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的社会神职功能又因时因地而有许多说法。在《重修纬书集成》卷三中引《尚书纬》说:“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又卷六引《河图帝览嬉》云:“斗七星,富贵之宫也,其旁二星,主爵禄,其中一星主寿夭,斗主岁时圭歉。”从这一所述可以说明,北斗的社会神职功能有着主象国家政事,人的富贵爵禄寿夭,年景好坏的天象。干宝在他的《搜神记》卷三中说:“管辂至平原,见颜超貌主夭亡,颜父乃求辂延命。辂曰,子归,觅清酒一榼,鹿脯一斤,卯日,刈麦地南大桑树下,有二人围棋次,但酌酒置脯,饮尽更斟,以尽为度。若问汝,汝但拜之,勿言,必合有人救汝。”颜依言而往,果见二人围棋。颜置脯斟酒于前。其人贪戏,但饮酒食脯,不顾。数巡,北边坐者忽见颜在,叱问:“何故在此?”颜唯拜之。南边坐者语曰:“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北坐者曰:“文书已定。”南坐者曰:“借文书观之。”见超寿止可十九岁,乃取笔挑上,语曰:“救汝至九十年活。”颜拜而回。管语颜曰:“大助子,且喜得增寿。北边坐人是北斗,南边坐人是南斗,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这段记载说明了人们信仰北斗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人们要想长寿,就得向北斗祈求。
道教典籍中又有北斗主万物生死寿夭的说法。在《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中说:“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之都会也。凡诸有情之人,即禀天地之气,阴阳之令,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北斗之政命也。”此说,北斗为天地万物之大总管,什么事情都由他来决定,难怪人们对北斗的信仰是如此强烈与浓烈。
人们在信仰北斗星宿的群体功能的同时,又在信仰它的个体星宿,将七星分别命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闿阳和摇光,并配以相应的职能。即天枢为天,天璇为地,天玑为人,天权为时,玉衡为音,闿阳(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这七星中的第一星为正星,主阳德,天子之象;第二星曰法星,主阴刑,女主之位;第三星曰公星,主祸害;四曰伐星,主天理,伐无道;五曰杀星,主中央,助四旁,杀有罪;六曰危星,主天仓五谷;七曰部星,亦曰应星,主兵。又有说法是:第一星主天,第二星主地,第三星主火,第四星主水,第五星主土,第六星主木,第七星主金。另有一种说法是以人间地理相对七星。第一星主秦,第二星主楚,第三星主梁,第四星主吴,第五星主赵,第六星主燕,第七星主齐。又有将十二属相与七星相配的说法。这一说法是,十二属相分属北斗各星所管。人的属相归属七星中的哪颗星,那颗星就是此人的“本命星”。所谓“本命真君”就是指本命星之神。所以,人们祭祀北斗星君,重点就是祭祀本命星。因为人的命运祸福都是由各自的本命星直接掌管着的,决定着人的一切。
本命星分别为:
鼠的本命星为北斗第一阳明贪狼太星君;
牛猪的本命星为北斗第二阴精巨门元星君;
虎狗的本命星为北斗第三真人禄存真星君;
鸡兔的本命星为北斗第四玄冥文曲纽星君;
龙猴的本命星为北斗第五丹元廉真纲星君;
蛇羊的本命星为北斗第六北极武曲纪星君;
马的本命星为北斗第七天官破军关星君。
每当人们遇到厄难时,礼拜北斗七星,特别是本命星,就会解脱厄运,平安无事。
厄难包括:三灾、四杀、五刑、六害、七伤、八难、九星、夫妻、男女、生产、复连、疫疠、疾病、精邪、虎狼、虫蛇、劫贼、枷棒、横死、咒誓、天罗、地网、刀兵、水火,等等。从罗列的这些厄难来看,几乎将人所有的灾难都包括在里面。
礼祭北斗必须遵循一定的仪规。虽被称做“仪规”,但方法也很简单。人们只需酌以酒水,献以鲜花,冥心望着北斗,并稽首礼拜,念着本命真君的名号,就能够延生注福,消灾降祥,获无量之福。
