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刘志丹群众观点初探
center阎永雪
center(中央档案馆)
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此,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长期以来,党的三代主要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并反复强调党的群众观点问题。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替人民着想。”邓小平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一切政策的根本前提。江泽民反复强调: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谋人民之所求、解人民之所忧。由此可见,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并把它作为党的一切革命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党的历史,这是党战胜一切敌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根本因素和力量源泉。
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靠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工作贯彻实行的。党的群众路线当然也是如此,也必须通过千百万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工作才能真正贯彻。刘志丹就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突出代表,他为解救中华民族和广大劳苦大众而投身革命,又为推翻反动统治、解放人民而英勇献身,他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代表和光辉典范。
@@不慕荣华富贵 立志救国救民
刘志丹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家庭,祖父刘士杰是清同治年间的拔贡,父亲刘培基是乡里的秀才,曾任小学教师,后转为经商,一度任地方民团文职副官。祖父、父亲都希望志丹能继承家业,经商获利。刘志丹青少年时期,由于陕北军阀官僚、豪绅地主的反动统治和残酷剥削,陕北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刘志丹自幼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目睹家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十分同情穷苦人民,加以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为民除害故事的流传,孕育了少年时代的刘志丹对反动旧势力仇恨的种子。因此,他立志改变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把自己的理想、前途与穷苦的劳动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融合到党的事业中。他不顾家庭、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投身革命。
1922年,刘志丹考入榆林中学,其间他经常和老师魏野畴、李子洲(共产党员)接触,深受他们的熏陶和影响。同时,志丹还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他认为“唯革命才是中国社会的根本出路,唯有共产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1924年刘志丹加入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入党时他表示:“加入党团,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随后刘志丹积极参加和领导了当地的革命运动,并利用戏剧、歌曲宣传进步的革命思想。当时他在一首《爱国歌》中写道:“黄河两岸、长城内外,炎黄子孙再不能等待,挽弓持戈,驰骋疆场。快!内除国贼,外抗强权,救我中华万万年。”1925年7月,他到三原参加共进社会议,满怀激情地为大会题词:“共进!共进!同志引着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者进攻!不惜牺牲,杀开血路!前途自有光明与幸福!”
综上所述,到1925年,刘志丹的群众观点已走向成熟并真正确立了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他由了解人民群众,同情人民群众,到立志改变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解救广大人民群众于水火的革命转变,进而他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走向为解放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革命道路。
@@视人民如父母 爱战士同手足
毛泽东指出:“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替人民着想,部队的负责同志要替战士着想,机关学校的同志要替大厨房着想,替杂务人员着想。”刘志丹就是这样的共产党人。在他十多年的革命道路上,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事事处处替人民大众着想,替战士着想。
视人民如父母是他童年就具备的美德。刘志丹自幼就十分同情穷苦人民,他和自己家的长工张万银关系很好,亲昵地称张为“干大”,并经常随张一起上山劳动。甚至他还说服家人,将张家欠他家的债全部免除。他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事事时时为人民着想。他率领的部队秋毫无犯,不拿人民一针一线。红26军恢复后,他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其中规定“强奸妇女者处死刑,缴获胜利品不归公者处死刑”。后来又增加了“凡一切党政军干部,如有贪污10元以上者枪毙”。1935年底,红军打下延长城,为了维护城市工商业、小商小贩及基本群众的利益,刘志丹指示,“只准没收官僚地主、土豪劣绅和资本家的财产,而不得对其他任何人的财产加以侵犯。”还规定,“除贵重的财产、布匹军用外,粮食衣物用品一律分给当地劳苦群众,他还严格要求部队不得随意上街,不准私入民房”。凡是吃了老百姓的米、面等必须付钱,即使群众不在,也把钱留在容易看见的地方。部队打下合水县后,曾发给每个指战员3元钱,刘志丹将它缝在衣袋里,一个未用,后来都在紧急情况下替部队付了伙食费。一次部队从袁家沟出发,到绥德作战,时值五六月天气,烈日炎炎,为走近道,一个连从庄稼地里走过。刘志丹同志知道后,一到驻地,马上召集队伍开会。他说:“咱们不久前,还是种庄稼的农民,为什么刚从土窑走出来不久,就忘记了老百姓了?同志们不了解啊!以后咱们要时时刻刻注意群众利益,不要再踏坏老百姓的庄稼。”
每到一地宿营,刘志丹总要找当地群众或熟识的人谈话。一方面询问周围敌情,另一方面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和群众要求。因此他对陕甘一带的山山水水,村庄道路,人情民俗等方面的情况非常熟悉。部队宿营时,黑夜里游击队去敲老百姓的门,只要说是“老刘”的队伍来了,老乡马上起来开门,让战士们休息。游击队不论走到哪里,都有群众送情报、送饭吃,不论到哪里,群众只要听说是刘志丹的队伍来了,都很高兴,热情为部队腾房子、做饭,有的还四处打听谁是“老刘”,希望能见一面。打罢吴堡慕家塬子战斗之后,在部队返回驻地休息时,有个年高的老人,从几十里路外跑来看望刘志丹,见到刘志丹后,一把拉住他的手,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周恩来在一次会上曾回忆说,他同刘志丹同志一起东征到清涧时,有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专程从远处来看刘志丹,他一见到刘志丹同志就激动得颤抖着双手,把志丹周身摸了个遍。
