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2章 节日(1)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源于农事活动产生的,这些活动与岁时、节令以及气候、物候相结合,遂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礼俗。传统节日礼俗是一种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在这些礼俗中渗透着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枝末节,表现了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活动、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节日风俗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留下了一条明显的轨迹,所以说,许多现在仍然流行的节日礼俗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我国古代传统节日大体可分为农事、祭祀、纪念、庆贺和社交游乐五大类。但是,在众多的古今节日中,最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最能牵动中国人情感的节日,主要有十几个传统节日。也有一些节日虽没有重大节日那么隆重,但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一并述之于后。

  过年与万年历

  过春节为什么叫“过年”?

  相传,很久以前,定阳山下有一个村庄,村头山坡的石屋里住着一个叫万年的青年人,家境贫寒,靠打柴挖药为生。那时候,节令很乱,搞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人,想把节令定准,但不知如何下手。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影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作了一个日晷用来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雨阴雾,影响测量和计算,他就想再做一件计时的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一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的滴答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根据泉水的流滴现象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慢慢地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就会从头来一遍,天日最短的一天是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的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商议此事。节令官叫阿衡,他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做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地跪祭,才能得到天神的宽恕。祖乙斋戒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坛祭天。但祭来祭去总不见效,时令照样乱。这样的现象实在让万年忍受不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去见天子。祖乙听罢万年的介绍后,心中大喜,下令在天坛前修造日月阁,筑日晷台,造漏壶亭,拨了十二个童子听候万年的指使,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四时分,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觉得有道理,心中也不安起来,心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中喜欢,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心想,一定要把万年除掉。

  有一天,阿衡打听到一个善射的刺客,就把他请到家里,摆酒宴款待刺客,并说明原因,许了事成后以重礼相谢。刺客答应当夜便去行刺。天交二鼓时分,刺客乘着酒兴离开阿衡家来到日月阁。怎奈天坛周围和日月阁有卫士严守。刺客不敢近前,只好远远地弯弓搭箭向日月阁正在观星象的万年射击。谁知刺客酒喝多了,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了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地,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去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监,又立即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遥望星空,感慨万端,深情地说:“现在已是午夜十二点,日月如梭,冬天就要过去了。”祖乙点点头,赞同地说:“是啊,辞旧迎新,春天乃是四季的开始,也该有个节气,让天下老百姓心里明白,好好珍惜啊。”万年问道:“那么,这个节气叫什么呢?”祖乙沉吟了片刻,说道:“就叫春节吧。”祖乙又对万年说:“爱卿入阁,数载不出,披肝沥胆,又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就这样,万年随天子进宫休养了几日。又过了数日,万年精确地计算出了闰月闰日,才放心地把太阴历献给了天子。天子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见他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并正式确定,一年之首为春节。因为春节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民间也称“春节”为“过年”。在春节确定之后,后来的人们又确定了夏节、秋节和冬节,以代表四季。

  今天的所谓春节是1912年以后定名的,以前一直叫“元旦”。

  春节

  春节在我国民间称做“年”,因此,也就将过春节称做过年。年这个称谓是在周朝时期才出现的。《尔雅·释天》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在这之前,古代的字书中都把“年”放在“禾”部中,叫做“稔”,以此来寓意五谷丰稔。《□梁传》中曾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这里的年显然是指收成,有年,就是收成好,大有年,就是大丰收了。由此可见,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当今意义的“年”。到了周朝,当今意义的“年”出现了,建年以子,即农历的十一月为首岁。汉武帝太初元年时确定以“正月为岁首”后,年才成为现在通行的阴历(即农历)中所规定的“年”。古人把正月初一称做“元旦”。所谓“元”即“始”,“旦”即日出。正月初一又称做“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又加上时之元,也就是说,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元旦”一词也就由此而得名。“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一诗,其诗云:“四时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在我国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在欢度元旦。到了民国初年,才将元旦改为“春节”,这是为了区别辛亥革命前的阴历与革命后使用的阳历。在阳历中称“年”,就与古代的年有了区别。又因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好在农历年的前后,所以将农历的正月初一就称做“春节”了。为了对阴历年和阳历年加以区分,将元旦一词用于阳历。这样就有了“元旦”与“春节”两个节日。

