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13章 托塔李天王(2)

  特纵孤云来此地,烟霞洞府习真修。

  据说,丘处机在磻溪的六年间,有“大饿二十二回,小饿无数”的说法。并说他在此期间从不睡觉,昼夜不眠。这是全真教“驱散睡魔”的修行之法。丘处机在磻溪修炼六年后前往陇州龙门山进行隐居修道,也正是因为他在龙门的修炼经历,创立了新的派别,被门徒们奉为祖师,因此被后人尊为“龙门派”的创始人。王重阳死后,他的七大弟子(即北七真)各自创立了道派,但以龙门派的影响最广,势力最大。

  龙门派主张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认为“一念无生却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龙门派已经改变了王重阳不入仕门,浪迹草泽的基本精神,而是配合“人主一时之好尚”,来为朝廷服务。因而,丘处机与当时的统治者有了一些瓜葛。

  全真教的迅速发展使金朝统治者世宗皇帝感到很担忧,曾下诏进行限制,但收效甚微,于是,他改变了手段,采取拉拢和利用的办法与道门亲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的王处一被召进京城,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第二年,丘处机又被召进京城,世宗向他请教“至道”。为了便于咨询问道,世宗在自己居处的万宁宫侧建了一座道观,并御书门额“全真堂”,供丘处机居住。这一年,世宗命他主持万春节(皇帝生辰)醮事,为自己祈寿,为国人祈福。

  丘处机看到这一时期对全真教很有利,便回山东兴建了宏伟的“太虚观”。章宗时,宠妃李师儿为了在宫廷斗争中能得到全真道的支持,特将《玄都宝藏》两部各六千余卷以皇帝的名义分别赠给了丘处机住居的太虚观和王处一住居的玉虚观。

  几年后,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横扫了山东,齐鲁大乱,反金的农民军红袄军乘乱而起,金朝无力抗御,想借助宗教的力量来维护统治地位,于贞佑二年(1214),丘处机应山东驸马都尉之请,出面招安了杨安儿、耿京的起义军。为此,金世宗赐丘处机“自然应化弘教大师”号,并派钦差大臣请他赴京议事,丘处机拒不奉诏。以后,南宋朝廷慕其名,请他南下临安,也被他婉拒了。

  丘处机虽然拒绝了金、宋两朝的召请,但他于此之后不久,欣然答应了远在西域的蒙古首领成吉思汗的召请,历时三载,行程数千里,拜谒了成吉思汗。这时,成吉思汗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因连年征战,再加上身边嫔妃成群,他已元气大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他征服异族,建立大蒙古帝国的大业尚未完成,健康与长寿是他追求的目标,成吉思汗召见丘处机的目的不仅仅只为了这一点,还在于这位宗教领袖的地位与名望。他给丘处机的手诏中说:

  “……朕但避位侧身,斋戒沐浴,选差近侍官刘仲禄备轻骑素车,不远数千里,谨邀先生暂屈仙步,不以沙漠远游为念,或以忧民当世之务,或以恤朕保身之术,朕亲侍仙座,钦唯先生将咳唾之余,但授一言,期可矣。”

  成吉思汗明确表示了求贤辅助的意图,要向丘处机请教治国安民和保身之术。

  丘处机此时已七十二岁了,不远万里来会见成吉思汗,成为一代壮举,但他也有自己的目的,他力图劝诫成吉思汗不要杀戮太过,“拳拳以止杀为劝”。从历史文献来看,丘处机的劝诫对成吉思汗的“屠城滥杀”多少起了一些作用。

  丘处机取得成吉思汗的欢心后,全真道取得了很多特权。他回到中原后“使其徒持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处机此时还借元太祖的势力来发展全真教的势力。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极善审时度势,他婉拒了金、宋两国君主的邀请,而唯应元太祖之召,他好像预见到了成吉思汗将完成统一大业这一历史现实。他也深知,历史上无论什么宗教的兴起与发展,没有最高统治者的赞许和扶植是不可能的。因此,他要凭借成吉思汗的力量来发展全真教。丘处机以自己广博的学识,能言善辩的口才和道家清静无为、敬天爱民、戒杀保生的思想,赢得了成吉思汗的信任和礼敬,尊称他为“丘神仙”,令他“掌管天下出家人”并赦免了全真教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返回中原以后,利用这些特权指挥弟子们在各地遍建宫观,广招门徒,使全真教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丘处机东归后,住在燕京(今北京)长春宫,从此,这里成为全真教的中心,成为全真派“天下第一丛林”和全真道龙门派祖庭。长春宫建于唐代,原名天长观,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了。明代改为“白云观”。