民间有人将斗姆与玄女、天后混为一人者,其实不然。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天遣玄女为黄帝传授兵书,在玄女与天女魃的帮助下,黄帝战胜了蚩尤,因而,圣人用兵均以神女为助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的。斗姆没有这一说法。
在我国民俗中,以农历九月九日为斗姆的生日。届时,人们对斗姆进行礼祀,也礼祀北斗,以求得他们的庇佑。
北斗七星在天文学中为大熊座,把天枢、天璇两星连成直线,然后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因而,这两颗星又被称做“指极星”,它是北方的标志。所以,北斗既可用来确定方向,也可用来确定季节。
北斗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在天空的不同方向。看起来,它像是围绕着北极星运转。所以,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即,斗柄在东,天下皆春;斗柄在南,天下皆夏;斗柄在西,天下皆秋;斗柄在北,天下皆冬。古人发现,北斗星的运动与其他星辰不一样,它不没于地平线下,只绕北极星回转。它居于天的中央。所以,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中最尊贵的天帝居住的地方。二十八宿也以北斗为中心。北斗似乎控制着四方,为群星之王。于是,古人将北斗与天帝联系起来,视北斗为天帝的御车,天帝常驾其巡视四方。《史记·天官书》中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指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五斗星君
五斗星君指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东斗星君,西斗星君和中央斗星君,合称为“五斗星君”。
北斗因有七宫(星),也被称做“七元”,主管着解厄诞生的事情。已在北斗中述过。
南斗六宫(星)也称做“六司”,主管延寿度人。南斗中已述。
东斗有五宫,主管纪算护命。第一宫苍灵延生星君;第二宫陵延护命星君;第三宫天天集福星君;第四宫大明和阳星君;第五宫尾极总监星君。
西斗有四宫,主管纪命护身。第一宫白标星君;第二宫高元星君;第三宫皇灵星君;第四宫巨威星君。
中斗,又称做“大魁”,有三宫,主管保命。第一宫赫灵度世星君;第二宫翰化上圣星君;第三宫冲和玉德星君。
远古时期,我国人民在对自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后,创立了对星辰崇拜的原始宗教。在众多的崇拜对象中,首先对北斗产生了崇拜心理,并且形成了北斗信仰学说,继而又创立了五斗星君的说法,这是古人对天地六维认识观的反映。
五斗之说都与人的护命、保命、延寿有关,说明我国的先民们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并把生命视为高于一切的生存观念。所以,他们就用祈求星斗来保护生命,延长寿命的办法来达到长寿的目的。在道书《度人经》中称: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东斗主冥,西斗记名,中斗大魁,总监众生。此说将五斗做了具体的分工,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对不同星辰进行祈求,“礼斗朝真”就可以消灾解厄,增福延年了。
在天体中,除了北斗和南斗是天体物质出现在天空外,其他三斗只不过是道教的五方五行理论的说法,没有具体的星宿指向。“五斗”的论点出自《灵宝经》,其中说:“天有五方,各有其神主之。”这样,五斗星君也就产生了,与五方五帝、五方五老、五岳大帝等一样,都是五行学说的派生。
五魁星
五魁是“五经魁”或“五经魁首”的意思。
五魁星是源于古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一种民间信仰。
