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少数民族酒宴及劝酒方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饮酒习俗中,各民族的酒宴和劝酒方式往往各有特色,呈现着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

  女真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先秦时称肃慎,隋唐时称靺鞨,五代以后称女真,明代后期才改称满族。女真族多用糜谷酿酒,每到酒酿熟后,部落里的贵贱老幼便围坐而饮,唱歌跳舞。骑射是女真族酒宴上的一项重要活动,“女真旧风,凡酒食会聚,以骑射为乐。”(《金史·阿离补传》)女真族骑射的特点是射柳,据《金史·礼志》载,射柳活动一般在端午、中元和重阳节拜天后的酒宴中进行。射柳时,将欲射的柳枝剥去一段皮,“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射柳后,又回到酒宴上饮酒。女真族这一习俗盛行多年而不衰,直到满族入关后,还能寻到射柳的影子。《帝京岁时纪胜》说:“帝京午节,极胜游览。或南顶城隍庙游回,或午后家宴毕,仍修射柳故事……陈蔬肴,酌余酒,喧呼于夕阳芳树之下,竟日忘归。”

  清代满族人盛行宴饮。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酒宴上满族人劝酒方式很有特色。满族人举行大宴会时,主人家的男女都来到酒宴前更迭起舞。一人唱歌,众人都唱“空齐”二字和之。每次宴客时,客人坐在南炕上,主人先敬烟,然后献奶茶,再把酒斟在酒杯里,用盘子托着献客。如果客人年龄比主人大,主人应当长跪在客前,以一只手献酒,直到客人饮后才起身;如果客人比主人年龄稍大一点,主人跪献酒时,客人也跪着接酒并饮酒,饮后,客人归座,主人才起身;如果客人年龄比主人小,主人则站着给客人斟酒献酒,客人跪着饮酒,饮后起身归座。席上的客人相互敬酒时,也以年龄大小而确定跪、立、坐等不同的敬酒饮酒的礼节。饮至半酣,主人家的妇女都要来到酒宴前敬酒,敬酒时以大碗满斟,她们跪在客人前奉劝,直到客人饮完了酒才起身。妇女们敬酒往往不止一次,客人们大多被劝得酩酊大醉。所以酒量小的客人,一般都在妇女们出来敬酒前,便忙着告辞。

  女真族(满族)曾两次入主中原,受到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自建立金国和入主中原后,元旦宴饮、上元节张灯饮宴和重阳节登高饮酒的习俗也在女真族盛行起来了。清代关外的满族人还有在春草初生之季“耍青”野宴的习俗,这与汉族的“踏青”是相同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是这样描写的:“四五月,青草初生,载酒牵羊,饮宴于江边林下,号曰‘耍青’。”

  蒙古族以乳品肉类为主食。所饮的酒主要是奶酒,这是用牛马乳所造的酒,味酸,饮多亦醉人,自古以来,蒙古诸部皆饮奶酒。另一种酒是用羊胎和高粱造的三投酒(波尔打拉酥),酒劲比奶酒大。

  蒙古族人饮酒,客人豪饮大醉主人就十分高兴,以为客人与自己一条心。这一习俗反映了蒙古人豪爽好客的特点。蒙古位于塞北之地,原无历法,“向以鸟兽孕乳而别四时”。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前,并无固定的年节饮酒习俗,忽必烈自立为帝又建元朝后,标志着蒙古王朝终于弃旧俗,取汉法。汉族的历法及岁时习俗也逐渐被蒙古人所采用。蒙古族人后来形成的岁时节日饮酒日有正月宴饮;五月五日休息宴饮,男女此日登山打猎;七月十三日祭“鄂博”,各家举行宴会;八月十五中秋节宴会饮酒等。

  蒙古人的宴会多在蒙古包内进行。凡是宾客到门时,主人便出来牵马接客。客人进门后,就忙着献乳茶、乳酒、乳饼等,并以烹羊留食。就是素不相识者登门,也必以酒食招待,居住数日也决没有辞客之举。如果贵人官长到门,则必屠羊待客,杀羊前,先牵羊给客人过目,然后再杀。吃羊前,先割羊的头尾肉献佛,然后再献给客人。这时,附近的父老闻讯后都携带酒肉来敬客,并唱歌送酒以庆贵客光临带来吉祥。