  丘处机在他八十岁时去世,遗蜕(遗体)埋在观内丘祖殿堂下面。据说,明永乐皇帝曾亲临长春宫,意欲瞻仰丘祖灵柩,忽见白云一团由墓门涌出,飘向天空而散,永乐有所感悟。当时有人以诗咏道:“风吹稻谷香千里,云护仙容亿万年。”由此改“长春宫”为“白云观”。

  白云观内有一“瘿钵”是宋代古物。“瘿”是中医所说的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瘤子。白云观的这件瘿钵是用树身上的树瘤做成的,上宽,下窄,近似于瓢形,钵体呈棕色,钵口上还镶着一道金边,是乾隆皇帝下旨用黄金装饰的。这一巨钵放在一座汉白玉的云水座上,能容五斗米,可见瘿钵之巨大。乾隆何以对此钵如此器重,原来,这件古钵是其父雍正皇帝赐予长春真人的,并有上谕称“庙中他日有绝粮乏食之时,道众可舁此钵从正阳门入皇宫,宫中必有赐给”,乾隆皇帝曾为丘祖殿题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白云观作为道教圣地和道教的活动中心,历来是一些重要的道教法事和民事活动的举办场所,最有名的就是正月初八拜岁星和正月十九燕九节。

  农历正月初八日,人们在白云观的元辰殿(六十甲子殿)中祭拜岁星,向自己的本命星焚香礼拜,祈求本命星保佑自己一年平安。这一习俗又被称做“顺星”。此俗由来已久,金朝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的母亲瑞圣皇太后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后于正月初八日祈祷于丁卯元辰神,不知怎的病好了,于是,金章宗下令在观中修建了瑞圣殿,供奉丁卯元辰神,有六十元辰神陪祀。从此,就有了向元辰神祭拜可受星辰保佑并可免灾得平安的说法,叫做“顺星”。“顺星”之“顺”就是平安顺利之意。到了清初,瑞圣殿改名为元辰殿,民间则俗称为“顺星殿”。正月初八这天,大殿香案上排列一百零八盏灯,两旁列二十八宿和七星星灯。方丈率全观道士穿戴法服,鸣鼓击钟,跪叩礼拜,诵玉枢经,北斗经,顺星诰,祈祷灾消福降,国泰民安。

  白云观的另一重要节日就是燕九节,是丘处机的纪念日。正月十九日是丘真人的生日。俗传,正月十八日晚,丘处机和八仙等神仙将会下降人间,变幻成各类人物,善男信女们若有缘相遇,即获福无量。这也就是所谓的“神仙会”,故而,十八、十九两日,游人云集,以期会仙。《燕京岁时记》中云:(白云观)每至正月,自初一起,开庙十九日,游人络绎,车马奔腾。至十九日为尤盛,谓之会神仙。相传十八日夜内必有仙真下降,或幻游人,或化乞丐,有缘遇之者,得以却病延年。

  明人吴宽在《燕九日》诗中写道:

  京师且曰称燕九,少年尽向城西走。

  白云观前作大会,射箭击毬人马蹂。

  古祠北与学宫依,箫鼓不来牲醴稀。

  如何义士文履善,不及道人丘处机。

  四大元帅

  四大元帅指的是马、赵、温、关四位。马是灵官马元帅、马天君,又叫华光天王,华光大帝;赵是赵公明,又叫赵玄坛;关是关羽、关公、关帝;温是温琼。

  四大元帅发展到清代,又有了新的说法,是指马、赵、温、周四大元帅。前面三位没有变化,这位周元帅出自《北游记》,其中说的风轮周元帅广泽大王就是他。说他长着赤发獠牙,使风轮,故曰“风轮”。从他的习性来看,不是一位好人,因为他一见人有好物美色,就用风轮吸入洞内供自己享用。他的绝招就是念动真言后风轮内便会狂风大作,可把敌手吹到千里之外。后来真武大帝将其降服,玉帝便封他为风轮元帅,随真武大帝行道。周元帅的名号是“雷门主令风轮周元帅”。就是这样一位神,他怎么能取代了关帝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他的法力比关公大的缘故。

