的矢志不渝。
马神
马神,又称马王、马祖、马明王、水草马明王、马王爷等,陕北民间称做“马王爷”。
马神信仰与原始宗教有关。原始先民们把动物尊崇为神并加以崇拜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我国古代众神中,有许多动物神和由动物衍化而来的半人半动物的神灵。如《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许多神灵都与动物有关,而这些动物中又多以牛、马、羊、猪等家畜为主。这些野生动物经人类驯化后成为家畜,与人类生活、生产发生了密切关系,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人们感谢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因此,将其神化,祈求它们给人类带来永不枯竭的生活和生产资源。
马在最初是以它的血食来供人们充饿的,后来,逐渐显示了它更多、更大的用处,如耕作、骑乘、运输、征战,马竟然成了人们的“左膀右臂”,所以,在周代时期,周天子就规定了四时祭祀马神的制度。《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十四中云:周制“以四时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春天祭马祖,所谓马祖,古人是指天驷星,即房星也。《孝经纬》说:“房为龙马。”龙马是古代传说中的瑞马、骏马。古人认为房星是马祖,“马出明精,祖自天驷”,(见晋郭璞《马赞》)春天是万物发生的季节,所以,应当祭祀马祖;夏天是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也是放牧最好的季节,所以要祭祀先牧。所谓先牧,就是“始教人以放牧者也”,秋天祭祀马社神。所谓马社,也就是“厩中之土示”。阜厩所在,必有神焉,“马必须赖乎土神以安其处所。”所以,秋天正是马匹入厩的时节,理当对马社神祭祀,祈求马厩土神保佑马匹平安。但也有说法是,马社神是“始乘马者”,也就是说第一个骑马的人。(见《周礼·夏官》)冬天要祭祀马步神。所谓马步神是“为灾害马者”,也就是能给马带来灾害的神灵。人还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马会没有得病的时候?所以,冬天“马方在厩必存其神,使不为灾”。就是祈求马步神在厩中保佑马匹。在古代,马的用处远远大于猪羊,所以人们要祈祷诸神为助,保障马的繁衍旺盛。
隋、唐、宋、辽,历代朝廷都有祭马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祭祀马祖诸神时由太仆寺主持其仪。由于朝廷的提倡,祭马神之俗很快在民间流行开来,所以,马神庙在明朝时遍及全国各地。
关于马王爷还有另一个传说,汉武帝时期的大臣金日□为马王。金日□原来是匈奴的王太子,后来归顺了汉朝,成为专门为皇家养马的官员。汉武帝见他养马有方,便拜为马监。后来又升迁至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后,金日□与霍光、桑弘羊一同受遗诏辅政,封为秺侯。由于金日□原来就是匈奴的王太子从小与马打交道,是一位“马专家”,来到汉朝后又专职养马,经他驯育出的良马更是不同凡响,所以后人将他奉为马神、马王。
马神的另一种说法是殷郊。他是殷纣王的儿子。说他生有三头六臂,青面獠牙,发似朱砂,脸有三目。手下两员大将,一名马善,一名温良,这二位将军也都是三只眼睛,二将合称为“马善温良”,殷郊被附会为马神或许与此有关,因为各地马王庙里的马神像与此相似,多为红面多须,武将打扮,凶猛威武,长有四臂,手执刀枪剑锤,身披铠甲,长有三目,一目竖立额际,这正是民间“马王爷三只眼”的说法。从星体衍化来看,那位马王爷没有三只眼的说法,从金日□被奉为神以后,也没有三只眼的说法,唯有殷郊有此说法,只是少了两条臂。后来,虽然殷郊被姜子牙封为值年太岁,另有所用,但民间仍将其视为马王爷,他的形象也被一直流传下来,成为马王爷的标准像。