  藏族人喜欢饮酒,也多举行大小宴会。据文献所记,藏族中富者每月可举行二三次,贫穷的一个月中也能举行一次。酒宴上,男女相间而坐,唱歌饮青稞酒,你唱我答,并相互敬酒,直饮到天黑而散。酒宴散后,余兴未尽的青年男女携手出门,边走边唱边笑谑,很有风趣。

  藏族的宴会中以代达赖喇嘛理事的噶伦卜宴会为盛。这类宴会逢岁时节令而举行。宴会多设在家中,天热时也在柳林中,宴会中有一铺多层褥子的主座,噶伦卜自坐,前设方案,摆着各种食馔,主座的两侧也铺长坐褥,前设矮几,这是不同等级的喇嘛的席面。宴会开始后,有美丽的妇女十余人,戴珠帽,着节日盛装,在席前歌舞以侑酒。另外还有十多个十岁左右的儿童,披着五色锦衣,戴着白布圈帽,腰系锦带,足系小铃,手执斧钺,与伴奏的鼓声相配合,踏着鼓点而舞。舞后进食行酒,再舞再行酒,既热闹又有秩序。

  藏族的节日很多,计有藏年、望果节、赛马会、五月十五蛮家大会、逛林卡、十月十五日文成公主生日等。在这些节日里,藏民们都要举行酒宴。酒宴开始后,主人一边唱着酒歌一边给每个客人敬酒。客人要连着喝三大口后才开始品尝菜馔食品。

  在藏族的宴会中,婚宴显得既隆重又热烈。婚宴举行三天,新婚夫妇同坐在席前饮酒,亲友等都将哈达献给他们,有的还将哈达挂在他们头上。在亲友的祝福声中,酒宴全面铺开了。这时酒歌此起彼伏,酒歌中主客相互劝酒,再伴以优美的舞姿,欢快的笑声,把婚宴推向高潮。酒宴之后,来客按照惯例各携果肉而散。

  在素有“歌的海洋”的侗乡,每逢岁时节日和喜庆大事时都有备办佳肴美酒大宴宾客的习俗。丰富多彩的酒歌是侗族酒宴上的一大特色。酒宴上,由主人指定座中最年轻的亲属负责斟酒、劝酒和罚酒。行酒时,第一杯从左边转起,第二杯再从右边转来,这称为“左发右顺”,第三杯才是自饮。这是酒宴开场的三杯酒,在座的不分宾主,不管酒量大小,一律人人干杯。哪怕是小碗盛酒,也必须底儿朝天。接着是双双对饮的“见面酒”,谁输拳谁吃的“猜拳酒”。吃酒时,席中之人必须和以掌声、喝叫声来助兴。

  猜拳结束后,由客人选出一位代表,端杯代表客人敬主人家的老人,并唱祝寿酒歌,再唱歌祝男女主人。主人接着令自己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按年龄顺序向客人敬酒,除讲一些韵文式的祝颂吉利的话语外,主人也根据客人的职业身份唱赞客之歌。这以后,主唱客答。主人先唱一首,客人轮流各答一首,谁对答不出来,就要按规矩罚酒。几轮以后,就由客人们相互找伴对歌,一时答不上来的,也可以请人代为答歌,但酒则需自己浅饯一些。如果是大家公认的好歌,则要对方干杯,甚至双杯。喝酒时,席上的宾主都要齐声高呼“哟——哟喂”来助兴。在粗犷的“哟喂”声停止以后,饮酒不干者,要罚一大杯酒。就是坐席不“哟喂”者,一经检举,也要罚酒。此时,在酒席边旁观的妇女、小孩们,也情不自禁地“哟”了起来。他们用拳头敲着板壁,或以小板凳相互撞击舞了起来,载歌载舞地呐喊助威,好像一个啦啦队,颇为壮观。这种喜庆、和睦而热烈的气氛,伴随着酒歌回荡在侗乡山寨的酒宴上。