  后来又有岳、赵、温、康四大元帅的说法。岳即岳飞、岳武穆王。岳飞精忠报国,他被害死后,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敬仰之情,将他奉为神,成为四大元帅之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则,中国道教塑造的神大都来源于历史上的先贤圣哲,另则,岳飞生前已是“元帅”之职,再加上人们对他的敬重,奉他为神中元帅是不为过的。康元帅就是“仁圣康元帅”康席,也是出自《北游记》,据书中说:他本来是西安府黑松林里的一个妖魔,在仁圣兴妖作怪,杀人越货,后被妙乐天尊降服,玉帝也就封他为“仁圣康元帅”。他手执金斧,助真武大帝降魔。但在《三教搜神大全》中又说他生而慈善,不伤蝼蚁,“四方谓之能仁,声闻天下”,故而有了“仁圣”之称号,属东岳十太保之列。如果是这样,这位康元帅就与他的“仁圣”相符合了。

  在《三教搜神大全》中说温元帅是泰山神东岳大帝的部将,姓温名琼,浙江温州人。他的父亲是温望,曾经中过科第,因年老无嗣便与妻子张道辉每日夜间祈祷于上帝。一天晚上,张氏忽然梦有一巨大神手擎着火珠自天而降,并云:“我乃火之精,玉帝之将,欲投胎为神。”张氏觉醒后见有赤光被体,因而有妊,于后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将儿产出,(一说产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即702年)温琼生时,左肋有篆书符文二十四字,右肋有十六字,并对家人说,梦见神人送给玉环一只。因而名之曰“琼”,字“小玉”。温琼自幼神明,七岁学步天罡,十岁通儒,经史子传,无所不通。十九岁时科第不中,二十六岁时又明经射策亦不中,温琼便拊几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耳。”郁抑间,忽见苍龙堕珠于前,拾而含之,流于腹。于是,温琼瞬间变化,“面青,发赤,兰身猱猛,握筒游衍坐立,英毅勇猛”。并显金盟玉字曰:“有能行吾法,诵吾偈者,慈惠民物,以伐妖精,治病驱邪,吾当显应,斯言不忘。”东岳大帝闻其勇猛,召为佐岳之神,玉帝又封他为“亢金大神”,并赐玉环一只,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这是出入天门的凭证,在五岳众神中仅温琼有此物。到了宋代,又封温琼为“玄阴昭武将军正佑侯,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但在《北游记》第十九回中有一个威灵温元帅,他的相貌和所执法器以及使用的兵器都与温琼相同,可是名字与出身却与温琼不同。这一温元帅姓雷名琼,成神之前是个卖豆腐的,家在班竹村,这个村子人人作恶,玉帝闻知后大怒,派了瘟神使者去劫灭这个村子。瘟神来到此村后将瘟药交给土地神,让土地神把药放入井中将村人瘟死。土地将这一情况告诉了雷琼,雷琼不愿自己独生而全村灭绝,便从土地神手中将瘟药抢过一口吞下,当即就被瘟死了。雷琼的这一行为感动了玉皇大帝,并赐给他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后来又被派在真武大帝身边做了部将,在降妖除怪中又得了玉环和铁筒两件宝贝。

  祀奉温琼元帅的庙宇有的叫“广灵庙”,有的叫“温将军庙”。到了宋代,又将温琼封为“忠靖王”,所以也有叫“靖王庙”的,又被俗称为“元帅庙”。

  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是温琼的“诞辰日”。道教在做道场或是祈祷时,常有请神仪规。请神时,道士们常念曰:“一击天门开,二击地户裂,三击马赵温关赴法坛。”所以,在道教仪规中所说的四大元帅一般是指这四位。温元帅是四大元帅之一,但也有将他说成是主管瘟疫的神灵,其实,他与真正的瘟神是有区别的。主管瘟疫的瘟神将在该条中加以说明。

