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7章 打春(4)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夜游神是专为玉帝掌管黑夜之神,并体察民情,向玉帝汇报,夜游神在夜间行动,但不伤人,所以民间“亦不怪也”。

  丧门星

  丧门星又称做“丧门”或“丧门神”,是旧时星命家所谓的“丛辰”之一。星命家以为,一岁十二辰中都有善神和凶煞跟随在其中,所以叫做“丛辰”。丛乃一丛,即一团,亦作从、跟随,就是一丛星辰,跟随着一年十二辰运转。丧门星就是跟随一年十二辰运转中的凶煞之一,主死丧,哭泣之事。故而民间一般将其用来指那些给人带来灾祸的人,意近“扫帚星”。

  狗殃

  所谓“殃”,在民间认为是一种“气”。人死曰“断气”,断气也就是民俗和宗教中所说的“灵魂出窍”。人有思维,所以曰灵魂。狗与动物以及植物都没有思维,所以曰气。人的灵魂出窍以后,依世俗和宗教观念,有转世下地狱之说。动物死亡以后其气出则散,散而无影,“殃”是“气”从躯体出来后不能散去,聚而成殃,狗殃就是这样形成的。在陕北民间,传说狗殃很厉害,尤其是纯白色的狗死后,成为“殃”更是厉害,如若血腥鬼骑了白狗殃,那更是厉害,一般法师都无法将其制伏。

  陕北民间一般不宰杀狗,即便是需要杀狗,也是将其拉到村外较远的地方,用绳子将其勒死,不使其气出后聚而成殃。

  馒头当做祭品

  从前,皇宫里有一个太仆,他待人善良温和,上至文官武将,下到佣人侍女,对这位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晌午过后,王子佩着剑出去玩耍,看见一个木雕泥塑艺人,正在一口井边上精心雕刻井亭子的立柱。王子走上前去,叫艺人趴下当马骑。老艺人说什么也不肯。王子大发雷霆,拔出佩剑,冲着老艺人恶狠狠地刺去。老艺人急忙围着井口转圈子躲闪。王子连刺几剑都没有刺中,他杀人心切,突然大喊一声“杀!”却忘记自己是在井边,直冲过去,跌入井中。

  这一切被那位好心的太仆看见了,他跑到井前,对吓呆了的老艺人说:“你快走吧,一切由我安排。”

  太仆急步奔向皇宫,向皇帝启奏。皇帝马上叫郎中令去打捞。捞上来时,王子已经死去多时了。

  皇帝问:“王子是怎么掉到井里去的?”太仆说:“王子让老奴趴下当马骑,王奴不答应,王子发怒,拔剑来刺我,不料失足落井。”皇帝闻言大怒,吼道:“刀斧手,把太仆押下去,明日午时斩首!”

  满朝文武百官都来为太仆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当夜,雕刻老艺人和看押太仆的郎中令商议,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夜之间,老艺人用面团雕塑了一个跟太仆一模一样的头像,又用蒲草扎了一个身子,然后戴上太仆的帽子,穿上太仆的衣裳。

  第二天正午时分,郎中令架着太仆的替身拖出午门外,刀斧手将头削下来。再用事先装在猪尿泡里的血溅在假头上,刀斧手便将这颗血淋淋的人头献给皇帝。皇帝一看,果然是太仆的头颅,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到了晚上三更时分,太仆和泥塑老艺人会到了一起,互表谢意。两人当下商定好,带上金银,太仆牵出两匹宝马,在郎中令的帮助下,连夜逃到外地去了。

  他们跑了很远很远,来到一座古城住下了。为了谋生,两人开了一个小店,用白面蒸了各种各样的人头出卖,取名“馒头”。为了招揽生意,他们在案前现身说法,说馒头能够赎罪免灾,得到吉利。人们听了以后争相购买,把馒头作为年节或祭祀时的祭品。也有珍惜米粮的,把祭过的馒头食用了。于是,专门用作祭品的馒头又逐渐变成了食品。以后,人们为了省事,简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人头的形状,只保留了半球形,再在上面捏七个小孔,算作是人的七窍。再以后,馒头的做法更简单了,把蒸好的馒头点上七个红点,代替捏出的七窍。馒头传到今天,红点也没人点了。不过,馒头作为祭品的习俗却被流传下来了。

