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二 杀生食肉报应与食素放生习俗

杀生食肉报应是佛教传入以后才产生的,我国古代原来并无此说。赵翼《陔余丛考》卷二二《犬》条引《月令》:“孟春勿杀孩虫、胎夭飞鸟。”《说文》:“未生曰胎,初生曰夭也。”《吕氏春秋》则说:“无杀孩虫胎犬飞鸟。”《论语·述而》云:“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都是说人们在捕食时,应爱惜初生方长之物,以使自然之赐源源不绝。

古人不但不戒杀生食肉,而且以食肉为贵。所谓“肉食者谋之”、“肉食者无墨”,是说富贵者才有肉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是说经营得好,老了才能吃到肉。可见当时肉食的珍贵难得。到汉代,人们仍认为:“众万二千物皆生中和地中,滋生长大……菜茹众物,当入口者,皆令民食之……复以六畜不任用者使得食之,肥美甘脆之属皆使食。”(《太平经》)

佛教东来后,列“杀生”为“十恶”之首,其说行于民间,遂在爱惜初生方长的观念上发展,形成了杀生食肉报应的观念。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四记载:“乙未年六月十三日,范帅告勿食肉事。”“乙未年六月十五日,范帅遣人来重责食肉事。”《太平广记》卷一三一引《搜神记》:晋元帝时,吴郡海盐县北乡亭里土人陈甲,因射杀一条长六七丈的大蛇,被蛇魂报复而死。又说刘宋元嘉年间(424-453)广州有三个人因煮食蛇卵而暴死。可知至晚在东晋南北朝,民间已接受了佛教戒杀生食肉之说。到唐宋,此论泛滥于世,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一曰杀人有报。凡与人争斗不胜,复以计杀之;谋财害命,因淫杀人;不问情由,滥杀平民、“海盗”,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他人至死;因妒杀妾,杖杀婢仆;医技庸劣,使病人丧生,总之,凡致人死命者,均遭报应,一般是以命相抵。《夷坚志》支庚卷七记载:南宋初年某人,枉杀吏人盛珪而幸免于阳罚,一天晚上在屋里自己跳浪不已,好像与人格斗,呻吟很苦,而且久不绝声。他母亲和妻子感到很奇怪,跑去探望,又无他人,以为是发酒疯,将门锁起就走了。直到半夜,呻吟声才停息。次日入视,人已经死了,遍体青痕。当时都说,这是“冤鬼报仇”。

二曰杀禽兽有报。佛说:“凡能动者,皆佛子也。”所以,举凡屠牛宰狗,杀猪烹羊,乃至于鸡鸭鱼鳖,鳅蛙螺蚌,虾蟆蚯蚓,毒蛇鱼卵,莫不罹报。真可谓万物皆神灵,动辄遭报应。受报者,或报死,或报病,或报天灾,或报屋宅闹怪不已,或报来世转生该物,或报为所杀同类击毙。受报方式各异,很多与其所对待禽畜的方式相同。如以开水浇活鸡以啖食者,受沸汤倾身之报,“跳掷呼叫,与鸡正同。”有的以屠猪狗等为业,所杀的竟是自己父祖诸辈的化身,甚至把亲生儿子当作獐子加以屠戮。《夷坚志》支景卷五记载:宋代台州近城有个屠户童七,累世以杀猪为业,每年所杀不啻千数。淳熙元年(1174)除夕,家人梦见已亡祖考全部汇集,诉说道:“因小七不改故业,我辈皆已十余次做猪,死于其手。今圈中所蓄,全是我辈。不过偿还冤债已经够了,切勿再加杀害。”天亮后跑去看,众猪头全部变成人,有的像祖,有的像父,有的像叔伯,有的像姑姐妹,而下体还是猪。都悲酸流泪,七嘴八舌地向前来看望的后辈们诉说,内容与昨晚梦中所告相同。童七等大惊失色,立即把全部存猪舍入佛寺,而且饭僧忏佛,痛自洗悔,改货绵纱布帛以自给。同书支庚卷二又载:平江屠户贾循,以卖獐为业,凡二十余年,赢利丰厚。一晚大醉,把一个十岁的亲生儿子认作是獐,束缚于桉。妻子跑来抢救,贾循扬刀威胁,不敢向前,眼睁睁看着丈夫像宰獐一样将儿子肢解剖剥。当时人都说这是“多杀招报,冥理章章”。真是骇人听闻。