  灵官马元帅。我国道教中塑造了几位三眼神将,灵官马元帅就是其中的一位。另有二郎神杨戬、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他们都是法力无边的三眼神将。民间所说的“马王爷三只眼”指的就是这位灵官马元帅。但他并不是陕北民间所说的主管大牲灵的马王爷,而主管大牲灵的马王爷应是《西游记》故事中御马场的马天君。马元帅因为长着三只眼,所以又被称做“三眼灵光”、“三眼灵耀”,还有将他称做“华光天王”、“花酒马灵官”、“马天君”的。

  在《三教搜神大全》中说:马元帅有过三次显圣。说他曾经是如来身边的一位名叫至妙吉祥的菩萨还是罗汉,因为不小心烧毁了“焦火鬼坟”,而犯了佛家教律被罚下界来,以五团火花投胎在马姓人家,生而三眼,所以,他的马姓母亲就为他取名“三眼灵光”。马灵光生来就爱打架,但都是为民除害的行为。他为了除水孽而杀了东海龙王,为报仇偷走了紫微大帝的金枪而被贬下凡界,这是他的第一次显圣。灵光又寄灵“于火魔王公主为儿,出生后,左手有‘灵’字,右手有‘耀’字,故又名‘灵耀’,”在凡世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显圣。在这次显圣时他拜妙乐天尊为师,学得了“风雷龙蛇首或安鬼民之术”,并得三角金砖一块。他确实神通广大,收了五百火鸦,降了乌龙大王,斩了扬子江龙。玉帝让他掌管南天事情,并赐琼花宴以待之。在宴上,金龙太子惹恼了灵耀,他火攻南天门,大败天兵天将,又下海大闹了龙宫。玉帝调来天兵天将把他追得走投无路后,他只好投胎于鬼子母,第二次的显圣就这样结束了。这位鬼子母有五百个儿子,我国民间把她称做“送子观音”、“送子娘娘”。马元帅的第三次显圣是在他第三次出世以后,他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只身入地狱,步灵台,过酆都,入鬼洞,战哪吒,窃仙桃。不料,他与齐天大圣孙悟空打到了一起,正在难分难解时,有如来佛当了和事佬,给他俩调解后和解了。这时,玉皇大帝看他也确实是个将才,就让他当了真武大帝的部将,协助大帝镇守北方。民间对这位马元帅也很虔诚,凡有“妻、财、子、禄”的欲望,只要向他祈求祷告,他也总是有求必应,为人办些好事。

  马元帅在民间的影响很大,但在《佛经》和《道藏》中是没有他的记载的,更没有他三次显圣的说法。马元帅也只是在《三教搜神大全》中有记载。据近人叶行辉在对我国古代典籍所作考证后认为,《三教搜神大全》一书实际是元代的《搜神广记》的异名,这样看来,对马元帅的信仰已经在元代就有了,说明马元帅显圣故事在元代已开始在民间流传,《搜神广记》才可将其收录书中。

  关于马元帅的另一称谓“花酒马灵官”是出自《北游记》一书,此书的全称是:《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

  马元帅除了在真武大帝的神殿里配祀真武大帝外,一些城隍庙里也单独祀奉“华光大帝”,旧时民间亦有供奉华光牌位的,不过,是与其他神合祀。

  为何又要将马元帅称为“华光”呢?在《华光天王传》和《北游记》中说:“华光”就是“火星”,是“火之精”、“火之灵”、“火之阳”。在信仰火的时代,对“华光”的信仰是至不可言的。又因为马元帅曾经闹过天宫、地狱和人间三界,玉皇大帝才将他封为“火部兵马元帅”。他的法宝除了宝砖外,还有“风龙”、“降火龙”数条,以及“火丹”等。他的法力很大,只有真武大帝使用的北方壬癸之水才能将其制服。又因为他的法器中有“火龙”,所以民间也把他视为“火神”。

  道教把马灵官的神诞定在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可是,他在八月初一就从天上下来了,所以民间又有了“八月初一下了雨,一年火灾就会少”的说法。因此,旧时民间常在八九月间作“华光醮”,目的就是为了免除火灾的发生。作“华光醮”时要准备蜡烛、冥钱、火碳、鸡毛以及柴米油盐等,把它们捆成一捆放在门口,在打醮的最后一天的五更时分会有一班人打着明锣从门口经过,把这些东西放在他们抬的大筐里抬走。当收集好这些东西以后,放在一只纸糊的大船里,并点起火来,让纸船顺流而下,直至将船和收集来的物品全部烧掉。这一仪规在民间叫“送火灾”。