  馒头当做祭品的另一种说法是出现在《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在征云南王孟获时,遇黑水河无法过去,有土人说需要人头祭祀河神后方可过河。诸葛亮是一位心慈的三军统帅,不忍杀人以祭河神,便用面蒸制成人的头形,抛撒于水中祭祀河神,果然灵验,大军渡过了河。

  馒头作为祭品出现在祭祀礼仪中,与这两则传说大概有一定的关系,陕北民间至今仍使用馒头作为祭品。

  蝎子符

  蝎子符曾经是流行于陕西各地的习俗。每逢谷雨前,人们就要早起,收取露水用于研墨。在纸上画蝎子符后贴于墙壁之上,用以镇压蝎子。蝎子符的图案很多,有画张天师骑虎斩毒蝎的,有画齐天大圣孙悟空用金箍棒打毒蝎的,有画农夫举锄砸毒蝎的,有画钟馗用剑劈斩毒蝎的,有画金刚用火烧毒蝎的,有画哪吒三太子用火轮圈碾轧毒蝎的,有画红冠大公鸡啄食毒蝎的。无论采用什么图案,都必须用红颜色在蝎子身上涂上“血迹”,以表示蝎子已被杀死。有的以贴“谷雨单”的方式来镇压蝎子,谷雨单以黄表书写,上写:“谷雨三月中,天师到门庭,手执七星剑,斩杀蝎子精。”有写:“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蝎子立刻化为尘。”蝎子是陕西尤其是陕北的一大祸患,每到夏日,到处可见,常将人蜇伤,人们苦于蝎患,便以蝎子符除之。

  上梁礼

  上梁礼是在盖房上中梁时举行的祝愿仪式。中梁在陕北民间亦称做“大梁”。其礼仪是:上梁前,先在梁面中心点上凿一小孔,孔内放入金、银或铜钱,在放钱币的同时还要放入人参等贵重补气之药,然后封口,再在上面写上年月日和吉祥话语,有的还画有八卦图,最后用三角红布将它包好,以红线束定。钱币是财富,是富贵的象征,将钱币放入中梁是人们祈求富贵之意。人参等贵重补气药品,用于人可以补气、益气,用于此俗中的寓意是为了求得好运、旺运。运,即气,所以称运气。用三角红布包裹,是一种“风水”观念,所谓“风水”,就是“风”与“水”的运用,风水讲究三面环抱,一面以通气息,故用三角红布以象征红(洪)运得宜。八卦乃风水之宗旨,以八卦图祈求风水圆满吉祥。故而采用以上吉祥物。在上梁前,要事先准备好两盘供品,一盘中放有馒头和红布,另一盘中放有枣、豆、糖以及硬币等物品,并在堂中取清水一担。待燃香明灯,敬献过诸神之后,就开始起悬中梁。主家与此同时要焚香祭酒,礼拜并祝词。供品中的馒头是传统祭品,上梁时用馒头,既可祭祀神灵,又可馈赠掌尺人及分撒给众人食用。红布赠送给掌尺人是希望掌尺人能给主家带来红(洪)运。枣、糖都是吉祥物,是甜蜜的代表,豆可以祛邪。上梁后,梁上挂红结彩,由掌尺人将盘中的红枣之类撒下,供人们捡拾。傧相将盘中馒头和红布赠送给木匠。并有人将清水向空中撒去,以示吉利。水在民间认为是涵养万物的,民间就有“雨肥风瘦,茶香肉臭”的说法。此说是,有了雨万物可以茁壮生长,长得壮实,故有雨肥之说。风瘦是指经风一吹,秋田枯黄成熟,所以民间又有“夏田不熟是等雨了,秋田不熟是等风了”的说法。茶清香始终,肉却不是如此,吃起来香,吃完后所放之屁与新拉之屎奇臭无比,故有肉臭之说。抛撒清水之俗,就是人们借水以寓雨,以雨来涵养人,求的就是家业兴旺发达。

  上梁时,掌尺人在抛撒吉祥物时,还有一番祝祠。其词曰:

  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

  鲁班叫我把喜唱,唱得天降祥瑞来。

  一唱宝地龙虎堂,龙虎堂上有威望。

  二唱金屋落凤凰,凤凰飞来能呈祥。

  三唱金马拴钱桩,荣华富贵万年长。

  四唱家中藏金宝,金银满贯玉满斛。

  五唱福禄根基旺,将来能出状元郎。

  上梁正逢吉庆日,盖房用木选材良。

  九龙沟里顶天柱,卧龙岗上有栋梁。

  八宝紫金雕梁柱,大师精工成画舫。

  大梁披红又挂花,大柱跟着也沾光。

  亲朋好友举杯庆,天地长久人康宁。

  美酒先浇大梁头,浇过梁头浇梁腰。

  浇梁腰,浇梁腰,门楣高大根基深。

  浇梁尾,浇梁尾,子弟飞煌名显威。

  浇罢梁来撒金银,金银撒在五方中。

  一撒东方甲乙木,二撒南方丙丁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四撒北方壬癸水。

  五撒中央戊己土,五方撒遍变成金。

  驴驮银子马驮金,骆驼驮回聚宝盆。

  福禄喜寿一齐至,主家享福万万年。

  天无忌,地无忌,月无忌,日无忌。

  主家无忌,工匠无忌,万事无忌,人无忌,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祭黄帝陵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传说,黄帝曾教人们蚕桑、制衣裳、造舟车、定算术、制音律、创医学、发明了指南车,缔造了中华古国最早的文明。相传,在黄帝乘龙归天之时,经过他曾经住过的桥国(黄陵桥山一带)时,臣民们依依不舍,拽下了他的一片衣襟、一只靴子、一把宝剑。人们将这些物品葬在桥山之巅,作为衣冠冢,被尊称为“黄帝陵”。历代帝王和以后的各届中央政府在清明节时都要派出官员,前往祭奠,因此,“人文初祖”的黄帝陵祭奠活动,也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祭祀典礼。祭黄帝陵有官祭和民祭两种。民间祭祀盛典主要是由黄陵民众举行,届时亦有来自祖国各地,以至海内外的华人前来参加,其况亦非常盛大。一般于九月九日举行。相传,农历九月九日是轩辕黄帝乘龙升天的吉祥日。从北宋开始,当地民众就在这一日聚集在桥山,进行传统的谒陵祭祖活动。1998年的重阳民祭活动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是为促进海峡两岸民众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所举行的祭奠。当日上午,桥山之上,黄色的火牙龙旗迎风飘扬,烛光高照,香烟缭绕着肃穆的祭台,祭台两边的对联是:“万里寻根古柏千丛迎赤子;亿万戴德心香一炷祭黄陵。”祭台上陈献着双猪、双羊、双牛真品的三牲太牢和龙凤呈祥的仙果。祭奠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钟鼓声中开始。击鼓三十一下,象征着祖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鸣钟十一响,表示全国十一亿的炎黄子孙在向黄帝表达发自内心的景仰之情。身着古装的唢呐手吹奏悠扬的长曲——《大佛登殿》,鼓乐师奏鸣了千年遗音《满园春》。祭祖谒陵会主任诵读祭文,其文曰:

  伟哉中华,雄居东方,黄帝之风,山高水长。上下五千年,炎黄苗裔巍巍乎奋发向上;纵横三万里,东方巨龙翼翼乎九霄翱翔!长江黄河,奔腾不息;万里长城,固若金汤。五州风雷急,华夏有炎黄。人心渴望统一,民族希冀富强。凡我华裔,黄帝子孙,存枝萼之小异,建一体之大邦。

  龙

  龙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神异的动物,被尊为鳞虫之长。《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四大灵物中,龙附骥尾,但其影响之大,可以罩住传统文化里的一切灵物崇拜。有很多人说,中国是崇拜龙的国度,正因为如此,就有了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说法,但在学术界尚无此定论。