在明朝时期,科举是通过对《诗》、《书》、《易》、《礼》和《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著作的考试来录取士子的。在每经的考试后,取某经的第一名为“经魁”,五经共有五个经魁,故而称做“五经魁”。这种考试制度虽然后来被废止了,但人们仍然把乡试的前五名称做“五经魁”,“五魁”这一叫法也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在我国古代星宿崇拜中,有对“奎宿”的崇拜。“魁”与“奎”虽然音同,但原本没有什么联系。“奎宿”本是天上的星座,共有十六颗星,其中包括“仙女座”的九颗星和“双鱼座”的七颗星。奎星被古人视为是主管“文运”的星神,在东汉时期就有了“奎主文章”的说法和信仰,并且有时也将“奎”称做文章、文运。比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因为“奎”与“魁”音同,“魁”又有“首”的意思,所以就将“奎”改称为“魁”,“奎星”也就成为“魁星”了。
“奎星”在星宿信仰中又被称做“天豖”或“封豖”,是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人们为什么将“奎星”改称为“魁星”呢?这是因为,魁不仅有“首”的意思,而且还因为魁含有一种特殊意义。这是人们对“魁”字望文生义所产生的说法。认为“魁”是“鬼”与“斗”组成的,就形成了“鬼”抢“斗”的说法,认为“鬼脚右转,如踢北斗之状”,正如一赤发蓝面之鬼,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向后翘起,犹如大弯钩,一手捧斗,另一手执笔,意即笔点中试之人,这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说的来历,也是对魁字形象的具体抽象。人们对“魁”字惟妙惟肖的抽象化,对其字义的玄虚解释,“奎”就不得不让位于“魁”了。
由于民间信仰中将“奎星”或“魁星”视为主文章或主文运的,人们便将它与文昌帝君一样看待,尤其备受读书人的崇拜和敬仰。在这一信仰下,我国古代的魁星楼,魁星阁到处都有,并且在此基础上又繁衍出了摘星楼、摘星台等魁星信仰的系列建筑。
魁星也有庙供奉,所塑神像一般是一位高约二三尺的手执点斗朱笔,独占鳌头的魁星像。像后有似海水、波涛、游龙、礁石等的衬托画,它的寓意是:学海浩大,任龙游击。魁星的两侧有文昌帝君和关帝配祀。
文昌星
文昌星在星宿信仰中本来是一位司命星神,掌管着人的寿命长短。可是在民间信仰中,将它与“五魁”信仰一样,与“文”和“官”联系在一起,成了另外一位主文章,文运的神。
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中说:“《周礼》以槱燎祀司中司命。司命,文昌也。司中、文昌下六星也。槱者,积薪燔柴也。今民间独祀司命耳,刻木长尺二寸为人像,行者置箧中,居者别作小屋。齐地大尊之,故汝南郡亦多有,皆祀以猪,率以春秋之月。”《史记·天官书》中云:“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司马贞在《索隐》中云:“《春秋元命苞》:‘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老幼,司中主灾咎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文昌星并不主文章或官的事情。文昌宫,即斗魁戴匡六星中只有三星“贵相”,是理文绪的,六星司禄,是赏功进士的。大概就是这两颗星所司受到人们,特别是读书人的重视与关注,又加之,“文昌”有“文运昌盛”之意,就将整个文昌星宿借用过来,成为主管文章与官禄的大星宿。在唐宋以后所兴起的文昌信仰经久不衰,沿袭至今。
我国古代对神的信仰大都是先由对人的崇拜而后又将其神化的。即便是自然神灵,也要将那些对社会、对人民有功德的人附会到自然神灵上去,让他更有生命力,更有传世的信仰资本。那么,这位主管科举考试的文昌星它本来是一个星体,应当由谁来充任呢?世人以张亚子(或云张恶之、张□子、张垩之)实之。
张恶子为神由来已久。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云:“梓潼县郡治有善板祠,一名恶子。民岁上雷杵十枚,岁尽不复见。云雷取去。”以其所云,与雷有关。
相传,张亚子是四川梓潼人,于晋代做官,死于战事。蜀人遂祠之。奉为其地保护神,很灵验,影响也很大。