杀生罹报,食肉者也不能幸免。凡食猪狗牛羊,鸡鸭鱼鳖等,报应同杀生几乎一样。《夷坚志》支甲卷九和支丁卷八记载:从四妻袁氏,好事口腹,脍鲤蒸鳖,朝暮烹食,后来报难产死,死后到阴间还要受各种酷刑,受无量之苦。某官狄氏得到一只巨大的蟹,五个儿子高兴地烹饪分食,相继病死,狄与妻未吃,独得存活。

虐待畜生也同样受罚。《夷坚志》支甲卷二和三志壬卷八记载:河府茶河县上源村杜泾郎中,买了一头驴,日夕乘骑,而且喜欢醉后骤骋无度,稍慢则执鞭痛殴之。某天晚上,杜抽之愈酷,最后被驴蹶坠、踢咬,P股、大腿肉差不多给啃光。铅山县吏祝六,喜欢将活鸭用带子绑住两翼,然后取炉灰杂盐,扑入鸭两眼,放在地上,欣赏鸭子脚高脚低、如痴如舞的傻状。等鸭子完全瞎了,才杀掉。每次往亲朋家饮酒,他都要弄一个鸭子来,如此表演一番,自以为能,搞了十来年。晚来得病,先瞎,继而脚软,行走宛如鸭舞,也被折磨了十来年才死。

杀生食肉辄受谴遭报,一旦放下屠刀,弃荤食素,便可立地成佛,获得善果。据《夷坚志》记载:临江军新喻县张氏,以杀猪为业,后经僧侣导以因果报应之理,遂改做其他买卖。张氏素无子,因此得了个聪明儿子,读书登第获大官。若不但戒杀生食肉,而且能放生事佛,善果更大。有预章百姓熊慎,改打鱼为鬻薪,在他极端穷困之时,捡得黄金数斤,一举暴富。唐代韦丹,就因为放了一只大鼋,高中五经博士,仕途坦荡,官至御史大夫。吉州隆庆长老了达曾救活五只新鼠,得净笠衣及茶一角之报。报偿好像轻了些,但所至之处不需蓄猫,鼠绝不为害。简直是佛法无边,不但可使人升官发财,连害人之物也可变为大有灵了。如能平一冤狱,活人一命,更是胜造七级浮屠,善果无限。曾卖国降金的张邦昌死后,其族弟居会稽,府官逮捕其家良贱六十余口置于狱,以为必死,祈求姚时可偷偷买来毒药十数服,准备一旦诛命下达,即服毒引决。姚时可全力劝阻,而且上奏呈情,得宋高宗下谕赦免。事后,这个已被算命先生断定要绝香火的姚时可,竟连生八子,而且个个聪明了得,次第登科。当时说是“阴德之报”。如果不能得官得财,得子得第,佛祖也可让你无疾坐化,异香遍体,或在你的便桶上长出一朵金莲什么的,耸动视听,扬名一时。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二八记载:德清金氏女,嫁胡城马军巷张生,食素仅十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六月十三日卒,时年四十九岁,死前一日撒了一泡尿在桶里,放在另一间房子。丧事办完,已时过半月,来清理尿桶时,发现桶盖被顶起寸余,长出青莲花一枝,花中有数蕊,此后几天继续发育分蘖,共长出莲花十二朵,叶子呈茄色,每一朵花中都有金粟四五粒。每天观者如堵。作者说:“佛家惊动人如此,人恶得不信而奉且趋之邪。”不过四十九而亡,似乎早了点。