  关元帅,即关羽、关公。关羽被神化后又被人们奉为“关帝”。他的香火很旺,庙宇无处不有。在他的家乡山西运城地区的解州西关建有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关帝庙,并悬有一副颂扬关帝神威的楹联,其联云:

  三教尽皈依,正直聪明,心似日悬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勇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关羽,字云长,山西解州人。据说他本不姓关,只因他好打抱不平,仗剑杀了县令及其内弟后逃至陕西潼关时,关前正挂着悬赏捉拿他的画影图像,守关士兵对他盘问,问他叫什么,他情急中抬头一看,城门上方写有“潼关”二字,便指“关”为姓,言称自己姓“关”,躲过了盘查,从此便姓起“关”来。他的生平事迹在《三国志》、《后汉书》和《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载。这里只对他是如何被人们奉为神的经过作以说明。

  关羽被高度神化是在宋元以后,在此之前他作为一名“忠义将军”出现,在民间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宋代皇帝崇尚道教,他们又想为道教寻找一位护法神,关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很幸运地选中了。宋哲宗封他为“显烈王”,宋徽宗又封他为“义勇武安王”。《三国演义》问世以后,他的影响更大了,加之帝王对他的封号,关羽一时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明清时期朝野上下极力推崇关羽,朝廷立他为“护国神”。如明神宗皇帝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帝圣君”,甚至让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为其左右丞相,岳飞为元帅,尉迟恭为伽蓝(护法),在这些封号下,关羽更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大神了。关羽在这时也不仅仅是“忠义”之王了,成了三界的总护法,一下子由王升为了“帝”,显赫无比。在此以后,佛教也将关羽拉入本门,成为一名佛门神祇。明代对关羽的崇拜达到了很高程度,也很普遍。当时远在关外的满族也接受了对关羽的信仰,顺治皇帝对关羽的封号竟长达二十六字,即:“忠仁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明清以来,由于帝王的极力推崇,关羽的地位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他在此时已不单是民间祀奉的神灵了,而且是进入国家祭奠的神祇之一,充当着国家保护神的角色。对他的信仰也不仅仅限于某一教派,而是“三教共皈依”的偶像,俨然成为人神之首。在我国历史上,对人的信仰中,关羽以“武王”、“武圣人”之尊与中华文化宗师“文王”、“文圣人”的孔子并肩而立。在神职作用中,关羽被赋予了很多职能,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全能的法力。他被武师、军人、命相、典当、银钱等二十二个行业奉为祖师,其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神仙。因此,在民间他的形象和影响力已远远超过了孔圣人,比孔圣人更为神圣。由于他的神圣功能和人们对他的崇拜之情,以致使戏剧界有了一些特殊的规矩,即扮演关公的人要在一周前净身,不能有房事行为。演出后还要叩拜关公神像,焚香礼拜。

  在关羽庙里有他的专用占卜签,叫做“关帝签”。据说这种签很灵验,而且什么都可以求,这大概是关羽庙很普及的原因之一。

  元帅赵公明在民间俗信中又将他奉为“武财神”,还有单独的庙宇祀奉,将在“财神”中对他详述。

  四大元帅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关羽和赵公明,人们对他们总是顶礼膜拜,祈求他们能给人带来好运。

  王灵官

  王灵官是道教用他来驱邪镇妖的一位神明,他的神像被安置在道观的山门之中,把守着山门,任何鬼邪都不敢近前一步。他的形象是:红脸虬须,锯齿獠牙,身披铠甲,怒目圆睁,额上还有一眼,手中高举钢鞭。他真是狰狞凶狠,让鬼邪望而生畏。

  据传说,王灵官姓王名善,出身低微,他是由江阴的城隍升任上来的。明朝的永乐皇帝崇尚道教,在他的倡导下,王灵官成了三十六员天将的首领,后又被道教奉为玉皇大帝的侍卫神将,从此,王灵官出现在道教场所,地位也由此而提高了许多。