崔鸿在《后秦录》中说:“姚苌随杨安代蜀,至梓潼岭,见一神人,谓之曰:‘君早还秦,秦无主,其在君乎!’苌请其姓名,曰张亚子也。后居秦称帝,即其地立张相公庙祀之。”唐代诗人李商隐题张亚子庙诗:“下马捧椒浆,迎神白玉堂,如何铁如意,独自与姚苌。”说的就是这件事。姚苌随杨安率兵伐蜀,张亚子以秦地之位使姚苌回秦,使蜀地免去一场灾祸。这与张亚子为蜀地保护神的神职功能是相符的。
到了唐代,张亚子的名气更大了,甚至与大唐朝廷也有了关系,被封官封爵。唐玄宗天宝十载,由监察御史王岳灵撰写的《张亚子庙碑》(见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十五)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入四川,迎张亚子神于万里桥,追命为丞相。唐僖宗年间,黄巢造反时,僖宗逃入四川,亦礼张亚子神,并封他为“济顺王”,(见高承《事物纪原》卷七)由此来看,张亚子这位神明与唐玄宗,唐僖宗的入蜀有很大关系。
宋朝时期,张亚子仍然履行着他地方保护神的职责。《文献通考·郊社考》卷二十三云:宋真宗“咸平中,王均为乱,官军进讨,忽有神登梯冲指贼大呼曰‘梓潼神遣我来!九月二十日城陷,尔辈悉当夷灭!’射之,倏不见。及期,果克城。招安使雷有终以闻,诏改王号,修饰祠宇,仍令少府造衣冠法器祭物”。即改王号为“英显”。
张亚子殁于王事,被当地人立庙祀之,并奉为保护神,这是合乎古代祀典的,但他的有关生平方面,只有战事有纪,而文采却没有传闻。成神以后,在宋代以前,他所显现灵异也与文事无关。
张亚子与科举发生关系,大概是在宋真宗以后的事情。叶梦得在《岩下放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祥符中有两个举子进京考进士,路过张亚子庙。以此神“灵响震山川,过者必祷”,又值傍晚时分,遂宿于庙中,祷以科名。入夜,二人见诸大山川贵神到此相会。主神张亚子设席,与众客神一起宴饮。席间,诸神共同商议,作来岁状元赋,欲召当做状元者之魂魄授之。二人遂于暗处牢记此赋。但二人一入考场,便不能记忆此赋一字,竟然落第。新科状元是徐武卿。二人见市井上所卖徐武卿中状元之赋,竟与张亚子庙中的诸神所作不差一字。
又有王龙光者,赴京应试,过四川梓潼县七曲山英显武烈王(即张亚子)庙。当夜,梦一人持榜,正面无姓名,纸背乃有之。又有持席帽蒙其首者。龙光觉而醒,谓士人登第,则戴席帽。但是,他在这一科却落第了。到政和八年才登的第。这时,他才醒悟过“纸背无名”之兆。当时朝廷禁止以龙、天、君、王、玉、主等字为名字。唱第之日,龙光被赐改名“宠光”,“龙”多了一盖,正应了梦中“戴帽”之兆。
《夷坚乙志》卷五《梓潼梦》中云:成都罗彦国累试不第,乃乞梦于张亚子庙。梦见蔡京对他说:“已奏徐公枢密直学士矣。”次年,省试又不第。举人邵允蹈累不第,绍兴七年被乡荐,亦乞梦于张亚子神。梦神告曰:“已与卿安排甲门高第矣。”及试,果为第一。高第不虚,乃刻石祀于庙之西庑。后罢眉州幕官,赴调临安,船行至闸口镇病死。原来“闸口”之“闸”正应了梦中所闻之“甲门”也。
《夷坚丁志》卷八《何丞相》中说:何文缜赴京赶考,路过梓潼欲谒张亚子庙,但因只顾行路,超出十余里时发觉过了路头,随即下马回头默祷再拜。是夜,梦入庙庭,神坐帘中,投文书一轴于外。何文缜取过看时都是世间告命之词。醒后只记得其中云:“朕临轩策壬得十人者,今汝褎然为举首。”是科,何文缜果然中了状元,为一甲十人之首。后又官至宰相。
蔡约之在《铁围山丛谈》卷四中说:从前去往蜀国的路上有一座梓潼神祠,向来传的很奇异。凡有士大夫经过有风雨相送者,官必至宰相之位。凡考进士的举子路过这里有风雨相送者,必能考中状元。相传,自古无一失者。但有一位姓王的提刑路过时正遇大风雨。王提刑自此很是自负,但没有应验。但是与他同行的儿子后来做到了宰相之职,这就是王安石。人们这才明白,原来这场风雨是冲着王安石来的。王安石那时只有八九岁,还不能算做什么“士大夫”。又说,蔡京在成都为官,应召回京师路过梓潼祠时,也有大风雨,遂而位极人臣。
通过以上各种传说,梓潼渐渐成了专司科名禄位的神灵。不过,这时的张亚子与司命禄的文昌星之间还没有什么关系。
