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皇亲一旦受到册命分封,马上就名正言顺地成了国家的贵戚,他们都享有许多特权,国家的官吏也必须要对他们礼遇有加。为此中国历代统治者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尊奉太子、诸王、太上皇、皇后、太皇太后等皇室宗亲的礼仪。在这些礼仪中,数有关皇太子的最多、最尊崇,也最有代表性。因此在此我们以皇太子受尊奉礼仪为主,对皇亲国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受到的礼遇作一概述。
在专制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尽管皇太子在不同时期的权力、地位并不完全相同,但作为国家的储君,无论如何他们在形式上是一直受文武百官的尊崇的,有关的礼仪也较为复杂。
首先,作为皇太子成年礼的冠礼历朝历代都较为重视,虽然各代礼仪不尽完全一致,但主要内容却大致相同。它包括:
第一,有关部门首先要根据太子的生辰八字确定举行冠礼的吉日,并预备好进行祝贺的祝文与穿戴的衮冕礼服。
第二,吉日来临时,皇帝要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到正殿升坐宝座。参加典礼的王公与文武百官向皇帝行完拜礼后,皇帝宣布为皇太子举行冠礼,并下令指派专门的官员具体操办有关事宜。
第三,太子东宫的属官们引导太子来到举行冠礼的席位,乐队奏喜庆之乐,被皇帝指派的各位官员帮助太子脱去原来穿戴的衣服、帽子,并呈上新的衮冕服,再帮助太子穿戴整齐。
第四,参加典礼的官员进献贺词。历代贺词的内容虽然不尽完全相同,但也多是大同小异。如唐代的贺词是:“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厥幼志,慎其成德。寿考维祺,以介景福。”明代的贺词是:“冠礼申举,以成令德。敬惧威仪,惟民之式”,“章服咸加,饬敬有处。永固皇图,于千万年。”总之,都是一者对太子加冠表示庆贺;二者希望太子从此能丢弃幼童的各种习气,真正能做一个能为天下敬仰仿效的储君;三者预祝太子福寿无限,洪福无边。
第五,所有的官员都向皇太子敬酒以示祝贺,皇太子接受祝贺,并行祭礼,敬告皇天、后土、列祖列宗自己已经成年加冠,一定要不负厚望,有所作为。
第六,皇太子要向皇太后、皇帝、皇后行三叩五拜之礼,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并表示一定要孝亲尊长回报先辈的厚恩。
第七,在皇太子举行冠礼后的第二天,皇帝和太子要一起接受群臣的朝贺。
此外需提及的是,第一,历代对太子加冠的年龄各不相同,有的在十二岁、十五岁时就已经举行了加冠典礼,有的则在十八岁、二十岁,甚至二十八岁时才举行加冠典礼。第二,在皇太子举行加冠礼的过程中,乐队、仪仗都要陈设整齐,乐队还要不时奏喜庆之乐,群臣贺喜时也要鸣鞭或奏乐。第三,与皇太子举行加冠礼相对应地是历代也要为各位皇子择吉日举行成年加冠礼,其仪式也与太子冠礼大致相仿,只是规模与级别都要小一些,低一些。