  由于王灵官是驱邪镇妖的神将,所以在民间信仰中充分发挥了他的这一神职功能。比如:旧时在唱戏开场前首先表演的是“跳加官”一出,是由扮演“天官”和“王灵官”的两位演员上场后舞蹈唱念一阵子,其目的是求天官赐福,王灵官驱邪,以保证演出的成功。

  二郎神

  二郎神信仰大概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有关。二郎神信仰起源于四川,也兴盛于四川,各地对二郎神的信仰也是由此开始的。二郎神信仰虽然起源于四川,但在四川也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是,二郎神是秦朝蜀郡郡守李冰的二公子。李冰擅长治水,有功德于民众,所以,民以祀之。宋代开宝年间,朝廷封他为“广济王”以后,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在全国广泛流传开来,并逐渐将他们神化,享受人间香火,千年绵延不衰。相传,在李冰治水期间,他的二儿子担负起凿山穿江的重任,立了大功,李二公子也因此成为李冰治水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袁枚在他的《随园随笔》一书中引《成都志》中云:“冰为郡守,化牛形入水戮蛟,斗不胜,见梦于其子。子乃入水,助父杀蛟。”于是,人们在灌口处除了立李冰庙外,还立了李冰次子二郎的庙。其庙名称为“灌口二郎庙”。这一立庙行为原本是人们对二郎功德的怀念与敬仰,但在长期的祭祀中逐渐将他神化为“灌口二郎神”。可见,人们对那些有功德于社会的先贤圣哲的崇敬心态是多么质朴而又纯真。宋代,在四川民间信仰中,“灌口二郎神”的地位极为显赫,洪迈在《夷坚支志》丁卷《永康太守》中云:“永康军崇德庙,乃灌口神祠,爵封至八字王,置监庙官视五岳……”《宋会要》中所载《礼十二·郎君神祠》中又云:“仁宗嘉祐八年八月,诏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特封惠灵侯,差官祭告,神郎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开宝七年命去王号,至是军民上言;神尝赞助其父除水患,故不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灵显真人。”朱熹在他的《朱子语类》和其他典籍中也以李冰次子为灌口二郎神称之。到了元代至顺元年,又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井王。

  在四川的另一种说法是,灌口二郎神是赵昱。从宋人假托柳宗元之名所著的《龙城录》中可以看出灌口二郎神“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从道士李珏学道,隋炀帝时为四川嘉州太守,其地有蛟为害,覆舟溺人”。赵昱乃亲自入水杀蛟,终于左手执蛟首,右手执刀,奋波而出,州人视为神明。隋末隐去,不知所终。后嘉陵江涨溢,水势汹然,蜀人思赵昱。顷之,见赵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尊者,见于波面,扬波而过,州人争呼之,遂没。蜀郡太守上报朝廷,唐太宗乃封赵昱为“神勇大将军”,唐食灌口,当地人民岁时祭祀,有疾者祷之无不应。唐明皇至蜀,加封为“赤城王”。该书将李二公子斩蛟的故事借用给赵昱,并将其神化,又塑造出一个灌口二郎神来。但赵昱确有其人,在蜀为官时年仅二十六岁,有功德于蜀民,他的排行也是老二,故而,称其为“二郎”也是对的。将其奉为“二郎神”是民众对他的功德的一种肯定和表达敬仰之情的一种方式。此书是为假托之作,但也是对先贤圣哲的仰慕和对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追求,也不失其“假”的“真实”愿望。

  灌口二郎神是清源妙道真君赵昱的这一说法在民间的影响很大。这是由于李冰父子的传说很少,李冰的二公子佐父治水的事迹又不见于史籍等原因造成的。但李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史记》、《汉书》都有他的记载。相形之下,赵昱的故事在民间的传说则显得多一些,丰富些。所以,二郎神是赵昱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就是一种趋势,一种认可。另则,赵昱是灌口二郎神的说法与中国戏剧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戏剧作品大都迎合民间文化的需要,民间需要什么,戏剧就反映什么,戏剧反映什么,民间也就流传什么,只有这样,戏剧才有市场,民间也有了丰富的文化。当时在戏剧中所出现的二郎神都是以赵昱为灌口二郎神为演出本的,这样就便于流传和人民的接受。另外,在传说中的赵昱曾经在青城山隐居过,并学道修炼,这样一来,就与道教的修行成道后可以升仙成神的说法相吻合,这也是赵昱能够成为二郎神的一个重要因素。