张亚子成了专司科名禄位的神灵以后,从四川走向全国,各地也陆续立庙祀之。如,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四中说:“梓潼帝君庙,在吴山承天观。此蜀中神,专掌注禄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选者悉祷之。封王爵曰惠文忠武孝德仁孝王。王之母及妃及弟,若子若孙,若妇若女,俱褒赐显爵美号,建嘉庆楼,奉香灯。”《新定续志》载叶梦鼎《梓潼真君祠记》云:“世言帝命司桂籍,主人间科籍。”封号中之“武”字,乃由此神“战死”而起,“文”乃入宋以后因此神司科名禄位而得。此时的张亚子仍与“文昌”没有拉上关系。
张亚子是在元代被封为“文昌帝君”的。宋仁宗延祐三年七月,朝廷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这一封号是将张亚子这位神灵封为“文昌司禄”,并非星象崇拜中文昌星之司禄。但在民间信仰中已将文昌星之司禄与张亚子文昌司禄合二而一,即以封号为文昌司禄的人鬼,梓潼张亚子坐实了有司禄之职的文昌星的位子。人们又将这一说法进行了圆场,元人虞集在《广州路右文成化庙记》中说:“《天官书》以斗魁戴匡六星为文昌之宫,征文治者占焉。或曰降灵吾蜀之梓潼者,则其神也。是以缙绅士大夫多信礼也。而文昌之祠,遂遍郡邑。”
元代以后,文昌之祠更多,并以每年二月初三日为其诞日。明代亦然。《续文献通考》中云:“景泰五年,敕赐(梓潼)文昌宫额。岁以二月初三日为帝君诞生之辰,遣官致祭。”明弘治元年,礼部尚书周宏谟等说:“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景泰中,因京师旧庙辟而新之,岁以二月三日生诞遣祭。夫梓潼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文昌六星与之无涉。宜敕罢免,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折毁。”(见《明史·礼志》)清嘉庆中,倪岳在《清正祀典疏》云:然都未行。清嘉庆六年,皇帝下谕,言文昌帝君“主持文运,福国佑民,崇正教,辟邪说,灵迹最著,海内崇奉,与关圣大帝相同,允宜列入祀典”。(见《清朝续文献通考·群祀考》卷二)文昌帝君的地位就更加显赫了。
文昌主科名禄籍尤其在读书人来说更是谨慎事之的。陆以湉在《冷庐杂识》卷三中云:“台郡(台湾)士子祀文昌神甚虔,城中除府县西□外,又有祠十余处。二月初三之期,先一日,各醵钱会于祠中,笙歌彻夜,三日而后罢。”顾禄在《清嘉录》卷二中云苏州之俗为:二月“三日为文昌帝君诞。大吏致祭于竹堂寺畔之庙。庙属长洲境,故长邑宰亦祭于此。他邑有其庙者,各邑宰为之主祀。余如道宫、法院、会馆、善堂供奉帝君之像者,俱修《崇醮录》。谓帝君掌文昌府事,主人间禄籍。士大夫酬答尤虔,虽贫者亦备分烧香,纷集殿庭,谓之文昌会”。
张亚子被奉为文昌神后,又有了许多怪说法。五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佚文卷四中云:“梓潼县张蝁子神,乃五丁拔蛇之所也。或云隽州张生所养之蛇,因而祠,时人谓之张蝁子。其神甚灵。伪蜀王建世子名元膺,聪明博达,骑射绝伦,牙齿常露,多以袖掩口,左右不敢仰视。蛇眼而黑色,凶恶鄙亵,通夜水寢,竟以作逆伏诛,就诛之夕,梓潼庙祝亟为蝁子所责,言‘我久在川,今始方归,何以致庙宇荒秽如是耶?’由是蜀人乃知元膺为庙蛇精矣。”由此,五丁拔蛇的故事便流传开来,张蝁子也非善神。也因为这则传说,说张蝁子是蛇神,因为“恶”与“蝁”同音,而且字形相近。“蝁”乃毒蛇名。《尔雅·释鱼》中云,“镻,蝁也。”注云:“蝮属,大眼,最有毒,今淮南人呼蝁子。”
元明间又编造了文昌出身显化的故事,如《清河内传》、《文昌帝君显化书》、《文昌帝君本传》等书中,有说七十三化者,有说七十九化者,有说九十四化者。于世,或为名人,或为异人,或为龙蛇。
在文昌帝君显化故事中,尤以徐道在《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一中渲染得更有意思。自周至汉,文昌屡作士大夫身,未尝酷民虐吏,阴德传家,时行方便,故得上仙之品,当于人世显应,遂托生张家,名亚,字需美。得仙人启发,大悟前身,成仙而去。士民于阆中梓潼县立庙祭祀,称梓潼君,神堂降笔以劝人忠孝。又“每出驾白骡,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之司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凡禳灾祛秽,祷雨祈嗣,有感必通。世有虔奉之者,常降乩直书,或观梦隐示。又能镇伏妖魔,疫疠神鬼闻骡鸣则远遁,为其惯啖邪物也。道德圆通,久证真位,天使宣上帝命为太玄无上上德真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夭祸福,下主十八层地狱轮回”。这些说法似乎没有被世俗认可,天聋地哑是文昌的侍童倒是被后世认同了。