  从众多的考古资料中可以证明,早在汉字产生以前,中国就有了龙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就可以窥见其雏形了。红山文化的“玉龙”,其头似猪,仰韶文化的一件陶瓶上绘有“人面蜥身像”,龙山文化的一件彩陶盘蛇身鳞纹图,是早期龙的形象。197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用蚌壳摆塑成的龙虎图案,其龙为鳄鱼形象,说明龙是源于鳄。在甲骨文出现以后,龙字也出现了,成为学术论证龙的较多的看法。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更是屡见不鲜。到了汉代,龙的形象基本定型。汉代的王符将龙说成是“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鸵(鸵即鼍,就是扬子鳄),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蚕,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又有说法是:“头似鸵,角似鹿,眼似兔,耳似鹰,掌似虎。”其中眼睛有了变化。后世的龙在形体上虽有变化,但基本特征没有太大的改变,仍然是巨口、有角、鳞身、四足、有爪。龙这个并不存在的所谓灵物,为什么能够成为汉民族所信奉的神物呢,民间将其奉为能够呼风唤雨,造福万物的神灵。古代帝王也将龙神化为皇权的象征或王室的标志,自命为“真龙天子”,独享龙的形象,并以龙为装饰图案、雕刻、绣制在皇宫殿堂,衣服用品之上,龙,确实成了一种“真实”的动物了。从学术观点来看,有学者曾经提出龙是蛇图腾的衍化,是多样图腾的复合,或者是其他单一图腾,如牛、鹿、野马、扬子鳄等演化而来。也有人认为这些假说是从西方人类文化学或历史学科中的“图腾”学说里照搬过来,重新整合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在龙信仰的两千年时间里,已经登上了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宝座的历代皇帝都力图证明自己与神龙之间有着一种血缘关系,即以龙托身自命。但在普通百姓中,将龙视为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异己力量,对它的敬畏只是建立在恐惧心态上,并没有什么情感可言。民众对龙的性质的认识是多样化的。认为它是神仙的坐骑,是腾飞的象征。认为它是福泽皇家的瑞兽,但最为老百姓所看重的是龙具有布云行雨的本事,只有这个功能才使得龙与处在农耕文化氛围中的中华民族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人们对龙的崇拜目的主要在于对风调雨顺,万物有成的祈求方面。而对于水涝灾害来说,有种种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正是那些“孽龙”、“蛟龙”、“乌龙”之类的龙造成的,所以,人们对龙又有一种恐惧感,因而想力图摆脱龙的危险。这种摆脱方式就是祀龙,以求得龙的宽恕,造福于人。

  祀龙方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在“龙王庙”里的祭祀,此俗在唐宋时期已大为盛行,并且列入国家祀典。另一种是无时不举的祀龙活动。官方除了在春秋两季定时对龙进行致祭外,凡有水旱之事,随时都应向龙祈祷。因而有了“龙抬头日”、“分龙日”(分龙日又有“小分龙日”和“大分龙日”两种)、“会龙日”等一系列专项性的岁时祀龙活动。另外,还有舞龙灯、赛龙舟、出水龙、贴龙画等诸多民俗信龙事象。这一切,莫不是因畏而生敬,顶礼膜拜的俗仪。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是由龙的传说演化出来的又一种说法,俗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明人徐应秋在《王芝堂谈荟》中引李东阳的《怀麓堂集》中云:“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明代杨慎在《升庵外集》卷九五,陆容在《椒园杂记》卷二,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七,谢肇淛在《五杂俎》等著述中均有龙的考证,说法不尽相同。一种说法是龙生九子名囚牛、宪章、饕餮、嗤虹全、螭、螭虎、金猊、椒图、虭多、螯鱼。还有一种说法是:赑屃、饕餮、蒲牢、狴犴、睚眦、螭吻、蚣蝮、狻猊、椒图,世人大都将龙的九子装饰在建筑物上,用作避邪驱魔,祈祷安宁。

