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刘志丹——陕北百姓喜欢他

  center徐焰

  center(国防大学)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一幅群雄并起、“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画面。在陕甘地区最先树起红旗并创建根据地的代表就是刘志丹。他牺牲后,毛泽东的题词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这两句话概括了这位西北地区革命代表人物的光辉一生。

  @@23岁当第四路军党代表,闻名西北

  在陕甘组织起义,屡挫屡起,终于建立一块根据地。万里长征后,这个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主力红军,提供了宝贵的落脚点。

  刘志丹,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出生于陕北保安县(今改名志丹县)一个秀才之家。小时候,他就读于本县的高等小学堂,虽自身家境尚好,却目睹了黄土高原上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惨景。他爱听当地李自成起义的故事,立志改变社会。

  1922年,他考入陕北地区23县仅有的一所中学——榆林中学,阅读到《向导》、《新青年》等革命杂志,并在学生运动中当上了校学生自治会会长。1924年,他成为陕北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1925年转为共产党员。同年秋,他去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翌年秋毕业后又回西北,到冯玉祥部队任第四路军党代表兼政治处主任。刘志丹这时只有23岁,但在西北军中已成为知名人物。

  1927年夏国民党反共后,刘志丹转入地下活动,秘密领导西北军一部于1928年5月在渭华发动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他担任了起义的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间,西北军主力向渭华一带反扑,起义军被打散。刘志丹潜回陕北家乡任特委军委书记,并打入当地驻军和民团进行兵运活动,于1931年秋在南梁一带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翌年初,他又将所部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年底正式建立红26军(兵力仅1个团)。

  1933年月6月,红26军南下渭华地区时失败,刘志丹突围后又返回陕甘边区的照金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至1935年秋,陕甘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占领了6座县城,并在20多个县内建立了根据地政权。此时,南方苏区已相继失败,各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陕甘苏区虽然人口不多且十分贫瘠,却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由于保存下这块革命的落脚点,红25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都长征到达这里,党中央也最终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

  1935年9月,徐海东等率红25军到达陕甘苏区,与当地红26、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在10月初错误的肃反中,刘志丹被捕。随后,中央红军到达,11月初将刘志丹释放出来,并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红28军的军长。1936年春,红军东征山西攻打中阳县三交镇时,他亲临前沿观察。敌晋军阵地上有一挺机枪正猛烈扫射,刘志丹探出上身用手指着说,要把它缴下来向陕北苏区献礼。不幸,那挺机枪射来的子弹打中了刘志丹左胸,他昏倒后被抬下,清醒过来只说了一句“要宋政委(即宋任穷)指挥部队”,便停止了呼吸,年仅33岁。

  在西北根据地内,刘志丹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牺牲的噩耗传来,陕甘苏区中心瓦窑堡数千人集会追悼,许多人痛哭失声乃至倒地。毛泽东后来也表彰说:“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落脚贫困落后的陕北,在于有一批思想先进并能立足于实际的革命知识分子做中介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当年企盼好光景的陕北民谣,几乎把刘志丹视为救世的圣人,这是因为他确实代表了当地穷苦民众的利益。在渭华起义后,刘志丹等人用通俗诗的文体发出的布告,道出了当时人民要革命的原因——“土豪劣绅加财东,剥削穷人真个凶。加以放账驴打滚,卖儿卖女还不清。”“贪官污吏都打倒,我们要做主人翁。建立苏维埃政权,才能过成好光景。”他能在陕北屡挫屡起,就是因为有一批批极度贫困的庄稼汉和放羊娃始终跟随着他,并把争取生存、温饱的希望寄托于他举起的红旗。

  科学共产主义本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却能在中国极端贫困落后的陕北高原落脚,正由于有思想先进并能立足于实际的革命知识分子作为中介。

  刘志丹的牺牲,确如毛泽东所说是“出于意外”。不过看似偶然的这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当时红军干部的指挥特点。综观红军时期的各次战斗,指挥员和党员牺牲率非常高。那时部队中共党员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多数战斗的牺牲者中却有一半以上是党员。正因为这些群众领袖在战斗中也是先锋,才能解释为什么群众能跟随他们一往无前!