到了明代,有人说文昌神显化当世。这是荒诞不经的。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四大传说故事。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之一。牛郎与织女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化。
牛郎星就是牛宿星,也叫牵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共有六颗星,其中有三颗星连成●—●—●形状,好像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在赶路。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有名的亮星,与织女星隔银河相望。织女星又叫“天孙”,即天帝的孙女。共有三颗星,成等边三角形,在银河西面,与银河之东的牵牛星相望。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在《小雅·大东》中就记载了牛女二星,但无故事情节。到了汉朝时期,这两颗星被人格化。《古诗十九首》中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抒……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到了南朝时期,梁朝殷芸的《小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比较完整了。其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孙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见《月令广义·七月令》引)
又说唐朝一位御史姓姚,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外甥,都已三十多岁,不肯读书。姚御史在中条山盖了房,送他们三人到那里读书。姚生还有了改进,两个表弟却一如以往。
一天夜里,姚生在灯下读书时觉得身后有什么东西往下拉他的衣服,他没在意,拉上来又穿好了。过了一会儿,又拉下去了,姚生回头一看,一头小猪睡在自己的裘衣上,雪白光洁,如玉一般,姚生拿起戒尺打了它一下,小猪号着逃去了。姚生叫醒表弟们搜寻,小猪却无影无踪。
第二天,有僮仆,奶娘数人,抱着一个婴孩来了,婴孩的眉间有一条被打伤的红色印痕。过了一会儿,几个穿着紫衣的宫监,几百名骑着骏马的侍从,簇拥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夫人前来。夫人微笑着说:“小儿无知,虽被打伤,不十分厉害。恐你们担心,所以前来说一下。”夫人从言谈中知道他们三人尚未婚娶,愿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他们。顺手一指,原来的房子成了三座富丽堂皇的楼院。
第二天,在宝车辚辚声中,送来了三位十七八岁,姿容艳丽的女郎,顿时香满山谷。在三对夫妇喝交杯酒时,夫人对姚生三人说:“百日之内,你们要保守秘密,我就可以使你们长生不老,位极人臣。”三位拜谢后又将学业之事告知。夫人让他们放心,随即命人去召孔子。不久,孔子来了,拜见夫人。夫人让他教导一下自己的三个女婿。孔子命三人上前来,向他们一一指示六经篇目,好像通晓已久一般。夫人又召姜太公,给他们讲玄女兵法,玉璜秘诀,三人一览无遗。
姚御史派家僮送粮入山,一看这般华丽景象,吓得逃了回来,向主人禀报。姚御史听后以为他们是受了鬼魅的蛊惑,急忙派人召他们回来。临行前,夫人再三告诫三人,不得泄露真情。