凡遇元旦、冬至、皇太子生日时,皇太子还要接受百官的朝贺。据记载这一礼仪开始于隋代。隋文帝开皇初年,皇太子杨勇按照过去有关朝代的礼仪,张灯结彩奏乐,接受东宫官员和其他在京官员的朝贺。唐朝承袭隋朝的制度,每到元旦时,亲王、宗室等其他成员和在京文武百官都要到东宫朝贺太子,而太子则从东宫大殿上走下台阶与伯伯、叔叔辈的宗室成员见面,并答谢其他文武百官向自己行的两拜礼。宋代时对皇太子受朝贺的礼仪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规定:元旦前一天,有关部门根据东宫东门外的地理状况,设定三公以下文武百官举行常朝朝仪时的站班位次,并在大殿阶下,面南设置太子答拜还礼时铺置的褥子。到朝贺这一天,值班礼官、通事舍人先引导三公以下的文武百官依次走进站班场地,各就各位站班序立。然后内侍官员揭开门帘,太子身穿常服走出东宫东门,左右侍卫像平时一样仪卫护从。太子走下台阶,来到事先为他预备好的面南的褥子位置上,三公以下的所有文武官员都向太子行两拜的拜见礼,太子以礼答拜。随后,每班的班首一人向前出班致贺词:“元正首祚(如在冬至日,则说‘天正长至’),景福维新,伏维皇太子殿下,与时同休。”朝贺完毕,都退回原来的位置。而皇太子也指派专人代他致答贺词:“元旦首祚(冬至则说‘天正长至’),与公等均庆。”所有的大臣再次向太子行两拜礼,太子答礼。礼仪结束后,随班礼官、通事舍人等带领朝贺官员依次走出朝贺场所,而内侍官则引导太子登上台阶,走进宫门,放下门帘。与宋王朝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金王朝的朝贺皇太子礼仪是杂摘唐宋旧仪而成,又略有变异。在朝贺人员中,不但有文武百官,而且有嫔妃、命妇。宋代官员在皇太子生日时,像元旦、冬至时一样朝贺就可以了。而金代皇太子生日时,三师以下的百官如在皇帝在场时,要等太子先进酒,然后再向太子行两拜礼,而每班的班首则须跪着向太子行两拜礼,并进酒。如太子赐酒,则要当场跪着饮酒,并再行两拜礼谢恩。如皇妃等向太子进劝生日贺酒,皇太子要跪着接酒,皇妃也要跪下,待太子饮完酒后,相互之间要各行两拜礼。
2.2 堪与太子受朝贺相比的是唐代的皇后也要在元旦、冬至、生日时接受文武百官和妃嫔、外命妇们的朝贺。唐代以后,皇后不再受百官朝贺。明朝时,每当元旦、冬至、千秋节时,皇后都要在坤宁宫接受皇贵妃、其他妃子、公主及外命妇的朝贺。清代,凡遇元旦、冬至、千秋节,皇后先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居住的宫殿行礼,然后回到自己居住的宫中升坐,接受公主,镇国将军命妇,公、侯、尚书等命妇的拜见朝贺。雍正时朝廷规定,凡遇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都要身穿蟒袍公服朝贺。乾隆时又规定,不但皇后,即使是掌管六宫事务的皇贵妃过千秋节时,百官也要像朝贺皇后一样致贺。清代朝贺皇后的礼仪大致是:第一,有关部门安排好各种仪仗、乐器,布置好朝贺人员的位次;第二,皇后在乐声中升坐,内外命妇按次入宫行贺礼,皇后致答词;第三,文武百官按班就次入宫向皇后贺寿,皇后致答词;第四,皇后在宫中举行筵宴等各种庆贺活动,并邀有关公主、命妇等参加。
与皇后受朝贺相比,礼仪更加隆重的是清代的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受朝贺礼仪。清嘉庆元年,高宗乾隆皇帝传位给他的儿子,朝廷特别制定了朝贺太上皇的礼仪。规定:凡元旦、冬至、太上皇生日到来时,有关部门要提前一天准备好皇帝乘坐的法驾和各种仪仗、乐器,并在太和殿设立三个书案,把文武百官上的庆贺表文放到东边的书案上,笔砚等陈列在西边的书案上。天亮时,王公与文武百官身穿朝服,外国使臣各自穿着本国的服装,一齐聚集在太和殿下。皇帝身穿礼服,在保和殿的东暖阁恭候太上皇的到来。太上皇乘坐着肩舆到达太和殿北边的台阶下,走下肩舆,乐队开始奏乐。先奏中和韶乐,接着奏元平章。等太上皇进入太和殿,并登上宝座后,乐队停止奏乐。这时,皇帝从保和殿来到太和殿内,面向西站立,司仪官鸣静鞭,丹陛之上的乐队再次奏响庆平章乐曲。皇帝来到跪拜位置,面向北站立,鸿胪寺官员各自带领文武百官与外国使者在皇帝身后的指定位置肃立。