  凤

  凤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瑞鸟,被人们尊崇为“百鸟之王”。凤的全称为“凤凰”,也叫“凤皇”。雄性叫“凤”,雌性叫“凰”。凤凰与龙、龟、麒(麟)合称为“四灵”。凤凰的形象据《尔雅·释鸟》中的郭璞注解:“鸡头、蛇项、龟背、燕领、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汉代蔡衡谓,凡鸟象凤者有五,多赤色者凤,多青色者鸾,多黄色者鹓,多紫色者□,多白色者鹊。其中多赤色者独得其名,故称做“朱凤”、“丹凤”、“朱雀”。新石器时代开始,由火、太阳和各种鸟复合为图腾,作为民族、部落的徽识。凤凰作为一种部落徽识,其形象来源诸说不一。有说以鸡为基础演化来的,有说从锦鸡演化来的,有说从鸾鸟演化来的,有说从孔雀演化来的,但孔雀说居多,并将其附会成一种“仁鸟”。《山海经·南次三经》又云:“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格物总论》谓之,此灵物分雌雄两性“雄曰凤,雌曰凰”。《韩诗外传》中记述着一段黄帝问天帝的对话,提到凤凰为什么形状时,据天帝所描述的是:“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领而鸡喙。”这一形象又与龙差不多。其实,凤凰和龙一样,都是实际生活中根本找不到的所谓“灵物”。对凤凰的来历,在学术界也有种种假说,有说是从玄鸟图腾衍化来的,是多样型图腾的复合,或者由其他单一图腾(如野鸡、鸿雁、大鹏等)衍化来的。

  凤凰被看成是一种瑞禽,相传,只有在盛世嘉年的时候才会出现。孔子有感谓之曰:“凤鸟不至”。就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暗示。凤凰在传统文化中多与龙相提并论,构成了我国最具象征意义的龙凤文化。上古时期,就以龙凤二物的降临作为国家兴盛太平或霸业可图之吉兆。后世流传颇为广泛。与龙一样,凤凰多与封建皇权相联系,历代君王,皇家之后宫多冠以凤,如凤辇、凤盖、凤车,他人不能使用。凤凰尊崇在其刚刚形成时,可用于男女。它的形成初始就以凤为雄性,凰为雌性,所以,帝王可称凤,后宫则称为凰。在这一点上与龙有所不同,龙从创意初始就没有雄雌区分,只是到了后来,神话故事的出现,有了龙宫,龙宫里有龙王,人们就用人的男女性别为龙宫的龙王们划分出了龙王、龙母的性别,但天上的龙仍然没有雌雄之分。后世因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帝王的儿孙们又被称为“龙子龙孙”,那么,帝王的女性家眷又该称做什么呢?就以凤来专称,所以后世就以龙称皇上,凤称皇后。凤凰也就发生了“性”的变化。起初,凤是专用于皇家的,经过历代演革,民间亦开始用之,但专用于女性。用于品官方面,如明代,凡九品以上的命妇,皆用凤冠受封。民间所用,如凤冠霞帔成为嫡妻的例服,一直被沿用下来。

  另有说法,孔雀和大鹏是凤凰所生。

  麒麟

  麒麟又称做“骐驎”,简称为“麟”。依何法盛的《徵祥记》所云:“牡曰麒,牝曰麟”。麒麟则是公牝二性的合称。麒麟的形象自古以来对它的描绘就有很多,但常见的说法是:雄为骐,雌为鳞,麋身、马足、牛尾、一角、角有瑞肉。《毛诗疏义》等书对麒麟的形象和生活习性有这样的描述,大致是:鹿身、马足、牛尾、圆蹄、通身鳞甲、头有独角、角端有肉、行步中规、不屐生虫、不折生草、游必择土、翔必后处,是一副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和龙凤一样,是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性思维产物,仅在人们观念中存在。《春秋运斗枢》中言道:“机星散则得鳞生”,《春秋保乾图》中称:“岁星散为鳞”。所以说,麒麟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麒麟的原型应为长颈鹿。麒麟被我国民间奉为“毛虫之长”。据《大戴礼记》所云:“毛虫三百六十中而麟为之长”。我国民间将麒麟视为吉祥灵物由来已久。《礼记·礼运》中云:“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传说,孔子出生前,他家门前就出现过“麟吐玉书”。又说,孔子生活的年代曾有麟见于郊野,为人所残,孔子以为“出非其时”,遂绝笔《春秋》,故而,后世又将《春秋》别称为《麟经》或《麟史》。历史上也曾有过:“麒麟出,亡国土之象也”的说法。但绝大多数都认为麒麟是“仁兽”、“瑞兽”,只有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才会出现。如史书上就有“唐虞之世,麟凤游于田”、“禹时,麒麟步于庭”的记载。