  我国畲族婚宴上的酒歌也很有特色。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新娘家要立即准备酒宴。不过,开始时桌上空无一物,要由新郎唱歌要出来。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每样物品都有它的歌,歌词虽然简单,但却十分诙谐有趣。新郎唱一首,所要的东西就应声而来,歌唱了无数,酒席上的美酒佳肴和筷子酒具也随之摆了上来。酒宴结束后,新郎还要一首一首地把桌上的东西唱回去,厨师也唱着歌来收席。

  新娘随新郎到婆家后,喜宴就摆开了。头一个仪式是“举位”,即由请来的歌手(行郎)放歌引导长辈和宾客就座。待众人举筷时,行郎还要唱《劝酒歌》来向宾客们劝酒。

  台湾高山族,其宴饮劝客的形式很有特色。明代周婴在《东番记》里是这样记载当时所流行的饮宴习俗的:“燕会席地,男女间坐。中置罍樽,酌以竹筒。”佐酒的菜馔是鲜刳鹿肉和生鱼。酒宴上,男子负责行酒,女子则擘鹿脯鱼肉给客人吃。客人抢食则主人喜,如客人面有难色不愿吃,主人便哈哈大笑,认为客人不识美味。酒酣时,席上的男女们便呜呜而歌,翩翩起舞,气氛欢快粗犷。

  近代高山族的婚宴也很有特色。高山族的风俗一般是男到女家。婚宴大多在村头的草坪上举行,几大桶米酒摆在草坪中间,德高望重的部落头目点燃篝火后,婚宴开始了。这时,新郎新娘斟满一碗酒,用指头轻弹四方,先拜天地再敬祖宗,然后恭恭敬敬地上前向头目及全部落的老人行礼敬酒。他们双手捧着酒杯,高高举上头顶,在空中划个弧线,从左到右地献给长辈。父老们高兴地接过一饮而尽。敬酒完毕,姑娘们把篝火添旺,少年们把大碗里的酒斟满。这时新郎新娘步入草坪中央,谢过前来参加婚宴的来宾,便相对而歌舞。新郎新娘一跳完,部落里的少年和姑娘们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围着这对幸福的年轻人又唱又跳。跳累了就吃一块香糍粑;渴了就喝一顿糯米酒。大家唱着,喝着,跳着,笑着,常常要持续到天亮。

  在彝族的饮酒习俗中,酒宴和劝酒方式都很有特色。彝族是古老的民族,其先民曾在唐代建立了一个西南多民族的国家——南诏。樊绰在《云南志》中说,南诏人在年节或喜庆大事时,都造酒醴,杀牛羊,亲族邻里相互宴请。酒宴上最受欢迎的菜肴是用生鹅肉(生鱼片)、生胡瓜和花椒、蒜泥拌成的“鹅阙”。酒酣时,主人和客人之间便相互奉觞劝酒,或挽或推,情礼之中,以此为重。《新唐书·南诏传》还记载了在酒宴上用芦笙推盏劝酒的习俗: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釂。这种以芦笙劝酒的方式很别致,曹树翘《滇南杂志》卷十八:“滇黔夷歌,俱以一人捧芦笙吹于前,而男妇拍手顿足,倚笙而和之,盖古联袂踏歌之遗也。”大约芦笙劝酒之法也是这样,一个人捧芦笙依次在酒客前推盏劝酒,后面有一些跳芦笙舞的伴着悠扬的乐曲拍手顿足,翩翩起舞,酒客就是在这样曲舞并举的欢快气氛中饮酒的。

  直到今天,彝族人在过年、婚礼、丧葬、探亲访友、路遇知己时,都要准备丰盛的美酒和肉食,设宴招待客人。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你坐在火塘旁边,端出米酒来。客人先饮酒后,主人才大做菜肴。彝族的菜肴十分讲究,往往根据客人亲疏关系准备不同的佳肴,一般客人多杀鸡招待;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打羊杀猪;最尊敬的客人来了,必须杀牛招待。无论杀哪种家禽或牲畜,事先都把要宰杀的对象送到客人前过目,意思好像是告诉客人:“请慢慢喝吧,好酒好菜在后头呢。”