然后皇帝率领所有的官员向太上皇行三跪九叩礼。行完礼后,皇帝回到原来的位置,群臣各自回到原地站班序位,乐队停止奏乐。待行礼者各就各位后,司仪官再次鸣静鞭,乐队重奏中和韶乐和元平章。太上皇回到居住的宫殿。皇帝登上太和殿的宝座,群臣向皇帝进表行礼。此外,每逢元旦、冬至、生日,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要接受朝贺。届时,有关部门要准备好仪仗、车驾、肩舆,乐队高奏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皇帝带领亲王、尚书、文武百官到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居住的宫殿行三跪九叩礼,皇后则带领公主、福晋、内外命妇行六肃三跪九叩礼。京师、外省进表致贺的官员一齐汇集在午门外行礼,而朝廷则专设纠仪御史分布在宫门外、午门外,进行监视纠察。
2.3 前面已经讲过,作为国家储君的皇太子,不但享有许多特权,而且还可以在国君出行时负责监国,代行处理国家日常事务。早在先秦时就有皇太子监国之事。如《国语·晋语》就有:“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的记载。秦汉至隋唐以降,太子监国之事更是时时有之。但有关其礼仪却缺乏详细记载。到明代时,东宫监国礼仪就比较完备了。如永乐七年(1409),皇帝驾幸北京,留皇太子在南京监国。当时,每当举行常朝朝仪时,皇太子都要在午门左视事。左右侍卫及所有官员都一如既往地奏事。如皇太子驾临文华殿,只有奉到旨意的官员才能进入文华殿奏事。凡属军务和王府紧急事务,都要奏报皇帝,请求指示。如有紧急军情,皇太子一方面可以调兵应变,一方面要紧急奏明皇帝。在太子监国期间,皇城及各门守卫,都要增添驻军。如遇元旦、冬至等重大节日,皇太子要带领文武百官在文华殿前上表致贺,并行十二拜礼。贺表从文华殿中门送出,皇太子在左门出殿护送到午门。百官都要送到长安右门外,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凡近侍官、监察御史等官员则需要乘马送到三山门外,直到把贺表交给进奏官。届时,有关人员还必须告天祝寿,行八拜礼,然后百官赴文华殿庆贺。如皇太子在祭祀太庙、社稷诸神期间监国,皇帝要事先下诏敕令太子代祭,其间应进行的各项典礼,太常寺应在皇帝居留的地方奏报皇上闻知,派遣官员行礼。如各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国家来朝拜,太子首先要按常例赐宴款待朝见者,然后命礼部官员把他们送到皇帝所在的地方。当皇帝有诏书送到京师,有关部门事先要准备好龙亭和仪仗大乐,百官身穿朝服到三山门外迎接,太子也要身穿冕服在午门前迎候。诏书送到文华殿后,太子要对诏书行五拜三叩头礼,然后登上宝殿读诏书。太子读完后,使者把诏书放到龙亭中,皇太子亲自送到午门外。礼部官员再把诏书放到云舆里,送到承天门,文武二品以上的官员行拜礼后可以读诏书。此后,鼓乐仪仗队把送诏书的使者送到同会馆,使者要晋见太子,并向太子行四拜礼,皇太子则赐使者在礼部用宴。
为了使皇太子与被封为王爵的诸皇子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及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中国历代的皇帝们都非常重视皇子们的读书事宜。每当皇太子或其他皇子长到一定年龄,皇帝都要为他们选择一些学识渊博、人品端正的大臣充任讲官,主讲儒家经史典籍和用人行政要略。太子与诸王读书的地点与读书时应行的礼仪,一般都由皇帝或皇帝命令礼部制定。各代礼仪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宋明以前,太子、诸王都要向讲官行礼,并进束脩等礼物,而且是越古,礼仪越周详、严明。宋明以后,讲官反而须向太子、诸王行礼,而且礼节也日趋恭敬。