马王神庙的对联是:
蹿山跳涧,如履平地;
追风赶月,日行万里。
另有一副曰:
上山敌猛虎,下海斗蛟龙。
到了清代,马王风俗兴盛不衰,并且规定,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是马王的祭祀日。《北平风俗类证·岁时》中云:“凡营伍及武职有马差者,蓄养车马者,均于二十三日,以羊祭之。”这一天,马车夫们可以向乘坐者漫天要价,美其名曰:“乞福钱。”
窑神
窑神是伴随着陶器的发明产生的一种民间信仰。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已学会了陶器的制作,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最初的烧陶业是在露天中进行的,以后才有了专门烧制陶器的陶窑。在烧陶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到烧制砖瓦瓷器等,并有专门的建筑,称为砖窑、瓷窑等。窑工们为了纪念和感谢陶瓷业的行业神,并希望得到他们的福佑和禳灾,故而建起了许多窑神庙供奉窑神。
窑神庙中供奉的窑神多至七八位。据清朝咸丰二年(1852)陕西耀州窑《重修陈炉镇西社窑神庙四圣祠并歌舞楼碑记》中云:“以舜为主,配享者老子、雷公”,可见,这三位是窑神庙的主神。
舜是传说中五帝之一,炎黄联盟部落的首领,人们将他视为陶神,据说是因他“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见《墨子·尚贤》)与《世本》中所云“神农(即炎帝)耕于陶”很相似。
老子被道教奉为祖师爷,号“太上老君”。道教以炼丹为修行宗旨,所以要用火,于是,窑工们把拥有“八卦炉”的李老君也视为窑神了。另外,烧窑需要大量的土,土又被太岁所管,弄不好会惹恼太岁,俗话说:“太岁头上动土”,是胆大妄为的事情。窑工们把李老君请来作保护神,因为李老君是神仙的头,道德天尊么,他能管住太岁,窑工们在取土时有太上老君在,太岁也就无可奈何了,窑工们也就百无禁忌,没有任何顾忌了。民间故事《李老君斗太岁》说的就是李老君保护窑工的神威。
雷公是与风雨有关的神。古时烧窑因条件所限,一切全凭气候来决定陶瓷的质量,因此,窑工们祭祀雷神是祈求他的恩赐,有个好天气,能多产出好瓷。
窑神庙中除了舜王、老君和雷公三位主神外,还有四位小神,即山神、土地、牛王和马王。土和山是烧制砖瓦陶瓷的原料来源,没有了土石,窑工们便断了生计。所以要祈求山神和土地。牛马是运输原料的畜力,将牛马奉为神,是对劳动工具的依赖而产生的崇拜。窑神庙正位上供着三位主神,两侧则是四圣,即土地、山神、牛王、马王。窑神庙的对面常建有戏楼。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举行祭祀窑神仪式。这一祭祀活动又被称做“闹窑神”,要大闹三天,唱戏歌舞,还要大吃大唱。
除了砖瓦陶瓷行业有窑神庙外,煤窑行业也有窑神庙。但有所不同。如北京门头沟煤炭区,旧时的民间艺人在祭祀窑神时唱道:“柜房好比金銮殿,拔道(煤窑口)如同佛爷龛,龛里头供着神三位,山神、土地、窑神在中间。诸位要认识祖师相,顶灯、拄镐、倒挂着一串钱。”
煤矿窑神有多种,有的是文官像,神态温文尔雅。有的如同武将,面目凶猛,头戴冠巾,身披铠甲,内着黑袍,十分威武。两侧的侍童分别手持灯盏、酒瓶等物。矿工们还常买来木刻的窑神纸码,供在家中,祈求平安。