  封建统治者以麒麟的出现作为政事修明的象征。老百姓则更为实惠一些,大多认为麒麟的灵性主要在于“送子”,于是,麒麟送子的图案大量出现在民间工艺文化中,并成为礼拜的对象,如用纸扎的麒麟载着小孩在庭院或堂屋里转圈。民间还将麒麟用以比喻那些仁厚贤德的子孙。

  龟

  龟的寿命很长,所以在我们祖先的思想观念中,龟就成为一种长寿的神灵之物。《礼记》中把龟与龙、凤、麟列在一起,“谓之四灵”。《尚书·大禹谟》中有“唯先蔽志,昆命于元龟”,其意思是,心中有了主意,然后卜问一下神龟。古时候的人们,从天子到庶民,都相信龟能预知吉凶,在当时所形成的“龟卜”就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关于龟的长寿的说法有很多。《述异记》中有:“越裳国献千岁龟”的记载,并说:“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为神龟,万年谓之灵龟。”《古小说钩沉》中辑《玄中记》云:“千岁之龟,能与人语。”《抱朴子》中有:“千岁灵龟,五色具焉”的说法。郭子横的《洞冥记》说的更为离奇,说有一个叫黄安的代郡人,“年可八十余,视若童子,常服朱砂,举体皆赤,冬不着衣,会一大神龟,时人问,子坐此龟几年?对曰伏羲氏始造网罟有此龟,以授吾,龟背已平。此虫畏日月之光,二千岁一出头,我坐此龟以来,五出矣。”乌龟万岁,当然是有意夸张,但龟长寿耐久,却是符合实际的。

  龟背上的纹理被称做“龟文”,上古时期就用龟来占卜吉凶,就是通过对龟文的破译来决定的。《太平御览》引《雒书》云:“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上隆法天,下法地,能见存亡,明吉凶。”龟作为吉祥灵物被运用得颇为广泛,有用龟字取名的,以象征长寿,有用龟来象征不朽坚实者,常被用作基碑的装饰物。龟与蛇所构成的图形被称做“玄武”,是我国古代信仰中天体“四象”之一,代表了天象二十八宿中的北方星座。因真武大帝是镇守北方天象的大帝,玄武就成为真武大帝的法器,聚则为玄武,分则为龟、蛇,运用自如,法力无边。

  观

  观在佛教和道教中各有各的说法。道教所言之观是指祭祀天地,供奉神灵和举行法事的场所,如佳县的“白云观”。佛教中的观是梵文的意译,音译是“毗婆舍那”、“毗钵舍那”等,是指一切思维观察活动,也特指在佛教“正智”指导下对特定对象或义理的观察思维活动。“止观”并用中的“观”含有“智慧”的意思,故而又称做“定慧”。依智“摄心入定”,又依“定”观察思维特定事物和义理,获得或巩固某种功德和智慧,这就是佛教“观”的本质。观的种类很多,依照对治之“烦恼”或希望获得的功德以及成就“智慧”的不同,观察方法也存在着差别。

  道教的宫观是祀神、修炼和作法的地方,是道宫和道观的合称。据《史记·封神书》所载: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建蜚廉桂观,在甘泉建益延寿观。南北朝时称“馆”,北周武帝改馆为观。由于历史上帝王对道教的推崇,使得“宫”这个本指帝王居所的建筑,被道教习用而无所忌讳。观有居高临下之意,在其用上不受约束。所以,在唐代时宫观就已合称。《大洞玉经》中就有华阳之宫、会方之宫、万华之宫、玉映之宫。《灵书经》中有洞灵之观、九灵之观、紫阳之观等一批著名的宫观建筑。天师道徒传教修炼的静室在当时则称做“治”,后为避唐高宗李治之讳,改“治”为“代”。由此可见,道教的其他称谓还是有避讳的,但宫观之称自唐代形成定论后,却是一直没有改过。

  宫观在全真道教派中却是有区别的,凡道士均可居住的宫观称做大道观,亦称十方丛林,师徒相承的称做小庙。宫观建筑大同小异,一般的布局是,前有山门华表。山门以里的中轴线上布有几个大殿堂,为正殿,祀玉皇大帝、四御、三清和王灵官,两侧为陪殿,祀一般的道教尊神或十方。

  道教的日常宗教功课就是做道场、开坛、传戒、庆贺神仙诞辰等。这些宗教活动大都是在宫观内举行。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