明代皇太子的读书礼仪规定,清晨皇太子出阁后,执事官在文华殿先要向太子行四拜礼,然后由鸿胪寺官员请皇太子升坐大殿,太师、太保等太子的师傅官员,在丹陛上向太子行四拜礼。接着太子坐到读书案后,太监把要读的书呈放到书案上。侍读、侍讲官员分东西两班站立,太监把书打开,各位讲官依次进讲,讲完后,叩头告退。至于太子的每日读书礼仪,先读《四书》,太监打开书后,东班的侍读官走到书案前,伴读十余遍后,退回原位。然后读经书或史书,西班的侍读官上前伴读,读完后,各官退出大殿讲堂。到巳时,各位侍读、侍讲官再进入讲堂,侍讲官依次讲解前面所读过的《四书》及经史,讲完后,退出讲堂。侍书官陪伴太子写字,待太子写完后,也叩头退出。太子读书,三天一温习,温习之日,不讲新课,直到能背诵为止。至于写字,太子要在春、夏、秋三季,每天写一百字,冬季每天写五十个字。每月初一、十五、节庆之日,以及大风、大雨、大雪天气,或严寒、盛夏、生病之时,停止学习。
据《明史·礼志·诸王读书仪》记载,诸王的读书堂在皇极门右厢,讲官选部曹或进士改授翰林官者担任。初入书堂时,诸王要到右顺门的北书堂,面向东坐在堂中,提督讲读及讲读官要对他们行四拜礼。行完礼后,太监把要讲读的书放到书案上,并坐到书案的左边。讲读官站在书案的右边,伴读十遍,然后叩头告退。以后,每天清晨诸王进书堂,讲读官都要向他们行叩头礼,伴读十遍要学习的内容,然后退出书房。早饭过后,讲读官再次到书堂陪诸王写字、讲书,告别时,还要行叩头礼。明万历年时又规定:书堂设中座,书案在左,写字案在右。辅臣率讲读官、侍书官恭候在书堂门外。诸王进入书堂坐定后,传令:“先生讲”,然后辅臣率领各位站在门外的官员进入书堂,先向诸王行四拜礼,再分班侍立。接着讲读官依次把自己要讲的内容各讲十遍,诸王下令“先生吃酒饭”,各位官员退出学堂。诸王暂时进入书堂南边的房间休息。吃完饭后,辅臣又率领各位讲读官、侍书官进入书堂。王传令:“先生进”,各位官员再次分班侍立,然后侍书官照看各位王写字,讲读官再依次讲解各自应讲的内容。讲完后,各位官员再向诸王行一拜礼,然后退出书堂,一天的任务便告完成了。
除了上述礼仪外,由于皇太子地位的尊崇,他与百官相见时的礼仪也有许多特殊之处。据《宋史·礼二十》记载:“百官见皇太子,自两省五品、尚书省御史台四品、诸属三品以上皆答拜,余悉受拜。”金王朝则规定:三师、三公见太子向北躬揖,皇太子离开座位,面向正南站立,答揖。二品官向太子躬身答揖,皇太子站起来答揖。三品官向太子躬身答揖,太子坐着答揖。四品以下官员跪在地上向太子问候行礼,皇太子坐着接受行礼。明清时,太子与百官相见,礼仪加重,如清康熙时,王公百官与太子相见时要行二跪六叩礼。如皇太子与师傅相见,礼仪相对特殊一些,如属正式见面,师傅、师保等官员都要身穿朝服到东宫宫门,由东宫官员带领入宫。进宫后,要站在正殿殿门的西边,东宫所有的侍奉人员都要身穿礼服奉迎,乐队奏乐,皇太子身穿朝服走出殿门。当太子走到东边台阶下面向西站定后,乐队停止奏乐。太子奉迎师傅入宫就座后,要行拜见礼,师傅等要答拜。师傅等告辞,乐队也要奏乐。师傅等走出宫门,乐队停止奏乐。而在明代则如前所述,师傅及各位讲官都需要向太子行礼。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旦身为被册命分封的皇太子、王及其他各种皇室贵戚后,就不但享有一定的特权,而且还可享受到尊崇备至的礼遇。诚可谓“皇皇天朝是我家,洋洋大国有贵戚”。