煤矿祭祀窑神在腊月十七日,有的在腊月十八日。届时,在窑口摆两张大的八仙桌,上面放上供品,祭品一般是整鸡、整猪,猪脊梁上要留一小撮鬃毛,并梳成小辫,上插红色纸花。窑主先烧香叩首,举行祭祀礼仪。礼毕,摆丰盛酒席以招待窑工。并且什么人都可以入席吃喝,如过路人、叫花子等。席毕,给窑神唱大戏,叫做:“恭庆窑神,同行演戏。”
山神
山神信仰是缘于虎狼为患。陕北民间将狼视做山神爷的“狗”。
山神信仰并不一定在每座山头上都要立一座山神庙。山神所管辖的区域如同世间的行政区划一样,所以,一般是在类似行政区划的乡、村或一方山地上立一山神庙,以供人们祈祷,求山神保佑一方的平安。立山神庙的宗旨是用以镇虎狼及猛兽的。如辽宁《海城县志》中所云:“本境东部有山,供奉山神,以镇虎狼及诸猛兽。然,专祀山神者甚少,多在七圣,九圣祠中。或曰:山中居民称虎为山神爷,而立庙祀之。按:山神即山灵也,不专指虎而言。”这一习俗是将虎视做山神,或是山神的化身。陕北民间传说中山神是一位白发银须、和蔼的老头,在狼祸为患时,山神经常显化成人身来教化人们多做好事,不做坏事,便可免遭狼的侵害。陕北民间认为,狼一般不吃人,它之所以要吃人是奉了上苍之命来“收牲”的,所收之“牲”也是那些坏事做得太多,触犯了上苍,所以上帝命山神爷放出他的“狗”来完成这一任务。又说,凡被狼吃掉的人,山神必先将其化为猪、牛、羊、驴等形体,狼才会将他吃掉,否则是不吃的。这是一种因果报应。
陕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心地善良的小伙子去亲戚家赶事情,路上遇到一位白发老头,二人结伴而行。一路上二人拉话拉得很投机,什么都说。小伙子有感于当时狼祸为患,吃了不少人。老头却说,狼不吃人,它只是在人世上收牲。小伙子却不能认同此说。快到亲戚家时,二人来到村庄对面的一座山头,老人指着村中一户人家对小伙子说:“你是到那里去赶事情的。”小伙子说:“正是。”老头说:“事情上没有几个人。”小伙子明明看见院内人很多,老头却说没几个人,便对老头有些不满。老头拿出一副眼镜让小伙子戴上再看。小伙子戴上眼镜看时,只见桌上爬着很多猪羊鸡狗,一张桌上仅有两三个人,总管原来是一条老叫驴,在院子中央号叫着。小伙子将眼镜摘下后,院子里又全都是人,再戴上,又同前一样。老头说:“这回你明白了吗?今天狼要在这里收牲了,你还是回去吧。”说完,将眼镜收去,倏然不见。小伙子明白了,老头就是山神,带着他的狗收牲来了。大概就是这一信仰下,人们产生了敬奉山神的信仰,因为虎狼及猛兽都是山中的野生动物,河有河神,土地有土地神,山也应该有一位山神,将山中的野兽管好,不要伤人,这就是人们信仰山神的初衷。
虫王和驱虫神
虫王是虫中大王。我国古代没有灭虫的方法,所以就以祭祀的方法来祈求虫王管好虫,不要对农田进行危害。
对虫王祭祀带有“祭厉”(即祭恶神)的性质。早在周代就有了此俗,每年腊月的“腊祭”中的第八祭就是对虫王的祭祀。人们在祭祀时都是对它的“功劳”表示感激,不敢说它没有功劳,否则,虫害会越来越严重。尤其在虫害严重的年头越要对它进行祭祀,而且要隆重、虔诚。祭祀虫王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祈求它在来年对农田加以“保护”,不要发生虫灾。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不过,已经不是在腊月了,而是在六月里。很多地方把六月六定为“虫王节”,或者将它说成是虫王的生日。《望奎县志》中云:“六月六为虫王会……农家咸集于村中小庙前,居人富庶者,则宰牲以祭,居人少者,则仅供馒头三碟,菜三碗,酒三杯,香三炷。祭毕,人们取祭品分食之。”在《桦甸县志》中云:“六月六日为虫王诞日,做各色小旗,分插田间,以禳虫害。”
周人原本于十二月(古历腊月)祭虫神,后来为什么移至六月?因为六月天气炎热,是虫害最严重的季节,人们认为,在这个时候对虫神进行祭祀更能取得虫神的欢喜,虫神一高兴,就会管好害虫,不使其去危害庄稼,这是人们所企盼的。