三人回家后,姚御史非要问个水落石出,一顿皮鞭之后,三人说出了真情。这时,姚御史家有位客人,听了三人的讲述后,责怪姚御史说:“你为何打他们,他们如果不泄露真情,一定能做公侯将相,如今将真情泄露出来,一切都完了。真是命不由人啊。”姚御史惊奇地问客人,这是怎么回事。客人说:“我夜来观天,见织女、婺女、媭女三星黯淡无光,依此可知,她们已降临人间,将造福她们在凡间的三位夫君,现在天机已经泄露,他三人不要说得福了,能免除祸害已经不错了。”姚御史这才后悔起来,把儿子和外甥又送回到中条山中。
三人回到山里后,三个女郎对他们冷漠得如同路人一般。夫人也责怪他们说:“你们既然不听我的话,也只有分手一条路了。”说完,拿了三碗汤给他们喝。他们喝下后,变得又同从前一样昏顽了。
这则故事是唐代无名氏所撰的《异闻录》中的《姚生传》。故事的最后说,织女等三星仍然留在人间,恐怕在河东蒲州张嘉贞的家里。为什么要留在张嘉贞的家里,因为他在唐玄宗时为相,他的儿子张延赏,孙子张弘靖都做到丞相之职,大概是想以上面故事附会他家的缘故。这一“三世为相”的事,大可不必三星同时下凡。
就是根据这样的素材,牛郎织女的故事经过历代不断地发展,故事情节越来越丰满、曲折,并且充满了人情味。最终形成的故事情节是:
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也有说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织女在天上时织得一手好云锦天衣。她在织纴之暇,常与诸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嬉戏,也算得是其乐融融。
牛郎在人间,由于父母早丧,从小与兄嫂在一起生活,但受尽了虐待。牛郎长大以后,兄嫂只分给他一头牛,让他自立门户,去过日子。从此,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时候,天和地离得不远,银河与凡间是相连着的。牛郎一有空就牵着老牛来到银河边观望银河那边的天上世界。老牛好像看出了牛郎的心思,给他出了个主意。一日,织女与诸仙女们又来到银河中洗澡,牛郎潜水来到对岸,窃走了织女的衣裳。织女洗完澡后没有了衣裳,正在寻找时,天门已经关了,她回不了天宫了。牛郎将衣裳送上,织女喜欢上了牛郎,便结为夫妻。婚后,他们生了一儿一女,男耕女织,日子过得很美满。不料,此事被天帝知道了,命天兵天将去捉拿织女,王母娘娘唯恐天神有误,也一同前往。织女被押往天上。牛郎因上不了天,带着儿女仰天号哭。这时,老牛就要死去了,它对牛郎说:“我死以后,把我的皮剥下做成衣裳穿上,你就可以登天了。”说完就死了。牛郎照老牛说的话做了,果然,他能升天了。牛郎用筐挑着一双儿女拼命向织女赶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划了一下,转眼便成了波涛滚滚的天河,将牛郎拦住,不能过去。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悲伤落泪。日久天长的相思相悲终于感动了天帝,便允许他俩于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鹊桥是由无数喜鹊搭成的桥,据传说,七夕这天,喜鹊头上的毛都会脱落。也传说,七夕这天,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
这些传说与信仰,后来被衍化成了民俗节日,即民间所说的“七巧节”或“乞巧节”。姑娘媳妇们在这一天要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为何要向织女乞巧呢?因为织女能织出云锦天衣来,这是非巧而不能为之的纺织工艺。唐人有《七夕》诗曰: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围绕着“乞巧”又衍化出了“乞聪明”、“乞富贵”、“乞美貌”、“乞长寿”等习俗,其中也少不了有乞求良缘的,于七夕之夜,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们对着星空,祈祷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的姻缘。