  @@九死一生、屡折不挠创建根据地;一生清贫,牺牲时的遗物只有几份文件和六支香烟

  刘志丹从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便苦心经营,为创建根据地奋斗了7年之久。1929年,他到陕甘边界的桥山,见当地是“三不管”的地方,一些土匪搞几支枪就能在此割据一座山头,便动员陕西省委的党员说:“连土匪都可以在这些地方称山大王,弄得军阀无可奈何,为什么我们共产党人不可以在这里闹革命呢?”翌年夏天,他拉起一支200人的队伍上了永宁山。当地民谣传唱:“刘志丹练兵石峁湾,要把世事颠倒颠。”不久,在敌军“围剿”中,队伍被打散,刘志丹也被关进监狱,党组织通过疏通杨虎城的关系,他才得以释放。

  此后,他又三次拉起队伍,三次被打散。1933年6月,红26军(只千余人)南下,在蓝田几乎全部覆没,刘志丹带着剩下的十余人在深山老峪中转了两个月。突围时多数人牺牲,他一个人脱险后也从一个高崖摔下,负了重伤。在几天无食又无法行走的垂危关头,幸亏遇到一个失散的战士,才把他扶下山。刘志丹在地下党的照顾下伤刚好,便要返回陕北。他化装成货郎,在挑子的上层放货。下层放驳壳枪。他不仅返回了陕北,还靠那几支驳壳枪再次打开了局面。

  在陕北的斗争中,刘志丹长年奔走在四季只能披身老羊皮、连内衣都没有的穷苦百姓中间,自己穿的也是粗布衣和草鞋。大家都用“咱们的老刘”称呼他。他牺牲时的遗物,只有几份党内文件和六支缴获来的香烟。

  在党内收到要逮捕自己的命令,毅然赴保卫局;蒙冤获释后以大局和团结为重,要求挨整的同志“过去了的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

  刘志丹长期在军阀部队中开展兵运,在民团和土匪的夹缝中创建根据地又需要利用矛盾,难免要经常同各色人物打交道。某些极“左”的人便一再攻击他“右倾”,甚至听信诬告,认为他“同国民党部队有秘密勾结”。

  1935年秋,红25军到陕北后,主管肃反的保卫局局长下命令给15军团部其他人,让他们把刘志丹逮捕后押送瓦窑堡。送信的通信员不认识刘志丹,恰好把命令送到他本人手里。此时,陕北红军、地方游击队以及当地群众对刘志丹都非常爱戴,他本人却为避免引发红军内部冲突,毅然对那个通信员讲:“你把信送到军团部,我自己去瓦窑堡了。”

  刘志丹主动来到瓦窑堡后,极“左”的保卫局局长竟称他“反而不跑,是狡猾地以使党对其信任”,仍把他和一批陕北干部关押起来。半个月后,毛泽东所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得知当地正进行错误的“肃反”,马上下令“刀下留人”。周恩来亲自审查并辨清这一冤案后,当面怒斥那个保卫局长:“像刘志丹这样的‘假革命’,是越多越好。像你这样的‘真革命’,一个没有才好。”中央马上决定释放刘志丹等人,后来把那个保卫局长撤职,给予“最后警告处分”。刘志丹出狱后,告诫因刚挨过整而情绪激愤的陕北干部——“过去了的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以大局为重,还是团结对敌。他自己以身作则,不计恩怨,照常工作,为促进和巩固中央红军、红25军和陕北红军的团结,壮大陕北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周恩来后来一再赞扬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贰,很谦虚,最守纪律。

  1943年5月,烈士陵园落成。周恩来副主席为之题诗:

  上下五千年,

  英雄万万千。

  人民的英雄,

  要数刘志丹。

  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亦挽诗盛赞:

  长使丹心贯日月,

  拼将热血洗乾坤。

  拯民卫国更忠党,

  史绩不刊千古存。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