虫王有多种说法。
一是鹜,是一种形如野鸭,但又比野鸭高大的水鸟。它被奉为虫王是起源于宋代。据说,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当时在金政权辖区内的淮宋之地发生了蝗虫灾害,正在人们一筹莫展之际,千百为群的鹜飞来了,它们专吃蝗虫,十几天的工夫就把蝗虫吃得干干净净。这一年,不仅没有因虫害使粮食减产,反而获得了丰收。当地民众便将此事上报到朝廷,朝廷因此下诏封鹜为“护国大将军”。就因为有了这一封号,鹜便成为民俗信仰中的“驱虫神”,被流传到各地祭祀起来。
二是猛将神。在所有驱虫神中,猛将神的影响最大,猛将神常被称做“刘猛将”或“刘猛将军”。从这一称谓来看,此神应当是一位姓刘的将军。如果“猛将”是他成神以后封号,他生前一定是一位猛将,并且姓刘也是无疑的了。因为这位猛将神被认做是姓刘的缘故,后世便有了很多对社会有贡献的刘姓官员被称做“刘猛将军”的虫神。
1.刘琦。是南北宋时期的一员名将,屡败西夏和金兵。在姚福均所著的《铸鼎余闻》卷三中引《怡庵杂录》云:“(南宋理宗)景定四年,上敕封刘琦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蝗遂歹今灭。”又《如皋县志》云:“刘猛将军,即宋将刘琦,以北直、山东诸省常有蝗蝻之患,祷于将军,则不为灾。”从这一说法来看,驱虫神刘猛将军是始于北方诸省的信仰。民间又有传说,刘琦之弟刘锐死后也被奉为虫神。
2.刘锐。这一刘锐并非刘琦之弟,而是南宋文州知州。在宋理宗嘉熙元年,元兵攻来,刘锐率军民坚守二月有余,因援兵不至,刘锐自度难免有城破之虞,乃召家人服毒自杀后将尸体焚烧,遂自杀身亡。帝乃下诏立庙赐谥。(事见《宋史·刘锐传》)《铸鼎余闻》中认为猛将军指的就是这位刘锐。
3.刘韦合。是福建建安府崇安县人。北宋靖康元年,金人入侵,刘韦合奉命出使金营,金人劝刘韦合在金做官,刘韦合不允,自缢身亡。帝谥其“忠显”。《宋史》为其立有传述。后人便以为他就是刘猛将军。(见《清嘉录》)
4.刘宰。字平国,金坛人,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官至江宁尉,乃一学者,著有《漫塘文集》、《诗集》。赵蔡称他“学术本伊洛,文艺过汉唐”。他生平很恨鬼神之事,在江宁尉上,曾息巫风,禁妖术,不遗余力。卸任后乡居,动议当地署衙毁神庙四十八座。这样一位生前力排迷信之说的人,死后却被人奉为神,这在我国民俗史中是少有的。他的事迹可见于王应奎之《柳南随笔》。
5.刘秉忠。据《畿辅通志》中说,刘秉忠是广东吴川人,正月十三日生。元末时官至指挥一职,有猛将之称号。在江淮蝗旱时,督兵捕蝗尽死。后因元亡,自沉于河,士人祀之。又《歙县志》云:刘秉忠直隶(今河北)河涧府吴桥人,吴桥亦称吴川。“元末,授指挥使,弱冠临戎,兵不血刃。运(河)淮千里,飞蝗遍野,挥剑追逐,蝗飞境外。后鼎革,自沉于江,有司奏请,遂猛将之号。”他生前驱蝗有功,死后被奉为驱蝗之神。
从以上几位虫神来看,他们都是宋元时期的朝廷重臣,可见,将人奉为虫神就是从这一时期兴起的。除刘秉忠有除蝗之功外,其余几位都没有灭过蝗虫,他们被奉为虫神完全是因他们的忠烈壮举,而非灭虫。
猛将军的神职功能除了驱蝗外,还有司雨之能。民间传说,猛将军是皇帝所封,因此就有了“扬威侯”、“吉祥王”的封号。对猛将军的祭祀是皇帝的御批,据说,清雍正十二年,皇帝下诏于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和正月十三日对猛将军行祭祀之仪,这一规定,正是刘秉忠之生日,所以,刘秉忠为虫王。既符合他的驱虫事迹,也符合他的生日。刘猛将军是刘秉忠应是无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