  咂酒是彝族古老的饮酒方式,现在已较少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人们环坐在火塘周围,用一个酒杯依次转圈而饮的转转酒。敬酒时,主人捧出酒坛,由两位男子招待,一人负责斟酒,一人捧着酒杯,根据辈分和年龄,依次向客人敬酒。对头人和长辈敬酒时,敬酒人手捧酒杯,双膝交叉而成半跪姿势接酒,然后面向受礼者,将手中一杯酒斟于另一杯中,自己先饮这一杯,最后再斟一杯,举手绕头转一圈,将酒献给受礼者,同时口中大声喊道:“啊哟!”其敬酒的仪式是庄重的。

  黎族自古以来流行咂酒习俗。在《琼黎一览·宴会饮食》画上:一侧有二人正在击锣,一人在敲鼓而舞,还有一人正张弓射鹿。画面中央有五个人正在围着酒瓮开怀咂酒。画面旁边有一段说明文字:“择空地置酒数坛,宰所畜牛羊猪鸡鸭之类而烹之,男女席地襟坐,饮以竹竿,就坛而吸,互相嬉闹,彼此交欢,尽醉为节。”在黎族婚礼上,至今还盛行咂酒的习俗。新娘子进婆家门时,便在门前摆喜酒,因为参加的人多,一般都席地而坐。每人面前都盛上一大碗酒,空地中间放置一大酒坛,坛口里插着细竹管,先由主婚的长辈和新郎新娘吸酒,参加婚礼的人都轮着吸,然后才喝自己面前碗里的酒。人们边喝酒、边唱歌、边跳舞。婚宴常常通宵达旦,一家结婚全寨欢庆,人人尽醉尽欢而去。

  苗族人自古至今有咂酒和鼻吸饮酒的习俗。《老学庵笔记》里有这样的描述:宋代苗族人(辰、沅、靖州蛮)嫁娶前先密约好,新郎按约好的时间地点把外出的新娘抢走,这时新娘假装呼叫救人。新婚夫妇直到生了孩子,才携带酒食拜见女家父母。女方父母起初佯作发怒不见,经邻居相劝才接受酒食。这时岳父家邀请邻居亲戚来饮酒。“饮酒以鼻,一饮至数升,名钩藤酒,不知何物。醉则男女聚而踏歌。”书中还描写苗族人在农闲时,往往有一二百人相聚而歌舞饮酒。“数人吹笙在前导之,贮缸酒于树阴,饥不复食,惟就缸取酒恣饮,已而复歌,夜疲则野宿。”这样的歌舞饮酒活动一般要持续三五天才散。这种活动被称为“放野”。另外在苗族酒宴上,酸鱼(把鲜鱼入缸,过两三个月变酸,食用时煎炒后加调味佐料)是别具风味的佳肴。酒宴的座次是以先来后到而定的,先到的坐在上座,后到的坐下座,晚来的则罚酒。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儿子先到坐在上席,父亲晚到,除被罚酒外,还要坐在下席。

  贵州苗族中有女儿出嫁时宴客用女酒的习俗。这种女酒是在女儿出生后几岁时就酿制,藏到女儿出嫁时饮用的美酒。新娘子在天不亮时便被接到新郎家,新郎家由请来的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用七个酒杯斟满甜酒,让新娘饮酒。新娘举杯,每杯呷一小口酒,而后鞭炮齐鸣,开始让本家的亲朋进屋赴宴。宴席上,男女青年对歌饮酒,在悠扬的芦笙乐曲中翩翩起舞。酒宴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黎明才尽欢而散。

  从以上所举的部分少数民族的酒宴和劝酒习俗中可以知道,歌舞侑酒是酒宴上的普遍现象,除此外,酒歌和劝酒方式也绚丽多彩各有特色。这既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展现了各族饮酒习俗的内在联系。

  §§六、饮酒习俗与酒文化的内涵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