  还有一个二郎神,就是“杨二郎”,这一说法出自《西游记》。民间大都知晓的二郎神也就是他,而最早的二郎神即李冰的二公子或是赵昱在除四川之外的人群中知者甚少,这大概是《西游记》一书的魅力所在。

  在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的妹妹因思凡下界,来到人间后嫁给了一位杨君,并生有一子,就是杨二郎。她的这一行为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下令将妹子压在桃山下受罚。二郎长大成人后进山学道,学得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用开山斧将桃山劈开,救出了母亲。从这一传说中可以看出,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外甥。二郎神心高气傲,在救出母亲后决心不认这个舅舅,便来到灌江住下,也就是《西游记》中所说的灌江口。

  从民间传说的二郎神的经历来看,他的母亲只生了他一人,并无兄弟姊妹,之所以称做二郎,完全是一种自号,并非排行。因为二郎赤诚昭惠,英灵圣贤,显化无边,他自以为天乃老大,自己就是老二,所以自号二郎。民间大概就是由于这一传说中将二郎说成是玉皇大帝的外甥的缘故,从社会关系上就比李二郎和赵二郎更有根基,才将二郎神的位子让给了他,《西游记》大概就是在这一传说下,为了迎合民众需要,塑造出了这位杨二郎。杨二郎被尊为二郎神以后,他的封号是“显圣二郎真君”,天帝又封他为“昭惠灵显王”。

  《西游记》的广泛流传使杨二郎也被家喻户晓,书中把他说成是一位捉拿梅山六怪和孙悟空的大英雄,一时名声大振。这样,就理所当然地让他坐上了二郎神的神座,这是民间信仰的反映。《西游记》中说他长三只眼,驾鹰牵犬,神威无比。

  民间的另一传说是二郎神还有一个妹子是三圣母,因对刘彦昌有思慕之情,便下凡嫁给他,并生有一子叫沉香。二郎神为此而震怒,将妹子压在华山下。沉香长大后入山学道,道行很深,用劈山斧将华山劈开,救出母亲。如此看来,二郎神的经历与他的外甥沉香的经历一样,都有劈山救母的故事,二郎神又与他的舅舅玉皇大帝一样,都将自己的妹子压在山下,而又都是因为妹子偷情。这就应了民间有关玉皇大帝来历的传说,即玉帝大帝本是姜子牙的神位,姜子牙的外甥为了得到这一神位便与舅舅打赌,“玉帝轮流坐,明日到我家”,“我若食言,就让我的女人偷情”。后来玉皇大帝果然食言,他的妹子就下凡偷情,后又有二郎神的妹子偷情,果真应了当年誓言所云。后来,人们将杨二郎与其妹子的传说编成了《宝莲灯》一出戏,在民间演出,让人们又知道了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

  不过,杨二郎的封号主要来源于李冰次子的封号,但“真君”则是来自赵昱的封号。

  在明代,灌口二郎神是赵昱的说法已经深入民间,但二郎神叫杨戬的说法只是《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的说法。这两本书都是成书于明代,它们吸收了民间传说,并为二郎神命名为杨戬,既是小说创作的需要,又是民间传说的反映。由此可以说,杨戬是二郎神的说法只是在明代形成的,在此之前是根本没有这一说法的。那么,历史上有无杨戬这样一个人?有,他是宋徽宗时期的一位宦官,名声很臭,为人所唾弃。他能成为《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的二郎神自然有其历史秘密,但现在已无法考证,要不然好好的一个李二公子或赵二公子是二郎神,为何又改为“杨二郎”,姓杨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大量的先贤圣哲,为何不用这些人名而单单要用一个臭名远扬的人名呢,这就使杨戬成为二郎神的秘密被永远尘封了。

  早在宋代,灌口二郎神的庙祠已经从四川走向了全国,到处都有祀奉二郎神的庙宇,而非李二郎,更不是杨戬。人们不仅祭祀他,而且还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二郎神的神诞日,适此之际,祭祀隆重,此俗一直流传下来。

  陕北民间对二郎神的信仰主要受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影响,他驾鹰牵犬,出现在玉帝庙的壁画中。也有单独祀奉他的庙宇的,如吴旗白豹境内就有一座二郎庙。

  财神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