既然佛开了口,说只要弃荤食素,放生事佛,即可立地成佛,获得善果,而且又有那么些人,就因为吃了几年素,放了一仓鱼什么的,就可以得财的得财,得官的得官,使那些被饥寒疾病折磨怕了的人,富了还想更富的人,哪个不眼红,哪个不心动!由此,你效我法,代代承袭。于是乎——

食素戒杀生之俗产生了。贫苦百姓本来一年到头难得见几回荤腥,这下只要初一、十五给老佛焚上几炷香,点明食素奉佛的心志就行了,毫无为难之处。北宋末年方腊起义,“吃菜事魔”,就是以“不茹荤腥”来联络苦难弟兄的。方勺《泊宅编·青溪寇轨》说他们:“原其平时不饮酒肉,甘枯槁,趋静默,若有志于为善者。”为难的倒是那些家饶于财,谷陈而帛腐的富有者们。但为了更富有,更长命,子孙后代更兴旺,富贵不辍,也只好强忍口腹之欲了。而且,果真就有不少“平生不茹荤腥,居之甚安”者。连富有四海的皇帝老子,有不少也勒紧裤带坚持素食。像前面提到的梁武帝、后陈武帝、唐懿宗、元仁宗等,都谨奉佛戒,不食鱼肉。当然,如果实在打熬不住,想吃肉而又要保持素食之名,能言善辩的士大夫们也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苏东坡《仇池笔记》卷下《戒杀》说:“犹恨未能忘食味,食自死物可也。”《酉阳杂俎》续集卷五说:“若食肉而诵经,则佛不之罪,倘若肉过于经,则同样受罚。”于是,在“这是狗咬死的”、“那是老虎咬死的”、“摔死的”、“淹死的”种种借口下,奉佛持戒的信徒们便可以大开食戒,大饱口腹之欲了。至于怎样才算是“肉过于经”,只有天知道了。

在食素奉佛蔚为习俗的社会氛围下,尤其是在家庭坚持素食的熏陶下,不少孩子从髫龄之时就对人类的肉食本能感到厌恶,摒弃腥味。成为虔诚的佛教信徒。《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一《寄禅和尚行述》记载:寄禅和尚本湖南湘潭黄氏子,其母“奉观音大士甚虔”,方髫龄之时,即摒弃荤腥,随母拜月,喜听别人谈神仙佛事,长大后即投寺为僧。《神僧传》中有不少和尚也是这样出家的。据说宋太宗的一个公主也因为不食荤而削发。

先秦时期斋戒不忌酒肉的古老习俗改变了。原来只忌食“菜之有辛臭者”的习惯一变而为忌食酒肉。据赵翼《陔余丛考》卷二一《斋戒不食肉》条考证,先秦“所谓荤,乃菜之有辛臭者(如葱蒜之类),斋则忌之。即所谓变食而非鱼肉也。古人惟忌日及居丧不御酒肉。”据《史记》、《汉书》记载,斋戒忌食酒肉之习滥殇于汉。因受佛教影响,在魏晋以后,即为人们普遍接受,习以成俗。《梁书》说,梁武帝奉佛戒不食鱼肉,惟菜羹粝饭。刘勰尝奏请二郊农社亦从七庙之制,不用牺牲,但供蔬果,诏从之。郊庙尚不用腥血,则斋戒可知。此后史传记载日益繁夥,以前则少见。