爱战士同手足,是刘志丹身上表现出来的又一美德。刘志丹虽然在部队先后担任师长、军长、总指挥等重要领导职务,但他从不摆官架子,耍威风、搞特殊,对待下级干部特别是战士像亲兄弟一般疼爱。他总是把自己看成红军中普通的一员,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大家吃啥,他吃啥,冬天穿着没面的羊皮袄,头上扎着“虎头包”的白毛巾,平时分不出他是指挥员还是战士。有一次战斗失利,退到深山峡谷里,处境十分困难,当时缺乏粮食,只能弄些蘑菇、草根和米拌在一起煮着吃,可是吃饭的时候,刘志丹总是先让别人吃,等同志们吃饱了他才吃。有时饭不够吃,他就捡一块锅巴,或是摘些杜梨吃。刘志丹有一手炒菜的本事,有一次部队在安塞消灭了李家塔的守敌之后,群众送来些羊肉慰劳部队,志丹亲自动手爆炒了羊肉分给大家吃。还有一次行军途中,由于长途跋涉走了一夜,到了宿营地,大家都蒙头睡觉,醒来之后,发现刘志丹用打下延长后发的一块白洋,给大家包了一顿饺子。当时,他只有一匹马,一个马夫兼炊事员。行军作战命令统统由他亲手起草,每晚的口令,也是由他自己拟出。他遇到伤员时就把马让伤员骑,而自己却徒步行走,有时还帮助抬担架。1934年秋,他妻子同桂荣到根据地不久,刘志丹就让她给红军战士缝补衣裳,并说:“红军战士离家在外,为革命出生入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同志牺牲了,要多关心他们。你现在出来了,就是参加革命了,要尽力为革命多做些事,眼下你文不能,武不能,缝缝补补、做做针线、做饭总是可以的。”同桂荣回忆:一次志丹跟她说,自己胳臂、腿常疼,于是她就找来很多碎布拼凑缝成一件棉袄,刘志丹很高兴地穿上了。过了几天,发现他没有那件棉袄了,问他咋回事,他说:“一个战士行军时掉到河里,我就给他穿了。”其实他经常把自己的鞋、袜给战士穿。他一生总是关心战士,关心他人,态度和蔼可亲,大家一直称他为“老刘”。
刘志丹的群众观点表现于他革命实践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判断革命形势,还是总结失败的教训,都紧紧联系着广大人民群众。1932年冬,红26军成立后,由于时任陕西省委常委的杜衡在部队中推行“左”倾错误,使该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志丹率十余人困于山谷,以野果充饥。在此种情况下,刘志丹对战士们说:“革命在一时一地的失败,算得了什么?失败了再干呀!咱们道理正,穷苦人都站在咱们这边!”“天不能老是阴雨,总有个放晴的时候!”在他的鼓励下,他和战士们化装成小贩,历尽艰险,死里逃生,终于在1933年10月回到照金根据地。
刘志丹在陕北地区曾领导过多次武装起义和武装暴动,但大都失败了。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他总结了两条:首先一条“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再一条就是“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总之,刘志丹的群众观点贯穿于他全部的革命实践,他既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也是我们今天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典范。
@@不顾个人安危 英勇献身人民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要具有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刘志丹就是这样的共产党人。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地主豪绅的剥削制度,解放广大劳苦人民,他完全抛弃了自己的一切。
刘志丹参加革命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不仅抄了他的家,烧了他家的房子,还掘了他家的祖坟,焚尸扬骨。刘志丹一家老小,只好跑出来,四处流浪。刘志丹知道后说,“我们要革命,就难免受迫害,株连家庭、亲属,虽然痛苦,但也在意料之中。”
1936年1月中旬,为恢复黄河交通,开赴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刘志丹时任红28军军长(宋任穷为政治委员)。2月20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东征战役。4月13日,东征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致电刘志丹、宋任穷,命令红28军歼灭三交镇、辛关等一带之敌,恢复黄河交道之任务。4月14日,刘志丹率部向三交镇进攻,当进攻受阻时,他让宋任穷在指挥所指挥,他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在阵地上,他站在离敌前沿几百米的一个小山头上观察敌情,警卫员几次提醒他站在那里太危险,但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全神贯注地观察战局进展。忽然敌人射来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胸,顿时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一片土地,在红军战士的啜泣声中刘志丹苏醒过来,断断续续地说:“请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然后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这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为党、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只有33岁。战士们在清点他的遗物时,除了衣袋里几份党的文件和6支香烟外,其他一无所有。刘志丹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入党时的誓言:“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刘志丹不幸牺牲,噩耗传来,陕北高原顿时为之震动,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莫不为失去这位红军领导人而无比悲恸,4月24日,根据地首府瓦窑堡数千人集会追悼刘志丹。“沙场滴血报党国,留得万民哭志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党中央将保安县改名志丹县。1941年兴建刘志丹陵园。1943年5月,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人民为刘志丹举行隆重的公祭典礼。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政军领导人及李鼎铭等知名人士都为志丹陵题词。西北人民为什么对刘志丹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刘志丹又为什么在广大红军和人民群众中能赢得这样崇高的威信?一位哲人说过,创造历史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同样,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党和人民也是不会忘记的。刘志丹用他短暂的人生铸造了一个“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用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正如彭德怀为他的题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西北之光,民族俊杰。”
刘志丹的事迹将万世传颂、千古流芳。刘志丹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在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更要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心实意替人民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