  我国人民欢度“元旦”的习俗是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开始的。相传,尧天子为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人民非常爱戴他。但尧的儿子很不成器,尧准备把“天子”之位传给品德好、有才干的人去做。后来,他发现了一位叫舜的人能够担当起天子的重任,便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舜。舜当上了天子,继承了尧的事业,干得很出色。尧非常高兴地对舜说,你今后也要把帝位传好,那样,我死了也就放心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不久,尧死了。舜非常感激尧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以及他对老百姓的关心和爱护,便选定了一个日子,在每年的这一天里,都要带领他的部下祭告天地和先帝。舜在位时,也能像尧一样,时时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黎民办事,深得人民的爱戴。人民为了对舜表达敬意,就把舜帝祭告天地和先帝的那一天当做一年中的重要发首之日。发首,即开始的意思,开始也就是第一的意思。发首也指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这时,一日也就开始了。太阳就是日,地平线像“一”线,于是便组成了“日”和“一”的象形文字“旦”。元为年之始,旦为日之始,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一年之首,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一词也就由此象形而诞生,新的一年就从这一天开始。此时的“元旦”还仅仅是针对人们把舜帝祭告天地和先帝的那一天的太阳升起而言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历法,并不代表现在意义上的春节这个“元旦”。作为春节意义上的“元旦”是在经历了一定时期以后才形成的。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法,是以元旦为阳历(公历)岁首,春节为阴历岁首的。在我国远古时期,将正月建置在孟春,即现在所说的正月。所谓“孟”,是因为我国古人将一季中的三个月称做“孟”、“仲”、“季”。孟也就是“一”的意思,即每季的第一个月。孟春之际,冰雪融化,花草生长,冬眠之虫开始活动,岁首之月因此而名。这一历法相传是在天皇制干支、伏羲作甲历、黄帝氏命人挠作甲子、太昊氏设历正、颛顼氏作新历、尧帝命羲和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在成岁的基础上形成的。夏后氏制历法颁行天下,遂成为中国正朔之唯一标准。尧帝时期的一年三百六十六天之数与近世所推算的回归年的天文历法略同,可见古人对历法的研究水平之高。

  夏历颁行天下以后,在我国历法上又出现过“三正”历法的现象。夏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周以建子之月为岁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代之历制不同”。《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就指此“三正”。在这“三正”之后,又出现了以亥之月为岁首的历制,即以农历十月为正月。汉初,遵循秦制而未改。汉武帝时,将秦历改正为夏历,至王莽新朝,又将夏历改用殷正以建丑。在此之后,又有魏明帝、唐武后及肃宗曾先后改朔,但都没有多久,又用夏历之制,一直到清末再未改过。从这些改历来看,他们都是在“夏历”的基础上改来改去,没有什么新的花样。“夏历”在我国历法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国人民在习惯上也将农历称做“夏历”。又因夏朝在制定历法时,充分考虑的是“农事”,所以在制定历法时,所遵循的自然法则是以月亮的运行规律为依据的,因此,夏历也被称做“农历”或“阴历”。在阴阳五行中,太阳属“阳”,月亮属“阴”,故名“阴历”。

  汉代前后的这些朝代为什么要改历呢?在他们看来,他们既然做了“天子”居了“正位”,无论什么事情就都得由他们说了算,前朝的历法我就可以不用,将它改一改。正月的“正”,就是改正的意思,正过来的意思。所以,那时的一月也被叫做“正月”,就是指正过来的月份。既然正月是指改正以后的月份,就应当读作“正”,即端正的“正”,为什么现在要叫正月,即征服的“征”音呢?这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为了避讳而改的。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音同,古时候的人们忌讳有与帝王姓名相同的字或相同的音出现,为了避讳,秦朝便下令将正月改作与之音近的发音,但仍写作“正”,音却读作“征”。这样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