道教形成后,不仅继承了祭祀前进行斋戒的传统,而且把一年中的六个单月和每月的初一日、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分别定为“六斋月”和“十斋日”,把三元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八节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甲子日、庚申日、本命日(自己的生日)、忌日(父祖的亡日)等列为道教信徒必须持戒修斋的时间。从而给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的民间生活以巨大影响。在世人纷纷佞佛诵经的时候,封建帝王也加入了这一向佛祖献媚求佑的竞争的行列,而且带着人主的至尊,强迫全国臣民戒杀修斋,以最宏大的佞佛规模来博取佛祖的厚赐,以使龙颜永驻,一姓之天下万世不衰。据《唐会要》记载,武德二年(619)正月二十四日诏:“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钓,永为常式。”查《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同月又诏:“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畋猎,并全禁止。”其后,开元二十二年(734)有“三元日各断三日”的敕令,乾元元年(758)四月二十二日有“每月十斋日及忌日,并不得采捕屠宰,仍永为式”的敕令。到宋代,赵氏皇帝不仅继续遵行并且发展了唐朝的规定:“其大祭祀及致斋、朔望、上下弦、二十四气、雨未晴、夜未明、断屠日月及假日,并不得奏决死刑。”(《宋刑统》卷三〇)由此,道教领头,皇帝争先,把个原已颇感热闹的食素戒杀生习俗搞得更加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成为一个举国遵行的普遍习俗。《九国志》说:“南唐大臣多蔬食,月为十斋。”宋代更不得了。赵与时《宾退录》卷三记载:“宋人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不食肉,谓之十斋。”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二有一条清代俗谚说:“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持斋胜念千声佛,作恶空烧万炷香。”古代百姓是把持斋食素看作是讨好佛祖,为今生或来世求得好运气的重要手段的。

这种全民食素修斋的风习在年节习俗中积淀下来,就有了正月初一禁杀生不动刀的习惯。据说,正旦禁杀生的习俗起源于南梁。《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民间正月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四不杀羊,初五不杀牛,初六不杀马,初七不行刑。在此以前正月初一是杀鸡的。时至今日,不少地区民间还有此习遗留。一些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如壮族,也有此俗。猪、鸡、鸭等禽畜必须在年前几天杀好收拾干净,以备新年祭祀和食用。

生日放生之俗形成了。放生之习在我国起源甚早。《孔丛子》卷五记载:春秋时期民间有正旦放雀的习惯,以示“重生”。有个邯郸人仿效此法,在元旦早晨给赵王献上一雀,并给雀缀上五彩丝线,赵王大喜。但有的大臣却认为这是“委巷之鄙事”,不美。传说楚汉相争时,项羽曾追逐刘邦,刘邦避于一井,两只斑鸠落在井口上。项羽追到时,有人报告井中有人,项羽却说:“井有人,鸠不集。”使刘邦幸免于难。所以后来汉成帝专门下了一道昭令:“除正旦杀鸡与雀。”于是,正旦日为斑鸠等鸟雀放生的民间风俗更为流行了。

但这一习俗的广泛流布和承代延续,则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南史》说:梁武帝时,谢微做了一篇放生文,甚为当世所赞赏。梁元帝时,荆州有放生亭碑。唐朝乾元年间(758-760),命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颜鲁公碑》记载说,当时是“环地为池,周天布泽,动植依仁,飞潜受获”。五代后蜀时,成都人竞相在三元日到大慈寺东北的放生池投放鹅鸭(何光远《鉴戒录》)。到宋代,世人生辰多以放鸟鸽为祝寿方式,至习以成俗。苏东坡有“记取金笼放雪衣”的诗句。自注云:杭州人以放鸽为太守寿。魏泰《东轩笔录》卷一〇记载:王安石任相时,每逢生日,朝臣们都献诗赞颂,僧道献功德疏以为寿,舆皂走卒则都手拿雀鸽之笼,到府上放飞,叫做“放生”。当时,一位叫巩中的光禄卿,既不懂做诗,也不会诵经,于是学着舆皂走卒们的做法,装上一大笼雀鸽,到主客跟前开笼放飞,一边放一边高声祝颂:“愿相公一百二十岁!”宋代除生日放生习俗外,四月八日供佛之时放生的习俗也很兴盛。当时,杭州西湖被朝廷定为放生池,每到这一天,邦人数万,云集湖上,“所活羽毛鳞介以百万数”(《梦粱录》)。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