旧时,各地一般都有织女庙,用以祭祀这位自由爱神。有的织女庙中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为配祀。二人虽未被神化,但他们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偶像。
骊山老母
骊山老母并非子虚乌有的人物,清人俞樾根据《史记·秦本纪》以及《汉书·律历志》的有关记载做出推断说:骊山老母是生于殷、周之间的骊山女。姓姜,是戎胥轩的妻子。因为她具有非凡的才艺,受到了诸侯们的推崇。到了唐宋时期,骊山妇被人们奉为仙女,尊称为“老母”。志传小说《薛丁山三请樊梨花》中将骊山老母说成是樊梨花的师傅,在她的教诲下,樊梨花的本事十分了得,可以呼风唤雨,移山倒海。有了这样一位徒弟,骊山老母一下子成了民间认为法力、本事都很大的一位神仙,陕北民间无人不晓她的名讳。
又有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读书期间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河边不停地磨一根铁杵(即铁棒槌),李白问她干什么,老婆婆说: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也因此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只要肯下工夫,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自那以后,他奋发向上,勤学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据说,给李白指点迷津的这位老婆婆就是骊山老母。这一传说又被后人所用,说真武大帝在武当修炼时,想马上成为神仙,但修炼是长期的、艰苦的,他有些受不了,便下山欲中断修炼。在下山的路上,他也遇到了一位用铁棒磨针的老婆婆,老婆婆用铁棒磨针的道理教育了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返回山中,修行四十二年后终成金身。没有说这位婆婆是谁,但事情的经过却与李白所遇是一样的。
又有说,有一位名叫李筌的唐朝人,很喜欢神仙之道,经常游历名山大川,寻道访术。有一次,他在嵩山的虎口岩石室中捡到一部黄帝的《阴符经》,据说是后魏道士寇谦之藏在这里的。他把书带回家后抄读了几千遍,但仍然弄不懂其中的义理。他后来游历来到骊山,在山下遇到了一位鹤发童颜,神态怪异的老母。看着路边的残火在烧树,并且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感到很惊奇,便上前问道:“老母方才所言是黄帝《阴符经》中秘文,老母,你怎么也懂呢?”老母说:“你感到奇怪吗,实话对你说,这部《阴符经》已经有三元六周甲子了,共计一千零八十年,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又怎么能弄懂其中的经义呢?”李筌一听,知道自己遇到了仙人。立即下跪叩头,拜老母为师,把自己获得《阴符经》的经过告诉了老母,请老母为自己指点其中奥妙的义理。老母命李筌面日立正,把他端详了一番后说:“你心影不偏,性贤而好德,神勇而乐智,真是我的弟子呀!”遂让李筌坐下,说:“此书三百多字,一是演述神仙抱一之道,二是演述富国安民之术,三是演述强兵战胜之术。全都出自天机,所以又称‘黄帝天机书’,此书只有奇人、贤人才能领悟,而悭吝愚痴、骄奢淫逸的小人学了,反要遭到祸殃。”说完后,将书中的奥妙义理一一讲给李筌。不知不觉,日影偏西,他们都没有吃饭呢。老母说:“你饿了吧,我煮点麦饭给你吃。”一边说,一边从袖中取出一个葫芦,让李筌去山谷中打些水来。李筌来到山泉边蹲下身子用葫芦汲水。水刚装满,李筌忽然觉得葫芦有千百斤之重,怎么也抓不住了,手一滑,葫芦掉到泉中沉了底。山泉很深,李筌没办法将葫芦捞上来,便怏怏地回来。当他走到大树下时,只见大石上放着几升热腾腾的麦饭,老母却不见了。李筌等到日落时分,仍不见老母的身影。他知道,她再也不会出现了。于是,李筌吃了麦饭,从此绝粒,不食人间烟火。后来,李筌就入山访道去了,人们再也没有见过他。
从史料来看,骊山老母仅有这两位弟子。她虽是神仙但没有她的庙祠,她只有民间传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